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的研究进展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2013-04-02马婧
马 婧
(陕西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不少个体在意识到自我的目标状态与当前状态具有差异时往往会采取一种消极的应对方式,即通过对同一个主题内容进行反复思考的形式来寻求结果和价值意义,这一不良适应的反应方式往往不能够帮助个体解决问题,反而会加深个体的抑郁水平,这种应对方式即沉思.随着研究者对健全心理健康相关机制的日趋重视,对沉思研究的不断拓展,沉思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已成为沉思的研究热点.
1 沉思的概念和内涵
沉思(rumination),又叫反刍思维.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反复思考,对情绪问题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1].1987年,Nolen-Hoeksema提出了抑郁的反应方式理论(RST)[2],认为沉思是指个体过度、反复地关注痛苦情绪、问题原因和可能的后果、细节等内容,并且在抑郁水平显著改变的情况下仍然保持这一状态.Matins指出,沉思是个体对当前状态和目标状态之间差距的反复思考.Horowitz[3]认为,沉思是个体面对困惑事件时产生的思考障碍.综合已有关于的沉思的概念,我们可以肯定,沉思是一种思考风格,也是一种稳定的特质.
2 沉思的心理结构
Nolen-Hoeksema(1991)提出了沉思的三因素模型结构,即对自我的关注、对症状的关注和对可能的原因、结果的关注.Roberts(1998)[4]等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沉思包含两个因素:即专注于症状、结果及相关内容的消极性体验和关于自我反省内容的分析、评价性认知的积极体验.Bagby(2001)根据对抑郁症患者的研究结果,将沉思分为:症状关注沉思和自我关注沉思,症状关注沉思指反复思考抑郁症状,自我关注沉思指反复关注抑郁中的自我.Terynor[5](2003)提出了沉思的两因子结构模型,即:反省深思(reflection)和强迫思考(brooding).反省深思具有指个体倾向于进行认知思考解决问题,是具有建设性、适应性的认知,有助于帮助个体激发积极思考,缓解抑郁情绪;强迫思考指个体将注意力集中于消极刺激,持久沉溺于消极情绪中,而不主动处理消极情绪和状态,具有不良适应性.研究分析发现,当个体处在消极情绪的短时间内,反省深思与抑郁症状有关;随着时间的增加,个体的反省深思有助于个体适应消极情境,帮助个体解决问题[6].反省深思和强迫思考两因子模型是目前关于沉思的研究最普遍、最认可的的结构模型[7].
3 沉思的测量工具
3.1 沉思反应量表 [8](Ruminative Responses Scale of the Response Styles Questionnaire,RRS)
以往关于沉思的相关实证研究中,最常使用的Nolen-Hoeksema(1911)编制的沉思反应量表.该量表共有22个项目,描述了各种抑郁情绪的反应,包含对自我的关注、对症状的关注和对可能的原因与结果的关注三个因子,在具体测试中要求个体报告当自己感到悲伤、沮丧或抑郁时沉思想法或行为的程度,例如我在想“自己这样做的原因”等内容.该量表具体高度的内在一致性和聚合效果.但有很多项目与抑郁量表的内容有所重合,因而受到了一定的批评.
为了弥补这一问题,Treynor(2003)等人重新修订了RRS问卷,即包括两个因子:强迫思考(brooding)和反省深思(reflection).强迫思考主要反映了个体批判自己、他人或命运的沉思方式,将注意指向消极刺激方面,沉溺于消极情绪状态中,是非适应性的,包括对抽象问题的关注(如,“我在想我做什么了让自己受到这样的报应?”)、对问题克服障碍的关注(如,“我在想我为什么不能做的好一点儿?”);反省深思主要指个体深入思考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RRS是运用最广泛的沉思量表,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信度和重测信度(Roelofs J,Muris P,Huibers M,et al,2006).
3.2 沉思思考风格问卷(Ruminative Thought Style Questionnaire,RTS)
该问卷由Brinker编制,共有20个项目,通过诸如“不管我如何思索,我仍然难于对一些问题形成一个清晰的总结”、“有时我意识到自己坐在那里思考一些事情已经有几个小时了”等描述来测量被试侵入性的、难于控制的、循环重复的思考倾向.测试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情况,对所呈现陈述的吻合程度做出1—7的(一点也不——经常)等级评分,分数越高,沉思倾向越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信度和重测信度.
3.3 悲伤沉思量表[3](Rumination on Sadness Scale,RSS)
Conway等人(2000)认为,沉思反应量表不能很好地测量针对悲伤的沉思,因此编制了悲伤沉思量表.该量表考察了个体沉思的强度、重复的特性、停止沉思的困难程度、排除不包括悲伤情绪的思想、尝试对抑郁做出因果解释和相信这样做的有益的、尝试理解人格抑郁的特质、缺乏有帮助的目标定位等几个方面,具有良好的信效度,但目前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4 沉思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4.1 沉思与抑郁的联系
沉思作为一种稳定的应对风格,使个体在面对悲伤的情绪时倾向不断思考却不解决问题,最终引发抑郁情绪[9].Nolen-Hoeksema(1991)的反应风格理论中指出,消极事件的沉思会增加个体抑郁状态,并且受到消极认知的影响,会放大消极情绪.为了更加充分地验证这一理论,Nolen-Hoeksema通过对青少年进行纵向研究发现,沉思能够预测抑郁症状以及滥用药物的行为[10].Tice和Baumeister(1993)的研究发现,愤怒的沉思会使个体更多关注于愤怒后的可能产生的结果,从而不能自拔,易激发个体的不良情绪.结果表明,沉思不仅是抑郁的症状,也是预测个体消极情绪持续性的重要因素.
4.1 沉思与负性记忆的关系
沉思的思维模式,对个体记忆的提取也有重要的影响.个体在面对负性情绪时,如果采取沉思的应对方式,往往会使注意力集中到与心境相关的消极记忆网络上,使这些消极回忆更容易被提取.沉思—捕获假说强调,沉思可以增加自传体记忆的概括化,而非沉思的认知方式可以使个体的概括化记忆减少,具体来讲,个体在沉思的过程中,会激活大量概括化的记忆表征,捕获更多的认知资源,在回忆的过程中仅停留在表层网络进行搜索,对细节的关注较少,难以提取具体的信息,抽象、概括化的概念从而容易被提取,最终形成概括化记忆.
4.3 沉思与抑制能力的关系
具有沉思倾向的个体,普遍会表现出较差的抑制能力,使个体不能够进行有效的思维、情绪和行为控制,在任务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有所欠缺,这表明沉思和抑制能力具有内在的联系,而这种联系会影响到个体的抑郁水平和认知行为.Whitmer与Banich在研究中让被试通过不同任务的转换来抑制对上一个任务的记忆,结果发现沉思个体不能对上一个注意任务进行有效的抑制,这表明沉思对抑制过去信息有重要的影响作用[9].沉思、抑郁和抑制作用的研究发现,沉思个体的抑制能力较差,难以转移对当前目标的注意,甚至在尝试压抑这些无关信息的时候会出现思维的反弹,而这种抑制不良又容易引起消极情绪,持久发生便会形成抑郁.
4.4 创伤心理的干预
已有研究发现,在对创伤心理后期干预的过程中,如果对患者进行鼓励,帮助其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对创伤后的心理调适具有一定的帮助的作用,为临床干预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12].如果不加区分的对创伤障碍的患者进行沉思的诱导,可能增加患者的痛苦回忆和消极情绪,因此,在对创伤心理障碍的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时,根据患者沉思的具体内容,分析沉思的影响因素和原因,是对创伤后心理调适的关键.通过诱发积极沉思进行创伤心理的干预,可为临床有效识别创伤后心理认知提供依据,也为进一步完善创伤心理干预措施提供了新的视角.
5 小结
沉思是一个复杂的思考模式,随着深思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其进行了多层次的分析,但我国在沉思领域的研究还处在初步阶段.已有的沉思研究集中探讨了沉思了相关理论,沉思与性别、年龄、负性情绪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但对沉思的影响机制、神经生物学基础的研究较少,测量工具较为单一,并且至今还没有形成的统一的沉思定义.未来的研究可以更多在沉思的实证研究、实验研究上进行近一步的补充和完善,如使用眼动技术、脑电技术和生物反馈仪来探讨沉思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丰富其测量工具,针对我国本土化沉思研究匮乏的这一现实,以我国文化背景为基础进行沉思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发展也成为未来发展趋势之一.沉思与心理健康关系的有待发展,有利于更好地探明沉思风格的内部机制,也对开展积极心理学有着重要的应用意义.
〔1〕Tiziana Lanciano,Antonietta,Curci,Konstantinos Kafetsios,Lucia Elia,Vanda Lucia Zammuner.Attachment and dysfunctional rumination:The mediating role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bilities [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2,753-755.
〔2〕杨照平,李云霞.沉思对情绪保持和自传体记忆的影响[J].前沿:学术论坛,2010(2).
〔3〕陈功兴,陈心玲,廖昌荫.沉思的研究综述[J].兰州教育学学报,2011(10).
〔4〕张均,沉思和分心诱导下抑郁个体注意偏向抑制特点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0.
〔5〕杨娟,凌宇,肖晶,姚树桥.沉思反应量表中文版在高中生中初步运用结果分析[J].2009(1).
〔6〕崔丽弦,黄敏儿.沉思和分心对负情绪和自传体记忆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7,39(1):78-87.
〔7〕董超群,刘晓虹.反刍性沉思及其与创伤后成长关系的研究进展[J].2012(11).
〔8〕赵亚鹤.沉思和分心反应方式对抑郁者在情绪词汇上再认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8.
〔9〕高粤.沉思、抑制能力对抑郁与自传体记忆过度概括化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1.
〔10〕陈功兴.大学生完美主义、沉思与抑郁的关系[D].广西师范大学,2008.
〔11〕Stockton H,Hunt N,Joseph S,Cognitive processing,rumination,and posttraumatic growth [J].J Trauma Stress,2011,24(1):8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