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学校体育管理中的“以人为本”原则

2013-04-02杨玉功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10期
关键词:以人为本体育学校

杨玉功

(南阳理工学院 体育教学部,河南 南阳 473004)

1 “以人为本”的涵义

中国古代,就有许多统治者种学者对“人”这个有思想、有实践能力的社会体进行过相关研究,并把人的作用提高到一个相当高舶地位,如孔子曾提出:“天地之性人为贵”;孟子也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则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亦载舟,水亦覆舟”;李世民认为:“凡事均需本,国以人为本”,他也许是中国最早提出“以人为本”的统治者.正是在这些亲民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古代有了许多繁荣的统治阶段.但这些以人为贵的思想只是为统治阶段服务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

在国外,“以人为本”的最先提出者是弗尔巴哈,弗尔巴哈的“以人为本”高扬了资产阶级的理性、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精神,为资产阶级推翻“以皇权为本”和“以神权为本”的封建专制和神权统治,走上政治舞台提供了思想基础.但他的“以人为本”思想过分强调非理性精神因素在人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甚至是决定性作用,否定和贬斥理性和科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虽然,这些见解都具有很大的阶级性、局限性和片面性,但是我们可以利用它在调动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等方面上的独特作用,应用于我们的社会主义瑰代管理中.

“以人为本”的管理是针对理性管理提出来的,理性管理是为了达到预先设置好的目标,而采取标准化的定量分析和定性控制;通过周密、严格的计划,合理分配工作任务的组织机构;在严格的规章制度下,为了管理目标而管理.由于理性管理忽视了对工作主体——入的人文关怀,导致工作管理结果在短期内还比较理想,但劳动者的创造力和积极性长期得不到完全激发,长期下去,工作就如失去源泉的泐水.由此可以看出,既然人是管理的主体和根本,是一切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那么管理就应从追求入自身的解放和发展出发,以实现人的价值为最终目的.

2 “以人为本”在学校体育管理中的体现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德育、智育紧密结合,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历史使命.科学的学校体育管理是完成这一使命的重要保障之一.“学校体育管理是在遵循学校教育规律和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信息、时间的作用,采用最佳的手段和方法,对学校体育工作过程及其内外部各种因素与环境条件,所进行的计划、实施、检查等一系列综合活动”.教师和学生是学校体育管理的人为因素,因此,要把学校体育真正带入人性化管理系统中来,就应该从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角度进行考虑.

2.1 尊重教师全面发展是“以人为本”学校体育管理的重心

邓小平同志说过:“一个学校能不能为无产阶级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及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于教师.”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起着贯彻新的体育教育思想、推动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以及人们对健康越来越深刻的认识,体育教师面临的社会问题、学科问题,以及教育的延续性问题都受到社会的挑战,因此在体育教学管理中就不能忽视体育教师面临的各种因素.

2.1.1 给教师一个“家”的氛围

给教师一个“家”的感觉,不是一句空话、大话,应落实到实处.首先,领导班子要搞好干群关系,上下拧成一股绳,增强教职员工的凝聚力;其次,实行民主管理,把教职员当作学校其正的主人.在搞好人际关系的时候注意民主策略,使教师这个群体和组织内部,在民主管理的熔况下保持和谐,又使教师在工作的时候有个良好的人际环境和社会环境.尤其青年教师,有着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是学校体育事业的生力军,但他们在现实生活、学习、工作中面临着婚姻、家庭、养老抚小、朋友交往等许多困惑,从机构建设、制度建设上提供一定的空间,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关心和帮助,使其感受集体的温暖.第三,尊重教师的辛勤工作,要使教师劳有所获、劳有所值.教师在教学中取得成绩时,要及时、适当地给予奖励,让教师能够体会到工作的愉快感、社会的尊重感、物质生活的满足感,认为自己的工作和所作的努力是被社会所承认的,是有一定价值的,从而增强教师的社会责任感.

2.1.2 关注数师的精神生活和发展需要

“以人为本”的管理不光是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的内容,还包括文化、教育等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若干方面.目前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推进,要求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文化素养也要越来越高;同时,在信息时代,知识爆炸式的增长,新知识、新观点层出不穷,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在教学中用不了一年半载,就会被社会前进的车轮压扁了;并且,随着体育的发展,增加了一些裁判知识和新技术,使仅有的一点陈旧底子难以适应体育教学发展.因此,应经常、持续地鼓励体青教师参加各种新知识、新技术、新教学思想等的相关进修,提高教师的工作能力.对于青年教师首先要“扶”,建立教师间的听课制度、开展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与富有经验的中、老年教师“结对”进行传、帮、带,从教案的撰写到组织教法的运用及时予以点评,对其业务学习也常抓不懈,注重其文化修养的提高,同时充分发挥他们思维活跃、积极,动手能力强的特点,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提高知识层次和素质水平.将培养纳入日常教学管理中,多方面发展和完善教师的能力,使之能够保持强烈的工作动机、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积极的工作态度,是学校体育管理“以人为本”的重心.

2.2 “以学生为本”是学校体育管理的中心

1951年美国杰出的心理学家罗杰斯在其《病人为中心的治疗》一书中首次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其中肯定了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既不是教学的产物,也不是达到教学目的的工具,而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完全身心的人.学校体育管理“以学生为本”主要体现在体育教学内容、评价、教学方法和手段当中.

2.2.1 内容受具有健康性、终身性和多样性

首先是健康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也赋予了健康新的内涵:健康不仅仅是指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性.最近的体育课程改革,已将体育课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旨在全面促进学生的健康.因此,学校体育的内容应根据需要适当地增加体育保健、食品和营养学、体育卫生等知识.并且还要加强体育课“育”的功能,如增加体现团队精神的活动内容和教育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做到互相帮助,学会良好地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等,这也是为了实现学校体育现代化所增加的“道德教育”、“生存教育”和“人际关系教育”等多种健康教育内容.

其次是终身性.体育课与其他文化课相比,具有亲近自然、延续童年生活、符合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需要等特点,深得学生的喜爱.但是,学校中却出现学生喜欢体育活动,却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尴尬局面.分析其原因,主要由于体育教学内容趋向于成年性、竞技性,脱离现实生活和未来生存的需要,所以不可避免地出现这种状态.在体育教学中,结果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一个分数,还要注意学生是一个社会入,他在学校中所受的教育是为了满足将来进入社会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增加身心健康等种种要求.因此,学校体育应注意知识的现实性和延展性,促进每一个生命体充分、自由、全面、和谐健康发展,使学校体育真正回归到人的生命和生态本真存在.

第三是多样性.随着技术的进步,各种新式体育活动层出不穷,面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学校体育与时俱迸地增加多种体育活动项目,满足学生的需要,已是发展的趋势和必然.教学内容的多样性还体现在传统体育与新式体育、民族体育与国际体育的结合上.多方面借鉴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体育活动,不但可以丰富体育教学内容,还可以让学生了解世界和其他民族的体育活动时,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2.2.2 评估要力争公平、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首先是公平性.目前学校体育教学评估-般是由平时表现、素质达标、技术和技巧地掌握情况三方面组成,其真正的评估核心还是学生的运动能力,这在平时的教学中反映得非常明显.有的学生不需要经过刻苦学习,就能获得高分,而有些学生拼死拼活,还要在老师的照顾下勉强过关.这样势必造成“练的常常是不行的,行的常常是不练的”这种情况.而且,学生的运动能力具有一定的遗传性,用这种具有遗传性的事物作为评价标准,不能科学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心灵上留下不公平和上帝作弄人的阴影.

其次是全面性.有的残疾学生由于身体的残疾,从而失去参加体育活动的权利.残疾学生也是学生中的一员,也有享受教育的权利,其中就应该有参加体育锻炼的权利.因此,我们也可以学习澳大利亚中小学的体育教学评估方式,用学习效果的级别作为评估标准,替代我们现用的教学评估方法,跳出用年龄和年级来做固定级别的框子.再说,我国幅员辽阔,南方的学生与北方的学生、城市的学生与乡村的学生,在身高和体重上都有一定的差别,现有的评估标准难以公平和全面地反映全国学生的学习情况.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实现教学评估的公平性和全面性,是促进体育教学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保障.

2.2.3 教学手段和方法实现“人性化”

手段是目标产生的现实条件,目标的实现依赖于手段.学校体育管理在对教学手段进行管理时,要考虑到学生学习敢需要和学生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需要.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喜欢集体活动,爱玩游戏,不适应用成年人的运动器材,在教学过程中,直观法和语言法是比较适用的一种方法.而大学生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认识能力和水平都有所提,体育的基础、兴趣和特长也更具有自己的特色,就不能用中、小学生的要求来做规定,所以在选择项目上更应尊重大学生的爱好和特点,不能过于硬性规定大学生的学习内容,应给予他们更多选择的余地,在教学方法上,注重教学设计的技巧和教学指挥的艺术.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在对体育教学进行管理时要考虑学生的需要,激励学生勤奋学习,自觉、主动、积极地参加体育教学,并最终落实在学生的学习效果上,是“以人为本”原则在体育教学管理中的中心所在.

3 小结

“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并不是简单地抛弃具有相当科学性的理性管理模式.人们常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理性管理就像人体的骨骼,而“以人为本”的人性管理就如人体的血肉肌肤,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系统.“以人为本”的学校体育管理的目的就是使教师能教、喜教,学生喜学、乐学,使学校体育处于一种良好的生态生存与发展状态,这也正是学校体育管理“以人文本”的灵魂所在.

〔1〕秦格林,张瑞林.体育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李建军.学校体育管理体制适应体育教育功能变改的探讨[J].体育与科学,2001(3):30-31.

〔3〕吴倬.“以人为本”辨析[J].清华大学学报,2001(1):60-65.

猜你喜欢

以人为本体育学校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2016体育年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我们的“体育梦”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学校推介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