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体验式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
2013-04-02杨传忠王晓杰温楠
杨传忠,王晓杰,温楠
(大连大学总务处,辽宁大连116622)
大学生体验式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
杨传忠,王晓杰,温楠
(大连大学总务处,辽宁大连116622)
体验式教育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模式在我国越来越引起重视,并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教育方法.在高等教育中,这种模式的建立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规范和优化,以更自然的模式融入大学生教育过程中,更好的发挥高校管理育人的功能.
体验式教育;高校后勤;模式
1 简述体验教育背景
体验顾名思义即通过亲身的实践经历,直接接触认识事物,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体验教育则是将体验者作为教育对象,并将体验作为核心环节的教育方式.
体验教育由来已久,中国先秦时期的孔子思想“因材施教”、“学思结合”有充分体现,而真正提出体验教育基础的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者杜威,他被誉为体验教育的现代版之父;1959年柯克帕特里克(Kirkpartrick)提出评估的四层次模型奠定了效果评估的理论基础,成为当前教育和培训行业最广为认同的评估方法之一;美国人大卫·库伯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完整的体验式学习理论,并构建了“体验学习圈”.继而利用这些理论及认识逐步指导未来行为,产生新的经验.
体验教育作为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教育模式已经在国外特别欧美各国的高等教育中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教育方法,例如美国的库克大学即具有“以学生为中心,重体验教育”的独特的教育理念,为在校生提供独特的生涯规划和实践课程,可以自己动手并到世界任何有实习机会的地方去体验现实生活.体验教育在我国则是从2000年开始引起重视,特别是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中走进教育研究和实践视野中,并在心理学、哲学、美学等各个领域均有较为深入的研究.
2 大学生体验教育现状分析
体验教育在高校的存在方式主要分为几种:全程体验、社会实践、勤工助学、主题式体验教育活动.应该说,几种形式的体验教育模式各有利弊:
2.1 全程体验教育
国内部分高等院校也逐步开始尝试全程体验教育方法,如天津大学、集美大学等均引进了美国体验式教育模式,将体验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课程设计及评价体系中.全程体验教育整体层次较高,相应费用也较高,目前国内的高校还处于摸索阶段而且多是采取合作开展教育的模式,并未形成完全适应于我国教育现状的系统模式,也仅适用于某些学校的某些特定专业,对于整体推广还有一定的难度和限制.
2.2 社会实践
大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经历20余年,主题鲜明,对于在校大学生的专业实践以及三观建设作用明显,但长期单一固定的模式让体验者重视不足,有调查显示,80%的大学生实践报告均为网络抄袭,社会实践成为获取学分、评先争优的一种手段,而师资力量的不足,也限制了社会实践的深入落实,体验者因在体验中缺乏必要的指导而感到体验任务不明确,目的和意义不清晰,导致社会实践渐渐流于形式.
2.3 勤工助学
勤工助学则是各高校组织以贫困生为主的,更侧重于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生活问题的一种体验教育模式.随着高校在校生数量大幅提高,贫困生人数不断增加,但暴露出的问题也随之显现,因片面强调体验对象为贫困生,导致体验过程中的经济作用被放大,这种“唯经济作用”影响,忽视了其技能培训、德育教育和育人功能,使勤工助学的体验过程略显短浅而功利,管理欠规范,岗位育人目标实现不足[2].
2.4 主题式体验活动
主题式体验教育则是有针对性的有明确目标的一种体验活动,相对时间较短,目前在高校中也逐步被重视起来.主题体验中如“体验学习”、“道德体验”、“生态体验”等相关的体验教育观念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壮大,对于体验者的体验过程有非常明确的目标指向,这种体验教育活动往往时间短,周期长,虽易于操作和组织,但因缺乏长效的运行及管理机制,历时时间较短,因此往往在实际的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体验不充分、不深入、不彻底.
3 依托高校后勤管理资源的体验式教育模式分析
体验教育究竟应以怎样的方式合理融入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涯,怎样设计才能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如何给予这些活动真实科学的效果评价.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对体验式教育在高校的开展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本文尝试选择一个具有更强推广性和普遍性的载体——高校后勤管理资源,重点以德育教育为切入点,力图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验中.
3.1 高校后勤管理资源与体验教育的相关性
3.1.1 高校后勤管理资源具有普遍性推广优势
后勤是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的管理形式,对于体验式教育的推广就有一定的优势,可在潜意识里,高校后勤的育人作用经常被弱化,简单的被视为教学科研及学生工作的铺垫和保障.但纵观全国高等院校的后勤管理经历了如火如荼改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后勤服务主体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各高校均已具备科学完善的后勤保障体系,引进了现代的管理理念,规范的服务模式,先进的文化指引,这些都为体验教育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人文基础.
3.1.2 高校后勤管理资源丰富
高校是个小社会,而后勤服务涉及方方面面的行业和岗位,其专业性、技术性和广泛性均较强,又与大学生息息相关,为大学生提供实践、体验的平台具有其他资源无法相比的便利条件.这些管理资源分为两类:隐性资源和显性资源.隐性资源是通过后勤职工的人本服务、硬件设施优化、环境影响、职业道德影响等间接的、潜在的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显性资源则是通过组织在校学生参与与专业相关(如维修、水、电、节能等专业项目)的实践的方式直接实现育人功能.
3.1.3 高校后勤承担教育属性
服务育人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高校后勤本身具有教育属性,承担着育人的责任.选择高校后勤丰富而充足的优势管理资源,能够使大学生体验式教育的开展更为直观有效,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基于其资源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也便于建立体验教育的长效机制.
3.2 以大连大学为例,大学生后勤体验主题活动实践
从2008年开始,大连大学总务处连续五年尝试开展大学生后勤体验主题教育活动,体验教育环节的设计主要参照柯式理论体验式教育模型和大卫·库伯的“体验学习圈”的模型,结合学校教育实际制定活动方案,并按照四个阶段组织开展体验式教育:
3.2.1 调查分析
为使体验周活动开展得更有针对性,提高科学性和有效性,活动先期对我校在校大学生的整体情况、后勤现状以及相关问题做了客观的调研分析评价,力求寻找到适合后勤与师生自然相关的切入点.在调研过程中,侧重了解大学生及后勤职工思想现状,在分析中,总结分析得出该体验教育的最关键是找到这样一个切入点,大学生不陌生但又并不十分了解,充满兴致又有所触动;后勤人熟知并能展示专业技巧,充满自信又得心应手.在这样一个目标指导下,我们选择了后勤一些有代表性、专业性的岗位作为体验的项目.
3.2.2 规划设计
此阶段包括制定活动方案、宣传动员、学生报名、分组等几个环节.在前两届的体验活动的设计者主要以教师为主,体验活动以团队形式开展,从方案设计环节开始就放手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思考设计,五年中,共计推出了12个部门的20余个体验项目供学生选择.设计中,着重强调体验者的自主性和科学的评价标准,既尊重个体意愿,自行选择自身感兴趣的体验项目的同时设定合理的体验目标.
3.2.3 深入体验
此阶段是大学生们根据自身兴趣和课程安排自行选择体验项目,也就是学生参与阶段.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个体亲自体验后勤各项服务与管理岗位.这一阶段是体验周活动主体环节,并且每一届体验教育活动都设置鲜明主题,为体验设定目标和方向.在规定体验项目基础上,要求团队结合体验项目自行设计特色活动并大胆抛出我校在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难点及热点问题,让团队共同调研探讨,提交调研报告,更大程度上激发了体验者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对体验项目的向往和动力.
3.2.4 思考内化
此环节与深入体验阶段同步进行.体验不仅是简单的去干,更重要的是启发个体主动思考,深入体会,真正感悟,不同的体验方向、体验内容,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体验感受.思考内化阶段是学生思想升华的阶段,也是体验教育主旨,要让学生把体验的感受上升到对亲历的反思,以形成人生经验,让体验者有所学、有所感、有所得.让学生们在体验的过程中把为人、处世的道理转化为内在品质,并由此发展学生适应自然与社会的能力,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最终达到育人目的.
3.3 活动成效
3.3.1 弥补传统教育模式的缺陷和不足
体验式教育的模式符合现代大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相比传统理论教育更有利于内化与升华,有利于大学生的持久受益.以体验为特征的学习不再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唯一目标,而更注重情境,体验者通过亲身参与获得主观感受,在交流和评价中将体验结果升华,所以更是一种探究、摸索的学习,这种浑然一体的评价与教学更利于学生深入理清思路进行反思,并将自身体验内化.
3.3.2 道德教育的有效补充
江泽民总书记曾指出“如果只是让学生关起门来读书,不参加劳动,不接触社会实践,不了解工人农民是怎样辛勤创造社会财富的,不培养劳动人民的感情,是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体验者在体验过程中通过亲历、概括、反思,形成人生感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并在潜移默化中将为人处世的道理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真正提高道德的实效性.体验过程中,后勤人将勤劳、朴实、工作任劳任怨、不善于表达和宣传自我的质朴形象毫无保留的展现给在校大学生,多数大学生深刻的反思自己,在他们的体验感动中,逐渐增强自觉意识与自我管理意识,建立了强烈的道德感和责任感,懂得感恩和担当,懂得宽容和理解.
3.3.3 有效促进平安校园建设
平安校园建设基于和谐氛围的营造.当前社会物价上涨对高校的冲击,少数民族学生需求差异化、高校硬件设施建设不足等等因素往往诱导少数大学生对后勤认识缺失,从而埋下各种安全隐患.体验式教育活动的开展恰恰是一种开放式教育,将后勤现状真实呈现给在校大学生,后勤以一种真诚的姿态主动邀请大学生参与其中,让其了解最真实的情况,赢得理解和宽容,同时对于一些管理中的难点问题,大学生也以主人翁的精神参与解决和讨论,逐步转变其偏执、抱怨的心态,引导其正确的看待问题,理性的选择解决途径和正确的诉求方式,化解矛盾,消灭隐患.
3.3.4 形成全员育人的和谐氛围
体验中,后勤人也在体验中对在校的大学生有了更充分的了解和理解,摒弃了一贯对80后、90后持有的偏见.作为体验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后勤职工的专业特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真正的成为了讲台背后的“园丁”,“给大学生上课”,后勤职工因此而更加自信、自律,对自身价值进行了重新的诠释.后勤体验教育活动无形中架起了一座桥梁,沟通着学生和后勤,将服务工作与育人工作有机结合到一起,通过体验式教育的开展,让我们欣喜的看到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之间的和谐融洽,这种和谐氛围的营造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有利于后勤服务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
4 思考与体会
依托高校后勤管理资源的大学生体验教育活动的开展这是我校后勤服务的一次有益尝试,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在未来尚需进行深入的研讨和尝试.
4.1 体验教育活动不应孤立展开,而应作为一种常态的教育模式存在,需要学校各个部门、方方面面的支持、认可、配合、协作,甚至应该将体验周活动纳入学校常规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课程体系,让更多的学生更加深入广泛的参与到体验教育活动中,因此,如何更加规范科学的设计体验周活动,配合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将是我们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4.2 学生是参与活动的主体,教师是设计活动的主体这是目前体验周教育的一个较为固定的设计模式.主要的弊端就是学生参与设计的较少,应该更多的吸取在校大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此外,体验式教育需要及时的跟进学生的想法,适当调整,让更多的大学生有参与体验的机会.
4.3 进一步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制定更为细致周到的体验活动细则,体验教育要坚持育人原则,在继承中,在发展中创新,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1〕胡树祥,吴满意.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54.
〔2〕程肇基,李亚英.岗位体验教育:高校育人职能空间的拓展[J].教育探索,2005(3):42.
G642
A
1673-260X(2013)11-0218-03
大学生体验式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