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思考三题*

2013-03-31陆岩军

关键词:国际化学术大学

陆岩军

(上海交通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上海200030)

一、大学最重要的元素是什么?

要回答大学最重要的元素是什么,首先须回答大学是什么。

大学是什么,或者大学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理念?这个问题成为古今中外关注教育者的必备思考题。

中国经典《礼记》之《大学》篇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说,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里的“大学”虽然与现代大学并不一样,但是这种欲使人达到最完善境界的“大人之学”倒是非常符合现代大学的精神。

中外学者对现代大学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论述。德国哲学家康德指出:“大学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它的品性是独立追求真理和学术自由。”法国哲学大师雅克·德里达指出:“大学是无条件追求真理的地方。”北京大学前校长蔡元培指出:“大学者,研究高深之学问也。”[1]72三者的共同点是都肯定了大学的学术研究性,但西方更强调大学对真理的追求和学术自由。世界著名大学的校训也大多体现了这样的认识。如哈佛大学的校训为“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耶鲁大学的校训为“真理与光明”。

大学既然以“研究高深之学问”、“独立追求真理和学术自由”为追求,那么,大学理应具有高尚的品质和高远的指引,理应成为“指引社会的灯塔”。英国诗人约翰·梅斯菲尔德指出:“世间很少有事物能比大学更美。当防线崩瘫,价值崩溃,水坝倒塌,洪水为害,前途变得灰暗,古迹沦为泥淖时,只要有大学屹立在那里,它就屹立闪光;只要它存在,人那颗被引导去从事美满探索的自由心灵仍会给人类带来智慧。”

可以说,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最重要的元素就在于其博大的大学精神、理念和浓郁的追求真理的氛围。

我们认为,大学的精神、理念应具有这样的内涵:

(一)思想博大:思想自由,追求真理

大学之大,首先在于思想博大。大学是培育和容纳博大自由思想的最佳土壤,以追求真理为最高宗旨。因为,“只有思想的自由,才能真正发掘出人类无限的潜能和创造力”[2]。

大学培养的应该是思想者和真理的追求者。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大学是一个由学者和学生共同组成的追求真理的社团。”[3]作为思想者,应秉持独立的价值观,对历史、现实和未来,对一切人类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作为真理的追求者,应锲而不舍地追求,终其一生而不悔。这种精神,曾子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和孟子的“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以及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庶几得之。

要成为思想者和真理的追求者当然离不开大师的引导,因为真理往往通过大师来传承和光大。正如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所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4]18大师的意义在于薪火相传,在于传承思想、探索和传播真理,所谓“大师之大,不在‘授业’在‘传道’”。作为薪火相传者,大师责任重大,但大师并不能代表思想和真理本身。故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因此,大学的师生应该对一切思想和真理,展开自己的思考和判断。真理面前没有权威,当真理与老师或权威出现分歧时,我们应该服从真理。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说思想是自由而独立的。所以新加坡国立大学校长施春风说:“大学是知识的辩论与共鸣之地,甚至有时需要向所谓的正统思想挑战,因为真理不可被垄断。”[5]49而维多利亚大学校长大卫·拓平也指出:“大学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拓展学生的思路,为充满挑战的人生之旅做好充分准备。”[5]239

(二)视野远大:放眼天下,承古开新

大学应该具有远大的视野,以一切古今优秀文化为着眼范围,通过广泛艰苦的阅读和研究来理解和传承人类文化,不拘泥于一时一地,不局限于一国一洲,不纠结于人我之别,不自傲于此长彼短,不自足于一知半解,真正具有世界大视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冯莎·派佩正致力于此,他说:“我们的目标是,务必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未来的世界公民。他们不仅仅把自己当作一个地区的公民,还将让自己成为一个着眼于全人类的世界公民。”[5]150早稻田大学校长白井克彦指出:“担负未来全球社会建设重任的人,不仅需要具有超越国境的视野,来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和历史,更需要具有一种世界公民的气概,而大学正是负有培养具有这种素质的人才的使命。”[5]35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正如麦尔夫大学校长阿拉斯特·夏默理所言:“大学就是理解不同文化的最好的地方。”[5]227大学“应该帮助我们发现恒久不灭的价值”[6]9。

在真正的世界视野下,大学的创新将不同以往[7-8]。

(三)精神至大:沉潜卓绝,臻于至善

大学是一种精英教育,当然,这并非促狭地认为大学只培养精英。而是说,大学的精英教育更重要的是指培养一种至大至善的精英精神,这种精神就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沉潜深入,追求卓越,就是厚德载物,臻于至善。

因此,“大学应该是个理想化的所在,希望学生能在理想化的环境中,成为理想化的人”[9]。拥有这种至大精神的大学,“要有深切的社会关怀、公共关怀、人类关怀,要有一种强烈的社会和人类担当意识,不仅要传播知识,追问真理和意义,而且要有引领时代的价值理念,对人类的前途命运抱有终极关怀”[10]。

当然,这种精神并非专为大学中人所有,在有形的大学之外,一些杰出的人物,在社会这座无形的大学中亦拥有至大卓越的精英精神。这种大学精神也理应对大学之外的人产生影响。

除了精神、理念外,我们还认为,真正的大学还要拥有浓郁的学习和研究氛围。

1.人人皆为学者,处处皆为教室

真正的大学,不管物质和环境是多么的优越或恶劣,都应表现出人人皆为学习者与探究者、处处皆为教室的良好氛围。不论是教授还是学生,不论是大师还是普通研究者,他们都在快乐而严谨地耕耘、创新,这种耕耘、创新很难确定出一个明确的期限,但是它的指向是收获和成功。他们对于学习和研究有着强烈的兴趣,他们具有远见卓识,同时又最能忍耐,默默耕耘,“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如果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哈佛大学很好地再现了这种氛围:

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凌晨4点多学生仍在学习的照片,在网上迅速传播。照片显示:凌晨4点的哈佛大学图书馆里,灯火通明,座无虚席……哈佛的学生餐厅,很难听到说话的声音,每个学生端着比萨可乐坐下后,往往边吃边看书或是边做笔记。我就没见过哪个学生光吃不读的,更没见过哪个学生边吃边闲聊的。感觉哈佛,餐厅不过是一个可以吃东西的图书馆,是哈佛正宗100个图书馆之外的另类图书馆。哈佛的医院,同样的宁静,同样的不管有多少在候诊的人也无一人说话,无一人不在阅读或记录。医院仍是图书馆的延伸。于是,哈佛产生的诺贝尔奖得主有33位。哈佛产生的美国总统有7位[11]。

真正的大学理应具有这种让人感动的氛围。中国的西南联大亦曾表现出这种卓越的学术氛围。当年,在日机的轰炸下,在不断的迁徙跋涉中,西南联大在八年办学时间里,竟然培养出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78位中科院院士、12位工程院院士和一大批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家和科技工作者[12]。

2.敬畏知识,敬畏真理,敬畏学术,敬畏大师

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曾说:“如果缺乏对人的尊重,知识只会导致毁灭和不幸。培养对他人的尊敬,是正确教育中主要的一部分。”[6]34

真正的大学应具有敬畏知识、敬畏真理、敬畏学术、敬畏大师的良好氛围,应对那些推动或阐释过人类一切现象的知识、真理、学术、大师都表现出发自内心的敬畏。这种敬畏之心,是一切探索者所必备的心质,它并不是屈服,而是对价值本身和价值创造者的尊敬。这种敬畏之心,使得后来者紧跟前行者的步伐,踏上一条无止境的探索之路。在这里,看不到无知,看不到浅薄,看不到忽略常识,看不到似是而非,看不到践踏知识、真理、学术、师长。在这里,有着良好的学术传承,有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佳话。而这一切又是让人敬畏而欣喜的。

当我们敬畏知识时,表明我们将虔诚地敲响知识宫殿的大门。当我们敬畏真理时,表明我们将迈出探索真理的第一步。当我们敬畏学术时,表明我们将走向无穷的研究之域。当我们敬畏大师时,表明我们将荣幸地与大师同行。

3.大学是思想交锋的殿堂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大学也一样,有思想故大学在,无思想故大学亡。

真正的大学是思想交锋的殿堂,思想的交流与碰撞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大学的课堂并不是使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而是在与别人思想的交锋中确立真正属于自己的领域。大学的课堂不是说服,而是批判、吸纳、交融、创造。这种氛围正如《中庸》所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种氛围可以牛津大学为代表,“在牛津,人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What do you think(你正想什么)?’他们把思想创见看得很重要。这里产生过许多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大学者”[13]。身处这样的大学氛围中,我们进行着深刻而愉快的思想之旅,也延伸着思想的新旅程。无数的学者在他们的著作中展示着这种思想的接力。那些莘莘学子们正在不断地磨练,有望成为未来最出色的接力者。北大前校长许智宏说他喜欢的学生正是“那种善于思考,能够对老师的观点提出质疑,挑战传统观念的,这样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14]5。

然而,今天的中国大学有重视“学问”而轻视“思想”的倾向。学者王林不无忧虑地指出:“在我们这个充满功利的时代,表面上看起来我们的知识确实非常丰富,学问越做越好了,但我们的思想却真的越来越贫乏了,许多人已经没有自己的思想了,或者说已经不会思想了,我们有时是由别人来替我们思想,或者我们的大脑成了别人的跑马场,而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产生不出巨人的‘病根’。”[15]

综上所述,大学的精神、理念和浓郁的学术氛围是大学最重要的元素。这种大学精神、理念和浓郁的学术氛围才是一所大学与另一所大学高低优劣的真正分野。只有具备了这种大学精神、理念和浓郁学术氛围的大学才是一所真正的大学,而那些徒具高楼和一流设备,却缺乏大学精神、理念和浓郁学术氛围的大学则是不合格的大学。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大学的精神、理念和浓郁的学术氛围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靠无数代人的积累、积淀、传承而形成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学就像一棵千百年的大树,为一代又一代的学者提供一个讲习、提升的环境,同时,又靠着一代又一代学者的保护、坚守、耕耘而枝繁叶茂、气象万千。大学最大的意义正在于其精神和气象的存在与坚守。

在今天这样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切莫将大学也经济化、商业化。在这样一个充满着躁动,充满着经济泡沫的时代,大学更应该沉潜于育人和研究,更应该秉持理性的精神、高尚的价值、自由的思想,在精神方面来引导时代,“有良大学斯有良社会”。正如美国高等教育家弗莱克斯纳所言:“大学不是风标,不能流行什么就迎合什么。大学必须经常给予社会一些东西,这些东西不是社会所想要的,而是社会所需要的。”[16]

柏林大学的创办者洪堡曾说:“大学生存的条件是寂寞和自由。”[17]因此,大学最忌心浮气躁,大学最应沉潜深入。当一所大学真的能够沉潜下来,教师能够用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和进行研究,而不必要为了应付每年的年终考核,而仓促地做一些急就章,甚至剽窃抄袭;当大学生都能沉潜在真理与知识的海洋里,在书籍里遨游;当大学的校长、行政领导都以教师和学生、教学和科研的科学发展为第一要务的时候,这样的大学可以说就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学。

孔子说:“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今天的世界任何一所大学,在经济大潮的席卷下,在急功近利的工具化时代思维下,在炫耀财富物质占有的时代氛围下,最应该以如何坚守、秉持真正的大学精神和理念作为自己时时刻刻的目标。

徐志摩1922年进入剑桥大学,剑桥大学的精神、理念和浓郁学术氛围很快征服了徐志摩,他说:“我这辈子,只有1922年在康桥度过的那一个春天,算是不曾虚度。”“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5]4。

真正的大学必定是人们的“精神依恋之乡”。

二、大学最现实的瓶颈问题是什么?

大学最重要的元素是其精神、理念和氛围。那么,大学最现实的瓶颈问题是什么?我们认为,大学最现实的瓶颈问题是人才培养、使用和评价机制。钱学森的世纪之问——“中国大学为何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即是对这一问题的忧虑与思考。

在本质上,大学的精神、理念、氛围与人才培养、使用及评价机制是一体的。如果大学的精神、理念、氛围与人才培养、使用及评价机制的方向是正确的,则“虽不中亦不远矣”。相反,大学如果在精神、理念、氛围与人才培养、使用及评价机制上出现方向性或舍本逐末式错误的话,则“虽多,亦奚以为”,只会与原来的初衷南辕北辙,越走越远。

蔡元培校长认为,大学要“教授高深学问,养成硕学闳材”[1]24。梅贻琦校长也提出:“办学校,特别是办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学术研究,二是造就人材。”[4]10因之,大学肩负着培养人才、培养大师的重任。同时,大学通过其良好的氛围、机制及一批优秀的大师,再来吸引更多的人才云集于此。

因此,大学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培养和创造。大学如果不能创造优秀的本土人才,而过多地寄希望于引进外来人才,这本身就是背离了大学的本义。今天,中国大学真正的瓶颈问题不是引进多少海外优秀的人才,而是如何最大限度地用好现有的人才,并为其创造有利的条件和良好的氛围,做到人尽其才,通过良好的内部建设达到自强。在此基础上,本土人才脱颖而出,通过与海外人才的合作、对话,进而吸引海外人才,这即是“战胜于朝廷”。兰州大学前校长李发伸对此曾有感而发:“重视人才首先要留住本地人才,留不住本地人才,也就无从谈起吸引外部人才。如果有留住优秀人才的环境和氛围,就不用愁引不来外地人才。”[5]250

所以,引进人才并非根本之计,而且引进也非常有限。最根本的办法是培养自己的本土人才,真正用“百年树人”的底气和耐心来培养本土人才。

退一步讲,即使要成功吸纳海外人才,也是靠“吸引”而非“引进”。“吸引”和“引进”虽仅差一字,却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思路。“吸引”,是用自身卓越的成就与优雅的姿态吸引更多富有魅力和卓越才能的人才,并使每个人都有强烈的归属感。比如剑桥大学就深谙此道,明确提出“要继续吸引世界上最好的学者和学生,并且创造一种鼓励科研的学习和工作环境”[5]7。而“引进”,侧重于用待遇来引入人才。其实,真正的人才固然看重优厚的生活待遇,但是更看重新环境能否更有利于其学术成长,更看重“大学能否为他提供一个可以拓展的空间,一个自由的环境和一支优秀的团队”[5]82。

正如金钱不一定能买到爱情一样,优厚的待遇也不一定能引进到真正的人才。而且,即使一些优秀的人才为优厚的待遇所吸引,但是在新环境中并没有更有利的成长条件,或者那些无法得到公平待遇的本土人才,因客观上受到忽视而产生离开的心理,也就是说,这两类人都在这里找不到真正的归属感。一所找不到归属感的大学,也就丧失了其存在的必要和条件。

因此,当我们内部的机制还尚未完全建设好,氛围还不太良好时,就急躁地用重金买进海外人才,结果不是海外人才水土不服,就是其原有成果马上被用完,新成果又在这样的环境中很难出来,很快原来极其优秀的海外人才,就会出现“南橘北枳”的现象。熊丙奇指出:近年来我国大量引进海外教材,大量招募海归人士,有的学校明文规定,新进专任教师,没有海外留学经历,根本不考虑,可是,这些措施似乎在现实中所起的效果甚微,大学生们对课堂的态度,还是“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引进的海归人士,似乎也和以前的本土人才一样,整天填着各种表格,申请各种课题,计算自己获得的学术“工分”[18]。在这种情况下,大学只好又拿出重金再度引进海外人才,于是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同时,研究者还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引进的人才成为当下大学体制的既得利益者,不但无助于改进大学的问题,反而会有意识地维护现有的制度。熊丙奇指出:那些有海外经历的学者,在当下无疑是体制的红人,而他们按照体制的规则行事,也无疑会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从决策角度,做大学领导的,自然期待行政权力越大越好,不受约束;从学术角度,也自然期待自己获得的资源越多越好,哪管这种配置是否公平公正有利于整个学术秩序的构建。简单地说,就是“赢者通吃”。在这种情况下,期待引进海外优秀人才来促进大学发展,实际上迅速把海外人才变为利益共同体,更进一步加重了国内高校的问题[18]。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所有活力的大学,不仅善于培养人才,更善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当年,蔡元培聘陈独秀为北大文科学长,陈独秀破格聘用梁漱溟做教授,主讲“印度哲学”,熊庆来破格任用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华罗庚为清华大学数学系助教,一时传为识才、用才之佳话。

如何培养、发现和使用人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本文此处不做展开,将这一问题留给广大的教育者来共同破解。我们认为,一所大学若能将每个教师和学生都当成一个真正的个体来培养、发现和使用,而不是将他们换算成一个个用来评比排名的数据的话,这一问题就有了解决的可能。

三、什么是大学的国际化?

大学的国际化成为中国诸多大学的发展战略。但是,什么是大学的国际化?

1.大学的国际化最重要的是思想意识的国际化,而非交流形式上的国际化

今天,世界已经越来越变成一个地球村了,学术也不再是闭门造车,而真正成为了天下的公器。随着互联网以及图书出版的极大丰富,我们在家中就可以听到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的网络公开课,在图书馆就可以看到国外的研究著作。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意识和学术视野的国际化就首先成为一种必需,关注国际学术研究的前沿,了解海外的研究特点,把握时代的热点问题,在较高的水平上与海外大学展开对话、交流与合作。

2.大学的国际化是规范化与科学化,要按照国际已有的科学有效的国际教育制度和措施来发展教育

与此相比,中国大学在发展上对国际教育规则有所忽视甚至违背,发展略显乱象,不尽科学,出现诸如大学合并,教育产业化,本科高速扩招,研究生数量急剧膨胀,专升本,学院改名,学术造假,教学假评估,建大学城运动,大学圈地运动和建设豪华校园等现象。又如片面追求高速度,也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如教学质量下降,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研究生泡沫化,学风浮夸和学术造假,教授和博士生导师素质严重下滑,教育产业化或变相产业化越演越烈,大学中的铺张浪费严重,债务累累,官本位越来越严重等[19]。

3.大学的国际化也是现代化

一所国际化的大学需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形成学术自治、教授治校和学生自治。在2011年大学校长全球峰会暨环太平洋大学联盟第15届校长年会上,来自五大洲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130多所大学校长齐聚清华园。他们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应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处理好与大学间的关系,将办学自主权真正放到大学手中,为学校营造出宽松的发展环境[20]。在这一方面,中国大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以清华大学为例,熊丙奇指出:“清华与其他大学一样,存在严重的行政化问题,没有建立起现代学校制度,而如何去行政化,这是清华迈入下一个百年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大学去行政化,不仅指取消行政级别,而是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包括,建立大学理事会治理结构、实现校长的职业化和公开遴选,推行学术自治和教授治校,亦即实现管评办分离,行政权和学术权的分离,在这方面,清华准备好了吗?”[21]杨东平也指出:“作为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内容,大学校长的遴选制度也还没有被提到必要的议事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所规定的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在很大程度上也还没有落实。”[22]

如果没有现代大学制度,“那些在国外大学有学术操守的学者,转眼就游刃有余地把教育和学术作为谋利的工具”[18]。所以,现阶段中国的大学还在大学如何去行政化,如何独立自主办学上艰难地探索着,自身的问题还有很多,在这样一个时刻,更应该秉持真正的大学精神,沉潜下来,完善自我,培育元气。

4.大学的国际化也是大学的特色化

温家宝总理指出:“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可能出世界一流大学。”剑桥大学校长艾莉森·理查德也指出:“一所大学首先应意识到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并且以此为荣,在国际化发展的过程中,确保不失去这些独特之处。”[5]9早稻田大学校长白井克彦也坚持这一观点,认为评价一所大学更重要的一点是“大学要有自己的个性”[5]41。

而事实却不太乐观。许智宏曾指出:“现在中国高等教育有件令人担忧的事情:大学在趋同,每所大学都要发展成综合性大学,每所大学都在不断申请博士点、硕士点,这样的结果就是没有什么特点了。”[5]12当我们在模糊地高大全地追求着世界一流大学的同时,美国却正清晰地向我们展示了各具特色的一流大学。如美国《福布斯》杂志发布的2010年美国大学排行榜上,拔得头筹的学校不是大名鼎鼎的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而是一所小镇上的私立学校——威廉姆斯学院。这所学校全校只有2 000多人,几乎都是本科生。这在国内是不可想象的事,在国内,提到大学,就想象为北大、清华的样子,最终,大学在追求“高大全”中,失去个性,千校一面[23]。有感于此,清华前校长王大中指出:“我们的大学首先要搞好自己的定位,每所大学都要办出自己的特点来,这非常重要。我们做事情很容易跟风走,如果跟没了自己的特色就很难受了。”[14]4

5.大学的国际化也是系统化

大学的国际化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绝不仅是某方面的国际化。“如果现在仅仅把眼光放在吸收多少外国老师来这里,有多少留学生在这里,那就永远不能实现真正的国际化。”[24]这方面新加坡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新加坡政府强调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如全面推进办学目标国际化、师资生源国际化、课程体系国际化、教育合作国际化、评价体系国际化等[25]。

[1]高平叔.蔡元培论著选[M].北京:中华书局,1991.

[2]任东来.一场打了两百年的言论自由保卫战[N].东方早报,2010-12-12.

[3]孙绵涛,康翠萍.学术自由大学本质观的新探索[J].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报,2011(1):1.

[4]黄延复.梅贻琦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5]李清川,于丹.世界知名大学校长访谈录[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

[6]克里希那穆提.一生的学习[M].张南星,译.北京:群言出版社,2004.

[7]袁新荣.引领社会:知识社会中的大学职能[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76-80.

[8]韩永红.大学自治与我国高校的改革发展[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89-93.

[9]朱庆葆,王永义.学者称中国大学缺乏“非功利性”理想主义[N].科学时报,2010-02-04.

[10]于文秀.大学精神与公共关怀[N].光明日报,2010-02-04.

[11]陈晚.到了哈佛,你就会知道中国高校的差距在哪里[EB/OL].(2010-10-05)[2012-10-15].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2cefc10100lll1.html.

[12]熊丙奇.世界一流大学不能 “形似”[EB/OL].(2011-04-21)[2012-10-18].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cf477101017zyl.html.

[13]余杰.向“牛筋”一样的牛津致敬[M]∥火与冰.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198.

[14]李清川.中国知名大学校长访谈录[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

[15]王林.“思想”与“学问”[EB/OL].(2010-10-29)[2012-10-10].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197409&PostID=27528333.

[16]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M].徐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

[17]李工真.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64.

[18]熊丙奇.没有现代学校制度,就没有基本教育常识[EB/OL].(2011-04-15)[2012-10-10].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cf477101017zw6.html.

[19]刘道玉.彻底整顿高等教育十意见书[EB/OL].(2009-02-27)[2012-10-10].http://news.ifeng.com/opinion/200902/0227_23_1035791.shtml.

[20]新华调查: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最缺的是什么[EB/OL].(2011-04-24)[2012-10-13].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1-04/24/c_121341383.htm.

[21]熊丙奇.校庆的价值[EB/OL].(2011-04-26)[2012-10-11].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cf47710101800g.html.

[22]杨东平.大学校长:一个值得关注的群体[M]∥李清川.中国知名大学校长访谈录.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4.

[23]熊丙奇.大学应只有人才培养这条“主线”[EB/OL].(2011-04-15)[2012-10-10].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cf477101017zw5.html.

[24]计琳,吴敏.高等教育:寻找更广阔的视野[J].上海教育,2010(14):20.

[25]刘常庆,彭元明.教育国际化已成各国共识[J].上海教育,2010(14):50.

猜你喜欢

国际化学术大学
聚焦港口国际化
“留白”是个大学问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