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评述我国教师形象研究发展趋向

2013-03-28婷,朱

当代教师教育 2013年3期
关键词:研究教育教师

邵 婷,朱 旭 东

(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875)

评述我国教师形象研究发展趋向

邵 婷,朱 旭 东

(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875)

良好的教师形象对学生的学习和为人都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对了解教育的本质也有重要的意义。自从“文革”以来,我国对于教师形象的研究日益重视和丰富,已逐渐形成了多角度、多维度的研究发展趋向,研究内容呈现出丰富化、专业化的特点,研究方法也转变为多元化的倾向。但是,目前关于教师形象的研究仍然不够系统,依旧存在一些值得我们今后对此做出更多研究的问题。

教师形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趋向

近几年,随着人们对教育品质要求的提高,教师形象再次成为关注的话题。作为教师,其形象的塑造和树立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的质量,更是影响着我国教育形象的建立。教师形象作为教育的明信片,代表了一个社会对教师的理想要求,是社会变迁下教育特征的显性体现,对于了解教育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关于教师形象的研究从“文革”以来一共经历了空窗时期、起步时期、发展时期和多元时期四个发展阶段。可以说,教师形象的研究已逐渐形成了多角度、多维度的发展趋势,研究内容和方法也得到不断地扩充和更新,其中已形成了不少理论基础和标准,特别是对教师形象概念的定位、教师形象的塑造以及对理想教师形象的追求等方面都做出了大量的研究并且获得了一定的成果。

总的来说,我国关于教师形象的研究主要体现了研究内容丰富化、专业化和研究方法多元化的研究趋势和倾向。

一、我国教师形象研究内容呈现出 专业化和丰富化的发展趋向

我国关于教师形象的研究从以往单一的教师形象的隐喻逐渐转向了更为丰富的研究内容,研究专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在对教师形象概念的界定、教师形象的要素和结构等方面的研究主要体现了教师专业化的倾向;而在理想的教师形象、教师形象的塑造及塑造教师形象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则呈现出了丰富化的特点。

(一)教师形象研究内容专业化趋向的主要体现

1.对于教师形象概念界定的研究,我国学者趋于突出教师专业功能性的特点

教师形象是一个复合的名词,它是由教师和形象两个词所组成的。所谓教师,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后来把教学生之人也称为“老师”。 明清以来,一般称教师为“先生”;直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辛亥革命的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人将西学(美式教育)引入中国,创办新式学校后,便开始在“学生操行规范”里面明确将“教师”称谓定义为“老师”。但是绝大部分学生约定俗成将“先生”改称为“老师”,则是从国民政府时代开始的,并一直沿用至今。教师一词有两重含义,既指一种社会的角色,又指这一角色的承担者。 广义的教师是泛指传授知识、经验的人,而狭义的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人,并在教育(学校)中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人,狭义方面来理解,即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而在西方人眼中,与教师相对应的解释有很多种,如最常见的“teacher”、“mentor”,还有像“schoolteacher”、“professor”、“instructor”、“faculty”等。而所谓形象,在历史文献中主要有三层含义:首先当指人、物之相貌形状;其次是指能够作用于人们的感官,使人们产生印象、观念、思想及情感活动的物质;最后,它使具体与抽象的统一,也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1]《现代汉语词典》(1978年)则将形象定义为:能引起人的思想和感情活动的具体形状或姿态。而《辞海》(1994年)则定义形象为:是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以选择、综合,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审美意义的具体生动的图画。

由于“教师”和“形象”概念的多元性,对教师形象概念的定义也就无法形成较权威的定义,各种研究多从“形象”、“角色形象”和“职业形象”概念引申出“教师形象”的概念,形成了多重维度的教师形象,突出了教师功能性的特点。如刘佑祥对教师形象的定义为:教师形象是教师在教育工作生活实践中,遵照社会发展需求和教育工作的规律,能动地综合、艺术地概括、物化、创造、显现出一种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物我、形神、情理”相溶的平凡与伟大、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具有审美感染力的人的形象。[2]薄存旭则认为教师形象即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在人品、学识、能力和外表等方面的综合性外在表现,是学生、家长、教师自身以及其他社会工作者对教师的印象和评价。[3]可以说,我国当前对“教师形象”一词的理解和使用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认为教师形象是对教师职业的社会职能、使命和价值要求作进一步强化、提升。如人们对教师的蜡烛精神、春蚕品格和灵魂工程师的赞颂与召唤。把教师看作蜡烛、春蚕等,实际上强调的是对教师职业价值取向的隐喻和期待。另一种是从期望教师具备的某方面素质的角度来谈教师形象的,例如智慧型教师、研究型教师、创造型教师形象的提出,都是基于这样的理解。

2.对于教师形象要素和结构的研究,我国学者倾向于更专业化的“层次结构论”说

在教师形象的要素与结构上,基本的理论模式主要是三要素论和层次结构论。“三要素论”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论述教师形象的构成要素。例如“真、善、美”三大类要素;将人格、学识、修养、感情、情趣、能力、语言、风度、服饰等要素概括为才学、品德、风度三点;师表形象、师道形象、师职形象等三类形象。如邱卫东在《现代教师形象的设计策略》中就从真、善、美三个维度来塑造教师的形象。即教师要塑造“真”的形象——真理的承载者,“善”的形象——学习、模仿的榜样,“美”的形象——美的承载者和展现者。[4]关于“层次结构论”,较为常见的是将教师形象分为内在形象和外在形象,也是大多数学者在研究教师形象方面运用的较多的分割方法。如王冬梅和赵春华就是从教师的内在形象和外在形象来论述如何塑造美的教师形象。[5]又如,金绍荣和肖前玲认为,课堂教学中教师形象主要包括外在形象和内在形象,所谓外在形象,主要包括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形象、仪表形象和行为形象,而内在形象主要是指教师的素质。[5]而谭传宝则从道德教育的角度,从教师的内在形象(道)和外在形象(表)两方面论述了教师形象的德育作用。

可以说,“层次结构论”已经成为教师形象要素和结构的主要划分手段。因为,即使它和“三要素论”都是从教师的个人形象即教育形象出发进行研究,共同着眼于教师的道德品质、素质和能力。但是,“层次结构论”却将教师形象划分为了经典的二维模型,而且还建立了内外形象的联系,使教师形象成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突出了教师专业化的特点。因此,它越来越受到多学者们的青睐。

(二)教师形象研究内容丰富化趋向的主要体现

1.在理想的教师形象研究方面,研究主要体现了从追求素质形象到注重全面形象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对理想的教师形象的研究,大多从教师素质、教师修养和教师角色等角度进行的。其中,教师素质是研究教师形象的主要角度,并且很注重教师的道德素质和知识素质两方面的要求。何光学在《教师形象的“藏”与“露”和“给学生以微笑”》一文中就指出,“征服学生,只能靠教师博的知识、高尚的品质、良好的修养,以及课堂具吸引力的讲解。”[6]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对理想的教师形象的研究角度开始趋于多样化,但是教师素质仍是主要的研究角度。如吴薇和刘丽欣在其《浅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形象》一文中就指出,教师应该具备渊博的知识,并且注意道德修养;[7]又如辛大芳《教师形象不可等闲视之》一文中指出,“教师形象应该是忠于人民教育事业,他们既像粉笔,又似犁烨,虽然一点点地磨损了自己,但却开垦着蒙昧的荒原,播撒了知识的种子,使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并且他们热爱学生、勤于学习,精于业务、是精神文明的表率。”[8]然而,到了21世纪,人们逐渐认识到以往的理想教师形象研究是对教师形象的拔高,形成了一种完美主义倾向,并且研究角度单一,内容松散,于是开始引入问卷调查研究方法,归纳出了理想的教师形象。如盖连强和蒋徐雯两位学者通过对马关县的180名中小学生做的调查研究,归纳出了学生所喜欢和不喜欢的教师形象。其中,学生所喜欢的教师是知识丰富、渊博、能回答学生许多问题、热情大方有气质、像父母,又像大哥大姐的教师形象,而学生所不喜欢的教师是看不起差生、说脏话、用语言侮辱学生人格、教学死板、表情严肃无笑脸、上课抽烟、酒后进教室并找学生谈话、虚荣心强、说话俗气等教师形象。此外,学者安茜同样运用自编的 《学生心目中的理想教师》 问卷对 89 名小学 1—2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在小学生心目中的理想教师应该具有“认真负责”、“知识渊博”、“有方法”、“知错就改”、“幽默”等特征。还有学者根据时代和社会冀望的变化,阐述了教师形象,或者说是教师的预期形象、期望形象的变化,相关的研究大致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根据教育改革和社会改革的要求,讨论教师形象的变化。如李伟和李润洲从教师文化的演变来论述不同时期对理想教师形象的设定及理想教师形象的变化。第二种是为了教师专业发展,而要求教师形象的转变,从此来加强教师的社会影响,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如在第一届东亚教师教育研究国际研讨会上就提出了“亚洲型教师”。而王艳玲则以教师形象的内源性为视角,认为理想的教师形象应该是反思性的实践者。第三种是根据对未来时代、社会的设想,设计未来教师的形象。如霍力岩在其《论21世纪的教师形象》一文中就指出,“21世纪的教师应该是创造型的教师、引导型的教师、交流型的教师、方法型的教师和因材施教的教师。”[9]

随着时代的进步,对理想的教师形象的研究日趋丰富,学者们已经从以往只关注教师的素质形象发展到教师的全面形象,既包括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思想内涵,也包括了教师上课的仪表仪态,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观察的维度,加强了教师专业化,对当今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在教师形象的塑造方面,研究呈现出多维性的发展特点

从本质上说,教育是一种师生之间双向互动、作用的活动,不仅有教师对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解,也有要求学生从心理上接受教师的角色。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减少角色冲突,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形成角色认同,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此外,教师形象的塑造,也是理想的教师形象的实现途径。金绍荣和肖前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形象的塑造》一文中就指出了教师形象塑造的四项原则,即系统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审美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邱卫东也在其《现代教师形象的设计策略》一文中提出了教师形象塑造的原则,即教育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审美性原则、效能性原则,并且还提出了教师形象设计的主要策略:完善人格、心理维护、人际礼仪、体态设计、仪表设计、语言设计、教育技巧设计。而朱德全则是从教师职业角色的角度来论述教师形象塑造的多维性。他认为:“任何一种社会地位或身份的人,都有一整套由其身份地位所规范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范式,这种心理与行为范式集中体现于职业形象之中;个体又通过职业形象的塑造,在心理与行为上去符合相应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范式。[10]从教师职业角色的内外适应性上看,教师形象是个体人格化形象与集体理想化形象的统一体,所以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个体,教师的形象就必须依从于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在言行及仪表方面就应当在社会系统中树立好一个高尚的个体形象,这种个体形象的塑造无别于社会系统中其他个体形象的塑造。而作为教育系统中的个体,教师的形象就必须遵从于教师的职业规范,在言行举止方面就应当在教育系统中树立好一个为人师表的职业形象,这种个体形象的塑造必须是在教师角色影响下依存于教师集体形象的塑造。为此,教师必须从三个层面的形象适应去塑造好教师职业形象:社会期望的形象适应;职责赋予的形象适应;自我修养的形象适应。从教师职业角色的专门性上看,教师形象也是内在系统的教育形象与外在系统的社会形象的统一体。无论在校内,还是在校外都应当塑造好一个教师应当显现的职业形象。校内显现其良好的教育形象,校外显现其良好的社会形象。从教师职业角色的内外表征性上看,教师形象还应是外显性形象与内隐性形象的统一体。教师形象的内隐性既包括教师广闻博识的涵养,也包括教师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形象的外显性既包括教师的行为表现,也包括教师的情感外显形态。在此基础上,教师形象的外显性与内隐性的统一,又必须使教师着手于语言形象、仪表形象、人格形象与行为形象的完美塑造,促成教师语言形象的和善性、仪表形象的自然性、人格形象的完善性与行为形象的真切性的统一。而其他大多数学者都是从教师形象的内在形象和外在形象上分别论述教师应该塑造什么样的形象。如在外在形象上,主要集中在对教师的仪表、姿态、言语、服饰等方面上的塑造,而在教师的内在形象上,主要是对教师的素质、知识、道德品质及教学能力等方面的塑造。

可见,目前对于教师形象的塑造体现出了多维性的特点,学者们分别从美学、形象学、教育学的角度对教师形象进行塑造。这对理想的教师形象的发展起到了前后呼应的作用。随着人们对教师形象的全面形象的需要,教师形象的塑造也开始趋于多元化,不仅关注教师的教师形象,也注重教师的社会形象塑造,不仅关注教师的内在形象,更关心教师的外在形象塑造。因此,教师形象的塑造正在不断地完善中。

3.在塑造教师形象的作用方面,研究展现了日趋丰富化的倾向

秦启文在其《形象学导论》一书中说:“形象对人的价值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形象塑造活动能够给人带来自豪感和主观幸福感;二是具有审美价值的形象会引起人感官的快适,也会引起心灵的喜悦;三是塑造良好的形象,可以缔结、改造和提升关系、获得他人、社会的信任、支持、友情。”[1]此外,教师形象的塑造不仅具备了以上三种价值,更是对学生、课堂、学校及教师本人都起着巨大的作用。

对学生的作用:(1)德育作用。檀传宝在《德育美学观》一书中,详细阐述了塑造美的教师形象对学生具有德育的作用。其主要体现在“充分发挥德育主体的德育潜能、充分促成学生的榜样学习和改善道德教育的效能。”[11]薄存旭同样在《教师形象塑造的价值及其方法探讨》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即在形成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过程中,教师形象的榜样作用是直接的。(2)美育作用。常文芳在《教师——美的使者》一文中指出,教师形象的美都会给学生以美的启迪,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让学生树立真即美、善即美、劳动即美、探索即美的观念。[12]

对课堂的作用:(1)增强课堂教学效果。金绍荣指出:“进行教师课堂教学形象塑造的目的就在于提高教师在课堂上的威信和对于学生的吸引力, 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自己和自己正在传递的信息。”[5](2)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胡金成也指出:“教师用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来塑造完美的课堂形象,能够引起学生的思维和回忆,使学生借助教师的形象,来理解、再现知识,从而加深学生的记忆力。”[13]其他学者通过亲身经验也纷纷表示,人的种种姿态、面部表情和运用手势都能加强对学生的吸引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对学校的作用:(1)提升学校形象的价值。良好的教师形象不仅是学校良好教学条件的有力体现,同时通过教学活动它又能使师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无疑有助于增进社区等外部环境对学校的信任程度,从而提供更有利的支持,以此吸引更多社区资金,优化招生环境和办学条件,吸引高质量的教师,从而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形象。(2)赢得服务对象的信任。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确立,人们越来越对教育的服务性趋于认同,即教育应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客户”,为其提供优质的服务。这相当程度上则取决于学校的教师形象。因为,在同等投入情况下,服务对象更愿意优先考虑那些具有较高办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学校,而作为教师高素质外显的教师形象无疑具有“广告效应”,它从一个非常重要的侧面反映出学校的教育教学整体水平,并且能有力地吸引被服务者,使其对学校教育产生信任感。

对教师本人的作用:(1)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与发展。金绍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形象的塑造》一文中指出:“教师课堂教学形象的塑造包含了从教师衣着打扮、言行举止、性格品质到教学技艺等各方面的因素, 涉及了教师外在形象、内在素养和专业素质等全方位的塑造与发展。”[5](2)有关教师的社会影响。由于教师形象具有社会整体性的特征,体现出教师在人们心目中的整体风貌,因此,它直接关系到社会对教师的认同,关系到教师在社会中的待遇和地位,直接影响到教师个体的工作、生活环境。

通过对教师形象塑造作用的分析,可以总结得出目前教师形象塑造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形象的塑造是一个德育、智育、美育相结合的过程;二是教师形象的塑造是提升个人价值,赢得他人良好评价的有效途径;三是塑造美的教师形象将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全面开展,促进学校更好的发展。这与以往教师形象塑造的主要作用是改善人们对教师的印象有很大的改变和进步,使得教师形象拥有了更多的现实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教师的重视度和质量。

二、我国教师形象研究方法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向

对于教师形象的研究,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研究范式:

理论思辨的研究。理论思辨的研究则是从多个视角对教师形象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一系列关于建设教师形象的要求和做法,结合时代要求提出多种类型的教师形象,如知识型教师、学者型教师、专家型教师、学习型教师、反思型教师等。如李伟和李润洲的《论教师文化的塑造》、刘佑祥的《当代教师形象的意蕴及塑造》、霍力岩的《论21世纪的教师形象》等都是这种研究方法。

叙事研究。这类研究主要是一线教师、优秀教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体验以及对教师这一神圣职业的自身体会为基础,对教师形象进行的阐述。主要是对“优秀的教师形象是怎样”的描述,并且从教师的道德、知识、人格和仪表四个方面加以阐释。如刘术希在《润物细无声——师德教育有感》一文中,就发表了自己对教师形象的理解,并且提出了她所认为的教师形象应该具有的品质。

问卷调查研究。这类研究主要是针对理想教师形象方面进行的调查,通过问卷归纳出他们心目中理想的教师形象,是对教师教育形象的要素的研究。如冯伟的《初中生心目中理想教师的问卷调查》、盖连强和蒋徐雯的《当今中小学生心目中的老师——对180名中小学生的问卷调查》、安茜的《小学低年级学生心目中理想教师的问卷调查》等。

三种不同的研究方法都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教师形象的相关问题,理论思辨的研究方法使我们对教师形象获得更多理论、政策上的认识,叙事研究的方法则让我们透过研究者的亲身经验看到他们对教师形象的理解,而问卷调查的研究让我们获得更为直观的数据来佐证研究者的一些想法和观点。目前,我国对教师形象的研究已经不再局限于过去的单一的理论思辨的研究方法,而开始采用更为丰富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特别是叙事研究和问卷调查研究的应用,有的学者甚至将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结合在一起进行相关的教师形象的研究。此外,观察研究、访谈研究、比较研究等其他形式的研究方法也逐渐开始被使用。可见,当前我国对于教师形象的研究方法已经表现出了多元化的倾向。因为此类的实证研究方法不仅丰富了以往的研究,使得到的数据更为真实、可信,更是对以往理论思辨研究方法进行了证实,使理论和实际得到了一定的联系,为未来教师形象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和资料。

三、我国教师形象研究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虽然说我国对于教师形象的研究日益丰富,研究内容和方法得到了完善和补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质量的要求。但是,某些教师形象的研究问题仍然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

1.从学生的现实需求角度来研究教师形象的文献不多,未来需重视学生的实际需求

大多数关于教师形象的研究都没有将教师目前的状况和学生的需求相结合。不是对教师形象进行理论上的阐释,就是寻找学生心目中理想的教师形象。这样很容易导致夸大了某些教师素质,而某些不重要的但很有影响的教师素质被忽视。而对于学生是否满意目前教师形象,教师目前形象如何,没有过多的研究。因此,今后的研究应该重视学生对教师形象的实际需求,因为教师形象呈现的好坏,最终是由学生来评价的,我们应该站在评价人的角度来研究教师形象。

2.教师形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未来应该加强教师形象的实施、评价、监督研究

目前,很多研究都是对如何塑造良好的或者美的教师形象做大量的研究,但对如何加强教师对于美的教师形象的观念、如何在教师中开展相应的活动或者培训并没有做研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对教师形象理论知识的研究,对教师形象提升所可以实施的具体措施并没有过多的笔墨,这样就导致了理论与实际的脱节。因此,今后可丰富对教师形象研究结果和理论运用实施效果的评价、监督等方面的研究,使教师知道如何塑造形象,使研究结论和理论真正的与实际相结合,真正的起到改善教师形象的作用。

3.对教师形象的研究仍然不够系统,研究范围和视角可扩大

当前教师形象的研究很多都是对传统教师形象的完美主义倾向的批判,这使得2000年后的教师形象研究,试图从多角度、多层面对现代教师形象进行阐释:我国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开展和教师专业理论的发展,促使了教师专业形象研究的兴起;对于教师形象提升的问题,大多数研究者是针对教师应做出什么样的努力进行研究,而缺少外部环境应给予哪些支持的研究;关于教师形象的研究多集中于教师学校形象的研究,对教师社会形象的研究不充分,对教师形象在新时代下如何转型少有关照。因此,今后在教师形象研究上,仍然可扩充其研究的范围和视角,可从政治视角、经济视角、文化视角等其他视角对教师形象进行剖析,扩大教师形象研究范围,把社会、学校等因素都纳入到研究的范畴中,使教师形象得到更有效的发展。

四、结语

教师形象作为当今教师风貌、能力和素质的展现,不仅代表教育工作者的智慧与才能、人格与价值,更是代表一个国家在教育事业上的发展水平。对于教师形象的研究是加强我国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表现。因此,如果我们要想改革教育,关注以人为本的发展教育,那么就必须得关注教师形象的塑造和提升。

[1] 秦启文,周永康. 形象学导论[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50-51.

[2] 刘佑祥. 当代教师形象的意蕴及塑造[J]. 当代教育科学,2003(1): 29-30.

[3] 薄存旭. 教师形象塑造的价值及其方法探讨[J].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06(4): 61.

[4] 邱卫东. 现代教师形象的设计策略[J]. 教育评论, 2003(3):38-39.

[5] 金绍荣,肖前玲. 课堂教学中教师形象的塑造[J]. 教书育人,2006,6(17):30-31.

[6] 何光学. 教师形象的“藏”与“露”和“给学生以微笑”[J]. 四川教育,1987(5):8.

[7] 吴薇,刘丽欣. 浅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形象[J]. 职业技术教育,1998(13):48-49.

[8] 辛大芳.教师形象不可等闲视之[J].贵州教育,1997(4):12.

[9] 霍力岩. 论21世纪的教师形象[J].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13(3):41-44.

[10] 朱德全. 试论教师形象设计的多维性[J].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12(6):40-43.

[11] 檀传宝. 德育美学观[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51-153.

[12] 常文芳. 教师——美的使者[J]. 师范教育, 2002(Z1):82-83.

[13] 胡金成. 教师形象在课堂教学中的感染作用[J]. 安徽教育,1990(Z1):74.

[责任编辑张淑霞]

TheResearchontheImagesofTeachersinChina:aReview

SHAO Ting, ZHU Xu-dong

(TheResearchCenterofTeachers’EducationofBeijingNormalUniversity,TheResearchBasefor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ofHigherEducationAttachedtotheMinistryofEducation,Beijing100875,China)

A favorable teachers’ image can insert a positive influence upon learners morally and academically. Ever since “GCR”, the research on teachers’ image has been increasingly caught attention and enriched. The research has become multi-perspective, multidimensional and professional. The method is diversified. However, the study is yet to be systematic.

teachers’ image; content of study; method of study, trend

G451

A

1674-2087(2013)03-0001-06

2013-06-06

邵婷,女,上海人,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师文化、教师形象和管理研究;朱旭东,男,浙江浦江人,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所长,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比较教育、美国教育和教师教育以及外国教育史研究。

猜你喜欢

研究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教师如何说课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