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盈余管理视角的股权激励文献回顾

2013-04-02胡光华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22期
关键词:行权管理层期权

胡光华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 蚌埠 233030)

基于盈余管理视角的股权激励文献回顾

胡光华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 蚌埠 233030)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推行了股权激励机制,很多学者对股权激励与高管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文章从管理层对股权激励形式的选择、股权激励契约结构和股权激励程度等方面对前人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梳理.

股权激励;盈余管理

股权激励是上市公司以其股票为标的,对公司的董事、监事和高管进行长期激励的一种机制.由于两权分离和信息的不对称,经营者可能会存在道德风险,利用信息优势偷懒或是追求眼前利益而损害了所有者的长远利益,不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现代企业理论和国外的很多实践证明,股权激励机制更有利于经营者为公司的长远发展而努力.

2005年12月31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股权激励机制有了较为规范的管理依据,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已经开始采取这一激励手段,截止2012年底仅A股市场已有444家上市公司公布了股权激励方案.然而,只有当公司的业绩达到既定的指标时,公司的高管才可以行权.在股权激励的诱惑下,高管可能会利用各种手段进行盈余管理,美国安然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很多学者对实行股权激励的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如何进行盈余管理等问题都做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从管理层对股权激励形式的选择、股权激励契约结构和股权激励程度等方面对前人关于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梳理.

1 股权激励形式的选择与盈余管理

股权激励的形式包括限制性股票、股票期权、股票增值权和虚拟股票等.对于股票增值权和虚拟股票,企业需要以现金结算,当高管行权时会减少公司的流动资金.绝大部分的公司倾向于选择股票期权这种以权益结算的股权激励方式,这与公司高管进行盈余管理有一定的关系.

1972年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发布了25号意见书,要求股票期权采用内在价值进行计量.因为美国大部分公司的期权是平价发行的,期权的内在价值为零.这种会计处理方法使公司无需考虑股票期权费用,从而使会计利润增加.由于其他的股权激励形式没有这用美化报表的优势,所以很多希望调高利润的公司倾向于选择股权期权.

Hall&Liebman(1998)研究发现,美国公众一直对经理人的过高薪酬水平表示质疑,股票期权在内在价值法的处理下,其内在价值为零,这样不仅可以让公众看不到经理人的实际报酬,而且还可以提高公司的利润,所以美国的公司倾向于选择股票期权.Dechow&Sloan(1996)以及Core&Guay(1999)都发现,当公司的业绩较差时,可能会导致分析师的级别下降、投资者抛售股票进而是股价下跌、募集资金难度变大,此时管理层会选择股票期权而不是其他的激励形式.

李曜(2008)从现金流和期权定价方面指出公司会倾向于选择股票期权.他通过对股票期权与限制性股票的比较,并且对近3年我国上市公司的实践进行总结,指出大部分的公司都偏向于选择股票期权,主要原因可能是选择股票期权不存在现金的流出,而且股票期权的公告效应显著,有利于股价的提高.另一方面股票期权的合理估值比较困难,通过期权定价模型和参数设定来影响公司的成本和利润.

鲍建平、张灿(2003)将股票期权与传统薪酬制度相比,指出股票期权制度能够使经营者更注重公司的长远发展,从而获得他们持有的未行权的股票期权的潜在收益.实行股票期权制度,不仅可以降低公司的委托代理成本,而且能够矫正管理层的短视行为,使管理层注重公司股东的价值.

2 股权激励契约结构与盈余管理

一份股权激励方案的完整执行需要经历授予日、可行权日、行权日这三个必不可少的关键时点.只有当公司的业绩达到既定的要求时,被授予对象符合行权条件时才能行权.根据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的规定,上市公司在授予股票期权时要确定行权价格,且行权价格不得低于股权激励计划草案公布前一个交易日的股票收盘价和草案公布前30个交易日内公司标的股票的平均收盘价中的最高者.被授予对象为了最大程度的实现自身利益,可能会在授予日前抑制股价,从而降低行权价格.为了满足行权条件,会在可行权日前通过各种手段的盈余管理来提高公司的业绩,从而顺利行权.当被激励对象获得了股票期权时,行权时的股价与行权价之差便是其收益.所以作为理性的经济人,高管会在行权时进行向上的盈余管理设法提高股价,获得尽可能大的收益.

2.1 授予日前——向下的盈余管理

Baker、Collins&Reitenga(2003)经研究发现,管理层在股票期权授予日前,存在着下调公司利润的行为,从而降低行权价.Balsam、Chen& Sankaraguruswamy(2003)指出,管理层在授予日前通过对“应计利润”的操控来达到降低利润的目标. Aboody&Kasznik(2000)研究发现,公司在股票授予日前通过提前发布坏消息、推迟公布好消息来影响公司股价,从而实现由股票期权带来的更高的潜在收益.Coles(2006)通过将80次股票期权的重新定价与对159次股票期权重新发行进行对比,发现经理人在股票期权被授予日前会通过操控应计利润的方式进行向下的盈余管理.Marc Chesney· Rajna Gibson(2008)利用了一个连续时间的股权定价模型研究了经理人在实行股权激励计划前的欺骗动机.他们大部分利用会计利润的盈余管理来提高股票的价格,从而获取更高的报酬.

肖淑芳、张晨宇、张超、轩然(2009)运用了单样本T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沪深两市自“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颁布以来首次披露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进行了研究,发现股权激励计划公告日前的三个季度,经理人通过操纵“操纵性应计利润”进行了向下的盈余管理.刘鸣(2009)研究发现,准备实施管理层股权激励的公司,管理层会下调基准年度的盈余以达到顺利行权的目的.刘鸿雁(2010)选取了截至2006年底已实施股权激励的49家上市公司中的46家为样本,在修正的Jone s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了存货与主营业务成本这两个影响因素,通过单样本T检验验证发现股权激励实施前一年,上市公司通过降低操控性盈余进行了向下的盈余管理.

2.2 可行权日前——向上的盈余管理

Safdar(2003)通过对季度数据的研究,发现经理人在行权日前通过操纵应计利润进行了向上的盈余管理,以此达到太高股价的目的.耿照源、邬咪娜、高晓丽(2009)选取了截止至2008年12月已实施管理层股权激励的80家上市公司为实验组,将未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最为对照组,研究发现面对股权激励的诱惑,公司管理层存在为满足行权条件而进行向上的盈余管理的动机.

2.3 可行权日后至行权日前——向上的盈余管理

Beneish&Vargus(2002)研究发现,管理层在行权日前,公司财务报表上的应计收支项目的可信度下降,说明管理层为抬高股价进行了盈余管理. Bartov&Mohanram(2004)研究发现,管理层在期权行权前,通过对非经常性项目的操控来增加盈余.苏冬蔚、林大庞(2010)研究发现,盈余管理能够加大管理层的行权概率.

3 股权激励程度与盈余管理

尽管股权激励从某种程度上减少了高管的短期自利动机,但是却不能完全杜绝高管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相反,很多学者认为盈余管理与股权激励的程度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

Bergstresser&Philippon(2003)研究发现,高管执行期权的数量越多,盈余管理的幅度就越大. Cheng&Warfield(2005)指出,一个公司实行股票期权等股权激励的的股权类薪酬比重越高,盈余管理的现象就越严重.

陈千里(2008)基于委托代理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股权激励与盈余操控和国有股减持的关系.其研究结果则揭示,股权激励的程度过高,可能会使抑制盈余管理的市场监督实效,则盈余管理现象就越严重.

李春景、李萍(2009)将2006年沪、深两市实施股权激励方案的41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利用Jones模型计算了可操控性应计利润,将其作为衡量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指标,并且使用T检验、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对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指出,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制度加大了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并且盈余管理程度随着管理层持股比例的增加而增加.

王兵(2009)利用2001~2004年上市公司公布的数据,从管理层持股对盈余质量影响这一方面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管理层持股与任意应计额在5%的水平下显著正相关,这表明持股水平越高,管理层盈余管理幅度越大,其盈余质量越低,说明在此条件下股权激励制度不但没有发挥协同效应,反而导致盈余管理行为.

何凡(2010)以我国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了股权激励制度与盈余管理程度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激励股权占总股本的比例与实施股权激励前的盈余管理程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李丽(2010)研究结果表明,在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中,管理层为了追求高额报酬而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是普遍存在的,并且管理层的持股比例越高,盈余管理程度就越高.

4 文献述评

几乎所有的公司都存在着盈余管理的动机和行为,尽管上市公司实行股权激励刺激高管从股东的利益出发,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但是以上文献表明股权激励制度从某种程度上也加大了高管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股权激励制度看似规范,却在很多环节存在着高管操控利润的可能,所以制定一个合理的股权激励方案不仅要考虑激励的期权数量、激励的形式,而且要从微观角度分析股权激励的契约结构,实现调动高管积极性、降低盈余管理程度和真正提高公司业绩的三重目标.

〔1〕Hall,B.J.&Liebman,J.B.Are CEOs Really Paid Like Bureaucrats? [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8.

〔2〕Dechow,P.Sloan,R.Sweeney,A.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Earnings M anipulation: An analysis of firms subject to enforcement actions by the SEC[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1996.

〔3〕Core,J.Holthausen,R.Larcker,D.Corporate governance,chief executive officer compensation,and firm performanc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 ics,1999.

〔4〕Terry Baker,Denton Collions,Austin Reitenga. Stock-Option compensation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Incentives[J].Journal of Accouting,Auditing and Finance,2003.

〔5〕Steven Balsam, Huajing Chen, Srinivasan Sankaraguruswamy.Earnings Management Prior to Stock Option Grants[J].WorkingPaper, 2003.

〔6〕Aboody,D.&Kasznik,R.CEO Stock Option Awards and the Tim ing of Corporate Voluntary Disclosures [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 ics,2000.

〔7〕Chesney,M.Gibson,R.Stock options and managers’incentives to cheat [J].Review of Derivatives Research,2008.

〔8〕Irfan Safdar,Stock Option Exercise,Earnings Management,and Abnormal Stock Returns[J]. Simon Business School W orking Paper,2003.

〔9〕Beneish,M.& Vargus,M.Insider Trading, Earnings Quality,and Accrual M ispricing[J]. Accounting Review,2002.

〔10〕Eli Bartov,Partha Mohanram,Private Information,Earnings M anipulations and Executive Stock-option Exercises [J].Accounting Review,2004.

〔11〕Bergstresser,D.&Philippon,T.CEO Incentives and Earnings Management[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 ics,2003.

〔12〕Cheng,Q.and W arfield T.D.Equity Incentives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J].Accounting review,2005.

〔13〕Jefferey,L.Coles,M ichael Hertzel,Swaminathan Kalpathy.Earnings M anagement aroud Employee Stock Option Reissues [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 ics,2006.

〔14〕李曜.股票期权与限制性股票股权激励方式的比较研究[J].经济管理,2008.

〔15〕肖淑芳,张晨宇,张超,轩然.股权激励计划公告前的盈余管理——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09.

〔16〕刘鸣.管理层股权激励公司中的盈余管理[D].暨南大学,2009.

〔17〕耿照源.邬咪娜.高晓丽,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9.

〔18〕苏冬蔚,林大庞.股权激励、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J].经济研究,2010.

〔19〕陈千里.股权激励、盈余操纵与国有股减持[J].中山大学学报,2008.

〔20〕王兵.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问题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

〔21〕何凡.股权激励制度与盈余管理程度——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

〔22〕吕长江.严明珠.郑慧莲.许静静,为什么上市公司选择股权激励计划[J].会计研究,2011.

〔23〕顾斌,周立烨.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的研究[J].会计研究,2007.

F276.6;F272

A

1673-260X(2013)11-0091-03

猜你喜欢

行权管理层期权
因时制宜发展外汇期权
核安全文化对管理层的要求
人民币外汇期权择善而从
期权激励与管理层择机行权研究
股票期权激励行权与机会主义择时
——基于SZH的案例研究
初探原油二元期权
高级管理层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
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对公司债务杠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