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有效性教学
2013-04-02刘艳秋
刘艳秋
(赤峰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所谓教学的“有效性”,主要是指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它和教师付出多少辛苦和努力,不完全是正相关的关系.阻碍和压抑学生发展的教学,无论教师再努力、再辛苦也是徒劳的.所以说,有效性教学或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指教师遵循教学要求,以尽可能少的时间和精力或其他投入,取得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记得这样一个典故:唐朝诗人常建听说赵嘏来到苏州,断定他一定要去游灵岩寺,就先在寺前写了两句诗,赵嘏看到以后,便接在后面加了两句,和成一首完整的诗作.人们认为常建写的不如赵嘏的好,就说常建这种做法是“抛砖引玉”.后来就用以比喻自己先发表粗浅的意见或文章,目的在于引出别人的高见或佳作.即“抛出砖去,引回玉来”.试想如果教师的教学能够达到“抛砖引玉”效果的话,极可称谓是教学有效性的上品.教育上所谓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是这个道理.
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学效果也不是立竿见影的.显性的作用我们可以看得见,如,掌握多少知识、形成哪些技能、以及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的理解力、思维力的发展程度等.但隐性的作用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如,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和形成.把知识技能传授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结合起来,“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是我们课程教学所追求的目标.由此,保证实际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人格,是我们教学追求的高境界.具体做法,我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 教学活动结果是否达到所设定的预期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预期教学活动所达到的结果或标准,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教学活动后在学习上所产生的预期行为变化.所以教学目标也称为学习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达成学习状态的一种具体的、明确的表述.由此可见,教学目标所阐释的是学生通过学习后获得的知识能力方面的变化.教学活动追求什么目的,要达到什么结果,都会受到教学目标的调节和制约.可以说,教学活动是围绕着教学目标而展开和实施的,教学目标指导和支配整个教学过程.正确、合理的教学目标,会增强其教学的有效性.
作为教学活动第一要素的教学目标一经确定,就对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要素起着连接作用.使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设施、教学时间、教学空间等各个方面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协调一致,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共同努力.可以说,正是有了教学目标,才使教学活动的其他因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教学系统并使之有效地运行.所以,符合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
教学目标作为预先规定的教学结果,是测量、检查、评价教学活动是否有效的尺度或标准.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清晰、明确的把教学目标展示出来,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测量、检查和评价功能,并采取措施把教学目标作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促使学生产生达成目标的强烈愿望和积极的情感.教师还应当研究学生的兴趣、动机、意志、不同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等等学生所表现出的个别差异,找出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及学生发展之间的契合点,优化组合教学的各个要素,实现教学的最大效益.
总之,教学活动的结果与教学目标能够契合、完付,是教学有效性的真正体现.
2 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指标.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表明学生对教学的关注、兴趣和通过教学活动获得发展的愿望.推动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畅所欲言,充分发表意见,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的教学一定是有效的.大家知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思考并大声地说出思考的过程及结果,是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知识、理清学生思维脉络的重要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过程中建议教师应尽量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承担学习责任.参与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责任感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体验、经历整个教学进程,在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感受、体验、领悟知识,发现意义,不仅能使学生深刻的掌握知识技能,而且还能够激荡情感,调动智力情绪,获得情理相容、智能和情感相互提升的教学效果.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体验教学,很重要的是需要创建良好的环境氛围,有关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美国人的“渔场教育”理念得到启示:“渔场教育”是一种以学生“自主建构”为核心,构建以“生命化”、“生活化”和“生态化”为基本特征的学习环境的教育.首先是创设“渔场”,包括心智、情意、氛围、交往、问题背景、学习条件等方面.“渔场”的创设应尽可能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从学生今后的发展出发,有针对性地创设出融真实性与典型性为一体的和谐环境,尽可能用环境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达到两者间的和谐统一.然后在所创设“渔场”中进行活动.在“活动”中,把环境、行为、效果、体验.这些教学基本事件整合起来,使“渔场”呈现出生活的丰富与鲜活,从而赋予“渔场”生命的内涵.最后达到师生之间的信息互动与整合,实现情境、情感交融,促使学生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所以,让学生参与教学,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恰恰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完整体现.
让学生参与教学,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重要表现.所谓主体是相对客体而言的,是指能动地、自主地从事认识、实践活动的人.学习主体,是指学生能动地、自主地参与教学活动,进而实现自身发展.我们知道,学生虽然正处于成长变化过程中,但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正是由于这种成长和变化使他自身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他不但可以能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而且还能够在活动中控制自己、不断地调整自己,完善自身的发展,并且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去创造出适合自身发展方式和能力.这也是教学活动的实质,所以说,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积极活动的主体,不断发展的主体.
承认学生是学习主体是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主体性是现代社会人所应必备的重要素质,是主导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石,教育必须培养出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有独立自主精神的、富有爱国热情的和创造性的人,才能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这项伟大事业中去.而要真正实现这一点,必须要求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提高其主体意识,培养他们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感,使他们能主动地、富有创造性地进行学习,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中坚力量.
3 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时间
有效教学不仅要保证教学效果的有效性,讲究良好的教学质量,而且还要保证教学的效率.而关注教学效率,要求教师要有时间观念.教师在教学时不能跟着感觉走,不能简单地把“效率”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更多的内容”.教学效率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获得协调发展的状态或结果.
要想保证教学的高效,明智地选择教学时间,合理地划分教与学的时间比例是教师应该考虑的.实践证明:分配给学生更多的教学时间,学生的成绩会更好.因而教师上课需要用心琢磨和恰当运用教学语言,清楚明白地表述教学内容,做到精炼教学,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练习、表达.
总之,想要使教学更加有效,教师必须掌握多方面的要求.不但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能力,而且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可能实现师生共同成长.实践证明,教学目标越明确,学生学习的动力就越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程度越高,其学习积极性越高,取得的学习成绩也会越好;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学生就更愿意学习;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和他们的学科流露出浓厚的兴趣,学生越有可能学习;教师对教学抱有热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等等.
〔1〕Lynda Fielstein&Patricia Phelps.教师新概念—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2〕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3〕戴尔 H 申克.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