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创新下的微博问政*
2013-03-31林亚芬
林亚芬
(福建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350007)
一、引 言
自2009年8月新浪推出微博服务后,中国的社交平台逐渐进入了“微时代”。微博是一种通过可选择单向关注与双向关注、文字简短、能够实时传达信息并人人都可以看见的社交平台。它作为一种全新的传媒介质,正在以其巨大的爆发力和冲击力影响中国。截至2012年6月底,微博的渗透率已经过半[1],这足以显现它的覆盖面之广。
微博以其无可比拟的、区别于传统媒介的优越性,成为了中国网络问政的重要信息平台。微博问政如今已经趋向于政务运行的常规化和普遍化,中央及各地都广泛开通了官方微博,推行微博问政。截至2011年12月10日,在新浪网、腾讯网、人民网、新华网四家微博客网站认证的党政机构微博客共32 358个,认证的党政干部微博客共18 203个[2]。
二、微博问政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关系
2004年6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充分运用现有条件下的知识、技术、理论和方法,对传统社会管理方法和方式进行再思考和再设计,创造一种全新的社会管理运行机制的过程。社会管理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解决当前社会面临的传统问题,如:民主政治建立、政府职能转型、社会治安和流动人口管理难题等。
(一)微博问政是社会管理观念创新的一种表达。
传统的社会制度,统治者以社会管理作为自己稳固政权、维护阶级利益的有效途径。而当下的中国推行社会管理创新,是立足于人民,为人民谋福利求福祉,要求用全新的思维与视角来为人民服务。政府与人民在社会管理上,不是阶级的对立,不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而是平等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老百姓的声音需要倾听,政府的政策法规需要人民的拥护与遵守,而微博正是这样的平台,实现政府与人民的有效互动,也实现了社会管理观念创新的真正意义上的落实。
(二)微博问政是社会管理模式创新的一种体现。
在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中,政府是唯一的管理主体。而社会管理模式的创新,是形成以政府为主体、多种公私机构共同管理共同合作的局面,这种模式强调了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与积极性。在今年的“两会”上,亿万网友通过微博这一平台为社会管理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一方面说明了我国公民参与意识的增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微博的出现,为社会管理模式创新提供了有效平台。
(三)微博问政是社会管理手段创新的一种新形式。
传统的社会管理手段主要是采取行政手段,运用军事和武力来进行社会管理,国家职能主要是以政治统治职能为主。而在21世纪,社会管理手段趋于多样化,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催生了政务问政的出现,而微博问政是政务问政的新形式,为政府的信息化社会管理提供新形式和新手段。
三、微博问政的特点
(一)即时性
信息化时代,人们获取信息和发送信息需要即时即刻,而微博以140字的言简意赅传递着地球上时刻变化的信息,传达着丰富多彩的人类情感。政府机关、政务人员以及社会组织的官方微博或者个人微博,都能够及时地发送信息,传递实况。正是基于微博的即时这一特点,它挽救过无数生命。在2012年的“7.21”北京雨灾中,被困房山青龙湖一带的网友因打不通急救电话,选择在微博上发布求救信息,这条微博很快得到了北京消防的关注。该部门得到确切消息后立即采取行动,派人前往救助,借助微博问政的即时性,上百名小学生得救。
(二)便捷性
公民在各种连接网络的平台上,能畅通无阻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与想法。微博问政运用微博这个便捷的平台,迅速快捷地发布官方微博。它无需大费周章地考虑建文的逻辑性系统性,无需下载各种异样软件,只要借用网络便可轻松发布。它吸引无数民众和政客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和社会热点探讨,政府机构可以凭借政务微博树立良好形象,同时可以关注和了解到同部门同系统的微博问政动态。
(三)开放性
互联网时代,政府机关通过微博与公民进行频繁无阻碍的互动,这种互动是开放自由的。公民对公共政策、新闻事件等的看法可以尽情表达,相关部门的微博也可以实时互动,和公民保持近距离接触。开放的网络空间、开放的话语表达、开放的选择关注与不关注和开放的微博问政拉近了政府与公民社会的距离。
四、微博问政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一)推动政府信息的公开化
微博问政促使政府机关及有关人员及时发布政务信息、相关新闻等主题内容,快捷应对群众的政策疑问、求救信号,表明立场,并且接受对事后事件处理的广泛监督。2011年“两会”期间,新疆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就利用腾讯微博和网友进行互动和交流。他认为,开通微博是为了更好地听取民意,了解民心,并且可以通过微博传达政府的施政纲领,这对于新疆地区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官员处于公开化的舆论监督环境之中,通过这种形式下的微博问政 ,有利于构建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保障公民切身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有效推动公平正义的良好社会风气[3]。
(二)促进公共服务的专业化
传统的社会管理只注重把社会治理得井然有序、和平稳定,而中央高度强调创新社会管理,是要求把管理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微博问政这一渠道促使政府机关提供各种各样的公共服务,在微博内容中发布大量老百姓关心的民生问题。以“成都发布”为例,其累积微博量已达10 000条以上,日微博发布量平均30条以上,内容贴近百姓生活。每日固定有“成都气象”、“每日空气质量播报”、“吃在成都”和“住在成都”等专题,广受成都市民的好评。政府发布这类民生实用信息,真正地把群众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妥善地解决了老百姓最切身利益的问题,将社会公共服务做到专业化。微博问政很好地增强了公民对政府服务的信任度,从而提高了政府行为的公信力。
(三)增强政府决策制定的科学性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政府在信息化时代大背景下,决策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情况,并且需要政府及时准确地作出决定。信息是科学决策的基础,科学决策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从信息输入、处理到输出的循环过程[4],而微博问政能够合理有效地提供政府决策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公民对决策问题的提出与建议、公民对决策执行的监督、公民对决策评估的反馈等,为政府决策制定的合理化提供必要的前提和保证。在今年“两会”上,公民对公共决策的表达热情程度空前,“据新浪两会微博数据,‘法定婚龄将至18岁’被提及201 792次,‘官员财产申报公开制’被提及139 272次”[5],而在“两会微博投票”上,网民更是积极参加,纷纷表明自己的立场与观点。政府的科学化决策,有利于解决公共问题,有利于加快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有利于创新社会管理的发展与实施。
(四)促使公民参与的常态化
参政议政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力,每个公民依法享有对政府官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监督权。在传统的社会管理下,公民很难实现参政议政权,政治权力总是掌握在少部分人手上。而微博问政,使公民的政治参与得到实现、话语表达能够得到倾听、合法权力得到施展,这不仅是我国公民民主意识的提升,更是我国民主政治的进步。另一方面,政府与公民的互动有效化,使政府以亲切开放的姿态面向公民,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公民对政府信息的知情权,缓解了部分公民对政府的不满情绪,获得了公民对政府的信赖与支持。
五、微博问政在创新社会管理背景下的现实困境
(一)微博问政的现实约束力较低
微博是公民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的良好平台,为公民的监督权、知情权、参与权等权利的实现提供了有效途径。但与法律法规相比,微博问政缺乏现实约束力,没有办法真正约束政府行为,公民的参与没有得到权利限制,因而也会造成非理性的情绪发泄。党政机关在立法和决策等方面,必须受到宪法的约束,但是公民通过微博问政却无法对其进行限制,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方式虽然得到了极大的推广,但是它所起到的实质作用依然有待商榷。公民希望借微博之力实现政治参与,但是在现今中国网络下只能是匿名问政,这种匿名问政使得其所能起到的约束力更加模糊,政府机关也无从考证是哪部分群体或者个人对政策或施政的意见,这也变相地降低了网络监督的约束力。此外,公民匿名问政的质量也无法保证,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不理智的虚假信息,导致负面影响,从而更不容易达到其问政的效果。
(二)微博问政存在流于形式,追随大流的现象
微博作为新兴的网络平台,各个地方政府和部门都纷纷开设官方微博,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官方微博趋于形式主义,没有真正地把微博作为政民互动的平台。一是在部分地方,政府信息不公开是常态现象,微博政府信息存在透明度低、数量少、时效性差等现实不足,这不难看出部分地方政府缺乏诚意。二是党政官员开通微博的积极性不高,即使开通了,更新频率也较低,且微博话语较为官方,打官腔说套话的官场气息较为严重。三是政民互动性差,部分官方微博都是自言自语、自言其说,对公民的回复不闻不问,视而不见,有的甚至关闭微博评论功能,微博的存在意义似乎荡然无存。这种形式主义的微博问政,不仅表露地方政府片面追求表面功夫,不注重与民众的沟通交流,而且也大大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给政府形象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网络舆情监测控制难度大
“情绪性、偏激性和非理性”[6]是微博舆论的显著特征。一些人通过激烈的言论来宣泄情绪,或者恶意组织炒作、散布谣言,经过各种转发与评论演化成口水战,导致正确的信息被覆盖,继而造成网络疯传错误信息,引发网络的舆情危机。在2011年,网上就出现了 “南昌大桥数百人自杀”等谣言,这些谣言混淆公众视线,给社会管理带来困扰,不利于创新社会管理理念的实践。这种传播速度极快的谣言散布,迫使政府不断提升反应速度与反应质量,对政府的网络管理提出了挑战。有序的网络秩序是公民参与、发展民主政治的前提,微博问政为公民参与民主政治提供网络渠道,但是前提必须是有序,即公民自我情绪的控制,自觉遵守法律与公共道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微博问政的受众面狭窄
目前中国的网络覆盖面仍然有限,“网民约占全国人口的1/3。其中,上网发帖、回帖的,占网民数的31.7%,占全国总人口的10.6%”[7]。在微博问政的舞台上,公民的声音只占全国人口不到十分之一的比例,而这些声音一般来源于年轻、高学历、身处发达地区的网民,其中以男性和白领为主。这样,公民意志的表达只能局限于部分群体,不能代表大多数人的意志,不能全面地反应民声民意。另外,公民微博关注的对象主要集中在名人、社会精英这一阶层,话语权大量集中于社会精英阶层,他们决定了舆论导向,而普通民众的意见和声音被覆盖,造成网络话语权的不公平,这显然不利于微博平台作用的发挥[8]。微博问政需要的是民众基础上的问政,因此需要进行更广泛的推广,并且鼓动更多来自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工作领域、不同年龄阶段公民的积极参与。
六、规范和完善创新社会管理下的微博问政
(一)加强微博法律法规建设,尽快推行微博实名制
我国现今微博相关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9]。此外,为了加快实现法治化国家,必须尽快出台与完善法律法规,才能为微博问政的有序发展提供保障。首先,要依据国情以及微博的特点来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制定出符合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规章法律,规范政府官员的微博回复,抵制不法分子散播的谣言,推动互联网行业健康发展。其次,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参考国外具体案例。比如,已经颁布超过了130项互联网管理方面法律法规的美国,对网络内容审查极为严格。澳大利亚对网络语言采取十分严格规范的“网络过滤”制度。网络法律规定不仅仅局限在发达国家,现仍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印度早在2000年就颁布了《信息技术法》。最后,尽快推行与落实微博实名制。一方面,如今部分政务官员开通微博不是为了造福百姓,而是面子工程,一味追求粉丝数量而不注重微博内容;另一方面,微博正处于普及化的过程,存在不少鱼龙混珠的现象。政府部门可以与微博媒体合作,真正落实网络实名制,实行网络一人一号,从根源上戒除滥竽充数、张冠李戴的网络现象。
(二)将微博问政纳入政府绩效考核
当今中国地方各级政府对绩效考核指标过度追求经济增长,导致了忽视改善民生的诉求;过分追求GDP,而不重视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否提高,环境是否改善,社会公共事业是否发展,这似乎本末倒置。而微博问政的出现,是政府和公民有效沟通的渠道,使政府倾听民声,了解百姓疾苦成为了可能。将微博问政纳入官员的绩效考核中,不仅可以促进微博问政的健康发展,更让公民看到政府的诚意。政务微博与公民的互动性、对公民的提问是否及时回复、对公民反映的事件是否及时处理、微博语言是否得体、主动发布信息是否及时和常规化、政务信息是否真实等,这些必须成为政府微博的考量指标。此外,政府通过微博来搭建与公民的交流平台,不能仅仅停留在信息发布与回复上,要拓宽微博问政的各种潜在功能,发挥微博问政的巨大潜力,以先进媒介为公民积极办实事。作为服务型政府,要提高服务意识,借微博来推行低成本、高绩效的服务理念[10]。
(三)建立与完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
2011年2月,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对此,首先要积极用正面舆论来引导公民,规范性常规性地发布信息来促使公民关注信服政务微博,得到正能量效应。其次,在出现舆情危机时,政务微博应及时反应,通过创建危机小组、广泛传播真实信息来予以应对。最后,积极运用网络舆情监测技术,以先进手段与方法来妥善应对,“如数据加密技术、存取控制技术、安全性检测技术、有效性检测技术协议、还原技术防火墙技术等”[7],将造谣信息和不法信息的传播加以控制。此外,网络时代下我们不能忽视官方网站的建设,毕竟微博仍是新兴的网络工具,地方政府和部门也应重视官方网站信息的发布,一旦出现舆论风波,公民长久以来的信服就是舆论导向最好的力量。
(四)支持与鼓励公民社会参与到微博管理中
鼓励公民参与微博问政有利于推动构建“新公共管理”意义下的网络治理模式。新公共管理强调“善治”,“善治离不开政府,更离不开公民”[11]。在网络环境治理中,离不开政府的积极引导,也离不开公民社会的参与。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并提出要“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在创新社会管理背景下,微博问政如何成为社会管理的有效工具,有很大一部分要依靠公民社会的力量。一方面,要加强微博“政府—公民”的互动性,广泛地鼓动公民参与到政策讨论、政府信息中来;另一方面,要增强微博“政府—公民”的合作,在2011年由公民主动发出的微博公益活动为小学生提供“免费午餐”,活动广受好评。政府给予积极响应,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网络管理同属于社会管理,积极构建参与式治理模式,“强调民主的作用,致力于寻求一个更民主、更集体的机制来改善政府的管理”[12],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政府还权于公民,才有利于我国服务型政府的转型。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0L].(2012-07-23)[2012-10-03].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207/P020120723477451202474.pdf.
[2]国家行政学院.2011年中国政务微博客评估报告[J].电子政务,2012(S1):78.
[3]杨树林.网络新媒体之于社会管理——以当前微博的影响为例[J].理论文萃,2012(1):28.
[4]蔡钰.“微博问政”与政府管理创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78.
[5]李楠,张凌霄.微观两会 博聚民意——以问政主体看2012两会微博的应用与影响[J].新闻前哨,2012(5):14.
[6]陈文胜.论微博问政的规制与引导[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3):87.
[7]祝华新,单学刚,胡江春,2011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J].资质文摘,2012(8):25.
[8]韩朝阳,张仁军.面向旅游应用的微博信息信度和效率评价[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37-40.
[9]赵振祥,刘毅.微博救助行动的舆论动员结构探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7-12.
[10]林兰芬,李伟梁.博客圈:成人继续教育的网络新平台构建[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32-37.
[11]林修果.公共管理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216.
[12]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服务,而不是掌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