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词多义的认知隐喻研究与英语词汇教学
2013-04-02娄宏亮
娄宏亮
(广东五邑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东 江门 529020)
一、引言
语言是人们交流的重要工具和手段。语言表达得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人际交流的质量。一词多义是语言的普遍现象,是语言发展的客观要求。泰勒(Taylor)认为,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多义词的词义范畴的特征是它拥有一个共同的“核心意义”,使得不同的多义项附属在同一个词汇上。[1]基于此,人们通过赋予同一词形以更多的引申义来减少词的使用数量,从而减轻记忆大量词汇的负担,一词多义正好满足人们进一步认知世界需要。但是,一词多义在极大地丰富语言词汇意义的同时,也给人际交流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准确高效地掌握一词多义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二、一词多义的传统理论与认知隐喻理论研究
(一)一词多义的界定
一词多义现象一直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其概念是由布雷尔(Brêal)于1876 年提出来的。语言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绝对不变性是不存在的;语言的任何部分都会发生变化”。[2]而意义的变化又是整个语言变化过程中最明显和最难于掌握的部分。所以,对一词多义语言现象的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
乌尔曼(Ullmann)认为:“多义是人类话语的一个基本特征。”[3]它是语言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必然结果,展现了人类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如果人们用单独的词汇来分别表示“打人”、“打电话”、“打牌”、“打的”等,而没有一个通用的词来表达简单的动作“打”的话,那我们的表达将变得复杂、繁琐。正如莱昂斯(Lyons)所指出:“几乎可以肯定,现在没有以往也从未有过任何一种自然语言,只存在一词一义的”。[4]兰盖克(Langacker)也认为,一个词语的若干意义或义项构成了一个有层次的语义结构或网络。[5]词义的历史演变过程表明,词义可以分为基本意义和引申意义。前者指的是词汇的原始意义,一般来说是具体的、人类最初认识事物的意义;后者指的是从原始意义引申出来的意义。由此可见,一词多义现象主要集中于对一个词汇多种意义之间关系的研究。
(二)传统理论对一词多义的研究
索绪尔(Saussure)认为绝对意义的符号是最理想的符号。语言形式与其所指的外界实体之间没有任何自然的对应关系,音和义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符号的读音和意义的最初形成具有任意性。[6]例如,汉语中“树”一词,英语的符号却是“tree”,也就是说,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语言里有不同的符号,它们的读音和写法在不同语言中的表现形式也就截然不同,即人类最初在命名某事物时是任意的。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人们对世界万物的进一步认识是以已知事物的词汇为基础,这就导致了符号意义的拓展或延伸,从而产生了一词多义现象。
我们从对一词多义的研究历史来看,德国学者特里尔(Trier)创建的语义场理论认为,语言词汇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这个系统中词的语义是互相联系的。并且卡茨(Katz)和福多(Fordor)提出的语义成分分析法(componential analysis)把词语的语义分解成“语义成分”进行比较。但是,这些传统的语义学理论更多地只是将一词多义现象进行孤立的研究,而忽略了词义变化的内在因素及受文化差异和语境影响的外在因素。所以说,传统的语义学理论终究没有看清一词多义的语言现象中多个意义之间的内在的必然关系,也未能充分地解释一词多义现象形成的真正缘由。
(三)认知隐喻角度的一词多义研究
认知隐喻对一词多义的形成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隐喻研究已引起众多学者的密切关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隐喻革命(metaphoric revolution)”。认知语言学研究隐喻是把其当作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工具和结果,而且日常语言中充满了隐喻。莱可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研究隐喻的经典著作Metaphors We Live 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在开篇中就强调了隐喻的认知作用。认知语义学认为,“一词多义现象是一个词语有多种具有相互联系意义的语言现象,一词多义现象是人类通过隐喻的认知手段由一个词的基本义向它义引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7]隐喻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人们的系统概念,决定着人们语言的运用,并成为一词多义的丰富来源。
认知隐喻理论认为一词多义只有一个意义是基本的,其他意义都属于隐喻意义或派生意义。相对基本义来讲,隐喻意义具有不确定性、不可穷尽性、多样性等语义特征。
概而言之,隐喻意义的理解依赖于语境,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判断和理解它的隐喻意义,以避免产生歧义。与此同时,认知语义学认为,支配一词多义关系的原则是隐喻映射。人类基本的认知经过隐喻模式、物理空间概念被映射到其它抽象的概念中去,于是,一个词就有了用于不同认知域而产生的相互关联的多种意义。赵艳芳指出:“认知语义学用隐喻引申来说明一个词语相互关联的多个意义之间的关系,较好地解释了多义现象。”[8]比如英语中的window 一词的基本义是我们司空见惯之物,它使我们看见外面的事物,使空气和光线进入室内,但由于隐喻的使用,window 在计算机英语中获得了新的意义。与此类似的还有mouse、table 等。这样的词义演变在英语中十分普遍,表示人体各部分的词foot、head、mouth、eye 等几乎都有隐喻含义,如the foot of the mountain(山脚),the head of the mountain(山头),the mouth of a river(河口),the eye of the needle(针眼)等。可见,一词多义不仅仅是语言经济原则的结果,更是隐喻认知的产物,是一词多义形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对于此,利奇(Leech)认为词义引申主要是通过隐喻的认知思维方式来实现的。[9]也正如斯威特赛尔(Sweetser)所归纳的那样,大多数的一词多义是由于隐喻使用的结果。[10]基于上述理论,一词多义是在人类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词义的拓展就不再具有任意性的特征。因此,词汇的引申义是人类认知的结果,而且受到社会、文化、经济、科技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也是语言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总之,一词多义现象的产生也是人的认知能力不断发展的体现。
三、一词多义的认知隐喻研究与英语词汇教学
(一)一词多义现象与认知隐喻及英语词汇教学的关系
王文斌指出,若一个词具有多义性,这往往是词义发生变化的原因,而词义之所以发生变化,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由于隐喻的作用。[11]由此看来,一词多义现象是人类通过认知隐喻的方式使词义发生变化的。语言的奥秘不在于随着新事物的出现不断增加新的词汇,更在于通过认知隐喻的这种人类所具有的重要的认知方式去创新原有词汇的新的词义,从而使词汇在基本意义的基础上产生出新的引申义。一词多义的多种意义之间是非任意的,是有其内在语义理据的。比如:
例(1)They climbed the north face of the mountain.(他们攀登了这座山的北坡。)
例(2)The miners work at the coal face for seven hours each day.(矿工们每天在煤层采掘面工作七个小时。)
在英语中,face 一词的基本意义是“脸”,但在例(1)和例(2)中,通过认知隐喻的方式分别引申为“坡”和“采掘面”。因此,一词多义的语言现象是人类通过认知隐喻的这个重要的认知方式而产生的。
通过前面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隐喻分析可以发现,作为认知隐喻的结果,英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具备一定的认知隐喻的语义理据性。所以,认知隐喻不仅是一词多义产生的一种认知手段,更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普遍的思维模式。认知隐喻性的思维是一词多义的语言现象发生的内在的和非任意性的语义理据的一个根本原因。根据英语词汇的这一显著特点,英语学习者可以从更加科学理性的角度去准确掌握一词的多义,同时也可以在一个词汇基本意义的基础上,通过认知隐喻的思维模式创新使用其引申义,这一能力对于英语学习者至关重要。于此,蔡龙权认为隐喻化是一词多义发生和发展的理据,隐喻性思维的普遍性决定了一词多义的普遍性。[12]因此,一词多义的英语词汇教学应该同认知隐喻的研究联系起来,开辟英语词汇教学的新思路和新理念,有效地提高英语学习者对英语词汇的准确高效的掌握。
(二)一词多义的认知隐喻研究对英语词汇“教”的启示
一词多义是英语词汇教学的难点,这已成为外语界学者的共识。对于一词多义现象,教师应该如何讲授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词汇的准确意义,的确是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的一大难点。教师可以在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尝试以认知隐喻理论来指导英语词汇的实际教学,有意识地启发学生通过认知隐喻对一个词的多个意义之间进行联想,使词汇的基本义与引申义之间建立联系,从而达到对英语词汇意义比较深刻的理解。
在讲解一词多义现象时,尽量给学生先提供基本义,并鼓励学生弄清楚其它的引申义以及基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联系,使每个词义能在学生记忆中留下更深的印象,从而使学生对于词汇的掌握准确而实用。此方法还可以应用到课堂练习中,当一个词在语境中是以引申义出现时,教师可以试着让学生用认知隐喻的知识和理论去猜测在此语境中的引申义。这样会使学生逐渐了解英语词汇的基本义和其引申义在意义上的关联,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词汇学习策略,对学生的词汇记忆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我们以table 为例来说明这种英语词汇学习策略。《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列出table 的主要意义有:1)桌子、台,如a kitchen table (餐桌)、a card table (牌桌)、a table lamp (台灯);2)同席的人、在座的人,如John’s clever stories kept the whole table amused.(约翰讲的那些妙趣横生的故事把全桌的人都逗乐了);3)某种菜肴、摆在餐桌上的(某种质量的)食物,如Cyril keeps an excellent table.(西里尔总是以精美的菜肴招待客人);4)(印有或填上数字、说明事实或资料等的)表、一览表、目录,如There is a table of contents at the front of this dictionary.(这部字典的前面有目录)。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2)、3)、4)都是从1)这个基本意义而引申出来的,它们和基本意义都有一定的关联。所以,教师可以在英语词汇的教学过程中,先从词汇的基本意义出发,逐一对其引申义加以解释,从而避免学生对英语词汇的死记硬背,也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准确使用词汇引申义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提升其英语的整体水平。
(三)一词多义的认知隐喻研究对英语词汇“学”的启示
一词多义现象是个不断发展的动态的过程,在具体的语境下,可能会出现词典中并没有标示出的引申义。因此,在英语词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对认知隐喻知识的了解和掌握,逐渐明白词的引申义是在基本义的基础上以认知隐喻手段为理据的。学生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有助于他们认识和理解多义词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往往具有不同的引申义的现象。例如,green 是个常用的多义词,其基本的原始意义为“绿”,但它有很多引申义,学生只有通过对上下文文化语境的理解才可以准确把握它的引申义。例如:
例(3)She turned green when she smoked her first cigarette.(她第一次抽烟时脸色发青。)
例(4)He was absolutely green with envy when he saw my car.(他在看到我的新车时,十分嫉妒。)
在上面两例中,green 的引申义分别是“脸色发青”和“嫉妒”,这样的引申义只能在特定的上下文才能正确理解或使用。也就是说,对一词多义的学习不能简单地局限于其基本义,而应将其置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去理解和掌握。学生的认知隐喻能力得到提高后,在学习词汇的过程中,会有意识地把基本义和引申义加以联系,从而对词汇达到最佳的记忆和使用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认知隐喻理论的词汇教学有助于系统整理和学习一词多义,认知隐喻理论的系统性和生成性特征有益于英语学习者建立对词义的逻辑扩展能力。这既弥补了传统词汇教学模式的不足,也为更科学、有效地进行词汇学习开辟了新途径。我们应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人类共有的知识和经验,以避免不同语境及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对词汇意义的理解偏差和语用失误。许多词在获得新的意义的同时,仍然或多或少地保留了其原有的基本意义。这样,在词汇量不变的情况下,可以表达的意义范围更加广泛。因此,通过对一词多义现象产生的认知隐喻语义理据的分析,更好地理解认知隐喻在人类认知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认同隐喻在扩展词汇引申意义和再生语义方面的认知功能,从根本上扫除目标语阅读中的理解障碍,正确理解同一词汇的众多引申意义,最终达到创新使用词汇的引申意义,将认知隐喻的思维模式变成学习一词多义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所以,从认知隐喻的角度对一词多义进行研究必将促进英语词汇教学的发展和创新。
[1]Taylor .J.R.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2]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Ullmann,S.Semantics:An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meaning[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2.
[4]Lyons,J.Linguistic Seman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5]Langacker.R.A.A View of Linguistic Semantics [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88.
[6]Saussure,F.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3.
[7]Lakoff,G & 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8]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9]Leech,G.Semantics[M].Penguin Books.1977.
[10]Sweetser.From Etymology to Pragmatics:Metaphor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Semantic Structure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11]王文斌.隐喻性词义的生成和演变[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4).
[12]蔡龙权.隐喻化作为一词多义的理据[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