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助是社会保障的必要补充——以社区邻里互助为例

2013-04-02王建云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邻里社会保障成员

王建云

(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上海 200062)

社会保障是一种风险分散或责任共担机制,是一种以互助为基石并在互助中分散风险的制度。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作为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几乎都以社区为基础,以社会成员之间相互提供劳务为主要表现形态,从而实质上体现出互惠互助以及在互惠互助中的他助与自助。在当代社会,生产的社会化与生活方式的社会化,使得完全形态的自助成为不可能;而市场机制作用和人类私欲又使完全形态的他助成为不可能,因此我们要强调以互惠为基础,充分发挥社会保障的互助功能。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和西方国家思潮的大背景下,重温克鲁泡特金互助思想的经典论述,对我们今天探索我国的社区邻里互助制度、加快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进程仍有很多启发。

一、互助论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虽然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产生的目的在于为无政府主义运动寻找理论基础,抛弃无政府主义这一政治观念,互助论思想对我们现阶段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互助在进化中是一个与竞争同等重要的因素。进化论强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而互助论认为,“互助”才是一切生物(包括人类在内)进化的真正因素。优胜劣汰虽是人类乃至动物界生存的黄金法则,但优胜劣汰后人类和动物的延续却不得不靠团结互助来实现。互助性强的生物群生存得以延续,互助性弱的生物群则被淘汰。尤其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人类必须依靠互助。

俄国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在五四运动后迅速在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中得以传播。互助论将伦理主义视为改造社会的根本途径,其底蕴在于人人是天生自由、平等的,毋需借助权威和强制。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努力将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与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调融在一起,企图寻找新的救国道路。在中国出现了大量的互助行为,涌动出了新村运动、工读互助运动和勤工俭学运动等互助活动。虽然这场试图通过社会互助思想的传播,实施无政府主义的政治运动在中国相继失败了,但是社会互助的精神却留在了人们心中,为新中国的建立以及以后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埋下了伏笔。

梁启超认为“互助之精神将为世界之新精神,世界文化将由此开辟新纪元”。在学习互助论的同时,也要注重挖掘强调仁爱哲学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克鲁泡特金互助论的诸多相似之处,因此他认为如果把中国狭隘的家庭互助拓展到整个社会之中,那么中国必将繁荣昌盛。孙中山也认为“物种以竞争为原则,人类则以互助为原则,社会国家者,互助之体也;道德仁义者,互助之用也。人类顺此原则则昌,不顺此原则则亡”。李大钊说:“从前讲天演进化的都说是优胜劣败弱肉强食,你们应该牺牲弱者的生存幸福造成你们优胜的地位,你们应该当强者去食人,不要当狗者当人家的肉,从今以后都晓得这话大错。知道生物的进化不是靠着竞争乃是靠着互助。人类要是想求生存想享幸福,应该互相友爱,不该仗着强力互相残杀”。“人类的进化,是由个人主义向协合与平等的方面走的一个长路程。人类应该相爱互助,可能依互助而生存而进化,不能依战争而进化。这是我们确信不疑的道理”。

五四期间的仁人志士对《互助论》推崇,呼吁人类把互助的精神发扬光大,并把互助保障付诸实践,帮助自己的同胞渡过黑暗,通过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互助保障,“用相爱的精神,行互助的手段”,来免掉民族间的恶感、国家间的轧栋,展望我国的光明未来。

二、社区邻里互助与社会保障

互助保障,是指社会成员之间通过一定的机制相互提供物质帮助(包括经济援助与服务援助等)的一种生活保障系统。一般由非盈利性的互助组织承办,具有自愿参加、互助互济、非盈利、合作制特点。社会互助保障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正规社会保障体系无法替代的作用,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补充部分。互助保障在当今社会有两个主要表现形式:一是社会经济地位高的社会成员帮助社会经济地位低的社会成员,主要包括社会捐赠、海外捐赠、义演义卖和慈善事业等;二是社会经济地位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进行的互助活动,主要包括家庭互助、邻里互助、团体互助(工会、行会、妇联等)和社区互助等。现在我们就以社区邻里互助为例,了解互助互济精神对我们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对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邻里互助多是指居住在同一社区或村庄的成员之间自愿组织和参与的互相帮助的活动,主要是在成员由于各种风险而陷入困境时由其他的成员给予物质经济方面的帮助、日常的照护或者精神上的慰藉。由于在良好的邻里关系基础上发生的互助互济行为主要是在保障人们日常生活事宜方面发挥作用,因此,邻里互助也就成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补充成分。

(一)社区邻里互助可以满足人们施与仁爱之心的优良中华文化传统,能更好地促进社会保障的实施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邻里和睦相处、互助互济的风尚,“互助精神”也一直存在于我国民间的各种互助活动中,这与几千年来形成的以“仁爱”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有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情,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乎而不闭,是谓大同”。孔子“大同社会”的提出只是一个美好的前景,只有建立在邻里之间互帮互济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实践。著名的思想家墨子主张“兼爱交利”,提出“为贤之道将奈何?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通过邻里之间的互助实现人们老有所养、孤有所依、无饥无寒和安居乐业的理想。孟子也曾指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这就是对邻里互助保障的真实写照。

“睦乃四邻”(《书·蔡仲之命》)是古代处理邻里关系的一项道德准则。《诗经·谷风》中“凡民有丧,匍匐救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团结互助的精神。这种精神在民间代代相传,历久不哀,成为我国的优良道德传统。在我国解放前的黑暗社会里,同乡共里的劳动人民,在政治上团结一心,而对官府衙门、地主豪绅的残酷迫害,互为掩护,仗义执言,以至全村联合,揭竿而起。

可见,历史上不同朝代都有不同内容和不同形式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助活动,以帮助共同生活的邻里渡过生活困难的时期。社会互助思想作为中国传统社会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张社会成员之间互助互济的社会思想是现代社会保障理论的源泉。社区邻里的互助能够更好地促进社会保障的实施。

(二)邻里互助对社会保障“查漏补缺”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指出:“在逐步建立新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同时,要继续发扬我国家庭、亲友和邻里间互助互济的优良传统”。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其内容是保障社会成员在面临生、老、病、残、死等风险以及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能够得到国家和社会的帮助,渡过难关,恢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全球化和老龄化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了社区邻里,孤身投身于社会主义城市的伟大建设之中。在城市,社会成员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社会风险,失业、工伤、疾病、年老、生育、贫困等等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农村,因病返贫、因教返贫屡见不鲜。家庭核心化、小型化使得原有的家庭保障功能不断下降,家庭保障难以为继。但是,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起步较晚,国家财力有限,在农村尚未形成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也未覆盖全体社会成员,仍有许许多多的生活困难者处于困苦之中。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农民居住分散,经济收入极低且不稳定,抗风险能力极差,不利于社会保障的实施。在这种情况下家族邻里互助模式是最佳的选择。我们应把社区邻里互助模式在全国推广,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部分,以解决我国目前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的问题,为更多社会成员提供服务。

(三)邻里互助保障可以提高社会保障的福利水平

邻里互助可以适合社区不同人群对保障项目和水平的不同层次的需求,可以提高社会成员的社会保障水准,增进特定人群的福利,相比较社会保障而言,社区邻里互助有很多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四点:

1、“就近”。同一个社区的居民“声气相投”,具有相同或者相近的成长背景、经济地位,熟悉了解社区成员的生活习性,掌握很多社区生活资料,建立了不少生活社区联络网,并且一旦出现突发性事件,还真是“远亲不如近邻”。

2、“方便”。社会成员需要的生活保障不仅是物质性服务,更在于精神、情感方面的“亲情化”服务。社会保障仅仅是单一的家政服务,而社区邻里互助则能将机械化的家政服务转化为类似邻居间带有感情的照顾,久而久之形成一种亲和关系,成为社会、人居和谐的重要部分。

3、“积极”。同一社区的成员对社区有较强的归属感、依恋感、认同感和归属感,并有积极参与社区内事务的愿望。社区的事务与每个社区的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为自己的社区办事,当然会更好地、自然而然地融入到社区,并扎扎实实提高了社区老年服务,为自己的社区服务。

4、“奉献”。农村中的邻里互助,生产上,他们互相扶持、互通有无,创造了合作社、帮工合伙等许多互助合作的形式;生活上,他们扶贫济弱,有甘同享,有难同当。于是,邻里互助的美德就被人们概括成许多生动的里谚,如“远亲不如近邻”。在社区邻里互助组织里,不同经济实力的成员会有不同的需求,急需用钱的人可以通过邻里互助筹集到所需资金以解决急难,诸如下岗失业人员、低收入家庭或者遭遇突发性事件而陷入困境的家庭;无需用钱而急需社区服务的人则可以通过邻里互助服务来解决,诸如照顾社区老年人(空巢老人或独居老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社区邻里互助组织满足了多方社会成员的多种需求。

据调查,湖北钟祥市东桥镇永隆村村民互助“结对子”,解决外出打工和土地抛荒与养老问题。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梅山街道成立了社区互助“时间银行”和“图书银行”。浙江省开化县华埠镇社区先后开展了发放“睦邻卡”、举办“邻居节”、设立“爱心银行”等邻里互助活动,使整个社区成了一个“温馨的大家园”。通过“今天我服务你、明天他服务我”的社区邻里互助的志愿者活动,进一步弘扬互助精神,提高居民素质,充分发挥群众团体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在社区营造一个“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良好社会风尚。

三、结语

家族邻里互助模式自古就有,至今仍对我们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具有宝贵的指导意义,在我国正式的社会保障制度缺失的情况下,从家庭扩及社区邻里,从更大的层面上为农民的生活提供了保障,这是十分必要的。将这种家族邻里互助模式构建为多支柱社会保障体系中重要的一极,以激发传统家庭保障的保障功能,这是符合我国乡土社会实际的一种合理化选择。

在今天,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未扩大到所有需要此种保护的社会成员,我们需要不断提升社会保障的社会化深度和广度,既要有政府重视、指导,拿出一套有效的优惠政策,又要有基层社会工作人员总结,摸索出具体的操作方法,深入挖潜,利用资源,以社区邻里互助保障服务为平台,抓住典型,推广应用,以点带面,发挥作用,构建多姿多彩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郑功成.社会保障学[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2][俄]克鲁泡特金著,李平沤译.互助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3]孙中山.孙中山全集[M].建国方略.第6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刘延余.论邻里互助[J].民政学,1986,(2).

[5]桑本谦.民间的社会保障--对山东农村互助合作规范的经济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双月刊),2006,(2).

[6]吴浪波.互助论在清末的传播与影响[J].中州学刊,2005,146(2).

[7]王青阳,建平.邻里和睦金不换——浙江省开化县华埠社区开展邻里互助活动纪实[J].社区,2003,(8).

[8]袁同成.“义庄”:创建现代农村家族邻里互助养老模式的重要参鉴-基于社会资本的视角[J].理论导刊,2009,(4).

[9]甄尽忠.论先秦时期的基层社会组织与邻里互助[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5).

猜你喜欢

邻里社会保障成员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小邻里”托起“大幸福”——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打造“邻里+”基层治理新样板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黑白电视·邻里之情
坚持就业优先 推进社会保障全覆盖
媒体募捐永远成不了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