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司空曙羁旅诗的情感指向及艺术表现

2013-04-02张幼良程佩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羁旅司空贬谪

张幼良,程佩

(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论司空曙羁旅诗的情感指向及艺术表现

张幼良,程佩

(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司空曙是唐代著名的“大历十才子”之一,其诗歌感情真挚、情思动人,艺术造诣也有独到之处。司空曙的羁旅诗虽不多却颇有特色,诗人常以其敏感的诗心直接把握时代的心理节奏和情绪特点,常通过独特的审美视角和艺术表现凸显诗人复杂深微的心态,表达对历史社会的感慨和对现实人生的领悟。通过对司空曙羁旅诗思想内容的大致解读,把握其情感指向;通过对羁旅诗常用表现手法的归类,了解其诗歌的艺术特色。以羁旅诗研究为基点,不但可以弄清其本身的特征,还可进一步认识司空曙诗的审美价值和诗史影响。

司空曙;羁旅诗;情感指向;艺术表现

一、引言

司空曙(720?—790?),字文明,一作文初,广平(今河北邯郸永年)人,“磊落有奇才”[1]59,在唐朝享有“大历十才子”①大历十才子的称号及具体人名,最早见于姚合《极玄集》,其卷上李端名下注云:“与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唱和,号十才子。”参见《唐人选唐诗十种》之《极玄集》卷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9月新1版,第325页。的美誉。《全唐诗》收录司空曙诗歌两卷,共计174首,次于钱起426首、卢纶338首和李端261首,数量位居十才子之四。尽管司空曙在十才子中的地位、成就和影响略逊色于钱起、卢纶,却可比肩李端、韩翃、耿湋等人,他的诗歌感情真挚、情思动人,常以独特的审美视角和艺术表现凸显诗人复杂深微的内心世界,在中唐代诗坛上有其独特性和代表性,其地位和价值不可忽视。

近三十年来司空曙的研究,曾发表过一些很见功力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傅璇琮先生《唐代诗人丛考·司空曙考》,他从司空曙与朋友之间的赠答诗中寻找信息,对诗人的生平事迹加以考辨;陈庆惠先生《大历诗人司空曙的生平及其创作》、蒋寅先生《大历才子司空曙略论》等文章,在傅璇琮先生考辨的基础上对其生平予以补充;王定璋先生《婉雅闲淡,语近性情——论司空曙的诗歌》、蒋寅先生《大历诗人研究——司空曙诗的艺术特征》、文航生先生《司空曙诗歌的艺术意味与表达》等文章则转换视角,对司空曙诗歌的艺术表达及其特征展开论述,且各有发明。纵观不多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诗人的生平和诗歌本体研究两个方面。在诗歌本体研究中,涉及面又较广,举凡内容、形式、艺术特色这几个方面都有论及。然而,有关司空曙诗歌所表现出的情感心态方面的研究文章几乎没有,有些论著虽略微提到但未作细致分析。事实上,司空曙诗的艺术表达和特征是与其情感状态和感受密切相关的。

司空曙一生宦游求索,经历世乱,遭遇贬谪,在颠沛流离、艰难为客的悲情岁月中,行走在其诗歌中的是一个凄惶不居的苦闷者形象,流淌在其诗歌中的是漂泊无常的羁旅情怀。本文以司空曙所作羁旅诗为切入口,对其羁旅诗中的情感指向做综合分析。一方面,在苦闷作为表征的时代主题中探求其情感内涵的丰富性和独特性;同时,对诗人在羁旅诗中所采用的艺术手法作一番梳理,揭示诗人的羁旅情怀与诗歌表达方式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司空曙羁旅诗的情感指向

纵观历史,胸怀大志却仕途坎坷,有心报国却功业不成的遭遇在封建文人中是很普遍的现象。他们怀才不遇,抱负无法伸展;他们一身蹭蹬,始终郁郁寡欢,诗歌就成了他们最好的精神寄托物和情感疗伤所。正如近代著名学者林语堂在《中国人》一书中所提到的:“诗歌通过对大自然的感情,医治人们心灵的创痛。”[2]240

司空曙是众多苦闷者中的一位,坎坷的经历不亚于李白、杜甫等人,在其创作的174首诗作中,羁旅诗有90余首,羁旅情怀可谓贯穿诗人生命的始终,其中求仕之艰、避祸之苦、贬谪之痛是表达得最多的情感内容。

(一)求仕之艰

关于司空曙的仕历,《唐才子传》载:“韦皋节度剑南,辟致幕府,授洛阳主簿,未几,迁长林县丞,累官左拾遗,终水部郎中。”[1]57《唐诗纪事》载:“登进士第,从韦皋于剑南。贞元中,为水部郎中,终虞部郎中。”[3]473两本书中所载内容大致相同,简短的表述却概括了一位诗人潦倒不遇、几经沉浮的官场生涯。

司空曙自幼勤学,才华备受其叔父赏识,从“雪里题诗偏见赏,林间饮酒独立随”(《下第日书情寄上叔父》)一句可见一斑。为谋求仕途,诗人在自己学有所成后远走他乡,踏上了求仕的征途,此时的他意气风发、满怀希望,对官场生活十分向往。他的这种心态在《长安晓望寄程补阙》一诗中表露无遗:

迢递山河拥帝京,参差宫殿接云平。

风吹晓漏经长乐,柳带晴烟出禁城。

天净笙歌临路发,日高车马隔尘行。

独有浅才甘未达,多惭名在鲁诸生。

长安壮丽的宫阙、热闹的街市,让诗人眼界大开。他踌躇满志,期待摘取桂冠,从此跻身仕途,任情享受此番热闹与繁华,却无奈最终名落孙山,郁闷之情可想而知。他寄诗给其叔父云“欲归江海寻山去,愿报何人折桂枝。”(《下第日书情寄上叔父》)情调悲伤至极,落第的失意让年轻的诗人第一次有了“归江海”的念头。

历经一番波折后,司空曙在大历三、四年间终于登第,初仕主簿,这一点从卢纶的《洛阳早春忆吉中孚校书司空曙主簿因寄清上人》、《早春游樊川野居却寄李端校书兼呈崔峒补阙司空曙主簿耿拾遗》可以推断而知。大历五年春,司空曙由主簿升为拾遗,然而仕途的升迁并没给诗人带来快乐。这段时间,诗人为谋求仕途一直居于长安,远离家乡,再加上自己业绩平平、不得升迁,最初的宏愿终于无法实现,愁闷缠绕在诗人心头,挥之不去。这段时期的诗歌常流露出对仕途和前途的迷茫与忧伤,同时也表露了自己愿意伴僧随道的心思。如《酬李端校书见赠》一诗中所云:

绿槐垂穗乳乌飞,忽忆山中独未归。

青镜流年看发变,白云芳草与心违。

乍逢酒客春游惯,久别林僧夜坐稀。

昨日闻君到城阙,莫将簪弁胜荷衣。

此诗是司空曙酬答李端赠诗《忆故山赠司空文明》所作,诗人感触良多,茫然不知前途所在。全诗表达了诗人归隐不成之情,同时也劝告李端不要轻信召才,足见诗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官场生活的失望。

又如《赠送郑钱二郎中》:

梅含柳已动,昨日起东风。

惆怅心徒壮,无知鬓作翁。

百年飘若水,万绪尽归空。

何可宗禅客,迟回岐路中。

初春时节,梅花含苞待放,柳枝伴随着春风舞动,本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诗篇却渗透着与早春气息格格不入的惆怅。诗人鬓角斑白,已显暮年之态,可惜志向成空,诸多心愿还未实现,本想效仿高僧到禅境中寻找安宁,又心有不甘。于是诗人深陷人生选择的苦闷,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整首诗歌凄凉中带着哀怨,悲惋中透着绝望。

过了几年相对安闲的生活,司空曙于建中初年又遭遇贬谪。据傅璇琮先生《唐代诗人丛考·司空曙考》一书,司空曙任长林丞时已入暮年,正如其在《题江陵临沙驿楼》中所云:“岂复平生意,苍然兰杜洲。”

数年之后,诗人因赦得以还朝,《酬张芬有赦后见赠》诗云:“紫凤朝衔五色书,阳春忽布网罗除。已将心变寒灰后,岂料光生腐草馀。”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遇赦后的欣喜,这种欢欣从另一方面映衬了他的悲凉。不久,他进入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的幕府,担任水部郎中。几年之后,诗人又入朝担任虞部郎中官职,大抵是虚衔,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司空曙早年经历了落第、安史之乱后才得以踏入官场;入仕后年岁渐长,功业无望,渐渐对官场感到失望,随后又遭贬谪,以致诗人心灰意冷、消极处世;暮年遇赦,但始终担任虚职。可以说诗人的一生于宦海中沉浮,求仕的艰辛、功业的无望弥漫其大半人生。

(二)避祸之苦

据傅璇琮先生在《唐代诗人丛考》一书中的推测,司空曙当为河北广平人,当时正临近安史之乱的策源地,所以他在壮年时便经历了战乱。此后,诗人为避祸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逃亡和迁徙。

安史之乱从爆发至结束,前后绵延了近九个年头,可谓历时长久。这期间,诗人居无定所,奔走风尘,备尝艰辛。战争结束后,诗人却又迟迟不能返乡,“归国人皆久,移家君独迟。”(苗发《送司空曙之苏州》)这些都让伤时哀世的诗人苦闷不已。他在很多诗中都反映了自己当时的心境,如:“南登秦岭头,回首始堪忧……从此思乡泪,双垂不复收。”(《登秦岭》)“雨霁残阳薄,人愁独望迟。空残华发在,前事不堪思。”(《望商山路》)其中,表达最深刻的当是《贼平后送人北归》一诗:

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

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

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

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

整首诗浸透着一股凄凉哀伤之感。前四句指出了安史之乱中大家不幸的悲惨命运,写出了诗人的抑郁和凄凉。后四句描绘了战后荒凉破败的景象,反映出了友人凄惶不安的心境。诗人对友人离去的依依不舍反映了诗人滞留江南、未能北还、思念故国、忧世伤时的无限哀愁与感伤。

生活的漂泊已让诗人倍感疲惫,加之一路上眼见战后山河破碎、民生凋敝的现实,更增添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如《南原望汉宫》:

荒原空有汉宫名,衰草茫茫雉堞平。

连雁下时秋水在,行人过尽暮烟生。

西陵歌吹何年绝,南陌登临此日情。

故事悠悠不可问,寒禽野水自纵横。

此诗当作于安史之乱后。诗人采用隐晦的咏史怀古方式,以汉宫破败的景象来影射唐王朝的山河破碎,全诗充满苍茫之感,耐人品味。

又如《梁城老人怨》一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朝为耕种人,暮作刀枪鬼。

相看父子血,共染城壕水。

此诗正是藩镇割乱、生灵涂炭的兵灾惨象的真实写照,诗歌中浸透着诗人对百姓的同情和对战争的不满。一场战争毁了多少幸福的家园,害了多少无辜的百姓。显然,诗人是想借梁城老人之口来斥责兵连祸结的残酷现实。

(三)贬谪之痛

贬谪给司空曙带来沉重的打击,诗人所作羁旅诗大多集中在这一时期,如《喜外弟卢纶见宿》、《云阳馆与韩绅宿别》、《江村即事》、《金陵怀古》等。诗歌大多低徊沉郁,情深意切,深刻表达了诗人的贬谪之痛。分而言之,诗人的贬谪之痛大致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功业不就之痛

司空曙任左拾遗时,虽无多大作为,但终究为朝官,所以一旦贬谪荆楚,内心凄惶,其情绪十分压抑。在前往荆州途中路过岘山,诗人用一首《登岘亭》表达了自己遭贬后的感受:

岘山回首望秦关,南向荆州几日还。

今日登临唯有泪,不知风景在何山。

诗人登上岘山,心中感慨万千,暗想不知何时才能重返朝廷,恐怕是遥遥无期的祈盼了,无奈之下只能独自黯然神伤。

暮年渐至,突遭横祸,从仕途顺畅到一夜之间被贬至偏远之地,司空曙满腔的热情和抱负瞬间成为幻影。诗人深沉抑郁的悲痛无着无落,于是他流连酒肆,终日买醉浇愁,在诗歌中流露了其功业不就的苦痛。如《玩花与卫象同醉》:

衰鬓千茎雪,他乡一树花。

今朝与君醉,忘却在长沙。

诗的开头以繁花与老人相比较,欣欣向荣的繁花与斑斑衰鬓的老人形成强烈反差,生命力旺盛的植物使垂垂老者显得更加憔悴。心中的苦痛也许只有用酒醉来消解和忘却,读之令人凄然。

2.有家难回之痛

乡土,永远最牵绕人心。贬谪的数年间,司空曙背井离乡,与自己的亲人相距甚远,“独在异乡为异客”,却又始终得不到朝廷的召唤,客中思乡之情更加迫切和凄然,有家难回的苦痛也就深深地印在了诗人的心中。且看他的《寒塘》:秋天本就给人以悲凉哀伤之感,而大雁向来又是思乡的代名词,两者相结合,诗人心中的那股相思之情怎能不浓烈?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3.友人暌隔之痛

司空曙在朝为官时创作了大量的交游诗,如《和王卿立秋即事》、《同张参军喜李尚书寄新琴》等,可见诗人与友人交往甚密。然而,客居长林的那段日子,鲜有人来访,“永无人迹到,时有鸟行过。”(《望水》)身边相识之人甚少,“洛阳旧社各东西,楚国游人不相识。”(《岁暮怀崔峒耿湋》)朝堂内外两种境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令人难以承受。因此,偶然的相逢会使诗人喜出望外,倍觉亲切,《云阳馆与韩绅宿别》一诗中,这种情感尤为突出,从侧面反映了诗人谪居异乡的寂寞: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

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怀惜共传。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一句营造出了悲凉凄清的氛围,使悲伤之意更深一层。诗人以传神、细腻的笔触,写出了故友久别忽逢旋即又要离别的情感变化,反映了自己因长期孤身在外而对友人的极度思念之情。

柳永曾在《倾杯》中说过:“算人生、悲莫悲于轻别。”[4]82司空曙在贬谪时期与友人的交游、来往几乎都是“客中送客”,对于贬谪在外的诗人而言,本就为迁客之身,却要不断经历“客中送客”,那种对分别痛苦的体认自然要比常人深刻得多。如《送王闰》:

相送临寒水,苍然望故关。

江芜连梦泽,楚雪入商山。

话我他年旧,看君此日还。

因将自悲泪,一洒别离间。

“寒水”、“江芜”、“楚雪”这几个意象奠定了全诗悲的情调,一句“因将自悲泪,一洒别离间”将司空曙更多的自我伤感融于诗中,诗人将自己的身世处境融入别情,“客中送客”之痛也就变得更加刻骨铭心。

三、司空曙羁旅诗的艺术表现

上文阐释了司空曙羁旅诗的情感指向,主要为求仕之艰、避祸之苦、贬谪之痛这三个方面。诗人在抒发内心深刻感受的同时,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试举几例分别述说:

(一)借景抒情

明人徐献忠在《唐诗品》中说:“文明诗气候清华,感赏至到……景象依然,模写切至……情寄宛转,绰有余思……景物萧然,含思凄婉。”[5]350这基本上概括了司空曙诗作中刻写风物的艺术特色和成就。如《经废宝庆寺》:

黄叶前朝寺,无僧寒殿开。

池情龟出曝,松暮鹤飞回。

古井碑横草,阴廊画杂苔。

禅宫亦销歇,尘世转堪哀。

这首诗描绘的是安史之乱期间的情景。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借宝庆寺颓败之景表达了自己流落异乡的悲苦,以及对安史之乱的强烈痛恨。

诗人还有不少诗歌运用到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如“横遮野水石,前带荒村道。来往见愁人,清风柳阳好。”(《板桥》)诗人借无生命的板桥感慨时序的沧桑变换。“红艳秋风里,谁怜众芳后。”(《石莲花》)众花凋零后才开放的石莲花无人赏识,有如自己无用武之地。

(二)以典述情

用典是古诗词创作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它能够起到含蓄、洗练等作用,增强作品的内在意蕴。司空曙学富五车,特殊的人生经历加上坎坷的仕途又让司空曙对用典有着自身独特的见解,因此,他使事用典具有鲜明的个人特点,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金陵怀古》:

辇路江枫暗,宫庭野草春。

伤心庾开府,老作北朝臣。

司空曙在贬谪期间路过金陵,抚今追昔,一时感慨颇多,遂写下此诗。后两句诗中,诗人别出心裁地运用了庾信的典故来抒发情怀,深含“乡关之思”和“身世之感”,意蕴丰富,感慨深沉。

除了与自己身世相似的庾信,司空曙在诗歌中也运用了许多其他典故,如:“应念长沙谪,思乡不食鱼。”(《送刘侍御》)用的是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的典故,诗人以贾谊遭贬自况,谓要在醉乡中忘掉郁闷;“五柳终期隐,双鸥自可亲。”(《逢江客问南中故人因以诗寄》)用的是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以表自己不愿趋炎附势的决心等。我们不难看出,诗人所用之典大多切合自身处境,所述之情亦真切感人。

(三)比兴托情

“比”、“兴”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种技巧。对此,宋代朱熹有比较准确的解释,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司空曙在其羁旅诗中选用了与自身命运相同或相近的人与物加以形象的比喻,借助这些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从而使自己所表之情更加深刻。如《江园书事寄卢纶》:

种柳南江边,闭门三四年。

艳花那胜竹,凡鸟不如蝉。

嗜酒渐婴渴,读书多欲眠。

平生故交往,白首远相怜。

诗人在被贬长林期间仿效陶渊明过着自我排遣的幽居生活,“嗜酒渐婴渴,读书多欲眠”成了他真实的生活写照。诗中的“凡鸟”本是代指凤,诗人则巧妙地运用了“比”的手法,将“凡鸟”比喻成自己,凤凰被当成凡鸟,有如自己空有满腹才学却不得重用,竟沦落到被贬官的境地,心中很是委屈不满。

值得一提的是,在众多运用到“比”、“兴”手法的诗歌中,司空曙所作《喜外弟卢纶见宿》一诗巧妙地采用了比兴兼用的艺术手法,堪称经典: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霍家亲。

比兴兼用,是这首诗最重要的艺术手法。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一句中,诗人用落叶来比喻人的衰老,颇为贴切;但此句中又不仅仅是比喻,而是进一步利用作比的形象来烘托气氛,特别富有诗味。枯黄的树叶在雨中无声无息地飘落,孤灯下白头寒士久坐无奈,这情景何其冷清凄凉。而诗人为何独坐灯下,又在想着什么,读者大可自由发挥想象,这也就构成了类似“兴”的艺术效果。

四、司空曙羁旅诗的价值和影响

(一)情感表达注重自身向深度开掘

“到囯步为艰、光景黯淡的大历时代,由于对外部世界的失望,诗人们的心灵就由征服转向逃避,由外向投射转为反观内省,他们的诗也由客观世界收敛到主观心地,沉浸于内心的情绪体验。”[6]137漫长而漂泊的羁旅、仕宦生涯,黯淡了诗人多姿多彩的人生,消尽了他风华正茂的青春,滋长了其内心强烈的悲伤情怀。因此,其所作羁旅诗中,在对国家和社会有所反映的同时,突出表现其个人复杂的人生体验和审美感受,变宏大叙事为身边意象,在抒情上更多地诉诸内心而向深度开掘自己的情感世界。

蒋寅先生曾在《大历才子司空曙略论》中提到:“司空曙诗的内容主要围绕个人生活……多咏叹自身穷愁潦倒的遭际和衰顿颓丧的心境。”[7]1这一点可从司空曙所作羁旅诗中看出,其求仕和贬谪期间所作诗歌多从自身角度出发,并未触及时事,所表之情却深挚真切,极为动人。在避祸途中,动乱的社会现实虽在其诗歌创作中留下痕迹,如《梁城老人怨》、《南原望汉宫》两首诗,但归根到底,诗人的落脚点仍然是战争给自己带来的悲惨遭遇。

(二)艺术表现继盛唐之后另辟蹊径

“盛唐诗人处在经济、政治、文化高度繁荣的时代,精神上是向上的、乐观的,心情是相对平静的,他们感物的方式往往是触景生感、情随景迁。”[8]1纵观盛唐诗歌,这一点基本上可以认同。对司空曙个人而言,人生无常的苦痛、社会的动荡不安在其心灵上蒙上了一层浓重的阴影。所以,司空曙所作羁旅诗大多是触景生情、情景相生的产物,如《题落叶》、《早春游望》等诗皆为诗人缘情写景,将自己的满腔愁绪投射于所见之景,自然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

在继承盛唐诗歌创作技法的基础上,以司空曙为代表的大历诗人力图有所创新,另辟蹊径。如在诗歌意象的选择上避开了盛唐诗中惯用的大漠、宫殿等气势磅礴的“崇高”类意象,所写之意象多为习见之意象,所写景物多为眼前景物,所叙之事多为身边之事,所抒之情多为个私之情。比如著名的《江村即事》: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此诗善于以个别反映一般,通过“钓罢归来不系船”这样一件小事,刻画江村情事,由小见大。这就比泛泛描写江村的表面景象要显得生动新巧,别具一格。诗在申明“不系船”的原因时,不是直笔到底,一览无余,而是巧用“纵然”、“只在”等关联词,以退为进,深入一步,使诗意更见曲折深蕴,笔法更显腾挪跌宕。再如上文中提到的落叶、板桥、石莲花、野草、蝉等,这些眼前的、琐碎的、具体的、可感的意象刻画了诗人心理上每一道细微波痕,显示了诗人对日常生活和所处场景的细腻而敏锐的感受。

五、结语

司空曙将自己的苦闷投射在诗歌中,创作了一定数量的羁旅诗,每一首诗都是他真实情感的流露。他将多年的求仕之艰、避祸之苦、贬谪之痛深深地烙在羁旅诗中,同时又采用唐人常用的借景抒情、以典述情、比兴托情等艺术手法来表现这种深刻细腻、充满感伤的羁旅情怀,使得其诗既带有时代的特征又带有个人的色彩。艺术上的描摹细致、情感上的真挚动人、表达上的深度开掘极易引发读者的同感和同情,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司空曙固然不是一位大诗人,其地位和影响不及同时代的刘长卿、韦应物等人,但大历时期特殊的现实境况、时代精神以及他个人的仕宦不达、潦倒落魄的遭遇形成了其独特的情感意绪,而学盛唐而求自然之趣的创作追求又造就了其诗歌的独特风貌。

[1]辛文房.唐才子传[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2]林语堂.中国人[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

[3]计有功.唐诗纪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4]姚学贤.柳永词注及集评[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5]文航生.司空曙诗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6]蒋寅.大历诗风[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

[7]蒋寅.大历才子司空曙略论[J].咸宁师专学报,1994,14(3).

[8]张学松,赵贺.大历十才子诗歌艺术论[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20(1).

A Research on the Emotional Direction and Artistic Performance of Shu Sikong’s Drift-themed Poetry

ZHANG You-liang,CHENG Pei
(School of Humanities,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ngshu 215500,China)

Shu Sikong was one of themost famous“Ten Talents of Da Li periods”in the Tang Dynasty.His poetry has sincere feelings,moving emotions and unique artistic attainments.Shu Sikong’s drift-themed poetry has quite a small quantity but is very characteristic.The poet often used his sensitive heart of the poem in its immediate grasp of psychological rhythm and emo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ra,and often employed his unique aesthetic per⁃spective and artistic expression to highlight the complex and deep mentality of himself,so as to express his feeling of historical society and comprehension of real life.Through rough reading of content and thought of Shu Sikong’s drift-themed poetry,its emotional point can be grasped;through classification of commonly used techniques of ex⁃pression,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his poetry can be understood..Taking the research of Roam poetry as the basis,not only can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be understood,but Shu Sikong’s aesthetic value and historical impact of his poems can also be further understood.

Shu Sikong;drift-themed poetry;emotional direction;art performance

I207.23

A

1008-2794(2013)01-0076-06

2012-09-20

张幼良(1963—),男,江苏无锡人,教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和诗词学;

程佩(1989—),女,江苏泰州人,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2012届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

猜你喜欢

羁旅司空贬谪
Prevalence of anxiety among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pati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苏轼的贬谪生活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冲淡
清明
陈明德(二首)
司空见“惯”
枫桥夜泊
非同凡响的秋歌
探究刘禹锡、柳宗元的贬谪之路
里耶简“司空厌弗令田当坐”文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