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与编letters
2013-03-31
读与编letters
Letter From Readers
我们支持政府信息公开是因为它与民众利益息息相关。“公开”有利于遏制不正之风,有利于民众实施监督,有利于推进清明政治。
其实,“公开”也不自今日始,仅就“三公”经费的公开就喊了多少年了,但仍然步履维艰,亦或是公开了,也是躲躲闪闪,犹抱琵琶半遮面。更有许多单位的“三公”经费根本就不曾公开过。为什么害怕公开?原因显而易见,即有见不得阳光的东西。愈是遮遮掩掩愈有问题,这叫“此地无银三百两”。
关于“公开”,上有政策依据,下有民意支持,但偏偏有那么些人从中作梗以“隐私”等种种理由阻挠。这样的阻挠势力并非少数,《“缺心”的政府信息公开》(《民生周刊》2013年第24期)揭示了信息公开遇到的瓶颈。说穿了,“公开”触犯了部分人或者部分单位、小团体的利益。“公开”还有可能揭开某些阴暗面或者见不得人的东西。长期以来被捂着盖着的灰色地带一旦见了阳光,可能对某些人造成威胁。如此一来,这些人当然对“公开”有一种畏惧感,自然而然地产生抵触情绪。
无论怎样抵触,“公开”势在必行,这是大多数民众的心声。如果仍然有人阳奉阴违,口是心非,不愿意“公开”其相关信息,那只能是螳臂当车,自取其辱了。“公开”即“透明”,这是将政意民心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唯一途径。
安徽胡子民
民生周刊MINSHENG WEEKLY
记者手记
Notes
今年8月,我收到“励志哥”那苏图的邀请,参加了第三届瓷娃娃全国病人大会,并在那里目睹了罕见病群体的艰难境遇。
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与这一群体接触,白化病、成骨不全症、铜代谢障碍……这些或闻于生物学教材,或见诸于报道的病种被称为“罕见病”,既指罹患这些疾病的病患人数少,也通常预示着这些疾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疾病的未知性让这些罕见病病友及其家庭付出了诸多代价。假药、误诊且不必说,单是对于自己的病情,许多人都是在错误治疗多年之后才终于知晓。
在交谈的过程中,许多病友一开始还保持着克制,可一旦打开话匣子,多年积压在心底的苦闷便不自觉倾倒而出,直至留下眼泪。他们之中,许多人已经放弃了自我治疗,许多人不幸地将疾病遗传给了下一代。而现在,他们最希望的,就是下一代能够规避他们曾经犯过的错,并在求学、就业的道路上更加顺畅。
现在,越来越多的罕见病病友正在努力与病痛抗争,并在诸多领域实现着自我价值。而与此同时,来自政府、社会的救助体系却并没有向他们倾斜。歧视还在继续,医保并不完善,立法尚在讨论,药物研发止步于高昂的试验及审批成本。
摆在罕见病群体面前的道路并不平坦。采访过程中,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发起人黄如方的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他说:“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往往从其对待少数人的态度就能看得出。”
本刊记者 郭铁
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