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管理教育性之遮蔽与反思

2013-04-02俊,王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10期
关键词:教育性学校管理

陶 俊,王 刚

(1.安徽工业大学 工商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2.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 教务处,安徽 马鞍山 243002)

学校管理是指一种以组织学校教育工作为主要对象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管理,强调的是学校管理以教育工作为主,以育人为导向,是具有教育功效的一种实践活动.

“教育性”就是教育之为教育的性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教育在运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征.然而教育性不仅仅是一个逻辑上的概念,而且是一个富有实践性的概念,具体而言,“教育性”的内涵应包括:教育目的的人文性;教育方式的伦理性;教育过程的自主性和发展性.

学校管理所以具有教育性,其可能性在于人之可塑与管理之可控,人的可塑性与管理之可控性作为学校管理教育性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学校管理教育性的应有内涵.从学校管理与学校教育的关系来看,教育需要管理,管理孕含教育;二者相互作用、交融、内在统一,这使得学校管理具有教育性的可能现实化.

然而,学校管理实践在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也出现了意义的迷失,学校管理的价值趋向多元:政治的、社会的、经济的、工具的等等,而作为学校管理的核心价值取向——教育的意义却日趋式微.

1 学校管理教育性之遮蔽

1.1 学校管理目标的功利化越发明显

当前,学校管理目标的日趋功利化,表现为两种典型的现象或状况.

第一,学校管理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应该说对利益的追求也是学校管理的合理目标,可过度的追逐功利往往会成为扭曲人性的负面行为.学校管理本是为了崇高的教育事业而进行的管理,本是为了营造宽松和谐的人文氛围而设计的工作.然而,现实实践中的学校管理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浸透了浓厚的功利气息,忘记了教育“为人”的真义,一切行为追求经济效益——有利则为,无利则不为,以经济利益为行为驱动实行严格的奖惩,把教师导向为经济利益而从教.学校的教育管理异化为企业的经济管理,学校管理已然企业管理化了.

第二,学校管理目标片面追求“升学率”.升学率当然是教育目标的一种具体的量化指标;但是,升学率仅仅是评价学生学业水平的一个指标和工具.然而,在许多管理者心中,升学率成为了学校管理的终极目标.在这种功利性的目标指引下,教师承担了沉重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教学中片面重视智育,教育质量的含义扭曲为升学率的高低;学生负担过重,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损坏;师生关系冷漠、淡化;学校生活失去了其应有的活力和教育意蕴.

1.2 学校管理组织的科层化日趋加重

科层制管理思想,源自马克斯·韦伯的科层组织管理理论.科层取向强调严格的层级控制.而对权威层级的过分强调,容易导致一系列问题:最为常见的问题就是教师与管理人员之间较为频繁的矛盾冲突,学校管理组织的官僚习气加重;科层取向强调规章制度管理,对制度管理的过分强调导致了强制性的学校氛围,对学生个性发展具有严重影响;科层取向要求学校组织内一切行为都排除同情、喜爱、仁慈、感激等个人感情因素,导致了对教职员工的人性压制,从而破坏学校教职员工的工作士气和心理气氛.在科层制学校管理组织体制中,由于制度的惯性作用容易造成学校体制的僵化作用,使学校管理走入了困境.

1.3 学校管理过程过分强调维护秩序

学校管理过程,是为实现以育人为中心的预期目标而循序开展的一系列管理职能的运动过程.学校管理实践过程的一般程序是计划、实施、检查、总结.学校管理过程中的诸环节呈现有序运行、相互渗透、阶梯式发展的特点.学校管理过程的秩序性是保证学校管理有序实施、完成学校工作任务的必要条件.然而,学校管理实践中过于强调秩序、追求稳定,必然会带来学校管理过程的机械化和程序化,必然会加重学校管理模式的强制性,必然会损坏管理过程中的自主性和育人性.学校管理过程是达成学校教育目标的过程,对秩序的过分强调必然会造成管理上的强制,忽视学生的自主参与和充分发展的需要,重视他律忽视自律,不注意引导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造成学校管理过程教育性意义的失落.

2 学校管理教育性遮蔽之反思

学校管理实践中所呈现出来的种种偏颇,表明现行学校管理中教育性的失落和遮蔽.那么,面对病态的学校管理之现状,我们有理由也有必要进行反思.

2.1 学校管理教育性遮蔽的内在症结

从学校管理自身出发,考查学校管理发展史,我们惊奇地发现,学校管理教育性的遮蔽始自专门的学校管理的产生.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中就论述了“在与管理的对照中看真正的教育”.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结果必然是学校管理中的教育意义日渐微弱,被淡忘、忽视甚至完全被遮蔽了,特别是在教育还受到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下,而实践中的学校管理也证实了恰恰如此.

毋庸置疑,管理与教育确实不同,但二者之间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特别是在有着明确的育人目的和使命的学校特殊领域中.学校管理的历史考察也告诉我们,不仅早期的管理人员就是教育(教学)人员,二者本就是合二为一的;而且管理对象也就是教育(教学)对象,管理活动就是教育本身.尽管现在的学校中管理和教育也是互有交叉、并不是截然二分的,但是总体而言,学校管理还是太“现实”了,以至忘却了自己应该承担的教育职责和使命.

2.2 学校管理教育性遮蔽的外在原因

在这里,本文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维度,分析它们各自对学校管理教育性遮蔽的外在影响.

首先,从政治维度出发,由于政治制度的决定性作用,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区域范围内总是表现出很强的“阶级性”和“政治性”,体现国家意志或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的诸多内容如教育方针、政策、目的、思想道德教育等多是国家上层建筑的一部分.

其次,就经济而言,经济制度对教育的性质同样具有决定作用,经济对教育的影响也无所不在.经济为教育提供物质基础和外在保障,教育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创造和积累经济财富;二者之间相互影响、互相促进.在学校管理领域,工具理性主义的管理观甚为流行和喧嚣,“金钱崇拜”、“效率至上”、“升学率第一”等学校病态现象广为所知,学校管理中的“企业化”、“市场运行机制”严重损害了其教育性,教育的“公平和正义”遭遇到现实的危机和严峻的挑战.

最后,从文化维度出发,教育本身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和领域,教育也是继承、传播和发展文化的主要方式之一,教育本身烙有深深的文化印迹和色彩.对于处在具体的学校领域中的人而言,每一个教育者和管理者都深受文化观念、习俗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而学校管理中教育性的遮蔽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某种陈旧文化观的消极影响.

学校管理教育性从定义的逻辑出发,是指学校管理具有教育的属性.这个概念反映了管理和教育这两种不同社会活动的内在相关性.从管理出发,管理的教育性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必然性.教育是专门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与教育相同,管理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实践活动,人是管理的中心问题,管理不可避免地要和教育发生联系.从管理的实践和过程出发,管理意味着某种认同、导向、规范和涵养的意义;管理具有“教”和“育”的两重属性和职能:管理有“教”——上施下效,也有“育”——培养合格的员工;管理的制度作为一种教育内容和资源的存在发挥着“教育”的作用.管理的教育性具有普遍、内隐的特点,管理离不开教育,管理包括和需要教育.学校管理的教育性是学校管理特质的固有属性,学校管理的教育性要求在学校管理活动中,必须要以某种潜在的“教育”方式去积极地影响、改变被管理者,以达到管理的目标.

根据教育性的意义所指,学校管理教育性的实质应包括:学校管理目标的人文性、学校管理方式的伦理性、学校管理过程的自主性和发展性.

〔1〕(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戚万学.冲突与整合—20 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3〕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55-76.

〔4〕贾春曾.外国社会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5〕(美)托马斯·萨乔万尼.校长学:一种反思性实践观[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3-9.

〔6〕葛金国.校园文化:理论意蕴与实务操作[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1-6.

猜你喜欢

教育性学校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学校推介
如何在教学活动中贯彻教学的教育性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浅议教学的教育性与教育的教学性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管理的另一半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