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禄《医先》养生思想探析
2013-03-31吴翠萍
李 强,唐 凌,吴翠萍
(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成都610075)
王文禄,字世廉,自号沂阳生,明代浙江海盐人,嘉靖时举人。王文禄虽然是儒者,却有丰厚的中医理论基础,尤其对以《内经》提出的“治未病”为主的养生思想十分重视。王文禄认同《周易》提出的居安思危的预防思想,认为“未病者多忽,而已病者始求诸医;医虽良,其如病成何膏肓之谕,惜也!”[1]故为达到“先未病而医之,不施饵剂、砭针”,遂于嘉靖庚戌年写成《医先》一书,以防病于未然的养生理论警示众人,以祈“同跻仁寿之域”。在《医先》一书中,作者首先驳斥当时的世俗观点,提出养生并非属于“仙家”之流,不应视为“异端”。反而应是与儒者养德同等重要之大事,值得所有人重视,故曰“养德养生一也”。从如此高度出发,作者进而在本书中对养生的内容根据“精生气,气生神”的理论从养神、养气、养精、却病等多方面作了较为精辟的阐述。现将具体内容介绍如下。
1 去牵引、贵忘外以养神
对于神的摄养,历来都认为是养生治未病的首要任务。王文禄在本书中指出“一切病皆生于心,心神安泰,病从何生?”故作者首重养神,并以灯缸、灯油分别比喻人的形与神,指出灯缸、灯油同在,方能烛照一方,若损其一,则另一方也不能独存。“摇翻灯缸,则灯油泻;炙干灯油,则灯缸裂”,在人身而言,“人死乃魂去魄存,气散血尚聚”,也就是“形坏则神不存,神去则形不固”,所以神的健存,对于人生而言,甚为重要。因此对养生者来说达到“形神俱、魂魄足、荣卫调”的状态,则能使得“神得形存,形得神固”。然而如何养神呢?王文禄指出“养神之术,去牵引而已”,认为世人急功近利,易受来自内外的欲望所吸引,心神常为之牵引而动,“心动即火起,外邪斯入矣”,心神一动则“欲火炙烈,每日暗损一分,不觉积久,损多矣”,而且长此以往“心为行役,有耗无益,是以易老”。所以养生者需要做到“寡欲则神凝”。养神的方法还有“贵忘外”,作者认为如果能做到“一切忘之,则身且忘矣,况年乎?”作者虽用“忘”来教示众人,看似超凡脱俗,其实它的运用也还是归于“顺天时,法阴阳”和《素问》提出的“恬淡虚无”“精神内守”而已。并指出《内经》载“喜怒伤气,寒暑伤形”,如果能做到“忘外”,即保持内心宁神静志,则能虽有喜怒七情却不累于喜怒七情则不伤气,虽有寒暑六气却不累于寒暑六气则不伤形[2]。如果养生者能“形气豫全,何伤之有?”因此善于养生的人“六气不侵,七情无扰,清虚恬静之日,日日如之,则病安从生?不变不动而能忘之,则忘日忘年,寿与天地等而不老矣,形安能槁”。
2 慎言语、节饮食以养气
王文禄重视元气的保养,指出“养生贵养气,养气贵养心,养心贵寡欲,寡欲以保元气”,气能生神,所以元气充实则能达到“形强而神不罢”。而元气,即《内经》所称的“真气”,虽来自于父母的先天精气所化,不可多得,却能得到后天的培育而充实[3]。如《景岳全书◦论脾胃》说“故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此脾胃之气所关于人生者不小。”[4]所以对于养元气以养生时,作者也同样重视脾胃之气的充足。作者指出“脾之系于生人大矣!……养脾者养气也,养气者养生之要也!”对于同属中气的胃气而言,他指出“胃气者中气也”,“男女皆以胃气为主”。继而作者从“ ”字分析,指出主受纳运化的中焦脾胃,为何对气的充养如此重要:“精字、气字从米,是精气皆资于米”。故作者说“人以谷气为主,是以得谷者昌,绝谷者亡”。然而日常生活中脾胃的功能却因个人境遇、饮食等影响,极易受到损伤,如“思则伤脾,多食则胃塞而脾不能运,亦受伤。”所以作者从《易◦颐象》中的“君子慎言语,节饮食”中得到了启发,阐述道:“慎言语,则中气不散而上越;节饮食,则中气不滞而下泄”。中气上越,即《灵枢◦营卫生会篇》所谓中气使水谷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所以养生者能做到慎言语、节饮食,脾胃之气得到慎养,元气得以充实,化神有源则能“神不罢”矣。
3 省思虑、远色欲以养精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精者,身之本也。”所以自古以来,善养生者,都十分重视对精的摄养。王文禄在本书中也赞叹道:“甚矣,精为至精之宝也!”同时作者也认识到如此宝贵的人生之精,却是易失而难固。作者指出世人多为名利声色羁绊,心意妄动,“意动则神移,神移则气散,气散则精亡”。故世人常常在不知不觉中,暗失其精,如“劳极则精罢,思极则精离,饮食少则精减,房欲频则精耗,”日积月累,精损过多,到最后“精枯则病,精竭则死”。然而为达到“精不妄用则气不散,气不散则神不移”的状态,养生者则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劳动适度、饮食适中“省思虑则心血不耗”“远色欲则肾精不耗”等方面以存精养神。
4 审气运、察人情以却病
养生者应当时时注意言行,颐养精气神三宝以治未病养生。而对于已病者,则须及时择医医治了。然而世医多良莠不齐,流派纷杂,王文禄对此也深有感触,例如对于咳血一病,世医遵循常法予“服寒凉药则百不一生”,而南齐褚澄教人以“饮溲溺则百不一死”。两者治疗方法及效果的不同,全在于对医理的认识深浅有异:“血虽阴类,运之者其和阳乎!”并对褚澄这类的明医赞叹道:“褚氏,圣医也!”而对于中医流派众多,治法迥异,如丹溪主于寒凉,东垣重于脾胃,作者则指出医生诊疗时,应当从当时自然及社会环境出发,结合患者自身的情况以辨证处方选药。认为“夫《局方》热药固不可,丹溪专用凉药亦不可,况今元气日耗也。用丹溪法治者多坏脾胃。痰生脾湿,热生脾虚,必用东垣补脾法为上!”故作者虽未像其他养生专书一般,分时别类,列举种种医方治法,却从治病原则上为后人指出“是以医贵审气运、察人情,及致病之原。”可谓提纲挈领之言。在历代中医古籍中,养生类书籍占有不小的比例,既使在作者生活的明朝,同类养生专著也多达上百本,如万全《养生四要》、冷谦《修龄要旨》、袁黄《摄生三要》等[5]。与其他专著相比,本书共2 959字,不如《遵生八签》的长篇巨作,却观点鲜明、说理透彻;本书没有繁杂的具体养生方法,不如《老老恒言》的面面俱到,却能提纲挈领、指明方向;本书多为作者个人观点,不如《养性延命录》的旁征博引,却通俗易懂、引人深思。综合来看,王文禄《医先》一书对后世注重养生者来说,仍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1]谭颖颖,刘昭纯.《周易》对中医养生理论体系建构的影响[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34(4):11-12.
[2]李翠娟,禄颖.《黄帝内经》心理疗法初探[J].现代中医药,2010,30(6):85-86.
[3]程德怀.中医的元气及其保养方法探析[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5):700-701.
[4]张景岳.张景岳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091.
[5]陈岩波.中国古代养生思想演变的基本规律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6):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