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水线上的国产奶

2013-03-31本刊编辑部

民生周刊 2013年25期
关键词:原奶蒙牛伊利

记者手记

流水线上的国产奶

上图:伊利生产车间下图:蒙牛生产车间 图/CFP

三聚氰胺事件后,消费者对中国奶品企业的信任度急转直下。牛奶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消费者怀疑的对象,危急中,中国奶企如何挽回消费者的信心?

几年来,让“消费者眼见为实的参观工厂”成为各大奶企更愿意采用的方法。

9月中旬,《民生周刊》记者分别来到伊利和蒙牛的工厂参观。

以位于呼和浩特市金川开发区的伊利集团总部为例,作为国家级4A工业旅游景区,这里从2005年开始对外开放。其中,液态奶和奶粉生产车间还是专门为参观而设计建造的。

不过,当年也许不会有人想到,本来作为“发展多元化经营,提升品牌形象的有效方式”开展的工业旅游,如今最大的功用更像是“维持”品牌形象。

运奶进厂

据伊利工厂的工作人员介绍,运奶车可以将原奶以4摄氏度全程保冷的状态送至工厂。为了防止在运送途中人为添加违禁物质,运奶车的进出奶口分别安装了摄像头,每隔十秒会自动拍摄一张电子照片,通过无线网络传输至公司的管理平台服务器,将奶罐车运输现场情况可视化。

除此之外,奶车抵达工厂后,要进行车辆GPS轨迹回放,并对奶车的电子铅封进行检查。

在伊利厂区内,一辆刚刚完成送奶任务的运奶车正在厂房外等候,可以清楚地看见在汽车后方悬挂的摄像头,但对于记者的攀谈,司机显得十分警觉,并一直强调“公司有规定,不能接受采访。”这和记者在舍必崖村伊利公司直属奶站遇到的情况几乎一样。

由于时间关系,记者在伊利工厂并没有看到取奶检验环节。幸运的是,在蒙牛工厂我们弥补了这一遗憾。

下午2点左右,记者看到5辆运奶车停在原奶检验中心等待检验。采样员在对取样器具进行消毒后,沿着奶罐车的梯子爬上近3米高的罐顶,打开一个直径约半米的圆形盖子,用特制工具进行取样。

据蒙牛工作人员介绍,奶样会经历牛奶感官、滋气味、理化、微生物及温度的检测,其中检测项目除国标《生鲜牛乳收购标准》规定的9项外,蒙牛公司还自行增加了近20项监控项目,包括掺假、冰点、抗生素、水解蛋白、解抗剂等,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10多项食品安全检验项目,这其中就包括三聚氰胺。“检验全程约45分钟,所有项目中一项检测不合格均予以拒收。”

不过,蒙牛奶源西部事业中心呼市事业二部总经理张志明也坦言:“牛奶只要通过蒙牛规定的最低标准就可以收购。”为了提高牛奶的质量,“我们会根据牛奶中蛋白质、干物质含量的高低对购奶价格进行调整。而且,根据年终统计,会对一直提供高质量奶源的奶站进行奖励。”

原奶处理

这是奶品生产最关键的环节。在伊利集团的第三生产车间,据伊利工作人员介绍,整个生产车间所采用的设备都来自于德国、丹麦和日本,生产设备堪称国际一流。沿着参观通道,透过玻璃窗,可以看到液态奶从消毒到灌装的生产全程。

但相对的,对于非参观用车间,非厂区工作人员都无缘得见。

“牛奶在哪里啊?”一名同行的小朋友在参观原奶处理车间时问道。记者也发现,处理原奶时全程见不到一滴牛奶的踪影,整个车间布满了粗细不一、弯弯曲曲的不锈钢管道以及若干个直径约5米的储奶罐。车间中仅有一两名操作人员穿着特制的防护服,戴上手套、头套、口罩、眼罩等,进行程序操作。整个车间是全封闭的,地面、管道外部一尘不染。

据工作人员介绍,检测合格的牛奶会首先通过全密闭的不锈钢管道进入净乳机,用离心力分离出牛奶中牛毛等杂质。之后原奶会被迅速再次冷却至2-5摄氏度后灌入储奶仓。为了保证处理环境的无菌化,原奶处理会全程在密闭的金属管、罐中自动进行,就连车间内的工作人员也接触不到任何原奶,只能操控机器。

目前,蒙牛、伊利的原奶杀菌采用的都是超高温瞬时杀菌技术,牛奶会在137摄氏度、3—4秒的范围内实现商业无菌。目前国内乳企普遍采用这项技术,比起巴氏杀菌法,这种技术处理的牛奶保质期长,一般在1—3个月之间,适合远距离运输。

采访过程中,一位长期从事牛奶加工的业内人士表示:“很多国家提倡发展巴氏奶,因为其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牛奶的口感,并且灭菌彻底,但在流水线生产方式下,由于其灭菌周期较长,在我国几乎不被使用。”

清洁环节

如果要将牛奶制成奶粉,牛奶通过均质机均质后,将会进行成分配料。配方后的牛奶会在真空状态下进行浓缩,变成酸奶状的浓奶。

牛奶制作环节看起来已经结束,但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设备的定期清洁。

在蒙牛原奶处理车间旁,记者看到一个占地面积和原奶处理车间一样大的清洗间,里面有不锈钢管道组成的自动清洗设备。这条清洗线既能够对整个工厂的22条生产线同时进行清洗,也可以点对点清洗任意一条生产线。每条生产线的工作与清洗转换可实现智能控制。

按照蒙牛的规定,每条生产线工作满20小时必须清洗一次,如果有任何一条生产线在规定的时间内未进行清洗,程序就会将该线的阀门自动关闭,导致生产线停止生产。

不过,上文中的业内人士也指出:“在我国,牛奶发生问题,比如说霉菌超标,都极有可能是在清洁环节出现问题。我国奶企,特别是大型企业,在设备上的投入并不低于国外的奶企,差别就在于使用周期上。同样的设备,国外的生产周期可能是16个小时,国内可能就是24个小时,之后才停产进行清洗,并且清洗的时间不够长。”

在可以参观的伊利和蒙牛工厂车间内,的确可以感受到伊利广告语所描述的“从每一个细节实践健康承诺”。然而,在看不见的地方,在仍存在第三方监管空缺的情况下,我们能依靠的似乎只能是“企业的态度”。不得不说,公众的心仍然会“悬在空中”。

猜你喜欢

原奶蒙牛伊利
蒙牛和娃哈哈大战新零售
原奶分级之后,怎么喝
天润乳业、合生元、伊利、三元等2015年报披露
伊利升至全球乳业八强
孙伊萍,新蒙牛的“空降”总裁
蒙牛获中国乳协四项大奖表彰
“现挤牛奶”不安全
蒙牛有个关工委
82.7%
奶站取消之博弈分析:基于质量控制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