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信息认知的困境*

2013-03-31静,王

关键词:大学生信息文化

张 静,王 欢

(1.北京邮电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876;2.北京邮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中心,北京100876)

自2006年后,以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从新应用的快速开发与拓展,再到新媒体载体的不断创新,无论是在传播领域,还是在社会生活中,新媒体都对人们的工作、生活与学习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大学生是时代前沿的主体,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新媒体的使用较多,受其影响也较大。新媒体以其可移动性与便捷性、互动性、广泛性与精准性等优势,改变了大学生的信息接收习惯与信息认知方式,大学生对于信息的获取,不再是单向的、唯一的、孤立的,而是呈多向互动式的;与此同时,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也产生了信息认知的困境,面临着信息价值取向、信息获取和信息道德等几个方面的问题,它们都影响着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一、多元文化碰撞中信息价值取向困境

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是自然生态多样性的精神性反映,是人类生活丰富性的重要体现。文化多样性实际上对保证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化多元化发展对我国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一方面,中西文化交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为我们学习全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另一方面,西方文化渗透,使中国主流文化的中心地位被弱化,文化多元、价值取向多杂,大学生人格成长和信仰定位模糊等。

以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使得更多的西方文化进入中国,更多的现代文化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最终使得中国文化不再单一,成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虚拟文化与现实文化相互交织共同塑造的结合体。由于不同文化最基本价值理念的不同,使其所传播的各项信息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都带有各自文化的价值烙印。对当代大学生来说,社会中流行的网络多元文化,不仅改变了他们的认知和学习模式,同时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多元文化的条件下,不同时期的文化导向各有不同,多元文化的系统没有统一的模式和形态,相对处在一个完全动态发展的过程之中,在这种不断的变化发展中,使大学生价值观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从而成为推动大学生价值观演变的主要因素[2]。

第一,信息权威的缺失。权威,按照马克斯韦伯的界定,是指“一个人在相信他或她施加影响的权利的合法性基础上要求别人服从的可能”[3]。新媒体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便利的交流平台,思想多元化、价值取向各异、观点不同使得公众的一致认同感在流失,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模式,其迅捷性、包容性、交互性的特点形成了真正的“观点的自由市场”。传统媒介中的“把关人”和“意见领袖”可以对发布的信息进行约束,对传播的信息做出一定的选择,并对舆论做出一定的监督与引导,在保证公民知情权的基础上,保持政府形象。新媒体环境中所产生的多元文化,使得信息在发布、获取与认知的各个过程中不再受信息发布主体的控制,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使得所有人都能够接受到;再加上大学生自身的好奇心理和心理的不成熟,在面对多样化信息时,不会片面相信“官方信息”,相反更容易受负面信息的诱导,导致信息权威的丧失,对权威失去信心,使其在信息认知方面缺乏不确定性,无法坚持“掌权者”所倡导的信仰,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第二,信息泛娱乐化。当前社会是一个娱乐消费的时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娱乐活动相关,有的学者认为,娱乐是文化的一种本质属性[4]。新媒体是一个自由开放的互动平台,它打破了信息传递的时间和地域限制,通过网络或手机,“使不同阶层、职业、年龄和文化素养的人有机会、有条件在新媒体中实现各自不同的文化消费,选择各自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5],同时也能够发布其关注的或与其相关的信息,致使新媒体平台上的信息复杂多样,各种泛娱乐化信息的密集传播,使大学生容易把娱乐、消遣、休闲为主要特征的通俗文化视为时尚,导致其道德判断容易失去自我。

另一方面,大学生的思想存在不确定性,缺乏清醒的文化自觉和对信息价值的自我认同,他们对于新媒体传递的信息只是简单的接受与认知,没有探究其真正的内涵和背后的意义,使得他们对重要信息和主流文化具有疏离和否定的性质,与主流价值观相背离,缺乏理想信念;部分大学生的成功观具有利益驱动性,精神生活具有享乐主义、颓废主义和物质价值取向。

第三,价值观念偏颇。“在对外开放过程中,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必然乘隙而入。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也必然给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生活带来多样性。”[6]在多元文化环境下,中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现实文化与网络文化等不同文化的碰撞会使社会中建立的传统的价值观念和评判标准被动摇,严重影响大学生的信息接收与信息认知,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念偏颇。

一方面,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弱。新媒体为社会公众提供了一个匿名、开放、自由的互动平台,其中的信息冗繁复杂,真假掺半;而当代大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他们往往更关注自我,崇尚独立、自主和个性,缺乏理性的独立判断能力,面对新媒体的匿名性和虚拟性,无法准确地进行认知与判断,所以对很多内容不加分析,盲目接受虚假信息和西方的某些价值观念。同时新媒体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使得大学生更加愿意体现个性与自由,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抵触情绪,使得西方某些价值观念趁虚而入,造成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偏移。

另一方面,多元文化树立的价值观标准较复杂。多元文化给大学生更多机会接触各种不同文化知识与价值观念的选择,同时也给大学生的社会生活树立了不同的价值标准,使大学生失去了一个明确的文化权威和价值评判标准[7],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念逐渐被西方价值观念所代替,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出现偏颇,民族意识弱化;再加上这一时期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的所知甚少,使得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能够较快影响大学生,使得多种文化与价值观相互碰撞,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塑造。

二、互联网环境中信息传播的困境

新媒体环境形成的信息传递网络的作用是以前任何一种媒体都无法企及的。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的技术与应用不断创新,满足了人们对于海量信息的需求,同时借助互联网络,也实现了开放、自由、无边界、无限制的信息交流与人际交往,人们从被动的信息接收到主动的信息传递、从一对一单向信息交流到多对多的互动性实时传递,使得信息传播更具影响力和吸引力。处于信息社会的大学生不再仅仅是使用新媒体的简单化“工具”,他们充分利用其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网络和手机等各种工具,获取时事信息、好友信息,参加网络论坛、进行网络购物等各种活动,使得新媒体对其工作、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同时由于信息的复杂化,使得学生在对信息的把握与理解上存在一定的误差,使得大学生在信息认知方面无法以较快的速度获得较为准确、全面的信息,影响大学生信息能力的全面提升。

第一,信息的利益导向性。“新媒体以技术的优势在占领市场份额时,背后则是巨大的经济利益。没有经济效益的支持,新媒体是难以迅猛发展的。”[8]新媒体的广泛性与全面性使得商家广告可以遍布网络,不仅成本低,而且效果好,这就使得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体中所传播的信息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它是在宣传某些特定的信息内容或产品,可能会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甚至影响大学生对于意识形态的认知,容易使大学生产生信息认知的偏移。

除了物质利益的导向性,还存在着权力意识的导向。福柯指出,“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是通过‘话语’而获得的,任何脱离‘话语’的事物都不存在,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一种话语关系,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9]159。“影响、控制话语运动的最根本的因素是权力。话语和权力是不可分的,真正的权力是通过话语来实现的。”[9]182所以,在新媒体的信息发布平台上,信息的表达与传播就是话语权的体现,信息越有影响力,传播范围越广泛,获得的话语权也就越大,并最终获得一定的权力。这就使得新媒体信息平台中的部分信息存在一定的目的性,并非简单的信息发布行为,而是一种利益与权力的争夺行为,使得大学生的信息认知行为缺乏一定的有效性与可靠性。

第二,信息碎片化。信息时代,传统的社会关系、市场结构及社会观念的整一性——从精神家园到信用体系,从话语方式到消费模式——瓦解了,代之以一个一个利益族群和“文化部落”的差异化诉求及社会成分的碎片化分割[10]。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社会中,各种新型信息发布方式和人际互动的方式使得大学生能够随时、随地、随心地发布信息,使得信息传播呈现出“去中心化”和多元化的特征,这也就影响了大学生价值观念的稳固。“网络传播的‘去中心化’造成多元复杂的文化生态。多元文化生态又使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极度分化”[11]。在这种环境下,信息时代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方面,信息内容的碎片化。新媒体在为人们提供海量信息的同时,也使得信息冗杂无序,有长篇大论的文章,也有短小精悍的心情表达;有天文历史,有地理化学,有人生感悟,也有生活琐事,使得自身处于信息处理能力有待提升的大学生面临着较大的信息认知压力,无法准确判断信息。另一方面,信息发布与接收的碎片化。新媒体在时空方面为大学生提供便利时,也导致信息发布与接收的随意性,所有的信息都只是“过脑”,并没有深入地研究与分析,没有深入理解信息的内涵与本质,再加上网络信息以短、小、快、精见长,容易产生信息失真,而大学生自身心理发展不成熟,对一些完整信息尚不能进行客观理性的评论,对待这些片面化的“文字信息”更无法驾驭,严重影响其信息认知的有效性。

第三,信息鸿沟扩大化。法国数据处理与自由委员会报告指出:“信息就是力量。”信息时代,人们的贫富差距不能单一地使用物质进行衡量,也必须将“信息的贫富”作为衡量贫富的重要标准之一。20世纪70年代,蒂奇洛等人提出了信息鸿沟的假说: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容易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12]。

当代大学生以“90后”大学生为主,他们有不同的成长背景和经历,对于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体的使用与认知程度参差不齐,这就造成了大学生在信息拥有量方面存在差别;另一方面,大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使用信息的能力也有一定的差别,有的大学生经常使用网络进行购物和支付,有的大学生则“不会操作”。信息时代,信息对于大学生来说不仅仅是知识,更是资源和机遇,扩大化的信息鸿沟只会拉大学生之间的差距,造成大学生在信息态度上的差异,同时也会影响信息认知的理性与有效性,使大学生的信息认知陷入茫然的困境中[13]。

三、虚拟社会中的信息道德困境

道德是人们思想品质的一种载体,是约束社会成员的规范和标准,同时也是人们的行为准则。新媒体环境是一种虚拟社会,但同样受一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的约束,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虚拟社会中的信息道德,也是信息伦理,它是人们在发布信息、接收信息和认知信息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一定标准和规范。罗伯特·豪普特曼提出:“所有与信息生产、信息储存、信息访问和信息发布伦理问题相关的研究都统称为信息伦理。”[14]

新媒体创造的“虚拟社会”使大学生可以在其中全面展现自我,打破了各种束缚,使得一些垃圾信息、虚假信息等污染了网络环境,同时也开辟了新的信息道德监督领域,如信息的知识产权、信息的使用权等都需要一定的社会准则和道德标准进行约束。由于大学生在使用新媒体的环境中,缺乏一定的信息道德观念,因而在信息认知的过程中无法进行有效判断,容易出现传播垃圾信息、侵犯知识产权等违反信息道德的行为。

第一,道德标准丧失。新媒体是一个开放自由、资源共享的信息发布平台,在这样一种环境中,人们可以自由表达,同时也能任意浏览信息,不受约束[15]。从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角度来看,他们热衷于新媒体自由开放的环境,随意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思想,忽略了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的约束;新媒体的虚拟性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空间,他们可以提供虚假的注册信息,而不必承担道德责任,他们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想说而不敢说的话,不必担心法律、道德和行为准则对他们的约束;一旦对某些问题或现象不满,网络或手机等开放式媒体便会成为他们直接表达和宣泄情绪的重要场所,由于缺少了传统社会的束缚,一些学生容易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在网上发布虚假信息,甚至散布谣言,进行网上谩骂等,以至于主流声音在网络上成了被攻击的对象,在现实社会中遭受批判的东西反而成了被歌颂的对象,进而使得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法制观念、自律意识逐渐弱化。

第二,信息把关缺失。科恩认为,“在多数时间,报纸在告诉人们该怎样想时可能并不成功;但它在告诉它的读者该想些什么时,却是惊人地成功”[16]。这就是利用议程设置进行信息把关的结果,在传统媒体时代,它对于确保言论权威起着重要作用,同样,在新媒体环境中也有着巨大的作用。郭庆光认为,“在新的网络环境下,议程设置功能既不会消失也不会弱化,反而会得到强化,传统大众媒体权威性、网络个人话语的随意性、大众媒体对‘议题’把关的三个特性,使得传统大众媒体议程设置效果依然强大”[17]。这种固定信息的设置可以起到有效的信息把关作用,使得有价值的信息能够利用新媒体进行广泛传播,而一些负面消息则可以得到有效遏制,使信息得到有效把关。

在目前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社会控制机制还不健全,新媒体自由、开放、匿名、资源共享等优势也成为了其最大的弱点,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都无法对新媒体信息平台进行有效的信息监控和信息把关;另一方面,“把关人”的缺失,使得各种有害信息通过新媒体信息平台大肆传播,最终成为各种社会不良信息传播的渠道。例如目前手机短信上充斥着各种垃圾信息,包括低级广告、色情信息、骚扰信息、谣言等;再加上大学生比较单纯,对外界信息缺乏理性的分辨能力和客观的判断能力,使得其很容易被各种负面信息“诱惑”,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在形成过程中发生偏移,不利于其正确价值观和良好社会心态的形成。

第三,网络信息污染。正像埃瑟·戴森所说:“数字化世界是一片崭新的疆土,可以释放出难以形容的生产能量,但它也可能成为恐怖主义和江湖巨骗的工具,或是弥天大谎和恶意中伤的大本营。”[18]新媒体在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时候也会带来无可避免的社会负面影响,其中最大的影响是信息污染。信息失实、信息冗余、信息超载、信息过时、淫秽信息、电脑病毒等都是信息污染。

新媒体的过度自由使得各种垃圾信息充斥网络的同时,也将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念反映在网络上,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19]。当代大学生是一群思想开放、个性鲜明、行为独立、追求新知识、富有创造力和充满怀疑精神的现代人,他们中的一部分群体出现了对信息过分追逐的消极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大量垃圾信息、失真信息的淫秽信息等淹没了大学生对价值的理性思维,不断影响着他们去理性的思考。他们不再或者可以说不屑于思考、学习、探索和尝试,而是一味地沉迷于网络制造的幻景,无暇顾及大学生的职责和使命,更无暇思考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这一切直接造成大学生价值引导的混乱,导致网络中的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缺失。

毋庸置疑,新媒体以其便利性、快捷性、全面性与互动性等优势为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一个较好的信息获取方式,可以使其在学习过程中与时俱进,快速了解各项知识与信息,增强其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20]。但是新媒体中的多元文化和网络虚拟环境对于大学生信息接收习惯的改变,使得他们在信息认知的价值取向、信息传播和信息道德的认知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他们有效地信息认知,最终影响他们社会化过程的完成和价值观的塑造[21]。作为未来社会的主力军,以政府、运营商和社会为代表的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对新媒体信息环境的净化,使得新媒体能够充分发挥优势,促进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1] 胡钦太.新形势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思考[J].德育论坛,2002(5):55.

[2] 胡忠玲.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8(1):41.

[3] 王宗礼,龙山.论政治权威的社会基础[J].甘肃社会科学,1999(5):3-6.

[4] 葛红兵.娱乐化,文化的一种本质属性[N].解放日报,2007-03-19.

[5] 杨金运.谈网络文化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影响[J].中国成人教育,2008(9):12-13.

[6] 朱小蔓.道德教育论丛[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59.

[7] 李芳芳.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0:35.

[8] 任建东,邓丽敏.新媒体接受中道德教育的三大困境[J].伦理学研究,2011(5):116-119.

[9] 王治河.福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10] 百度百科:碎片化[EB/OL].(2011-05-12)[2012-08-02].http://baike.baidu.com/view/1580892.htm.

[11] 汪頔.新媒体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J].思想教育研究,2010(1):73.

[12] 沃纳·赛费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郭镇之,孟颖,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274.

[13] 颜小芳,晏青.新媒体与文化发展的困境及路径思考[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03-106.

[14] 刘彦尊.美日两国中小学道德教育比较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4:11.

[15] 郑恩,纪亚东,龚瑶.新媒体事件的话语生产框架:基于类型学社会话语的分析视角[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93-99.

[16] 斯蒂芬· 李特约翰.人类传播理论[M].第7版.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9.

[17]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85.

[18] 埃瑟·戴森.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M].胡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7.

[19] 朱艺.大学生手机媒介素养教育探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27-130.

[20] 王欢,祝阳.手机媒介互动性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维护的效用分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27-31.

[21] 罗玉华,黄彦萍,游敏惠.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22-26.

猜你喜欢

大学生信息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谁远谁近?
大学生之歌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