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非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探究

2013-04-02

重庆高教研究 2013年4期
关键词:中非非洲交流

姜 洋

(浙江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中国与非洲国家有着悠久的来往历史,有着传统的深厚友谊。早在我国唐朝时期,就有使节来往的记录。进入新世纪后,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随着中非友好关系的不断深化,中国与非洲国家的教育合作与交流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在高等教育领域不断开拓发展新的合作与交流形式,如教育高层互访、互换留学生、派遣援非教师、高校科研项目合作、在非洲国家创办孔子学院以及在国内建立非洲研究机构等。通过回顾中非高等教育交流的历史发展,系统阐述中非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的形式与内容,指出中非高等教育交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中非在教育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得到持续、健康与稳定的发展。

一、中非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的历史发展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作为拥有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的大陆,两者有着十分相似的历史遭遇和发展历程,比如都曾遭到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独立后同样面临着千疮百孔的国民经济状况。因此它们在恢复发展国家经济建设方面存在着共同的发展任务与艰巨的历史使命,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新中国成立后,十分重视与非洲国家的友谊,在政治、经济与文化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的合作与交流。政治上彼此建立外交关系,经济上相互帮助,文化上相互了解,积极促进了中非友好关系的发展,结成了稳定、友好、合作与平等的伙伴关系。为中非教育合作与交流奠定了深厚的基础[1]。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与非洲国家在教育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大致经历了四个历史发展阶段:

(一)20世纪五六十年代:萌芽起步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中国与非洲国家在教育领域就开展了紧密的合作与交流。最初的合作与交流形式主要有教育代表团互访、互派留学生、派遣援非教师等。虽然这一阶段只是中非教育合作与交流的起步阶段,在合作与交流的形式及内容上还不够成熟和完善,在规模发展上还比较小,但是却拉开了中非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序幕。

(二)20世纪八十年代:继续发展阶段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恢复了与非洲国家的教育来往。这一时期,在原有的合作与交流形式基础之上,中国政府加大了对非洲国家的教育物资援助,并开始积极尝试、鼓励中国高等院校与非洲国家的高等院校开展校际间的合作。

(三)20世纪九十年代:成熟阶段

在国际形势不断变化发展的背景下,为满足中国与非洲国家在政治、经济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需求,中非积极开拓新的合作与交流领域。中国开始与非洲国家开展高等教育与科研项目的合作,派遣援非教师开办各类研修班。

(四)21世纪以来:繁荣发展阶段

进入新世纪以后,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中非关系得到了迅猛发展。这是中非在新世纪初迎来的集体盛会。在定期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会议下,中非政治、经济与文化交往更加频繁密切,进一步推动了中非教育合作与交流的持续深入发展,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多形式的教育合作与交流体系[2]。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非高等教育合作的形式与内容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非关系由最初单一的政治交往,逐步发展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中非高等教育的合作与交流在形式与内容上也呈现出多样化、深层化趋势。

(一)教育代表团互访

教育代表团互访是中非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形式,这种互访活动不仅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信任,也直接推动了双方在教育领域的合作。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中非国家的教育代表团就已开始互访活动;进入六十年代,随着非洲国家相继独立,教育代表团互访活动更加频繁;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中非之间的教育互访活动急剧增加。据统计,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中国出访非洲国家的教育代表团已超过100个,接待了非洲国家的教育代表团90多个。

(二)互换留学生

留学生是教育交流的主要形式之一,是中非教育合作与交流历时最悠久的形式。这种形式不仅可以为非洲国家培养社会所需人才,而且直接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友谊。上世纪五十年代,非洲来华留学生由最初的24名,已增加到2010年的16 000名,中国派遣非洲的留学生由1955年的7名,增加到2002年的270余人次。

(三)派遣青年志愿者

向国外派遣志愿者是国际上的一个通行做法,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也开始有计划地向国外派遣青年志愿者。他们主要服务于汉语教学、医疗、科技等领域。2002年中国正式启动这项计划,2007年中国计划向非洲国家派遣100名援非青年志愿者,在以后的三年内共派300名。

(四)派遣援非教师

中国向非洲国家派遣援非教师帮助非洲国家发展高等教育已有半个世纪之久。这些教师绝大多数来自中国的高等院校,且由中国政府派遣。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中国高等院校科研能力的提升,高等院校与非洲国家的高等学校的往来日益密切,由原来的政府派遣到现在直接由高校派遣教师,他们在非洲国家主要从事讲学、任教、考察等活动,人数不断增加。

(五)高等教育与科研项目合作

中非高等教育与科研项目合作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实施的新形式。中非高等教育与科研项目合作由中国政府出资,支持中国与非洲国家的高等院校开展校际合作与交流,帮助非洲国家高校进行科研工作。

(六)开展非洲汉语教学,建立孔子学院

上世纪五十年代,非洲各国的汉语教学从无到有,截止到2003年,非洲国家已有60多所学校开设了汉语课程。2005年,中国在肯尼亚建立了第一个孔子学院,目前在非洲已有15所。孔子学院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大学,而是推广汉语文化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

(七)高等教育领域的校际合作与交流

校际合作与交流的主要内容是建立校际联系和互派教育考察团组。进入新世纪,在“中非合作论坛”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上,中国政府倡议实施“中非高校20+20计划”。目前这一计划已正式启动,它将进一步推进中非高等教育合作向务实、高效的方向发展。

(八)成立非洲学研究机构

非洲学是一门综合性、跨学科、多领域的教学与研究领域。中国从上世纪起就加强了非洲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湘潭大学、云南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先后成立了非洲研究机构,专门从事非洲学的研究,并培养了一批从事非洲学研究的人才。

三、中非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存在的问题

新世纪以来,尽管我国对非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尤其是中非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与交流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然而,中非教育的合作与交流依然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

(一)意识形态上的误解

由于非洲国家受西方殖民统治时间较长,长期以来,西方国家仍不断向其灌输所谓的“资产阶级自由民主”以及受到西方媒体丑化的中国负面宣传,致使非洲部分国家对中国的政治体制的认同感较弱,对中国的认识也有一定的扭曲。

(二)文化交流中的困境

随着中非交流的不断深入,一些文化上的差异也逐渐凸显,如在价值观取向、思维方式、民族文化性格、生活态度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彼此在交往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矛盾、冲突[3]。

(三)留学生归国后仍面临着就业压力

二十一世纪之前,来华的非洲留学生学历层次较低,经过几年的高等教育培养后,回到国内仍面临着就业上的困难和压力。即使在工作后,仍然受到种种限制,如从事行政工作的只能升到中层管理的位置,其它方面职位工资也较低。因此,很多来中国的留学生还要到欧美国家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才能更好地就业。

(四)孔子学院与非洲国家实际需求脱节

孔子学院作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推广汉语学习的媒介,为进一步深化中非友谊关系、推动中非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中,由于国家经济发展滞后,文化水平不高,这些国家急需培养一批技能型、应用型专业人才,用于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在这样的环境下,孔子学院与非洲部分国家的实际情况脱节,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五)西方媒体对中非关系的负面报道

随着中非关系的不断深入,中非关系成为了西方主流媒体的热议话题。遗憾的是,这些报道绝大部分是负面的,中国在非洲的形象被严重扭曲。中国被描述成一个掠夺非洲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没有人权、缺乏道德准则和社会责任、带有“新殖民主义”性质的形象。诸如此类的报道,严重损害了中非友谊,给中非友谊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4]。

(六)国内对非洲学研究的不足

从近几年关于非洲学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到,我国对非洲学研究仍有不足。主要表现在:多数研究只停留在初期的介绍与描述阶段,缺乏学理深入,理论研究欠缺;研究的国家较为集中,且这些国家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较好;研究多集中在高等教育领域,对初等、中等教育领域的涉及较少;国内关于非洲学研究的人才培养模式尚不成熟,还处于不断摸索阶段。

四、中非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的几点建议

近年来,中非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取得了显著成果,发展了中非友好关系,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与信任[5]。然而,在取得斐然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其中的不足,对此应做如下思考:

(一)进一步拓展、深化中非高等教育合作与交

流的领域。逐步提高来华留学生的学历层次,加强对非洲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的培训,促进非洲国家教学基础设施的完善,推动非洲国家经济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承担非洲国家教师的培养工作。通过高

等院校的校际合作,为非洲国家培养教师,通过培养非洲本土教师,将有利于传播中国的良好形象,消除非洲国家对中国的误解。

(三)充分发挥孔子学院的作用。孔子学院在

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教授汉语语言的同时,要注重对中国情感的培养,使非洲国家在更大程度上认同中国发展理念,消除分歧和误解,推进中非关系向更深层次的发展。

(四)加大国内对非研究人才的培养。国家应加大

培养非洲学研究方向人才的力度,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资助有志青年前往非洲从事志愿活动。目前,我国从事非洲学研究人才依然匮乏,且大部分是“业余”学者,这是我国从事非洲学研究的一个瓶颈[6]。

[1] 刘鸿武.论中非建立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时代价值与世界意义[J].外交评论,2007:14-21.

[2] 《中非教育合作与交流》编写组.中国与非洲国家教育合作与交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7.

[3] 项建英.中非文化交流困境及中国对非教育的使命[J].比较教育研究,2011:38-42.

[4] 曹万生.后殖民主义与当代中国文论的困境与前景[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2:27-30.

[5] 牛长松.非洲教育研究综述[J].西亚非洲,2011:47-51.

[6] 顾建新,张三花.我国非洲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反思[J].西亚非洲,2004:56-63.

猜你喜欢

中非非洲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An Uncommon Trip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走出非洲》:关于非洲最美的一本书
SelTrac®CBTC系统中非通信障碍物的设计和处理
非洲反腐败新观察
非洲鼓,打起来
深化中非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合作
课堂教学中非言语交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