麝香保心丸联合阿司匹林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APN、ET-1、NO的影响
2013-03-29邹慧兰郭宏伟张爱军
邹慧兰,郭宏伟,唐 婕,张爱军
冠心病心绞痛是临床常见病症,通过积极的治疗,其症状一般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但是这并不意味其基本病理改变,如动脉粥样硬化、内皮功能紊乱等得到了根本的改善。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脂联素是一种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和抗炎作用的保护性脂肪因子,它的血清学水平与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显著负相关[1]。
麝香保心丸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心绞痛中成药。它能有效地扩张冠状动脉,保护血管内皮,抑制炎症反应,稳定易损斑块,促进血管新生,从多个途径、多个靶点实现其防治冠心病的功效[2]。近年来笔者联合应用麝香保心丸和阿司匹林治疗稳定型心绞痛,并观察其对患者血清脂联素(APN)、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0年8月—2012年4月在我院心内科门诊诊治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08例。所有病例均符合WHO关于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3],并排除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2周内做过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者、中度以上外周动脉狭窄、严重的器官功能衰竭。其中男60例,女48例;年龄53岁~78岁 (64.5岁±9.6岁);伴高血压病61例,糖尿病32例,高脂血症75例,吸烟56例,肥胖31例。以完全随机的方法将上述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平均病程、临床症状、伴随病症、身高、体重、吸烟比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除治疗原发病、调脂、稳定斑块、钙通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以及对症等治疗外。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片(拜尔药业有限公司)0.1 g,1次/日。观察组予麝香保心丸(上海和黄药业有限公司)45 mg,3次/日口服;阿司匹林片(拜尔药业有限公司)0.1 g,1次/日口服。疗程为12周。治疗期间仍有心绞痛发作者,临时含服硝酸甘油片。
1.3 检测指标 两组患者均以日记卡形式记录每天心绞痛或胸闷发作次数,硝酸甘油用量。治疗前后各抽取清晨空腹肘静脉血5 mL,置于肝素抗凝管中,摇匀,放在4℃冰箱冷藏,1 h内离心,血清置于-20℃冷藏,统一待检。血清脂联素试剂盒由美国Lino公司提供,采取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NO测定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试剂盒购于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ET-1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药盒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科技开发中心放免所提供。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录入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及硝酸甘油用量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心绞痛或胸闷发作次数以及硝酸甘油用量明显降低(P<0.01)。而两组治疗后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症状及硝酸甘油用量比较±s) 次/日
表1 两组临床症状及硝酸甘油用量比较±s) 次/日
组别 n 心绞痛或胸闷发作次数 硝酸甘油用量观察组 治疗前54 2.48±1.87 2.68±1.52治疗后 54 0.95±0.831) 0.90±0.811)对照组 治疗前 54 2.46±1.85 2.65±1.51治疗后 54 0.96±0.851) 1.45±1.211)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1
2.2 两组治疗前后APN、ET-1、NO水平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血APN、NO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血ET-1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APN、ET-1、NO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APN、ET-1、NO水平比较±s)
组别 n APN(ng/L) ET-1(ng/L) NO(μmol/L)观察组 治疗前54 2.81±0.62 69.58±24.24 41.26±15.85治疗后54 4.02±0.841)2) 40.78±18.561)2)69.86±23.151)2)对照组 治疗前 54 2.83±0.64 68.69±23.18 41.38±16.01治疗后 54 2.98±0.71 57.44±20.10 48.12±18.23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2)P<0.01
2.3 不良反应 观察组有3例患者出现轻微头痛、面红,对照组有2例出现腹胀、恶心,经过对症处理,未影响治疗和观察。
3 讨 论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是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由于心肌负荷增加引起心肌急剧的、短时的缺血与缺氧的临床综合征[4]。它常发生与劳力负荷增加时,持续数分钟,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剂后症状可以消失。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原则是改善冠状动脉供血,减轻心肌的耗氧,同时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保护血管内皮功能[5]。前者为对症治疗,常用药物有硝酸甘油、单硝酸异山梨酯。后者为对因治疗,只有真正阻止或逆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情的进展,才能预防心肌梗死和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
临床实验证明[6],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和给予有效的降脂治疗可促使冠状粥样硬化斑块稳定,减少血栓形成,从而缓解冠心病病情。但长期用药的毒副反应也随之显现。麝香保心丸是由麝香、人参提取物、牛黄、肉桂、苏合香脂、蟾酥及冰片组成。基础研究表明,麝香保心丸既有扩张冠状动脉、稳定冠脉粥样斑块,防治血栓形成的作用,又有抗缺血再灌注损伤,促血管新生的功效。临床研究表明,麝香保心丸能迅速有效缓解心肌缺血引起的心绞痛,改善冠心病患者的远期预后[7]。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联用麝香保心丸和阿司匹林能有效缓解心绞痛的症状,而且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脂联素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脂肪因子,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和抗炎作用[8]。作为一种新的心脏保护因子,低水平的血清脂联素可使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不稳定,使冠脉狭窄加剧[9]。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脂联素水平升高,说明麝香保心丸联合阿司匹林在抗动脉粥样硬化和抗炎,尤其是稳定粥样斑块方面有优势。NO和ET-1均由内皮细胞产生,ET-1有强烈的收缩血管作用,而NO则有扩张血管的作用,生理状态下二者保持动态平衡,共同调节血管的舒缩运动,其血浆水平一定程度上反映机体血管内皮功能状况[10]。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联合服用麝香保心丸和阿司匹林,血浆ET-1水平明显较单独服用阿司匹林的对照组进一步下降,NO水平则进一步升高,推测两药联合应用能够发挥较好的血管内皮保护作用。
总之,对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来说,麝香保心丸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在抗动脉粥样硬化和保护内皮功能方面优于单纯使用阿司匹林者。
[1] Kumada M,Kihara S,Sumitsuji S,et al.Association of hypoadipo nectinemia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men[J].Arterioscler Thromb Vase Biol,2003,23(1):85-89.
[2] 那开宪,张桂云,黄中红,等.麝香保心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体会[J].上海医药,2009,30(9):421-423.
[3] Banach M,Rysz J,Goch A,et al.The role of trimetazidine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Curr Vasc Pharmacol,2008,6(4):282-291.
[4] Chazov EI,Lepakchin VK,Zharova EA,et al.Trimetazidine in Angina Combination Therapy the TACT study:Trimetazidine versus conventional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angina pectoris in a randomized,placebo controlled,multicenter study[J].Am J Therapeutics,2005,12:35-42.
[5] Luscher TF.Endothelium derived relaxing and on tracting factors:Opotential role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Eur Heart J,2008,10(2):847.
[6] 胡大一.冠心病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11):806-810.
[7] 许敏,孙宁玲,许毓申,等.麝香保心丸对老年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12(8):695-698.
[8] Pischon T,Girman C,Hotamisligil GS,et al.Plasma adiponectin levels and risk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men[J].JAMA,2004,291(14):1730-l737.
[9] Armstrong EJ,Morrow DA,Sabatine MS.Inflammatory biomarkers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partⅡ:Acute phase reactants and biomarkers of endothelial cell activation[J].Circulation,2006,113:152-155.
[10] Schalkwijk CG,Stehouwer CD.Vascular complication in diabetes mellitus:The role of endothelial dysfunction[J].Clin Sci(Lond),2005,109:143-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