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师院校“五位一体”本科生导师制初探——以重庆师范大学政治学院为例

2013-04-01田方林冉红梅

滁州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五位一体导师制本科生

田方林,冉红梅

本科生导师制是一项最初源自国外高校的教学制度。据考察,早在上世纪30年代,我国的燕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就开始引入这一制度[1]。本世纪以来,在我国高等教育逐步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型的过程中,为适应学分制改革,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国内部分高校开始重新探索并逐步推行本科生导师制。重庆师范大学(下文简称“重师”)政治学院在近年来的实践探索中,日渐形成了“专业-学术-技能-德育-就业”五位一体的本科生导师制。本文拟以之为例,对高师院校的本科生导师制作一些理论思考,以便为业界进一步推动该项工作而抛砖引玉。

一、国内高校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我国高校办学的最主要目的是要为相关行业培养优秀的专门人才。当前,社会时代的发展对高校毕业生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较大的就业竞争压力也迫使高校想方设法培养出特色鲜明、综合素质更高的优秀人才。总体来看,当今社会所需的优秀人才需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优良的思想品质、敏锐的创新意识、较强的社交能力等等。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这些要求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对其教育教学改革更是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社会对专业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近十多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改革,国内高校的招生人数越来越多,办学规模越来越大。这虽赋予更多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也为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带来了诸多现实问题:一方面招生人数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一方面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学生自身的独立发展能力明显不足;一方面人才培养对象不断增多,另一方面学生管理队伍力量渐显薄弱;一方面外延式发展态势良好,办学规模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内涵式发展总体不足,办学质量逐年下滑;如此等等。因而,在现有办学规模下,如何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整体质量,已成为当前不少高校致力于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正是在此背景下,国内高校纷纷根据自身情况,不断探索和深化教学改革。

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是当前部分高校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其必要性凸显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当前大学生普遍身心发展不成熟,思想政治观念发展不稳定,需要本科生导师协助辅导员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二是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对专业本身了解不全,认识不深,学习动力不足,需要本科生导师的及时指引;三是受中学应试教育影响,部分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当,成效不明,需要本科生导师的具体指导;四是面临数量更多的工作对象,辅导员对学生的管理时间与精力严重不足,需要本科生导师予以适当分担;五是面对日益提高的人才培养要求,辅导员难以胜任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帮扶,这也需要本科生导师以其专业优势而进一步发挥作用。

显然,面临高校办学中的前述诸多问题,本科生导师制对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它的推行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良好的身心发展,有利于推动大学生的专业学习,有利于优化高校的学生管理,最终有利于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正是鉴于本科生导师制的上述多方面重要意义,国内部分高校对此先后开展一些实践探索。重师政治学院根据自身的办学实情,逐步推行了“五位一体”的高师院校本科生导师制。

二、“五位一体”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内容

重师政治学院设置有思想政治教育师范本科专业,按照本科第二批次面向全国二十多个省市的多个民族招生,四个年级在校学生近700人。从招生录取情况看,所招学生中分数最高的曾高于本科第一批分数线,而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最低录取分数则刚过本科第二批分数线。从学生管理队伍看,本专业常配3位辅导员教师(其中2位分别由学院的党总支副书记和团总支书记兼任)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班级管理与就业等工作。3位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分别为生物、社会工作和中文,均有硕士学位。从工作量看,每位辅导员平均负责管理230人左右,但实际上其中的1位专职辅导员负责管理两个年级共计约350名学生。

近年来,为了进一步促进专业人才培养,政治学院以学生自身的成长与成才为核心,根据高师院校的办学规律,以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特点为导向,同时充分考虑自身的办学实情,在思想政治教育师范专业逐步推行了“专业-学术-技能-德育-就业”五位一体的本科生导师制。其具体思考与主要内容表现如下:

一是专业导师。一般而言,新生在大学阶段的学习与高中阶段有着明显的差异:首先是学习环境的改变。学生几乎是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进行学习,他们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其次是学习内容的改变。高中阶段要求对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进行较全面的学习,大学阶段则要求转向一个相对集中、且较为系统的专业学习。对所学专业,新生有一个了解和认识过程。再次是学习方式的改变。高中的课程学习相对固定,只不过知识深度不断加强,大学阶段的课程学习则不固定,在学分制改革中,学生还有着较大的自主选课空间。而且,各门课程是一次性学习,不同课程在学习内容、要求和方法上都有所不同。对大学阶段学习方式的这种转变,学生也需要一个调整期。最后是学习目的与态度的差异。高中阶段学习的直接目的是为了高考升学,大学阶段则是为了成长为一位专业人才而进行系统性学习。学习目的的改变,尤其是没有巨大的升学压力,让一些学生在学习态度上变得不端正,不积极。特别是少数的专业调配生和第二志愿录取生,对专业学习表现出一些明显的抵制情绪,他们消极怠学,专业思想不稳定。以上情况的存在使得高校非常有必要对学生加强专业教育。因此,政治学院本科生导师制的首要内容就是专业导师。它要求本科生导师对学生在专业学习上进行一系列帮扶,例如引导学生全面了解专业的历史与前景,深入认识专业的内容与特点,端正专业学习态度,激发专业学习热情,掌握专业学习方法,合理选择选修课程,等等。

二是学术导师。与中学阶段学习的基础性、常识性和普及性特点相比,大学的学习具有明显的深刻性、学术性和专业性。当前,高校培养的本科层次专业人才要求具备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系统的专业知识结构和初步的专业创新与发展能力。据此,政治学院本科生导师制的第二项内容就是学术导师,要求导师对学生的日常专业学习进行及时而有效的指导。具体而言,学术导师的主要工作,一方面是指导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包括专业课程的学习建议和专业书籍的阅读指导,目的是让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专业知识并拓展专业视野;另一方面是指导学生的专业学术研究,包括对课程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的写作指导。尤其对于一些专业上学有余力、志存高远、有意深造的学生,学术导师更要注重对其从学术创新意识培养、学术发展前沿追踪、学术研究方法掌握等方面进行有意识的指导。

三是技能导师。知识与能力是有机统一的。其中,知识构成能力的前提与基础,能力是知识的运用和延伸。有知识无能力的人是书呆子,有能力无知识的人则是蛮干家。这都不是当前时代所需的优秀人才。特别对于师范生而言,不仅要掌握扎实而丰富的专业知识,更需具备必要且熟练的专业技能,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因此,以技能训练为要义的技能导师成为本科生导师制的又一重要内容。政治学院要求本科生导师着重对学生从专业技能、师范技能和社会交往技能三方面加强训练和培养。其中,专业技能是指立足思想政治专业而应具备的逻辑思维能力、社会政治透析能力和演讲论辩技能。师范技能指作为教师而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具体包括“三字一话”技能、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技能,以及备课、说课、讲课、评课技能。社会交往技能则主要指组织协调能力,以及与他人进行良好交往与沟通的能力。

四是德育导师。在对人的教育培养中,德育是一项重要内容。倘若德育不好,培养的专门人才就是“危险品”,不仅不能造福社会,反而可能比常人更严重地危害社会。因此,高校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加强大学生的德育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心理健康、品性优良、政治观念正确、政治立场坚定的高级专门人才。在传统模式中,高校的德育工作主要依赖辅导员。但如前所述,当前不少高校的辅导员难以在时间与精力上完全承担起德育重任。况且,德育工作本身也是一项需要多方面、多层次开展的系统工程。所以,政治学院的本科生导师制还要求导师们同时担任学生的德育导师,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通过各种指导活动,以自身良好的人格形象示范于学生,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吸引和感染学生,以丰富的人生经历教育和引导学生。

五是就业导师。衡量高校人才培养成效的重要标准,从社会角度看,在于能否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从个体角度看,则在于能否满足大学生自身的职业发展需求。这两种需求的满足程度直接体现在大学生的就业上。大学生就业关系到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与大学生的职业需求之间的良好对接,影响到高校的办学声誉和发展前途。因此,毕业生就业问题是高校必须竭尽全力解决好的一个重要问题。然而,在高校扩招、人才市场总体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过去那种单单靠学生工作部门来推动学生就业的工作模式,现已不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有鉴于此,政治学院还将就业导师列入本科生导师制的工作内容。一方面,就业导师要根据亲身经验与社会认识,引导学生合理地进行自我定位,调整好就业心态,避免在求职过程中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另一方面,就业导师也要在求职技能技巧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为学生在求职中出谋划策。此外,就业导师也需积极利用自己的各种资源与条件,为进一步推动本专业学生的就业工作贡献力量。

根据笔者的走访了解,重师政治学院的办学情况在较大程度上反映着当前大多数高师院校的共同特点,这就是:在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师范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就业竞争愈来愈激烈的背景下,一方面学生人数较多,办学规模较大,生源素质不齐;另一方面,学生教育管理队伍力量薄弱,任务繁重,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的挑战巨大。因此,上述“专业-学术-技能-德育-就业”五位一体的本科生导师制对于大部分高师院校理应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三、“五位一体”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与启示

“五位一体”的本科生导师制构想的确适应了当前大多数高师院校的人才培养需求,然而其具体实施过程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可从重师政治学院的工作方式中去总结经验得失。

近年来,重师政治学院对“五位一体”本科生导师工作制高度重视,尽早部署,逐步展开,规制完善,考核明确,成效显著。从制度建设看,该学院逐步制定并完善了《本科生导师工作办法》、《本科生导师工作考核办法》等规章制度,从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工作考评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规范。在导师遴选上,该学院要求拥有硕士以上学位或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课教师都担任本科生导师,积极参与专业人才培养这一系统工程。在具体部署上,学院在学生进校完成军训任务并正式开始专业学习时为其安排导师。每个年级由8-12位不同年龄、学历、职称和专业的教师组成年级导师组,并设导师组长一人。每位导师平均负责指导10-15名学生,工作期限为第一学期至第八学期,也即从学生进校入学到毕业。

在工作内容上,该学院要求本科生导师把对学生的专业教育、学习帮扶、技能训练、思想引导和就业指导五方面内容予以有机整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阶段、分层次、有计划地陆续开展各项工作。具体说来,本科生导师在第一学期的工作重点是专业教育,通过一些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认识专业,热爱专业,逐步调整和改进专业学习的方式方法。第二、三、四学期的工作重点是通过指导学生的读书、辩论、演讲、调研、征文、竞赛等活动,不断推进学生的专业学习,同时初步了解和学习师范技能。第五、六、七学期的工作重点在于师范技能训练,通过指导学生的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以及备课、说课、讲课、评课等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师范技能水平。第八学期的工作重点在于就业指导,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自我定位、良好的心态调整、求职的技巧训练等方式,促使其在毕业之际顺利就业。在工作考评上,政治学院要求本科生导师在指导活动中做到“事前有计划、事中有记录、事后有总结”。对此,学院定期开展各项检查,同时举行本科生导师工作成果展览和经验交流会,评选“优秀本科生导师”,并给予相应奖励。

近年来,通过对“五位一体”本科生导师制的具体实施,政治学院的办学水平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影响日益扩大。一是学生的专业思想稳定,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技能熟练,创新能力较强。近五年,本专业学生主持或参与课题研究38项,在各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其中,2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二是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过硬,专业特色突出,综合素质强,社会认可度高。近年来,学生个人和团体获得省级以上奖励17项,其中1人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三等奖;学生集体先后获得“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全国先进班集体”等国家级和省级表彰13项;尤其是本专业2009级李露同学曾因其突出表现而入围“2009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提名人选,同年入选“2009年感动重庆十大人物”。三是学生的就业状况好,工作能力强,成长速度快,社会影响大。近年来,本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学院多次获评校级“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同时,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踏实肯干,成绩突出,先后有多人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受到诸多用人单位的一致赞赏。

尽管如此,政治学院的“五位一体”本科生导师制也还存在某些值得进一步思考和完善之处。一是导师的遴选过于简单。以硕士学位或中级职称作为本科生导师的资格界限,一方面排除了具有硕士以下学位或中级以下职称、却又十分愿意参与该项工作的教师,抑制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将个别虽符合条件、却由于某些主客观原因而不愿参与导师制工作的教师强行纳入导师范围,这也难免流于形式而收效甚微。二是导师的工作任务过于繁杂。政治学院的相关制度没能从内容与范围、方式和职责等方面,对本科生导师的工作做出更明确、更细致的规范,尤其是未能对本科生导师与辅导员或相关学生工作部门的角色区分提出深刻认识,这既导致部分导师对学生管得过宽、过多和过死,也大大增加了导师的工作量,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其在教学科研上的进一步发展。三是学生的独立成长与个性发展空间受到挤压。本科生导师制使得当代不少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形成了一个从“家长的怀抱——中小学教师的怀抱——高校教师的怀抱”的固定轨迹。长期在“怀抱”中成长的学生无异于温室中的花朵,不经历一些必要的日晒夜露和风吹雨打,怎能笑傲于霜雪?本科生导师对学生的必要指导本无可非议,但几乎事无巨细的关怀,却使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缺失了应有的独立性、自主性和个体性。

由上可见,在“五位一体”的本科生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一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明确规定本科生导师的责、权、利;二需循序渐进,主次分明,有步骤、有计划地具体落实本科生导师的五方面工作内容;三是注意工作方式,遵循学生成长与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四应保证投入,严格考核,奖惩分明,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正如有学者所言,“本科生导师制是辅导员工作的有利补充和创造性地开拓。两者互为补充,能够成为学生向高素质人才成长进程中的动力双引擎。”[2]实践证明,在当前大力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背景下,面对特殊的学情、校情和国情,“专业-学术-技能-德育-就业”五位一体的本科生导师制契合当代师范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能推动高师院校的学分制改革,完善传统以辅导员为主体的学生教育管理机制,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与就业,最终提升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但是,为了学生未来更好地成长与发展,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深刻认识,厘清本科生导师的责、权、利,处理好“为与不为、教与不教、管与不管、导与不导”之间的辩证关系。只有这样,“五位一体”的本科生导师制才能在当前高师院校的人才培养中真正发挥出应有作用。

[1] 王建武.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综述[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

[2] 王 惠,张 梅.辅导员和本科生导师的角色关系与定位研究[J].出国与就业,2011(23).

猜你喜欢

五位一体导师制本科生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搭建“五位一体”多功能培训平台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行业特色院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
基于项目导师制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论法学本科生法律思维的培养
我校加入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