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教学改革创新须科学处理的重要关系
2013-04-02欧小军
欧小军
(惠州学院 教育科学系,广东 惠州 516007)
教学质量是高校发展的生命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第七章第十八条指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加大教学投入,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严格教学管理。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进高校教学评估。《纲要》中多次强调人才培养质量与教学改革之间的紧密关系,深化教学改革,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我国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教学改革与教学创新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地方本科院校教学或多或少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由此,在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下,很有必要把这些观点重新理清,以引发我们对高校教学改革和创新的进一步思考。
一、在教学为先的基础上务必处理好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关系
一个教师的研究能力与教学能力是不同质的,换句话说,如果某人是某学科或某专业领域的权威,那么他或她绝非就拥有教学权威。在现实境域中,由于学术思想挂帅的缘故,大学教师的成就最终归结为研究成就,其经常作为教师的一面则无关宏旨。相应地,高水准的研究成就极易成为衡量大学教师是否卓越的全部标准[1]162。我国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风气,且片面理解学术水平的内涵,将学科专业水平简单地等同于学术水平,甚至在实践中把教师的学术水平当成其教学水平,混淆两者的界限。在这种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很多高校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片面强调科研的重要性,忽视教学工作在高校整个工作中的重要性和中心地位,把学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过多地向科研倾斜。在这种氛围中,高校的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往往只会成为挂在嘴边的套话和官话,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很难真正落到实处。殊不知,从大学诞生的那一刻起,教学就是大学最重要的职能,教学是高校的本体职能,培养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本体功能。英国高等教育家罗纳德·巴尼特就指出:“为了实现高等教育中的有效教学,某人、某地应该从事研究,但不意味着所有教师都应该从事研究。教师和研究人员的角色并不相同。作为大学的教师,其首要职责是对自己的教学(即对自己的学生)负责,而不是对研究负责。”[1]196
高等学校教师必须把教学放在第一位,切实履行教师的基本职业职责。无论什么类型的高等学校,首要任务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也要肩负起人才培养的职能。目前,当一些高校,尤其是很多科研条件还不成熟的教学型地方高校卯足干劲,集中精力上项目、报课题的同时,我们应当不停地反思高等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或者反思大学教师的神圣职责是什么。当然,不是为了强调教学而去否定研究在高校的意义和价值,需要阐明的是:教学是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的中心工作和主要任务,要正确处理和协调教学和科研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要盲目地跟风研究型大学。地方本科院校必须明晰自己的定位,虽不可在研究领域独占鳌头,但可以在教学领域独树一帜,相信经过努力也可把自己建成具有鲜明教学特色、教学质量一流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
二、在教学过程中务必处理好传授系统知识与培养反思能力的关系
中外教学活动中就有反思批判的优良传统,我国教育古典文献《学记》提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英国教育家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中认为“反思”是对获得观念的心灵的返观自照,是对思维的思维。美国教育家杜威称反思为“反省思维”(reflective thinking)并认为“这种思维乃是对某个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深思”[2]。范梅南认为,在教育学的领域,反思“含有对行动方案进行深思熟虑、选择和作出抉择的意味。出现在诸如‘反思性教学’(reflective teaching)‘批判性反思实践’(critical reflective practiee)‘在行动中反思’(reflection in action)等这样的术语中。”[3]大学如不在教学这种复杂的创造性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反思,提高他(她)们的批判能力,就不会让学生踏上心智的旅程而迈向成熟与独立。如果说普通中学教学更强调知识授受的话,那么大学教学就更应强调反思批判性教学,这种反思批判可能就是高等教育的本质所在。因为学生只有成为坚持不懈的“反思批判的实践者”,才能避免天真地屈从传统的“智慧”和“知识”,在不断反思批判的过程中体悟获取知识和智慧的快乐和幸福,获得创新的源泉乃至一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以致个人日臻完善。
教学的目标追求是超越教与学,培养学生的反思批判能力。高校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能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传授或者说以传授知识为手段着重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进行批判性的自我反思。《学会生存》指出:“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4]高校教学尤其如此,如果高等教育的教学只在于让学生知道什么,不在于让学生能做什么,不让学生成为一个“反思的实践者”,那么,高校的培养目标就会越来越偏离高等教育的本质。把大学课堂由一种简单传授-接受式的以知识教学为中心的灌输活动变成一种复杂的具有反思创造性的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实践活动,在师生教与学的基础上超越传统的教与学,培养学生的反思批判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三、在教学过程中务必处理好“从坐中学”与“从做中学”的关系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紧张关系是19世纪以来视“知识本身即为目的”的自由教育与实用主义思想的高等教育在教学领域论争的衍生物,人们试图调和两者的矛盾,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两者的紧张关系一直存在。当现代大学走出象牙塔、超越象牙塔并承担社会责任的时候,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高等教育成为人们谋求理想职位、促进个人向上流动的“敲门砖”之后,为了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高校的实践教学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对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实践教学成为高校教学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产学研的互动与结合,既为高校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好的平台,同时也对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教学和实践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是每一所高校必须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地方本科院校主要是着眼于实际需要,重点培养应用型人才,也就是要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或难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实际上,高校开展的知识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外,更应该让学生学了知识之后走进校园走入社会时能灵活运用。当今,学生运用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显得越来越重要。从这一点上讲,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实战性的,必须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不能只会纸上谈兵、坐而论道。因此,高校的教学务必“从坐中学”(Learning by Sitting)的单一知识理论教学转变到“从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实践教学中来,有机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这是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在应用性人才培养方面必须要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现代大学不是象牙塔,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脱离社会生产实际的教学只会使大学与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更加疏远,而脱离现实生活的、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也定会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创造力缺失,随时都有被社会边缘化的可能。有学者认为“大学生知识来源于书本和实践,大学生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为重要。”[5]因此,从目前存在的问题来看,地方本科院校要不断提高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突出不同高校和不同专业实践教学的特色;不断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构建实践教学的新体系,只有这样,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水平才会稳步提高,办学的特色才会日益彰显。
四、在教学中务必处理好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多媒体教学的关系
随着高校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高校课堂教学从原来的“讲授+粉笔”的传统教学手段转变为PPT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教学似乎成为高校每个老师的必然行为,甚至很多高校还把PPT的制作和运用列为高校教师必备的素质和教学考核的主要项目。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施建军曾指出,三流的教授是念PPT的,二流的教授是讲PPT的,一流的教授是侃PPT的。PPT不重要,思想重要。有思想,有分析能力,就是优秀老师。PPT是辅助手段,不能用电脑代替人脑,离开了电脑,人脑不动了,没有思维能力了,连记数能力都没有了[6]。当然,不可否认高校课堂因为多媒体教学的利用给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但多媒体教学凭其信息充足、资源齐备、形象多彩、丰富直观等主导的优势成为高校教师教学手段的一种时尚的同时,必须反对教师在教学中过度地依赖于多媒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诸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语言书写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等教学目标是很难通过多媒体演绎出来的,由于教学过多注重多媒体的运用,教师语言的感染力、课堂上教师人格的魅力、教师的思维方式和智慧很难被学生感受到,很多需要师生互动、心灵沟通的教学环节,随着PPT的“过眼云烟”,就稍纵即逝了。一项以“最能增强学生对某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为主题的调查统计表明,37.2%的学生选择“在学习中能不断体验到快乐与收获”,位列第一,其后依次是老师生动有趣的语言艺术(27.2%)、老师恰如其分的教学组织方法(12.9%)、学生有较多机会参与教学互动(10.9%)、适合的学习内容(6.4%)、多媒体等丰富的教学手段与形式(4.1%)、其他(1.4%)。可见,学生对学习中的积极体验极为重视,而对于学习内容和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形式的要求相对较低[7]。传统的不一定都是落后的,现代的不一定都是先进的,高校教学改革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不能走极端。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多媒体的运用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切忌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传统教学应与现代多媒体教学互补有无,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教师运用教育教学智慧并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才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关键。
目前,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相当突出;另一方面社会迫切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又严重匮乏,这个问题的存在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有关系,所以说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事关个人发展、社会发展与高校自身的。而高素质人才培养需要高水平的教学来保证,因此,教学改革与创新是我国高校发展的永恒主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稳步转移,高等教育发展方式也迅速从外延扩展到内涵提升的转变,进一步提高质量、培养优秀的创新性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重任。我国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目标的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与高校的教学工作是息息相关的,高校的教学水平直接决定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以及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要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改革、创新和发展,尤其作为教学型的地方本科院校,必须牢固树立“教学中心”的发展理念,始终把教学工作放在第一位,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提高人才素质,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和高等教育强国的早日实现贡献力量。
[1] 罗纳德·巴尼特.高等教育理念[M].蓝劲松,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 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1.
[3] 马克思·范梅南.教学的机智 -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31.
[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5] 韩洪文.我国大学教学模式同质化的表征、原因与对策[J].教育研究,2012(9):67-72.
[6] 施建军.认清高等教育发展特征 深化本科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0(1):4-6.
[7] 邵士权.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方法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