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的劳动幸福观及其当代价值

2013-04-02张月林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全人类幸福观异化

张月林

(华东理工大学,上海 200237)

幸福是“人生重大的快乐和免除人生重大的痛苦;是人生重大需要、欲望、目的的肯定方面得到实现和否定方面得以避免的心理体验;是生存发展达到某种完满和免除严重损害的心理体验”[[1]孙英.幸福论》[M].人民出版社,2004.9:3.]【1】,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幸福:一方面幸福是指人的一种主观的心理体验,这是体现在人的心理层面的主观方面,并且大部分在体会或者论述幸福的时候,是从这个心理层次出发的,这是幸福的主观方面的感受,也是为人们所能直接接触和感受到的幸福的外在表现。但是另一方面,人的需要、欲望、目的得到满足是决定人是否感到幸福的关键所在,这是通往“幸福”的真正桥梁,也是幸福的客观方面,即外在的表现。因为幸福的主、客观性而导致幸福被人误解和误求,许多追求幸福不得的人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因为没有认清幸福的真面目,才追而不得甚至走上歧路。

1.马克思的劳动幸福观

1.1 劳动是幸福的源泉

马克思认为,人类自身是幸福的创造者,而劳动是幸福的源泉。继承和发扬马克思理论思想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与中外记者见面时也曾说过: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的。人类唯有通过自身的劳动,才可能获得幸福,这是毋庸置疑的。原因之一在于幸福的客观性,幸福不是既定的存在,它既不是人们的凭空想象,更不是空中楼阁,不是不可捉摸,而是现实中人们创造的结果,它是实实在在存在于人类生活中的事物。幸福是由人类通过劳动获得的、客观存在的事物,是人生存的一种完满状态的表现;其二是由幸福的主观性决定的。因为幸福在某种程度上是人类的心理感受和体验,这种愉悦的感受只有在人类的劳动中才能获得。所以幸福的获得不是也不可能依赖某种外在力量实现,而是通过人的自己的劳动实践获得的,是人的自由自觉的行为,这种劳动不仅成为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人的本质。在劳动的过程中,人类实现了人的本质,作为人在通过劳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无比灿烂的精神财富。

最后,人类的劳动不仅创造了极大的物质财富,更是璀璨文化形成的原因。只有通过劳动,人类才能在享有物质财富的同时,还能享有对人类存在具有重大意义的精神财富。物质财富给人类的生存提供了生存的最基础的物质条件,马克思肯定物质是幸福的基础;其次,劳动创造的精神财富则为人类的社会进步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是人类的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1.2 劳动本身也是一种幸福

人类不仅通过劳动创造,以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更是在此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从而实现幸福。马克思的幸福观作为超越的、全面的幸福观,是一种实践的幸福观。虽然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没有明确说明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具体形态,但是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劳动不再是社会不平等、社会压迫和人们痛苦的根源,而成为了“第一需要”。劳动成为了人类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成为人的幸福的来源,也就是说人们不是为了刻意地去追求所谓的幸福而去劳动,而是一种需要去劳动,因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的幸福完全是在自然的情况下就可以达到的,是一种社会的常态。

人类在劳动的同时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更是增加了自身的精神财富。因为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通过使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产生作用的同时,人的思想也在发生着变化,人类在劳动中不仅会发现自己所创造的财富,更是在劳动的过程中肯定了自己存在的价值。人类要使自身得到完满状态的劳动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从而感到幸福。在我国,虽然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距离共产主义社会还有很远的距离,但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质上逐渐得到了满足,越来越多的人在追求着“劳动”,具体的表现便是社会中离退休人员总是希望“发挥余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在这里离退休人员的渴望和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的就是自由自觉的劳动,所以只有当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时,人们才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劳动不仅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且产生了新的需要,产生了进一步追求幸福的动力。

1.3 劳动是人的类本质的体现

马克思认为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劳动,也就是说劳动使人成为人,劳动是人生存的根本方式,劳动过程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展开的过程。人的本质首先表现在自然人上,这种层次的本质决定了人的生命基础,因为只有首先作为自然人,人类才能在自然中生存,完成最基本的生物本能。其次人又是社会关系中的人,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这个意义上,社会关系决定了人的生命的宽度,它带给人们日常生活的可能。最后人的本质还体现在人类自身的精神层面的追求,只有突破物质的束缚,人类才有可能在精神上解放出来,从而成为真正的人。

劳动的重要性在于它是连接理论和实际、主观和客观的桥梁,正如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2】但是,马克思认为使人得不到幸福的劳动是没有意义的劳动,只有那些能够真正为人类带来幸福的劳动才是我们提倡的劳动。而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正是与达到人类幸福的劳动背道而驰的劳动,因为异化劳动扭曲人格、违反人性的正常发展,不仅达不到人类所追求的幸福,反而因为其本质使人类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只有健康的幸福才能维持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正是导致这种异化劳动的罪魁祸首。这种病态的、异化了的劳动不仅是劳动本身的异化,也导致了人的异化。

人是自由自觉的劳动者,从事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本质的需要,人类通过劳动体现人的本质。“在共产社会的高级阶段,在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305.]【3】。这段话可以理解为:在共产社会中劳动是第一需要。马克思认为“异化”使劳动的人们只是成为资本主义这台大机器的一个个零件,人们的劳动已不是第一“需要”,而是成为资本家赚钱的工具、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牺牲者。又因为“资本是死的,它像吸血鬼一样,只有吮吸工人的活劳动才有生命,资本吮吸的活劳动越多,它的生命力越旺盛”[[4]【德】马克思著,曾先令等编译.资本论 [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55.]【4】。在这种情况下无产阶级的状况可想而知,资本家的贪婪不仅剥夺了他们的剩余价值,也残酷地阻断了他们通往幸福之路的通道。建立在赤裸裸的残酷的剥削无产阶级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社会,却创造“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5]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M].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117.]【5】。这种创造了如此多惊人成绩的劳动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家来说是幸运的,可是这种劳动对劳动者却是不幸的甚至是灾难,因为工人被剥削剩余价值的同时,身心也由于这个劳动过程发生严重的扭曲,毫无幸福而言。因为这种“异化劳动”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力量,使劳动与生活的本质相背离,劳动不仅不能成为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第一需要”,反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沦为资本家剥削的手段,是使劳动者陷入痛苦感到不幸的原因。人们“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6]闵绪国.马克思幸福观论析[J].学术短论,2010.02:60.]【6】。

2.马克思的劳动幸福观的当代意义

马克思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这个脉就是对整个人类生存的人文关怀,不管是马克思的思想,亦或是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时期的马克思思想都始终沿着这条人文路线前进。马克思的一生都致力于对人性的思考,一生都致力于解放人类,使“人”能真正被解放为人!

2.1 引领人们形成正确的幸福观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不管是承认或者不承认、甚至是意识到或没有意识到,我们的生活都无时不刻地追求着幸福。但是我们却不难发现,人们在面对幸福时却常常会遇到这种困境:因为拥有不同意识的人对幸福的理解有所不同,导致对幸福的理解不同,进而导致有些人虽然在追求着自己的幸福,但是我们却发现他的结果是坏的,换句话说,他并没有达到他所要达到的那种能使自己快乐的幸福。那么,幸福到底是什么?我们怎样去认识和追求它?千百年来人类就从未停止过对“什么是幸福”的追寻,但是“不幸的是幸福的概念是如此模糊,以至虽然人人都在想得到它,但是,却谁也不能对自己所决定追求或选择的东西,说得清楚明白,条理一贯”[[7]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C].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366.]【7】。为什么几乎是每时每刻发生在人们身上的事却又如此模糊?其实,归根到底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由幸福本身的复杂性决定的。2012年中央电视台曾做过这样的节目即询问人们“你幸福吗?”结果出现了许多答非所问的所谓的神回答,答案是让人觉得啼笑皆非,但是我们应当看到,出现这种现象的背后原因是什么?

原因之一是由于我国所处的特殊国情,导致人们的价值观混乱。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现在的我国不仅经济上处于一个发展的攻坚期,更为重要的是我国人民的思想也处于一个多元期,这种结果的出现是正常的表现,但是它同时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对个人的影响体现了世界观、价值观,而这些又决定着人们的行为处事方式。社会是由许多个体相互联系所组成的,一旦社会的思想发生多元甚至混乱的状态,那么社会的正常运转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导致社会运转的失败,发生一些对社会结构造成破坏的社会事件。所以在我国的这个特殊时期,倡导马克思的劳动幸福观,对我国具有极大的意义。一方面,马克思的劳动幸福观是本身的科学性,它可以引导个人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人们通过劳动实现自己的幸福;另一方面,它可以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巩固社会主义社会。

2.2 全人类的幸福观

马克思的幸福观是全人类的幸福观,他在肯定个人幸福的同时,强调了只有全人类的幸福才能保障个人的幸福,个人的幸福不能达到真的幸福,个人的幸福之所以不是真的“幸福”,并不是说现在的某个人的幸福不是幸福,而是说一方面个人要达到幸福必须有条件,并且这个条件是缺他人而不可的,也就是要在与他人的相互交往和相互联系之后发生。另一方面,幸福是一种持久的生活状态,而“生活”这个概念就意味着与他人共存。幸福不仅仅是个人的追求,更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和全人类包括社会发展的结果。个人是生活在这整个社会或是群体中的,而“唇亡齿寒”的道理很好地说明了:唯有整个社会的良好运转——幸福,才能为个人的幸福保驾护航,守护个人的幸福。因此,离开社会和人类整体幸福的个人幸福不是真正的幸福。

马克思之所以倡导全人类的幸福观并将实现全人类幸福作为自己终身奋斗的目标,是因为马克思的一生就是不断实践的一生,正如他的思想一般是唯物的实践观。虽然马克思本人的家庭出身很好,“出身于安逸的中产阶级家庭”【8】,但是出生的城市特里尔城却是“随之而来的失业和物价上涨导致了赤贫、卖淫和外出移民的加剧,致使该城市有超过1/4的人口完全依靠公共救济而生活”。就这样早先家乡人民不幸的生活现状深深地映入了马克思的脑海中,加之以后马克思自己颠沛流离的生活的亲身经历和事业发展的经历进一步促使了马克思去观察现实的社会,从而才逐步确立了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为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的目标,他的思想体现了连续性和实践性。

马克思的幸福论之所以是正确的,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它的科学性,其中关键在于“实践”的核心思想。马克思认为只有以物质条件为基础,才有可能谈幸福,脱离物质基础谈幸福只能是人们设想的一个美好的、没有基础的空中楼阁,这是马克思的创新。实践劳动活动创造了幸福的条件,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理解实践是人的本质体现,也是实现幸福的根本途径。马克思的整个思想体现了他对社会的深切关怀之情,不仅表现在对吃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上,更体现在他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期望上,寄希望于全人类幸福的共产主义社会:人人自由而平等,人能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想的幸福的社会。

[1]孙英.幸福论[M].人民出版社,2004.3-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305.

[4]【德】马克思著,曾先令等编译.资本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55.

[5]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 [M].商务印书馆,1987.117.

[6]闵绪国.马克思幸福观论析[J].学术短论,2010,(2):60.

[7]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 [M].商务印书馆,1987.366.

[8]【英】戴维·麦克莱伦(David McLellan)著,王珍译.马克思传(第四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

猜你喜欢

全人类幸福观异化
青年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评《当代中国青年幸福观及其培育研究》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坚守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关于献血
疯狂的重量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浅谈高职院校“奋斗幸福观”教育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失控:全人类的最终命运和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