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立群教授运用中医顺势疗法经验

2013-03-31宋立群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大论郁证顺势

葛 旭,宋立群(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宋立群教授运用中医顺势疗法经验

葛 旭,宋立群*(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中医顺势治疗包括顺应正气抗病之势,顺应正气驱邪之势,顺应脏腑喜恶之性,顺应脏腑经络气血时间变化之势,顺应体质差异之势,顺应疾病发展趋势,顺应地理差异之势。宋立群教授注重顺应患者情志之势,在治疗郁证之中疗效显著。首先,要准确判断病机的邪正虚实,虚则补之以顺应正气抗病之势,实则泻之以顺应正气驱邪之势;其次,要善于根据正气与邪气的趋向,推测和分析病邪所处部位、病性,就近原则取邪气易于祛除之法;最后,要注意使邪有出路。

中医顺势疗法;郁证;驱邪;宋立群

中医顺势治疗来源于《黄帝内经》中的恒动观。《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1]。朱丹溪《格致余论·相火论》亦云:“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生,亦恒于动”[1]。顺势治疗或称因势制宜,就是根据《黄帝内经》中的恒动观念,对疾病采取顺应正气抗病趋势或正气祛邪之势的治则,是古代哲学尊崇自然力的思维方式的体现。

1 对中医顺势治疗的认识

1.1 顺应正气抗病之势 《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即其代表治法[1]。此适用于人体气的升降出入运行失常为主的病证,当气机失调时,正气要保卫防御,通过自身的修复或调整,抵抗病邪。在临证时,通过分析何脏何腑的功能失职,明确气机失调的根本,应用遵从正气抗病之势的用药方法,使气的升降出入运行有常,促进机体恢复。

1.2 顺应正气驱邪之势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客者除之”[1],此适用于人体邪实为主的病证,当有实邪留滞体内时,正气必然要攻逐,方可安之。在临证时,根据实邪的性质、部位,明确正气驱邪的努力方向,采取助其一臂之力的用药方法,可以使正气有足够的力量驱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1]

1.3 顺应脏腑喜恶之势 脏腑的苦欲喜恶之性是脏腑特性的反映,药物四气五味唯有顺应脏腑的特性,使其发挥生理功能,病势方可祛。如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故“木郁达之”;肺主宣发肃降,肺气壅实不利的病证,用宣泻肺气的方法治疗,故“金郁泄之”;火郁发之,所谓“发之”,就是顺应火的炎上升发之性,运用宣散、升举、轻扬、疏通等治法,使郁火发越于外[3];脾喜燥恶湿,中焦脾为湿邪郁阻应予祛除,故“土郁夺之”。再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说:“脾阳宜动,动则能运;肾阳宜静,静则能截。”[2]脾阳健运,化生万物,故温脾以干姜、白术等守中主运;肾中元阳,静则归宅而旺,故温肾以肉桂、附子常配熟地黄、山茱萸等药相制,阳中求阴,引火归原以静藏。他如胃病之治,宜于甘润,则是顺应胃喜润恶燥之性,也是顺势治疗思想的反映。

1.4 顺应脏腑经络气血时间变化之势 中医学也被称为时间医学,时间因素对人体的影响深受中医学的重视,古人所揭示的时间节律包括日节律、月节律、年节律等,例如:五运六气、季节更替、昼夜晨昏、时辰往替等。而日节律中又包含阴阳消长、五脏主时、六经病解、经气运行等不同节律[2]。时间针法就是运用针灸治疗疾病,顺应时间节律对人体影响之势。

1.5 顺应体质差异之势 中医治疗疾病,在辨证论治的同时就包含了辨体论治,通过辨体质,明确某一个体对某种致病因素的患病风险,分析所产生的病变类型和病变传变的倾向性以及治疗反应的差异性,体质差异形成了疾病内在基础,辨明体质对未病防治、愈后调养都有积极作用。《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出:“凡论病先论体质,形、色、脉象,以病外加于身也。”[1]辨证论治前先辨体论治,这是一重要中医思维。

1.6 顺应疾病发展趋势 《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当病之发生之后,由内及外者,则治其内达外,而病发于外者后内者,则采用先外后内的治疗方法,研究认为,唯有顺从病势发展的治疗方法,才能达到“治病求本”之目的[4]。邪正斗争的情况,表现为疾病的病势缓急,故治需分标本缓急。新病暴发或病情恶化,病势变化“疾如风雨”,治贵急速;慢性病或急性病恢复期,病情稳定,病势平缓,治疗不可操之过急,宜缓缓图功以治其本。如病积日久,正虚痕结,治宜扶正破疲,不可轻投峻猛之品。

1.7 顺应地理环境差异之势 不同地理环境,其地形、地质、气候、水土等不同,人们的饮食构成、生活条件、风俗习惯相异,直接造成不同地域人群体质和疾病的差异,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故治疗疾病选方用药时,当顺应地理差异之势。即或同一病证.受地域气候之影响,用药也要有所区别。

1.8 顺应患者情志之势 中医学理论历来重视人的七情六欲对疾病的影响,二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缘于客观事物不能满足人的需要而产生不良情绪。因此,为了使患者保持愉快的心境,以利于疾病的康复,医生在临证用药时应在合理的范围内,尽可能顺从满足患者的需要。《素问·移精变气论》即指出:“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强调医生在治疗上要“顺其志”“便患者”[5]。

2 郁证与中医顺势治疗

郁者,滞而不通也。百病生于气,气的升降出入是人体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依靠。古今医家历来重视情志对人所伤,情志过激会使人体气机运行紊乱,气血因而失衡,脏腑功能失常,气滞而致血瘀乃是郁证的病机。《内经》论郁,昭示了以肝为前提,木失疏泄继而引起五脏不和,瘀血,痰浊,食积,故尔“木郁达之”为治疗郁证的总则。郁证易伤神,颜德馨教授常谓,此病全在患者移情易性,疾病痊愈虽离不开药物的作用,但怡悦心志、开怀静养的精神调摄更是康复的关键,《石室秘录·意治法》云:“医者,意也。因病人之意而用之,一法也;因病症之意而用之,又一法也;因药味之意而用之,又一法也。”[5]指出医生治病,在遣方用药上,应当照顾到患者的心理状态,既要着眼于疾病的证候表现,更要注意到患者的性情好恶和精神状态。

[1]谢宇峰.《黄帝内经》动态治疗思想之研究[J].湖南中医学院,2004(2):10.

[2]张喜德,邢玉瑞.中医顺势治疗的临床应用[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1(3):38.

[3]路志正.路志正医林集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443.

[4]刘培英.中医顺势治疗思想刍议[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2):2.

[5]邢玉瑞.中医思维方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R241.2

B

1007-4813(2013)02-0217-02

2012-11-27)

葛 旭(1986-),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肾病临床研究。

*

宋立群,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E-mail:qunli@sina.com。

猜你喜欢

大论郁证顺势
胡国恒从肾论治青少年郁证
“顺势而下”破解程序框图
适时调整郁证诊疗思路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把握节奏,顺势爆发
中医小知识
《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寒热”“形气肿痛”探析
仲景方在郁证中的运用
顺势而导 灵活调控
《阴阳大论》今何在
创业即顺势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