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燕勤教授应用和络法治疗慢性肾脏病经验
2013-03-31白牧鑫曾安平指导邹燕勤
白牧鑫,曾安平,易 岚,指导:邹燕勤
(1.盱眙县中医院,江苏 盱眙 211700;2.江苏省中医院 邹燕勤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江苏 南京 210029)
邹燕勤教授是全国著名中医内科专家,全国中医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现顾问)、江苏省第一任中医肾脏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师承其父邹云翔教授。邹燕勤教授在治疗肾脏病、内科杂病方面有着极深的造诣和丰富的经验,笔者有幸跟随邹教授学习,现将所学心得总结如下。
1 对和络法的认识
和络法,是通过调和之法,使不和之络脉舒畅通达之意。络脉是人体的细小经脉,是将气血精微物质输送到各脏腑的最小通道,也是脏腑排泄痰湿瘀血等有害物质的最小通路,与脏腑功能能否正常发挥息息相关。如《素问·缪刺篇》曰“今邪客于皮毛入舍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而生奇病也。”至清代,名医叶天士认为“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久发频发之恙,必伤及络。”“病久气血推行不利,血络之中,必有瘀凝,故致病气缠绵不去。”“经年累月,外邪留着,气血皆伤,其化为败瘀凝痰,混处经络,多年气衰,延至废弃沉疴”。即络脉阻塞不畅,功能失和,会影响到脏腑的气血通行,出现一系列络脉不和、脏腑功能失调的症状。
2 络脉失和是慢性肾脏病的病理基础
肾脏作为一身水液代谢之主,又为人体排毒之脏,其络脉具有细小而密集的特点,决定了其在病理上更容易出现络脉不和而为病。邹老亦认为:人体的经络,是上下内外运行血气的通路,脉之直者为经,支而横者属络,络之别者为孙络,经即大地之江河,络犹原野之百川,经络相贯,如环无端,经络血气运行通畅,则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皆生。而肾病皆有血气郁滞,运行不畅的病理,运用活血和络法常能提高疗效,对慢性肾病久病入络,从血分求治,疗效更为显著。[1]且各种慢性肾脏疾病迁延日久,或其他疾病失治误治,易致肾虚气化功能异常,日久导致气郁成滞、血聚成瘀、津凝为痰,痰瘀互结化为浊毒、痰、瘀、毒相互搏结[2],痹阻肾络,久致肾功能渐衰。故和络法在慢性肾脏病的治疗中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常可贯穿整个治疗过程。同时,基于肾络的结构及运行功能特点,病邪伤及络脉则更易形成瘀滞,导致易入难出、易积成形的病理特点。[3-4]因此分析慢性肾脏病发病过程中的络脉失调大多可由正虚及邪实两个方面引起,气血阴阳亏虚及风湿热瘀等邪实均可导致络脉失和,加重慢性肾脏疾病。此外,在慢性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正虚与邪实大多时候都是并行存在的。气血阴阳亏虚常可导致风湿热瘀等邪实内生,风湿热瘀等实邪日久亦会损伤气血阴阳,虚实夹杂,使络脉失调更甚,病情更加复杂难治。
3 临证应用和络法经验
慢性肾脏病发生气血运行不畅而郁滞的机理很多,主要有:气虚不能推动血液运行而致瘀;肾阳虚衰,寒自内生,阳不运血,血遇寒则凝而为瘀,血虚脉道不充,血行迂缓,易于停滞成瘀,精不化气而化水,水停则气阻,气滞则血瘀;患病日久,缠绵不愈,深而入络,而致脉络瘀阻;因虚而易感外邪,外邪入侵客于经络,使脉络不和,血涩不通,瘀结成肿,阴虚生火,灼伤血络,或气不摄血,血溢脉外,均可停于脏腑之间而成瘀。因而肾病更须十分注意活络,运行血气。[5]诚如《素问·调经论》云“经络支节,其病所居,随而治之,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故邹燕勤教授在诊治慢性肾脏病过程中十分重视对和络法的应用。多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以温阳和络、养阴和络、补气和络、补血和络、渗湿和络、软坚和络、祛风和络之法,使脉络通畅,疗效提高。常用的药物有:桃仁、红花、赤芍、当归、丹参、川芎、三七、怀牛膝、鸡血藤、青风藤、续断、木瓜、桑枝、丝瓜络、海藻、昆布、制僵蚕、全蝎、地龙、水蛭等。
4 病案举例
丁某,男,38岁,因“腰酸乏力1月余,加重3 d”于2012年4月11日初诊。患者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酸乏力,未予重视,经休息后症状未缓解,近日腰酸乏力症状加重,遂至本院门诊就诊。查:血压110/80 mmHg;肾功能:尿素氮8.0 mmol/L,肌酐363.7umol/L,血钾5.07 mmol/L;尿常规:尿蛋白+;血常规:血红蛋白106 g/L。证属脾肾气虚、瘀浊内蕴,治拟健脾补肾、和络泄浊法。药用:生黄芪30 g,炒白术10 g,生薏苡仁30 g,茯苓30 g,炒芡实20 g,炒山药20 g,续断10 g,桑寄生10 g,制狗脊10 g,丹参20 g,川芎10 g,当归20 g,赤芍6 g,白芍10 g,枸杞子20 g,积雪草20 g,土茯苓20 g,制大黄15 g,生牡蛎40 g,车前子30 g,14剂。2诊:患者腰酸乏力减轻,头晕不明显,余无明显不适,小便正常,大便日行1次,便溏,舌红,舌体瘦小,苔薄,脉细略弦。药用:生黄芪30 g,炒白术10 g,生薏苡仁30 g,茯苓30 g,续断10 g,桑寄生10 g,制狗脊10 g,丹参20 g,当归20 g,赤芍6 g,白芍10 g,枸杞子20 g,积雪草20 g,土茯苓20 g,制大黄20 g,生牡蛎40 g,车前子30 g,制僵蚕10 g,蝉蜕6 g,牛蒡子15 g,石韦20 g,28剂。3诊:患者腰酸乏力症状消失,无明显不适,小便正常,大便日行2次,偏溏,舌淡红,苔薄黄,脉细。药用:生黄芪30 g,炒白术10 g,生薏苡仁30 g,茯苓30 g,炒芡实20 g,炒山药20 g,续断10 g,桑寄生10 g,制狗脊10 g,丹参20 g,川芎10 g,当归20 g,赤芍6 g,白芍10 g,枸杞子20 g,积雪草20 g,土茯苓20 g,制大黄20 g,生牡蛎40 g,车前子30 g,制僵蚕10 g,蝉蜕6 g,牛蒡子15 g,石韦20 g。门诊治疗近2个月,除血肌酐明显下降外,其他不适症状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并延缓了患者的病情进展,提高了其生活质量。
按:本案的医治过程中,充分体现了邹教授准确辨证,依证候明治法,按治法定处方的治疗思路。1)邹教授辨此患者为本虚标实证,即脾肾气虚、瘀浊内蕴,故总的治则定为扶正祛邪法;2)本病例所应用的处方中,以生黄芪、炒白术、生薏苡仁、茯苓、炒芡实、炒山药补益脾气,以炒山药、续断、桑寄生、制狗脊补益肾气,以丹参、当归、川芎、赤芍、白芍、枸杞子活血养阴和络,以积雪草、土茯苓、制大黄、生牡蛎、车前子泄浊祛邪。全方体现了邹教授在应用泄浊药物同时常共用活血和络、养阴和络、通利二便等药物治疗的原则;3)邹教授在治疗本案患者的处方中,大量应用对药,发挥相须相持,协同起效的作用;4)本案体现了邹教授在诊治慢性肾功能不全中惯用扶正必祛邪,补肾必健脾,并以和络泄浊之法贯穿始终的治疗原则。
[1]邹燕勤.邹云翔教授治肾学术思想简介[J].江苏中医杂志,1986(6):1-2.
[2]于俊生,王砚琳.痰瘀毒相关论[J].山东中医杂志,2000,19(6):323-325.
[3]吴以岭.络病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774-775.
[4]李媛丽.从“久病入络”论治肾性血尿[J].河南中医,2009,29(3):99-100.
[5]章永红.邹云翔治肾经验追记[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1(10):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