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无临床症状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1例

2013-03-31亮,熊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3年12期
关键词:转氨酶干扰素血常规

赵 亮,熊 婕

(长江大学临床医学院 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湖北 荆州434000)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又名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种以巨核细胞系增殖为主的骨髓增生性疾病。其主要特点表现为血小板持续增高、出血及血栓形成以及伴有其他造血细胞系的轻度增生[1]。本病成年人多见,儿童罕见。现将2011年我科收治的1例儿童无临床症状的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报道如下。

1 病 例

患儿男,10岁,因“双侧筛窦、蝶窦及左侧上颌窦炎、双侧下鼻甲肥大、腺样体肥大”拟行手术治疗。术前常规检查血常规:WBC 9.53×109/L,N 41.68%,RBC 4.98×1012/L,Hb 125.2g/L,PLT 1269×109/L。后转至血液内科。查胸片、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均正常,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抗体均阴性,尿检蛋白微量,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不齐,腹部B超提示脾大(厚4.1c m,上下径11.6c m),喉镜示鼻咽顶部腺样体中度肥大,双侧咽口漏斗状,骨髓细胞学检验提示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粒∶红=3.43∶1,粒细胞系统占60%,原粒、早幼粒细胞可见,红细胞系统占17.5%,以晚幼红细胞为主,成熟红细胞轻度大小不等,淋巴系统占20%,可见异型淋巴细胞,巨核细胞多于200个,血小板呈片状分布。骨髓活检提示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巨核细胞明显增生,可检出多分叶核巨核细胞,未见胶原纤维,JAK2基因突变阴性,BCR/ABL(P210及P230型)融合基因阴性。连续复查2次血常规血小板分别为1305×109/L和1143×109/L。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排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和红白血病,诊断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开始给予皮下注射干扰素(300万u,1次/d)治疗,患儿血小板呈进行性下降,最低可降至305.3×109/L,遂将干扰素减量,血小板又进行性上升,并合并药物性肝损害,谷丙转氨酶明显升高(113.3~183.2 U/L),给予护肝对症治疗后,病情无明显改善,遂转至我院儿科治疗。入院查体:一般情况良好,全身未见皮疹及出血点,咽部粘膜慢性充血,双侧扁桃体Ⅱ°肿大,心肺无异常,腹软,肝肋下未触及,脾肋下可触及,约为肋下1c m,神经系统查体未见异常。入院后查血粘度检测基本正常,血小板聚集功能正常。给予异甘草酸镁、还原性谷胱甘肽、维生素C等护肝降酶治疗,同时将干扰素改为300万u隔日1次皮下注射治疗,住院治疗1个月,共查血常规8次,血小板数波动于391×109~637×109/L之间,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谷丙转氨酶42 U/L,谷草转氨酶43 U/L)。出院后继续干扰素治疗,并调整为300万u每隔2~3d皮下注射1次,同时口服阿司匹林、维生素C、肌苷片治疗。每5~10d复查1次血常规,每个月复查1次肝功能,随访9个月,血小板数波动于223×109~786×109/L之间,谷丙转氨酶波动于18~60 U/L,谷草转氨酶波动于30~41 U/L。无任何出血、血栓等临床症状。

2 讨 论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为一种克隆性骨髓增殖性疾病,在儿科比较罕见,临床上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和红白血病之间关系密切,可合称为骨髓增生综合征,彼此间可以相互转化,故认为是同一种疾病的不同阶段。在2001年WHO的诊断标准中,JAK2基因V617F突变对该病的确定诊断具有重要意义。Ca mpbell及Green等[2]于2006年根据是否有该基因突变提出了其对应的诊断标准,其中对于JAK2基因V617F突变阴性时诊断需符合以下5个条件:①在间隔1个月的时间,2次血小板计数>600×109/L;②JAK2基因V617F突变阴性;③无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的病因;④血清铁蛋白正常(>20μg/L);⑤无其他骨髓恶性疾病(如CML,PV,I MF,或骨髓增殖异常等)。本病例即属于此类。

随着我国电子细胞计数器的广泛应用,近年来临床血小板增多症的检出率呈逐步上升趋势,临床大多伴有出血、血栓形成等其他并发症,约80%患者有脾肿大,约20%患者可有无症状的脾梗塞而致脾萎缩,约40%患者有肝肿大,而本病例完全依靠实验室检查确诊,自发病以来血常规除血小板明显升高外,白细胞系统和红细胞系统均在正常值以内,仅嗜酸性粒细胞比率偏高(波动于5.03%~15.6%),考虑与患儿腺样体肥大有关,且患儿无任何出血、血栓形成、明显肝脾肿大等临床症状,临床比较少见,需引起重视。

目前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治疗药物主要包括羟基脲(hydr oxyurea,HU)、干扰素α(IFN-α)、烷化剂等。小剂量阿司匹林口服可减少血小板凝聚,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可适用于儿童患者。此外,阿那格雷(anagrelide)作为咪唑喹酮唑啉的衍生物,已被证实能减少血小板生成,一定药物浓度下可以抑制血小板凝聚,且不加剧其骨髓纤维化过程,从2004年在欧盟、冰岛及挪威获得上市批准以来,一直作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二线治疗单用药,疗效肯定[3],但因价格昂贵,国内引进较晚,应用有限。本病例中患儿应用干扰素α治疗9个月,血小板控制800×109/L以下,无出血、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现仍处于治疗随访中。

[1]胡亚美,江载芳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804.

[2]Campbell PJ,Green AR.The myeloproliferative disor ders[J].N Engl J Med,2006,355:2452.

[3]Thiele J,Kvasnicka H M,Sch mitt-Graeff A.Effects of anagrelide on megakaryopoiesis and platelet pr oduction[J] .Semin Thr o mb Hae most,2006,32:352.

猜你喜欢

转氨酶干扰素血常规
Ⅰ型干扰素抗HIV作用的研究进展▲
献血体检时的“转氨酶”究竟是啥?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血常规解读
饮食因素对谷丙转氨酶测值的影响
无偿献血采血点初筛丙氨酸转氨酶升高的预防及纠正措施研究
转氨酶高与肝炎
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
探讨在血常规检验中运用不同采血方法对于检验结果的影响
雾化吸入γ干扰素对免疫低下肺炎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