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本管理视野下的高校科研管理模式初探

2013-04-02刘远航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22期
关键词:科研成果科研人员管理

刘远航

(福建幼儿高等专科学校,福建 福州 350003)

人本管理视野下的高校科研管理模式初探

刘远航

(福建幼儿高等专科学校,福建 福州 350003)

高等院校是我国科技研究和创新的重要基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科研管理与服务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旧的封闭式的、以物为本、以事为本的科研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高校科研发展的要求.基于当前我国高校科研管理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新时期高校科研应注重人本管理,以此实现科研资源的整合与创新,进而实现科研高效益化.

高校;科研管理;人本管理;资源整合;激励机制

“以人为本”的科研管理,就是要以“为教师、科研人员服务”为宗旨,把教师和科研人员置于科研工作的核心位置,确定其主导地位,通过管理活动来增强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证其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努力营造能够激发活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和机制,以保证科研工作目标的实现.[1]但是,当前高校科研管理的现状和以人为本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1 当前高校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资源优势没有充分体现

目前国内高校日渐多学科化,各高校不仅学科综合齐全,且科研梯队较为成熟、稳定,近年来各校师资博硕士研究生学历比例不断提升,使高校科研力量日渐突出,在专业科研企事业单位之外,成为学科和产业创新的重要力量.但是,由于各学科教师自身欠缺横向联系,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又缺乏以学科整合带动科研的意识,因此不少高校都存在科研力量个体化、科研方式单一化等问题,进而影响科研成果水平和产学研链条.此外,目前高校内部和高校之间的科技资源分散且相互封锁,使用效益较低,有待进一步优化配置,不断推进资源共享.

1.2 科研管理观念相对落后

受行政办学管理影响,大部分高校仍然是以指令型行政管理的手段进行科研管理,未能加快向服务型行政管理的转型,缺乏人本管理理念.因此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及其管理人员多以上传下达方式与科研团队或个人进行单向性的传达,鲜有基于服务意识主动深入了解教科研团队或个人的科研动态,忽视后续的成果转化与推广,因此在科研各环节的衔接与整体环境的架构方面较为欠缺,这对于深入发掘教师科研潜力、以管理促科研极为不利.

1.3 评价和激励机制不适应高校发展

在评价体系方面,量化考核为高校人事管理和科研管理提供了便利,但由于现行量化考核的评价周期短、与科研周期不同步,且大部分高校将相关科研项目一经结题就直接与绩效等挂钩,导致大部分高校科研追求论文数量、结题速度,其功利化倾向直接引发学术不端行为.且现行量化评价往往忽略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导致大批科研成果束之高阁,造成科技资源的浪费.在激励机制方面,存在激励过度、重复激励、重物质激励而轻精神激励等问题,对于科研成果的把关存在一定疏忽,一方面人为造成不公平,另一方面使科研人员产生攀比心理,缺乏应有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

1.4 科研管理队伍素质良莠不齐

大多数科研管理人员没有高校管理专业背景,有较高水平的教师又较少介入科研管理,致使高校科复合型研管理人才极为欠缺,部分高校还存在外行管内行等现象,显现科研管理部门梯队建设滞后,在服务管理、知识支撑等方面无法为科研人员提供保障.而且科研管理梯队建设重视程度不够,欠缺必要的激励机制,普遍存在“重使用轻培养”,造成科研管理队伍不稳定,工作积极性不高.

2 以人为本理念下的科研管理创新

究其实,高校科研管理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对“人”的忽视,这既有对科研人员也有对科研管理人员的忽视.新时期为加快科研管理转型和提升科研成效,各高校应尽快突显人本管理在高校科研管理中的地位,以人本管理贯穿高校科研及管理全过程,从而有效结合科研资源整合、科研激励、梯队建设等问题.

2.1 以人为本提升科研资源和成果效益

2.1.1 加强资源共享,提升高校科研实力.科技发展推动多学科相互渗透,学科单一化科研较难突破旧有范畴,也难以吸收前沿知识,因此将陷入事半功倍甚至难有成果的困境.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要根据项目研究趋势和科研人员需求,强化服务意识,以“人”的中长期发展需要为中心,整合院系学科组之间、高校内部院系之间、高校科研管理及研究部门之间的各类资源,并积极借助信息化平台和手段,加强与其他高校之间在人力、物力等多方资源的共享,以横向纵向的整合外延,组建高水平的跨学科专家团队,实现不同学科研究人员优势互补、联合攻关,提高科研水平和成效.

2.1.2 加强产学研合作,加速成果推广.一般的科研项目都需垂直到成果推广,社会科研院所、相关企业在产品化实践上有较为成熟的机制,高校要积极主动加强与它们的联系与合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借助区域高校科技园建设,形成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合作机制,积极利用企业的研发经费,加快科研推进速度和产品化进程,提升高校科研成果效益,实现各部门之间的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因此高校科研管理要注重引导科研人员关注社会和社会人在科研中的作用,关注研究成果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根据项目与产业结合的可黏合性,尽可能地把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成为可操作的技术、可交换的产品或其他可服务社会的形式,努力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直接或间接的生产力,加快实现高校“产学研”的一体化.同时,对于人文性科研项目,高校应避免过度追求产品化的取向,根据项目实际和科研人员类别,注重此类项目的软影响和宣传推广.

2.2 构建“以人为本”科研管理制度体系

高校在创新科研工作评价制度、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机制的过程中,注意贯穿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核心理念,将制度化与人本化很好地结合.

2.2.1 构建以人为本的科研评价制度.每位教师的专业背景、岗位职责、工作履历、学科效益均不相同,只有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完整而严谨的教师科研考核评价体系,才能充分调动高校教师开展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高校科学研究水平和质量的提升.一是建立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评价导向.在科研考核上,要将成果转化作为科研考核的重要指标,并逐步增加权重,引导科研人员在科学研究时将课题的实践价值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统筹考虑,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拿到实践中去推广和应用,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此外,要将科研将积极应用与教学实践,并取得较好成效的教研项目、教研成果等计入到科研工作量统计,调动广大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以科研带动教学改革、以教学保障科研,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二是对不同学科的教师应采用不同的科研业绩考核办法.不同学科研究周期、研究方法、研究途径以及成果的形式都各不相同.因此,高校在制订科研量化标准时,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科和专业采取差异化考核办法.对于纯理论研究,高校应注重课题项目的社会价值和宣传推广;对于艺术类作品,高校可以根据一定的标准,将教师入围相关展览或奖项计入科研工作量,鼓励教师进行艺术创作.三是实施定量和定性相结合.评价教师科研工作时,不再只以发表论文和出版著作的数量、取得科研项目级别高低以及经费多少等作为科研考核评价的依据,而更要看科研成果本身的质量,更关注科研成果的转化以及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2.2 完善科研项目实施配套制度.科学研究除依靠科研人员的创造性劳动之外,还需要资金、时间等各方面的保障.[2]这就要求高校要制订和完善与课题项目相适应的相关制度和办法,建立高效的服务支持体系和宽松的研究环境.一是设立科研专项资金,对科研人员提供经费支持,让财务相关人员直接参与项目的申报、过程管理、验收等各个环节,以利于财务对教师开展科研所需资金支持进行合理预算,同时也可以加强对科研项目资金的监督和管理,提高科研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的规范化和效益.二是切实保障教师有充分自主权开展科研.科研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此高校对承担有科研任务的教师,要根据其科研工作计划和进度安排,在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上尽可能地为其提供便利,避免出现因教育教学任务过于繁重,而使教师无暇顾及科研的情况.

2.2.3 实施以人为本的科研激励制度.合理的科研激励制度对于推动高校科研良性循环、开拓创新和优质提升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在制定科研激励制度时,一要兼顾到教师需要的多元性和多层次性,根据学科差异和科研及转化周期,实施合理的差异化激励手段,特别是要注意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使每个教师的需要都能够通过努力获得满足.二要加大奖励范围和奖励名额.对高校而言,省部级表彰奖励毕竟名额有限,远不能满足广大科研人员的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高校应进一步完善科研成果的奖励范围和奖励名额,加大学校和院系等级别的奖励力度,让科研人员各层面上的科研成果都能够得到不同层次的肯定,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三要重视负激励的作用.高校科研管理要结合教育部出台的有关惩处学术不端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科研过程的动态管理,在结题时利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和外校专家力量,把好质量关.要严厉打击学术不端行为,根据情节轻重与绩效考核、职称评聘等挂钩.

2.3 切实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管理水平

当前,高校科研工作对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高校应该建立起一支思想敏锐、懂业务、精管理、政策水平高、专业知识广,具有创新精神和服务意识的高素质的科研管理专业队伍,做到工作协调、管理有序、服务到位.[3]

2.3.1 树立人本管理理念.科研项目的管理是直接对人的管理,不能仅靠条条框框的制度来进行管理,科研管理部门要摆正管理和服务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服务意识,简化工作流程,减轻科研人员的负担,体现人文管理,力求把服务落实到每一项具体的工作中,为科研人员提供全方位的综合服务,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创造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科研人才进行科研创新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促进高校科研水平的整体提升.

2.3.2 加强科研管理人才培养.高校是我国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前沿阵地,其科研研究范围广,学科门类众多,研究的方向和角度多样,而且还经常出现多学科之间的交叉.科研管理者要对各学科、不同研究方向的研究项目进行科学的、系统的、有效的管理,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还需要对各学科领域的知识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所以,高校科研主管部门应该加强对科研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鼓励他们参加各种专题研讨,及时了解国家科研管理方面的最新方针、政策,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提高管理理论水平,拓宽专业知识面,用科学的理论指导管理实践.

2.3.3 稳定科研管理队伍.制订科学的激励机制,逐步缩小科研管理人员与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各方面待遇上的差距,提升科研管理人员地位;建立完善科研管理人员的考核办法,对工作业绩突出的科研管理人员予以表彰奖励.

高校科研管理强调以人为本,并不等于一味站在科研人员的角度思考,造成管理的随意性和软弱性,而应该遵循的客观规律,营造客观、公正和规范的科研氛围,将严格的科学管理与“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有机融合,才是科研管理的最高境界.

〔1〕范俊英.构建高校科研管理和谐机制之我见[J].科技管理研究,2008(1):124-125.

〔2〕张晓安,杨庆.高校科研能力与科研持续发展[J].中国科技论坛,2003(6):99-103.

〔3〕梁殿超,张冬冬,何杰.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措施[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8(12):371-373.

G472.5

A

1673-260X(2013)11-0144-02

福建省教育厅社科研究项目(JB13564S)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科研成果科研人员管理
科技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科研成果转化
科研人员揭示油桃果实表皮不长毛的奥秘
科研人员破译黑猪肉特征风味物质
中国科研成果震撼全球
广东公安科研人员风采
加强医疗科技自主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
审批复杂 科研成果落地难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