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社会主义的快乐思想*

2013-03-31牛文浩

关键词:劳动消费人类

牛文浩

(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天津 300071)

快乐来源于个人的主观感受,虽然人与人之间的快乐感受不尽相同,但一些基本感受如吃饱穿暖、精神丰富等却是相同的。快乐的目标往往需要动态式的手段才能取得。快乐主要依靠个人的努力追求,虽然国家与社会给予个人取得快乐的条件十分有限,但是它们仍然可以为人类的快乐创造一些必要条件。在众多的理论思潮中,生态社会主义以其独特的生态视角对快乐生成的基本条件、所需的生活状态以及如何永远地实现快乐给予了必要的解答。

一、实现快乐的基本条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历史上,决定人类是否快乐的重要因素就是收入水平。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工人阶级处于弱势地位的原因就在于贫困。对此,马克思曾指出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工人阶级与生态资料的分离,资产阶级以生产资料为剥削工人阶级的手段,大肆而无偿地占有他们的剩余价值,这使得工人阶级处于绝对贫困的地位;与此同时,个别资本家的计划性生产并不能改变整个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频发再次加剧了工人阶级的贫困。然而,倘若工人阶级不具有很强的购买力,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商品经济就无法转化为真正的价值经济。虽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对外殖民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向殖民地倾销商品来化解这种危机,但是当殖民地国家获得解放后这种方法就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了。为了使商品顺利实现其价值,西方国家加大了对经济的干预力度,不仅为工人阶级规定了最低工资和最低生活标准,而且还为其增加了养老、医疗、就失业等社会保障,甚至还实行了“从摇篮到坟墓”的全方位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发达的资本主义世界中,工人和他的老板享受着同样的电视节目并漫游同样的游乐胜地,打字员打扮得同她雇主的女儿一样漂亮,黑人也拥有凯迪拉克牌高级轿车。”[1]“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的发展足以保证向工人阶级也提供在此前只为资本主义上层人物提供的商品。”[2]因此,工人阶级的贫困在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已经明显地减轻了,快乐与收入的关系变得不再那么紧密。然而,生态社会主义指出人类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仍然是不快乐的,而频繁爆发的生态危机就是主要原因。大多数生态社会主义者都认为,当前资本主义的危机主要表现在经济危机与生态危机的互相转化与相互作用方面,而在这其中,人类快乐生活的威胁则主要来源于生态危机。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从掌控自然升华为掌控人与自然的关系。资本主义自近代以来就将物质资料的获取作为其实现快乐的主要方式,这就需要自然界不断对其欲望进行满足,“支配自然”的观念也就由此产生。尽管“支配自然”的观念使得生产力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这也严重地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莱易斯对此指出:“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控制自然的观念,这种观念及其实践在造成环境灾难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首先,加剧了对人的控制。这种控制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商品促销控制人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破坏了人类的自由,消解了人类追求解放的艰苦努力;另一方面是对外部自然的控制的理性原则形成了对人的本能控制,扭曲了人的精神。其次,加剧了社会冲突。为了控制自然,为了获得更多的物质资料,人与人的斗争不断从局部扩展到全球”,“这似乎确证了黑格尔的历史是一个杀人场这句格言的真理性”[3]40。这就是说,人类快乐的取得要将旧有的“支配自然”的观念转变为控制人与自然关系的新型观念,即“把人的欲望的非理性和破坏性的方面置于控制之下”[3]168。

第二,将掌控自然与保护自然进行有机结合。生态社会主义认为,只有转变“支配自然”的观念才能真正拯救自然。而佩珀却指出,生态中心主义将产生反人道主义,人类中心主义不会与生态利益产生矛盾,马克思语境下的掌控自然并不等于破坏与掠夺自然,而是将保护自然与改造自然进行有规律的结合。“生态社会主义的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长期的集体的人类中心主义,而不是新古典经济学的短期的个人主义的人类中心主义。因而,它将致力于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既是由于现实的物质原因,也是因为它希望用非物质的方式评价自然,但从根本上说,后者将是为了人类的精神福利。”[4]

第三,土地伦理的倡导。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伦理关系应该拓展为人与土地间的伦理关系。这就是说,作为生态系统的主宰,人类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来改变自然,但当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人类的利益也就不能得到保证。所以,作为土地占有者的人类并没有权利来肆意破坏土地资源,反而要考虑生态系统自身的完整性,而非仅仅是人类自身的利益。福斯特高度赞扬了土地伦理,但又指出不能用伦理的变革来取代制度的变革,否则土地伦理难以奏效,而必须“沿着社会主义方向改造社会生产关系”[5]。

最后,“生态中心式生产”的倡导。“生态中心式生产”是指以生态中心主义为准则,以维护生态平衡为目标的生产活动。这种生产模式将自然万物都纳入同一系统中,各要素间相互渗透、相互作用,而以生态为中心的生产则必须尊重自然的内在联系,生态利益大于经济利益。具体来讲,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生态生产与其产品出现融合的趋势,第二,使用价值是劳动的唯一属性,第三,生态生产与其产品的互认性,第四,生态生产具有降低生态系统不稳定的特性,第五,重新定位需求、技术的适当使用和人与自然统一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从一个较高级的经济的社会形态的角度来看,个别人对土地的私有权,和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私有权一样,是十分荒谬的。甚至整个社会,一个民族,以至一切同时存在的社会加在一起,都不是土地的所有者。他们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受益者,并且他们应当作为好家长把经过改良的土地传给后代。”[6]

二、“可持续性”快乐的保障:适度消费

生态社会主义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过多的、病态式的消费不是维持人类基本生存需要的消费,这会极大地增加人类“不快乐”的感觉。具体来讲,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们的消费被某种力量所掌控。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利益最大化原则使得资产阶级会以各种手段来控制社会的消费量。比如,琳琅满目的广告严重地割裂了人的需要与商品属性之间明晰且稳定的联系,人们的正常需求被外部力量所操纵,商品的使用价值被极大地淡化了,这并非一种具有“可持续性”的快乐。

第二,人们的消费被迫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过多的消费将会对快乐的取得产生极为负面的影响。资产阶级通过各种财政与货币手段来扩大社会消费总量,这导致工人阶级不得不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其“可持续性”快乐根本不能得到保障。

第三,人们不得不“服从”于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本主义的生产是由需求进行推动而实现的,这又加快了技术的进步与产业的升级,高度集中化的生产模式也就由此形成,然而这样的生产方式却使劳动变得愈加被动。人们面对日益单调且非创造性劳动时,只能选择过多的商品消费,而这又再次加剧了人的焦虑和挫折感。

第四,当前的消费具有不可持续性。实践证明,资本的生产规模与资源消费成正比,现代社会以大量生产、消费、浪费为特点。然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有限的,这样生态危机将会以更加激烈的形式表现出来。针对这一点,生态社会主义指出,消费与快乐程度并不相关。在这其中,莱易斯提出“从注重量的标准转向注重质的标准”。量的标准是指以消费多少物质资料为评价满足程度的标准,而质的标准就是指以消费多少精神资料为评价满足程度的标准。高兹提出了以生态理性来代替经济理性的命题。这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纯粹的金钱关系转变为合作关系,相应地人与自然也将转变为一种和谐相处的状态,真正实现“快乐的生活”。岩佐茂提出“有益于环境的生活方式”。他认为,适度消费、减少废弃物是“有益于环境的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而只有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才能真正实现消费的可持续性;等等。可以说,生态社会主义者的消费观不仅与我国传统消费观是一致的,而且与我国所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也是契合的[7]。

三、快乐的主要源泉:劳动

实践证明,消费活动不能产生快乐,生态社会主义者吸取了马克思“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的思想,将劳动与快乐的实现结合起来。莱易斯指出,人的需求与能力都是多样的,所以实现快乐的方式也应是多样的。阿格尔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人的满足最终在于创造性的生产活动”的思想。他认为,快乐并不能从消费中取得而只能从生产劳动中寻找,快乐的获得则需要具备小规模技术、分散化、非官僚和管理民主化的条件,这是因为只有通过小规模的技术与分散化的生产才能有效避免等级化与官僚化,劳动者的最大快乐也才能通过充分参与得以实现。高兹认为,现代人能否实现快乐目标取决于其自身劳动能否成为一种自主性的行为,即能否在劳动内外寻求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克沃尔指出,生态生产与其产品是相互联系的,生态生产是其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生态生产与生产产品的目的都是如何得到快乐与满足,这就要求人们将消费的欲望转移至劳动生产方面,而处于自由联合与自我管理基础之上的生产则有力地维护了人的内在价值与尊严,这样人的主体性也将得到充分的发挥并最终实现一种快乐的满足。

可以说,生态社会主义所提出的“劳动是快乐的主要源泉”的思想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首先,它是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马克思认为,人最大的不幸就是异化劳动,而解决之道就是人们自由的劳动。对此,他在共产主义社会中设想,“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8],这极大地推动了劳动解放思想在当今的发展。其次,它将生产与消费、生态与快乐进行了有机的结合,这不仅使人类的可持续性快乐成为可能,而且也大大推动了现代社会的发展。最后,它将有利于人们更加重视劳动以及公平正义的内涵。作为快乐的根本来源,如何对待劳动问题就成为现代社会的新课题。虽然在当前及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劳动与快乐的有机结合仍然只是一种理想愿望,大部分的劳动者还是将劳动当作生存的手段,但是我们仍然要一方面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使劳动者能够在劳动中实现快乐;另一方面,我们还要使广大劳动者能够在闲暇和消费时体会到快乐,在闲暇时以一种适度的、生态的消费来将它们与快乐紧密地联系起来。

四、快乐思想的局限性

生态社会主义的快乐思想从人类整体及长远利益的角度出发来研究人类幸福程度的问题,这极大地改变了以往有关幸福的理论仅从狭隘的、过于微观的角度来进行论述的特点,将人类对于幸福快乐的认识提高了若干层次。然而,生态社会主义快乐思想仍然由于其理论本源的局限性,没有对贫困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给予足够的重视,而是仅将生态、消费、劳动三要素作为幸福快乐的唯一源泉,这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之中。

首先,贫困也是生态社会主义获取幸福快乐的重大障碍。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指出,贫困是人们创造收入和机会能力的不足,即贫困人口没有能力来获取和享受正常生活。作为一个复杂的问题,贫困全面概括了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落后现象,而经济范畴的贫困则是其基本方面。不仅如此,贫困更是一种能力与权利的贫困。所以说,一方面,贫困状态下的人们会放弃长远利益而首先考虑生存问题;另一方面,从一国范围内来看就会丧失经济自主权,致使本国产业结构失调,形成不平衡的经济发展模式并影响经济的稳定性增长。生态社会主义快乐思想没有从理论高度对此进行深刻认识,反而过于强调个人静止状态下的幸福快乐,这势必会忽略贫困所带给人类的影响,也充分说明其理论存在着不完整性。

其次,科学技术进步也是生态社会主义获取幸福快乐的重要推动力。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推动了现代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曾先后提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等一系列科技思想并被实践所证实。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是生产力的基本要素,而生产资料是与科学技术相结合而生成的,同样,劳动者所掌握的知识也包含着科技知识的要素。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且也提高了人们的劳动生产能力。例如,热力学理论是由传统工匠在生产经验积累基础上摸索出来的,而后应用这一理论实现了蒸汽机的技术革命。邓小平也曾先后提出,“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许多新的生产工具新的工艺,首先在科学实验室里被创造出来”,“大量的历史事实已经证明了:理论研究一旦获得重大突破,迟早会给生产和技术带来极其巨大的进步”等思想,这些都体现了科技进步对生产力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依靠先进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起来的现代生产力也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增长。与以往资源禀赋型经济增长模式不同,知识经济决定了科学技术和智力水平,这些也都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要素,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就是最好的例证。可以说,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在改善人类生产生活条件、创造便捷精神消费习惯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当代人类获取幸福快乐的重要辅助条件。然而,生态社会主义快乐思想却由于其整体理论对科学技术的“排斥”而对人类所取得的巨大进步采取一种漠视甚至抵制的态度,这在客观上使其理论与现实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所谓的“幸福与快乐”也异化成其理论本身为达到自身目的的“工具”。

五、结 语

生态社会主义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9]、适度消费、劳动三个方面对幸福快乐观提出了自已的看法,体现了将人类自身价值与自身不断解放相结合的思维方式,这对人类重新认识自身快乐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以及如何“生态化”地实现快乐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10]。然而,生态社会主义快乐思想仍然由于整体理论的局限性而没有对许多重要因素加以深刻认识,这导致了其理论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空想的趋势,不利于整个生态社会主义的发展壮大。因此,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既要充分吸取生态社会主义有关评价快乐的思想内容,更要破除其理论体系上的狭隘性与封闭性,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幸福快乐感的生态评价体系[11-12]。

[1]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9.

[2] 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慎之,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489.

[3] 威廉·莱斯.自然的控制[M].岳长龄,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4] 佩珀.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M].刘颖,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340.

[5] 福斯特.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M].耿建新,宋兴无,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96.

[6] 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78.

[7] 牛文浩.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生态消费模式[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4(5):7-10.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5.

[9] 刘海涛.论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下的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3(6):12-15.

[10] 杨晓平.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般界说与精神文明建设[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3(4):76-80.

[11] 罗文东.生态文明.科学发展与社会主义[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3(1):1-5.

[12] 王玉珏.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分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6-9.

猜你喜欢

劳动消费人类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40年消费流变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