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积怨畜祸”
2013-03-31叶匡政
漫谈“积怨畜祸”
现代化进程会天然地引起社会的不稳定,因为经济增长虽在以某种速度改善人们的物质福利,但同时在以更高的速度增加着人们的社会挫折感。
叶匡政 著名诗人、学者、文化批评家
积怨是一个古老的词,《史记》中就有“积怨畜祸”的说法。民间过去也常言:冤不可极、怨不可积。积怨的危害可谓妇孺皆知。孟子很早就把民众是否有积怨,看作衡量执政者是否有道的一个标准,《孟子》中有这样的语录:“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意思是:以使民众舒适的原则去役使他们,民众即使劳苦,也不生怨恨;在使民众能生活得好的原则下杀了人,那人即使被杀,也不会怨恨杀他的人。
社会积怨首先意味着一种可能,它可能导致社会冲突,也可能危及社会秩序。一旦这种可能转变成现实,社会积怨就演化为了社会危机。社会积怨是社会危机的潜伏与酝酿状态,而社会危机则是社会积怨的爆发,它的最坏结果就是社会动乱。所以社会积怨,既是对公共生活的一种威胁,也是对现存社会秩序的一种挑战。
我们多把社会积怨,仅看作是民众的一种态度,或某种心理选择,这是远远不够的。它的根源,其实在于社会制度本身。每逢社会制度面对现实世界的深刻变化,无法适应或自我调整时,社会积怨就会大量产生。亨廷顿有个观点,认为现代化进程会天然地引起社会的不稳定,因为经济增长虽在以某种速度改善人们的物质福利,但同时在以更高的速度增加着人们的社会挫折感。对急剧转型的中国社会,更是如此。由于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由社会挫折感导致的社会积怨也更为普遍。
有一些社会积怨比较容易解决,它是制度规范层面的。比如高房价、就业难或环境污染引发的积怨,地方政府与民夺利或执法不公引起的积怨,这些社会积怨只要加快规范社会制度,就可能得以缓解。还有一类社会积怨,是由社会及政治结构所导致的,有一些深层的或历史性的原因,体现为完全不同的价值取向,这一类积怨化解起来就比较困难,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波及面很广。比如民族或宗教问题、社会阶层分化引起的积怨。
如果我们不注意辨析,把这两类社会积怨混为一谈,就可能延缓前一类积怨的解决。前一类社会积怨,开始只是想规范制度,假如迟迟没有解决的希望,就可能深化为对整个社会及政治结构的怀疑、对执政者核心价值的追问,这就成了一种价值取向上的积怨。价值型积怨,化解起来就非常困难,这时政府无论怎么做,都难以取得对方的理解或信任。当价值型积怨普遍到一定程度,便会激化社会阶层之间的冲突,最后导致狂飙突进式的社会运动。对任何人来说,这都是一场灾难。
此外,社会积怨也会成为一种特殊的政治工具。各种利益集团、政治派别,也都在有意识地操纵社会积怨,或以社会积怨作为法码,来达成他们的政治或利益目标。由于对社会积怨的不断刺激,政治人物也因焦虑感而放大了对社会积怨的感受。
当下社会正处在一个发展的十字路口,只有辨析清楚了复杂而广泛的社会积怨,才可能减少社会动荡的机率,真的做到能洞察现实。
□ 编辑 罗燕 □ 美编 王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