APP下载

先天性髋内翻手术治疗分析

2013-04-03黄伟东广东省中山市坦洲医院广东中山528467

吉林医学 2013年11期
关键词:髋内外展骨化

黄伟东 (广东省中山市坦洲医院,广东 中山 528467)

先天性髋内翻(CCV)又称为发育性髋内翻(DCV),其发病原因是近端股骨骨骺板内部的骨化和生长紊乱引起骨化延迟所致,是一种股骨近端发育畸形,在临床上较少见。患儿会有跛行、肢体短缩等具体临床表现[1]。笔者于2007年5月~2010年5月间共采用手术治疗先天性髋内翻患者11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所有11例先天性髋内翻患儿中,男7例,女4例;左侧3例,右侧5例,两侧3例;年龄2~15岁,平均(5.5 ±3.8)岁;本组患儿均表现为跛行、无力、旋转和外展受限,单侧者肢体均有缩短约2~4 cm,双侧者行走呈明显鸭步态,Trendelenburg氏征和4字征均呈阳性,X线结果显示,本组患者术前HS角为(92.4±4.7)°,HE角(76.5±5.4)°。

1.2 治疗方法:所有患儿均采用外展截骨治疗,实施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单侧者一次手术,双侧者分两次手术。患儿取侧卧位,在股骨大转子前上方取一8~10 cm的纵行切口,常规逐层切开,在切断内收肌后,均采取股骨转子下外展截骨,并采用4孔钢板固定,术后外展30°~45°采用髋人字石膏固定至少6周,定期进行X线检查[2],了解骨折愈合情况。骨折愈合后,指导患儿下地逐渐负重行走。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患儿手术前后HE角和HS角变化(±s)

表1 患儿手术前后HE角和HS角变化(±s)

注:与术前比较,①P<0.05

?

2 结果

本组11例患儿术后均随访6个月~2年不等,随访结果术后HS角为(37.5±5.2)°,HE角为(152.2±7.3)°,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未见股骨头坏死和髋关节脱位等并发症的发生,均康复良好。详见表1。

3 讨论

现阶段对于髋内翻畸形具体的发病原因和详细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大部分学者认为,婴幼儿时期股骨颈内侧骺板生长速度快,其颈干角较成人时期偏大,随着年龄的增大,外侧的骨骺板生长明显加快,从而使颈干角变小。

先天性髋内翻通常采用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已被证实是无效的,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在转子部位截骨以改变颈于角。先天性髋内翻的治疗主要依据为股骨颈部的骨化不良,手术的最终目的在于矫正颈干角到正常生理角度[3],使股骨头的骺板从垂直位改变为水平位,使局部的剪应力变成生理性压缩应力。

但术后仍有畸形复发的可能,其主要因素为:①粗隆下行外展截骨矫形术本身恢复颈干角不足,未完全消除局部剪应力及过早负重而进一步增加剪应力,使内翻畸形复发;②截骨手术本身及术后负重无直接原因,但因骨质本身生长发育、股骨颈部骨化不良再次复发内翻畸形[4-5]。

因此,手术本身矫正畸形的效果对先天性髋内翻治疗的影响十分重要。目前国内外主要的粗隆下外展截骨矫形术,根据截骨方式及固定方法不同可分为股骨粗隆楔形外展截骨术、股骨粗隆下斜行截骨术、股骨粗隆间倒“Ⅴ”形插改角截骨法等,每一种方法都各自的特点及优点。

采用大转子下外展截骨治疗,通过对手术指征的严格掌握,并且在选择合适的手术年龄的前提下,保证了截骨后骨折端的稳定性,达到高强度固定,可有效防止颈干角的丢失及畸形的复发,取得较满意疗效。

[1] 刘 威,张晓东,王红超.改良Pauwels截骨并解剖板内固定治疗先天性髋内翻[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0,18(1): 77.

[2] 刘如月,发育性髋内翻的诊断与误诊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4(6):822.

[3] 陈孝平.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1105-1108.

[4] 潘少川.小儿矫形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9-60.

[5] 朱明海,梁国辉,张天健.先天性婴儿型髋内翻与髋脱位的早期鉴别[J].中医正骨,2008,18(3):24.

猜你喜欢

髋内外展骨化
警惕先天性髋内翻
外展悬吊式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治疗重度OSAHS的疗效分析
黄韧带骨化患者硬脊膜骨化与椎管狭窄的关系
创伤性骨化性肌炎的SPECT-CT评价
肱骨外展动作中肩袖生物力学的有限元分析
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发生髋内翻的危险因素分析
术前测定健侧NSA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髋内翻的影响
骨化三醇辅助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效果观察
动力髋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研究
两种骨化三醇口服制剂干预30岁以上孕妇骨代谢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