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清末北京官话常用中日同形汉字词——以《日清会话辞典》为依据

2013-03-27于冬梅

东疆学刊 2013年2期
关键词:常用词同形辞典

于冬梅

研究清末北京官话常用词是开展现代普通话常用词形成研究的重要步骤之一,但如何进行研究,学术界现在还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从调查清末时期中外北京官话口语文献入手是切实可行的途径。这里,我们以中日学者所编《日清会话辞典》为依据,①池田常太郎、荣善、岳博、陶大均、李凤年等人编撰的《日清会话辞典》,日本报文社于明治36年(1903)9月印行,日本东京丸善株式会社同年发行。本文例举词语前面的数字是该书的页码。先行探讨一下清末北京官话常用词系统中的中日同形汉字词问题,从中得出有益的结论。

一、关于《日清会话辞典》

已经有学者对《日清会话辞典》进行了研究,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六角恒广、李无未,以及李无未指导的学生赵小丹②六角恒广著《中国语教学书志》,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2000年;李无未主编《日本汉语教科书汇刊》,中华书局,2013年;李无未教授指导的学生赵小丹著《〈日清会话辞典〉 语音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6月。。六角恒广、李无未主要是介绍了该书内容,赵小丹探讨了其作为北京官话语音史文献的价值,但对该书词汇并未涉及,与我们研究北京官话词汇史的角度有所区别。

《日清会话辞典》(以下简称《辞典》)是在北京居住的日本学者池田常太郎以及中国学者荣善、岳博、陶大均、李凤年共同编写的,是便于日本人学习北京官话的工具书和教科书。池田常太郎等称:中日两国学者在编写过程中,主要参照了《日语辞书》、《日英辞书》、《英清辞书》等多部词典,历时4年编纂而成。日本报文社于明治36年(1903)9月印行,日本东京丸善株式会社同年发行。

《辞典》强调,之所以把北京语称之为官话,主要考虑到,它是清末中国上流社会的通语。与其他方言用语有很大的不同。官话与学者、文人日常言论和谈话以及写时文时所使用的俗话也存在着较大差别,日本人所应该掌握的汉语口语也与“清国”、“官话”不完全等同,但还是以北京官话为基本标准。

《辞典》正文176页,收录了5190条北京官话常用词语。“附录”有30页,收有北京官话常用词语230个左右。按照日语词语的罗马字发音首字母在英文26字母中的顺序编纂索引,横排第一列即为日语词语罗马字注音,此后依次为日语词语,并在汉字上注片假名日语读音,在日语词语后标记词性;接着是与日语词语相对应的北京官话常用词语。在汉字上注片假名北京官话读音,包括声调,在每一个汉字下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四角用小圈表示上平、下平、上声、去声四声。最后是北京官话常用词语罗马字注音,按照北京官话实际语音注明。

二、《日清会话辞典》常用词系统中日同形汉字词的确认

中日同形汉字词,指的是中日两国词单位层面上,在词的外形上一样,并且以汉字为符号标记的词语。这是从中日两国汉字词外在构型的角度上说的。比如《辞典》28,铅笔、演习、选拔;《辞典》29,浮沉、笔架等。

确认中日同形汉字词,涉及到许多比较复杂的现实汉语语言研究理论与方法问题。确认中日同形汉字词主要应该具有的理论意识是:语言接触理论、语言比较理论、语言学“异质化”理论、共时与历时结合理论、地理语言学传播理论等。

(一)确认《辞典》中日同形汉字词语言接触理论

《辞典》中日同形汉字词的存在是中日非自然近距离接触的结果,它有自己的接触方式和互动关系模式,具有这种中日之间语言接触理论意识,就能够清楚地把握《辞典》中日同形汉字词形成的机制和因素。[1](3~8)比如:《辞典》日语38的支那,它翻译为中国。但这却是当时日本人称呼中国的一种习惯用语,而中国人自己从来不这样定名,卿历史因由很复杂,许多学者硬有研究。无论如何这个记载十分重要,这是中日语言接触的产物。

(二)确认《辞典》中日同形汉字词历史比较语言理论

罗宾斯提到了“面向历史的语言比较”理论。[2](378~448)高本汉重建汉语语音史,建立了“汉语历史语音学”体系。在汉语史研究中,汉语历史词汇学也涉及到令人关注的“重建”问题。《辞典》北京官话常用词收录十分广泛,为我们“重建”清末北京官话常用词系统提供了文献基础。中日词汇的“借用”不可避免成为“接触”的重要途径之一,而中日词汇“接触”之后的情况,只有经过比较才能有所了解。

《辞典》中日同形汉字词的研究,实际上是汉语与非汉藏语系语言的比较研究,即罗宾斯与戴庆厦所说的“类型学”研究。[3](84~94)严格说来,《辞典》中日同形汉字词研究,不但超越了汉语本身,而且也超越了中日两国语言,因为大量的中日同形汉字词来源是多向的,还有来源于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德语、荷兰语等语言的,它跨越了单一语系视野,使语言类型学的共性意识一目了然。譬如《日清会话辞典》所收10米国、28铅笔。沈国威(2008)专门讨论了“铅笔”(172-191页)一词的来源,他发现,它既有中国古典语的因素,也有日本“借用”外来语传播的因素,更有西方传教士对源于德语“铅笔”一词的借用与改造的因素,十分复杂。[4](26)“米国”译为“美国”,千叶谦悟(2010)从“合众国”的构成谈起,解释“合众国”到“美利坚合众国”,再到“美国”定型的过程,很显然,多国语言的证据十分重要。[5](196~205)

(三)确认《辞典》中日同形汉字词“异质化”的语言理论

对《辞典》中日同形汉字词进行“异质化”思考,实际上是语言内外部要素结合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魏因来希、拉波夫等人提出的“有序异质模型”,语言研究理论的转向十分明显,实现了语言与言语、内部与外部、历时与共时的新结合。[6](234~236)

汉语史“异质化”研究理论已经引起了中国学者的充分注意,这给《辞典》中日同形汉字词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参照。是什么原因促使清代末期中日同形汉字词大量产生,比如:26英国话,28远路、演说、选拔,33布施,32坟墓,37月经、减法、原价、元气,36学术、饿死、瓦斯,42逆贼,84咖啡,127领事馆,136写真屋,138新闻记者等。它的产生机制如何,都需要重新去认识。

(四)确认《辞典》中日同形汉字词共时与历时结合的语言理论

索绪尔十分注意区别语言的共时与历时的结合,这告诉我们,研究《辞典》中日同形汉字词的问题一定要进行立体性思考,要有十分明确的时空观念。从共时与历时的角度研究《辞典》,肯定会发现《辞典》中日同形汉字词发展变化的线索。比如,7小豆。《辞典》对译为红豆。当时的北京官话就称为红豆,这是标准的名称,在今天的东北方言中却称为小豆。与此相类似的是11“便所”,《辞典》对译为“茅厕”。在今天的东北方言中却有人称为“便所”的,当然也称为“茅房”或“茅楼儿”的,是不是日本汉字词的遗留也未可知,但他们之间的联系是不可否认的。

(五)确认《辞典》中日同形汉字词语言地理类型学及其相关语言传播理论

从语言地理类型学的角度研究《辞典》中日同形汉字词,可以借鉴比利时学者贺登崧的汉语方言地理学理论。比如北京官话常用词的地域差异,中日同形汉字词就有这方面的例证,比如:12望远镜(汉译,千里眼)、地球,17地球仪,65自转车(自行车、脚踏车)。内田庆市(2010)就谈到了中国文献记载“自行车”传入上海的问题,何桂笙《飞龙岛游记》 (1879)介绍了“自行车”:“自行车者,不用煤,不用汽,不用电力,不用马力人力,而使其车能自行”。这是“自行车”在地理上传播到中国上海的真实写照。以后不断向中国内地扩散。[7](243~250)荒川清秀以“贸易风”一词传入中国为例,也进行了地理传播线路的考察。这是用地理语言学传播理论指导中日同形汉字词研究实践的典型例证。[8](191~207)

《辞典》中日同形汉字词确认的具体方法:

一是《辞典》中日同形汉字词语义分析法,即突破《日清会话辞典》中日同形汉字词同形的表层构形束缚,寻找出相异的内在语义形式。比如:50波止场,如果单纯从字面的汉字理解,就会认为是与防止海啸冲击陆地的事物有关,但《辞典》作者却注释为“马头”(码头)之义,这和字面词义完全不搭边儿。再如47新妇,《辞典》注译为“新姑娘”之义,也和中国汉字词“新媳妇”之义没有关系。

二是《辞典》中日同形汉字词同形语音分析法。识别日语中同形汉字词,对于有些词来讲,通过汉字词外在的构形标记求解词义是行不通的,只好借助于汉字词的语音要素加以判断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比如:152玉,タマ,对译为“球”。这是训读。实际上,还有音读“ぎょく”,由“玉”的音读“ぎょく”和训读“たま”做基本词素构成的一系列双音词。也由于读音的区别,分别标记两类词义范畴。如音读“ぎょく”为词素的词汇:玉(ぎょく)/玉石;玉音(ぎょくおん)/天皇声音;玉颜(ぎょくがん)/皇帝脸、龙颜;玉座(ぎょくざ)/天子的坐席、宝座;玉体(ぎょくたい)/日本天皇的身体。而训读“たま”做基本词素构成的一系列双音词,如玉垣(たまがき)/神社周围的木栅栏;玉串(たまぐし)/(献神用的)玉串;玉砂利(たまじゃり)/大粒沙子;玉垂れ(たまだれ)/珠帘;玉突き(たまつき)/台球;玉手箱(たまてばこ)/(收藏贵重物品的)玉匣;玉细工(たまざいく)/玉器工艺、玉器。

三是《辞典》中日同形汉字词同形结构分析法。日语中存在许多同形汉字词,寻求他们与汉语的不同语义,需要从词语的“同形异构”角度加以识别。[9](28)《辞典》中存在着一些用“不”字作为词头的汉字词,与汉语结构就有很大区别。由此可知,语法结构关系不同,深层次的词汇语义当然也就不同。《辞典》有:28不便、29不注意(对译,不小心)、29不具(对译,断亲、罢亲)、29不身持(对译,没品行)、33不思议(对译,奇怪)、32不人情(对译,不近人情)、35不运(对译,没运气)等。用“无”字作为词头的汉字词也是如此,如15无用心(对译,不谨慎,大意)。

四是《辞典》中日同形汉字词语用分析法。《辞典》以“御”字为词头的同形异义汉字词,其语用类型与汉字词语义表达关系十分密切。40御家族(对译,尊眷)、40御两亲(对译,堂上)、40御姓名(对译,贵姓)、40御于息(对译,令郎)、40御尊父(对译,令尊、老翁)、41御殿、御所(对译,皇宫、大内)、41御膳(对译,饭)。这些由于语用环境不同而造成的汉字词“异义”,对认识中日同形汉字词的结果影响很大。

三、《日清会话辞典》常用词系统中日同形汉字词类型

根据一些学者研究中日同形汉字词的成功经验,这里拟对《辞典》常用词系统中日同形汉字词类型进行归类。①这里的具体分类,按照我们自己的标准,见于冬梅《中日同形异义汉字词研究》,第35-41页,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6月。

(一)《辞典》中日同形汉字词词源类型。

1.汉源同形汉字词。主要是指来源于汉语的词。比如《辞典》:3赤子,4雨水,7朝饭,10万国、蔷薇,13牧童、旁观、没收,14武官,14文明,14文章、文官,15平等,18沉默,19长寿,20朝廷、昼食、中古、忠孝、诛戮,21中秋、昼夜、代笔、价值、代理、手水(洗手水),22大胆、浊音、弹丸,22堕胎,28选拔,31复习、富强、风味,35学艺,36学术、学力、学生、岩石、饿死,30银行、元帅、夏至、义父,39仪式(汉译,威仪),40五伦、豪杰、五经、拷问、后妻,41军舰,42行政,43蜂蜜、秃头,45博士、发汗、发行,47花屋(花儿匠)、犯罪,48叛贼,49发车、发信、旗下(旗人),50机屋(机房)、旗杆、发明、丝瓜,62委细(详细)、石工,63从兄弟,65人望、地面、事务、治疗、辞令、时节、地震,66上元、助词,66女郎(娼妇)、上奏、熏箱(食盒),67巡查、儒者,68 交换、家具,69街道(大街),69海贼(江洋大盗),70阁下,71确实,看板、金盥(洗脸盆),72家内(贱内)、奸通(通奸),74骗欺(欺骗)、纪念,76家族(同族),76竞马(赛马)、刑法、刑罚、轻薄,77形势、结婚,158豆腐、户口(门口),166失物(丢东西),169夜具(衾枕),171杨枝(牙千儿〔牙签儿〕)。

2.和源同形汉字词。又叫“和式汉语词”,一般人认为,这是日本人根据汉语的造词规律,给原有的训读词加上适当的汉字,然后再改用音读的方式拼凑而成的。比如《辞典》:2友婿(汉译,连襟儿),5案内(汉译,向导、引路)、坊主(汉译,和尚),14分娩(汉译,生产)、近寄(汉译,靠着、近)、茶代(汉译,酒钱)、茶果子(汉译,点心),19顶戴(给我),22旦那(汉译,老爷)、吹听(汉译,声明),28烟突(汉译,烟筒),32船荷(汉译,船载),32不似合(汉译,不合式),32风吕敷(汉译,包袱),44配达人(汉译,送信的),49腹立(汉译,生气)、腹卷(汉译,围腰儿)、齿杨子(汉译,刷牙子)、平服(汉译,便服),51返事(汉译,回信、回答)、引替(汉译,交换、兑换),56反故(剩纸)、崩御(驾崩),56本屋(汉译,书林),57、保证、报酬,58一割(一层),59言违(说错了),63居酒屋(汉译,冷酒铺),65状袋(封筒儿),77见物(观光),76怪我(受伤),140妾腹(庶出),149相扑(撂交),157唐物(洋布)、唐物屋(洋布铺),165运赁(脚钱),168若旦那(少爷),割引(折扣),175座敷(房子),174汤屋(澡堂子),174座蒲团(褥子)。

3.外源同形汉字词。排除来源于汉语和日语固有的词汇。比如,佛教传入日本后日本化的佛教用语,经行、知客、行灯、菩萨、罗汉、盂兰盆会等。其实,除了佛教之外,日本明治之前也吸收了一些与之关系密切国家的外来语,比如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家名称及天鹅绒、纽扣、天妇罗、烟草、护膜、酒精、珈、喇叭、骨牌、珐琅等外来物品名称,在语义上明显不同于中国读者的认识。明治之后,日本语常用词中涌进了大量的外来语词。《辞典》比较明显地表现外来语的有:15物理学(格致学),26卑酒(啤酒),36瓦斯(煤气),36玻璃,36合众国(美国),61义齿(假牙,外来语),67株券(股票)、株金(股金)、株主(股票 主),69 解剖(剐),69 海绵(拉丁学名:Porifera ;英文名:Spongiatia or Sponge),72寒暖计(寒暑表),73合羽(油纸),74模型(模子),74片言(半语子),75为换手形(汇票),141消毒、消防、肖像(Portrait),151太平洋,163通信,附录17义国(伊太利)、佛国(法国)、丹国(丁抹,今丹麦)、比国(白耳义)、荷国(和阑)。

4.杂源同形汉字词。《辞典》利用了汉语加和语的造词形式,比如:60呼吸切(喘),64若陪辈(年轻的),64字引(字典)、地代(地价),70挂取(要账的),75胜手(随便、厨房子),162附添(跟班的),163连添(配偶),166卖切(卖完了),173夕立(暴雨)。[10](89~92)

(二)《辞典》中日同形汉字词构造类型。

根据词的汉字数量加以区别:[11](200~210)

1.二字中日同形汉字词。《辞典》:53退潮、被告、贫民、品行,55庖丁(百菜刀),57法律、百姓、保养,56放火、补缺,58表纸,59 位牌(牌位),60阴门(产户),61生命、音信、以来、假眼、女中(女仆),70书替(改写),73肝要(要紧),73借家(租房)。

2.三字中日同形汉字词。《辞典》:5不爱相(汉译,耷拉脸子),28不案内(汉译,不知道),31船大工(汉译,船匠),32船问屋(汉译,船司),63从兄弟,62煎海鼠(海参),36瓦斯灯(煤气灯),69开港场(通商口岸),75仕立屋(成衣铺),149摺附子(洋火)。

3.四字中日同形汉字词。《辞典》并不多见,只有这15例:10万国公法,26土左卫门,39御无沙汰(汉译,久违),41外务大臣,82汽车切符(车票),85牵强附会(牵强),92宫内大臣,121御目出度(恭喜),136芝居小屋(戏馆子),137士官学校(武备学堂),138新闻记者(报馆执笔),142精进料理(素菜),143所带道具(家伙),155停车时间,172邮便切手(邮信票)。

(三)《辞典》中日同形汉字词理解关系类型。

1.对《辞典》中日同形汉字词语法结构的理解不统一。比如158户口,在日语中是“户数人口”和“户籍”之义,但《辞典》译为门口,一个是并列结构,一个是偏正结构,区别很大。《辞典》22出口,也对译为门口,与此考虑不同。再如,72奸通对应通奸,74骗欺对应欺骗,词序不同,但词义一致。

2.对《辞典》中日同形汉字词语音的理解不统一。如:23电气灯,对译电气灯,但按照现在“电灯”对译,语音音节数目不同,意义一致。还有“ 41外人”,对译为“外国人”。《辞典》和“行”组词的有39银行(ギンコ),42行列(ギョ-レッ)、行仪(ギョ-ギ)、行启(ギョ-ギイ),88行李(コ-リ),91行(クダリ)、105行幸(ミユキ)。“行”有四种读音。一般学者认为,“ぎょう”是吴音,是早期长江中下游一带的读音,表示与佛教相关的事物;“こう”是汉音,是隋唐时代西北地方的读音,是日语汉字词的标准读音;“行”汉字音标示不同,因而语义不同。

3.对《辞典》中日同形汉字词的词义理解不统一。《辞典》22出口,对译门口。而今天许多学者理解为外出出口,不一定是和大门有关系。50波止场,对译马头,即码头。和拦截海啸、海浪也有直接关系,译为防波堤。152他国,注解道:支那内地的名词,对译外省,与字面上的“别的国家”词义也没有直接关系。

4.《辞典》中日同形汉字词语义因时代不同,理解也不统一。《辞典》有一些词按照当时的北京官话词语对译,清末人是可以理解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一些词语已经消失或者被另一个词语替换,因而后代人在理解上就出现了障碍。比如158得意,名词,对译主顾;34双儿,对译双棒儿;73合羽,对译油纸,但今天指的是雨伞。同页也有“伞”。74片言,对译半语子,指的是某些人发音存在障碍,含混不清,话语不完整。医学术语称为语音障碍,就是某个(或某些)音素发音不正确,造成与该音素相关的一系列字读音不准,俗称“大舌头”、“咬舌子”等。160讷辩,对译大舌头。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原汉字词语消失,有的则是对译所用词语今天也已经不再使用,或者是用了北京官话中的“俚言俗语”,“土语”成分很重。比如143手淫,对译乐管儿;89公使馆,对译钦差衙门,现代指由一国派驻在另一国的次于大使一级的外交代表,即特命全权公使住所;29符号,对译号头儿,并不对应,符号表示意义的一种标识,而“号头儿”是在社会上有一定修养和身份的人。“号头儿”怎么和“符号”有关系并不清楚;45坟场,对译坟圈子,是口语化。

四、《日清会话辞典》常用词系统中日同形汉字词“对译”问题

在研究《辞典》常用词系统中日同形汉字词时,我们发现,《辞典》作者对日本同形汉字词进行北京官话对应词语翻译,即所谓“对译”存在着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在这里提出来加以讨论:

(一) 由于《辞典》作者对日本同形汉字词理解有误,导致北京官话对应词语选择出现问题,所以,对译北京官话词语是错误的。

比如《辞典》 14部分,名词,汉译,部署,变成动词。理解有误;53引渡,对译接管。但现在引渡的具体意义则是指一国把在该国境内而被他国指控为犯罪或已被他国判刑的人,根据有关国家的请求移交给请求国审判或处罚。在现代国际关系中,引渡已成为两国之间司法合作的重要形式,是国家主权的合法体现。所以,对译为“移交犯人”更为合适。类似的错误还有,比如29符号,对译号头儿,不明确。符号表示意义的一种标识;47新妇,对译新姑娘,应该是新媳妇;69解剖,对译剐。对外来医学术语解释过于简单化,剐是一种对活人处以死刑,即剐刑,和解剖的剖开生物的躯体,以研究各器官的组织构造意义有区别,理解有误;137 试验,名词,对译成考,是动词。实际上,这里是考试的意思,名词;155停车场,对译成火车头,事物不对应;174座蒲团,对译褥子,这是两种不同的东西,蒲团是用蒲草编织而成的圆形扁平坐具。《三省堂大辞林》座布囗寸(ざぶとん)とは、床や冖且田の上に座る际に、臀部、膝、脚の下に宛がう调度品。厚さが数センチ程、一边が数十センチ程の、ほぼ正方形をしており、寝具の布囗寸を小さくしたような形状である。而褥子,按照一般的解释,则是睡觉时垫在身体下面的东西,用棉花或鸭绒或兽皮或草制成的东西。看来,《辞典》作者误解了原词义。

(二)《辞典》作者对日本同形汉字词理解正确,但北京官话对应翻译词语选择并不恰当,所以,对译北京官话词语是不合适的。

3赤裸,译成光眼子,北京话又叫光屁股溜子,称光腚儿,意义不同。55匪徒,译成光棍,译为胡子、土匪。40后妻,译成后婚儿。41军服,对译号衣,指旧时兵卒、差役等所穿的制服,不完全对应,但今天称为军装。32船号,船名,属于两种语义指向。111内阁大臣,译成军机大臣。日本内阁大臣称总理大臣、总理,通称首相,是日本内阁的最高首长。军机大臣在清代负责办理皇帝交办的机要事务,权限在内阁和六部之上,但人数不一。如果译为“首席军机大臣”接近内阁大臣职官,还不完全对应。95官报,译成京报、上验。根据学者们的研究,官报是清末由清政府各部门主办的机关报刊,有100多种,京报只是官报中的一种。[12](127~144)46鼻毛,对译寒毛。寒毛,一般是指人身上的细毛,也不对应。17地位,名词,汉译,地步。20注解,对译演义。一般学者认为演义是指一种小说文体。但在这里有推演、引申道理的意思,与注解的注释意思还有区别。

(三)《辞典》作者对日本同形汉字词理解基本正确,但对应汉语翻译词语选择与北京官话词语有距离,偏离了词义所指范围。

72舰队,译成水军;152他国,注解道:支那内地的,名词,译成外省,但这只是“他国”一个义项;171横文字,译成外国字,只取文字书写部分特征而概括;175杂志,译成“报”,实际上还有刊物;76家族,同族,不单指有血缘关系的同族人,还指一户之内的一家人;76毛衣,对译皮衣裳,但日语中还指用鸟的羽毛做的衣服,和“羽衣”同义;74片眼,一只虎,解释不明确;64时代,沿革,一个指的是时间的共时段,一个指的是时间历的时段;125理发,译为梳头,事实上,译为整理或梳理头发更为合适,不一定是专门的“梳头”,剃头也只是其中的一类。

(四)《辞典》作者对日本同形汉字词理解基本正确,但北京官话对应翻译词语选择并不规范,难以代表当时北京官话的常用词语。

34双儿,双棒儿,今天指双胞胎男孩;86国产,土产,国产不一定就是土产,土产是地方特产;143手淫,译成乐管儿,许多人不一定理解。也可见当时未定型的,比如144出版,译成新梓;144出席,译成临席;150旅行,译成走道儿;45坟场,坟圈子;10乳房,咂儿;4アメリカ,美国,但还有10米国,美国。78献金,献金,应为打点或政治捐款。

《辞典》常用词系统中日同形汉字词“对译”所出现的问题,使我们对《辞典》的认识更深入一步。但我们也要注意,不能“以今律古”。《辞典》中日同形汉字词“对译”时代特点突出,比如:40护送,对译押送、押解,今天护送不一定是用于罪犯;82汽船,译成火轮船;137士官学校,译成武备学堂;66女学校,对译女学堂;21大学校,对译大学堂;132政府,译成官府;89公使馆,对译钦差衙门;77警察署,对译巡捕厅;17蓄音器,对译留声器,今称留声机、录音机;96 竞走,译成赛跑,今天则是一种田赛的项目;37月经,对译月信,但今天应用月经;24道具屋,译成古玩铺,与今天词义不同,今天是古董屋;27营业,对译谋生;71发结,对译剃头的,是梳理头发,理解为剃头的并不合适,今天应对译为理发。

五、《日清会话辞典》中日同形汉字词与清末北京官话常用词考订

《辞典》中日同形汉字词研究与清末北京官话常用词考订工作直接相关,因为考订《辞典》所收词语,就要首先对中日同形汉字词加以鉴别。因为处于清末的北京官话,免不了受时代影响,“借用”大量的外来语词,这些外来语词是如何进入到清末北京官话常用词系统中来,并且在清末北京官话常用词系统居于何种地位,需要认真调查才能得出有益的结论,并对外来语词在清末北京官话常用词系统形成中所发挥的作用有一个基本评估。日本汉字词大量进入到清末北京官话常用词中,与清末留日中国学生译介日本社会文化学术术语有关。如此,深入研究清末北京官话常用词中的日本汉字词,就成为研究清末北京官话常用词系统形成问题的重中之重。很显然,探讨《辞典》中日同形汉字词就是为这种研究所进行的铺垫工作。《辞典》中5420个常用词代表了清末北京官话常用词的基本面貌,这当中的中日同形汉字词当然也就代表了清末北京官话常用词系统中的中日同形汉字词的基本特征。毫无疑问,对《辞典》中日同形汉字词进行探讨,是研究清末北京官话常用词系统的基础。

其一,《辞典》中日同形汉字词进入清末北京官话常用词系统的时代性。比如5文典,对译文法,后来译为语法;80机关,译成消息儿,与今天机构组织没有关系;158投机商,译成跑行市的;171洋行,译成到外国,不确切,洋行指外国商人在中国进行贸易代理商行;36合众国,对译美国;24独逸,对译德国。

其二,《辞典》中日同形汉字词进入清末北京官话常用词系统的规范性。135写真,对译照像;71看板,对译匾、招牌;73借家,对译租房,但74页还有贷家,对译租房。这些词一直到现在还在使用。

其三,《辞典》中日同形汉字词进入清末北京官话常用词系统的书面性。翻译用文言,比如29不意,对译讵料、不意;53引渡,吩译接管,与今天一国根据协议移交给请求国审判或处罚罪犯的解释不同;133石板,对译石印;148水雷,译成水雷。水雷是针对敌国舰艇或潜艇而制造的一种爆炸物。

其四,《辞典》中日同形汉字词进入清末北京官话常用词系统的口语性。71发结,对译剃头的;45坟场,对译坟圈子;10乳房,对译咂儿;174汤屋,对译澡堂子。

郑林曦所编的《普通话三千常用词》(1987)收词3900多个,代表了20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人普通话常用词使用基本情况[13]。把《普通话三千常用词》与《辞典》加以对照,就可以发现《辞典》中日同形汉字词在后来发展变化的一些线索。

有一些是《普通话三千常用词》还保留的,比如地球、瓦斯、落花生、毛巾(与皮衣裳不同)、衣裳、饭店、桌子、包袱、炭、铅笔、练习、赛跑(竞走更专业些)、太太、著作、中年、代理、注意(留神)、电气、电线、电话。再比如,25道路,26同志,卫生(27卫生、保养),30夫人、夫妻(33夫妻)、通知(34通知。日语,布达)、自行车,41军舰、军队,64儿童、66海军,75蚊帐,82烟管/烟袋,82汽车/火车,86国民,87消化、户口(88户籍/户口册),88交际,94会计,96教师,97休息,99中央,101眼镜,108资本,197问题,116日记,125历史/历代史,125理发/梳头,127旅行/出行,127旅行券/护照,126老母/老太太,133世界/普天下,135战争/打仗,138神经病/癫痫,141小便,143酱油,149数学,156天气,156天文,156天下,166运动等。

有一些是《辞典》所没有的新生事物名词,比如卫星、飞机、世纪、国庆节、“五一”劳动节、原子能、氢气、圆珠笔、收割机、服务员、炊事员、解放军、志愿军等。

有一些是《辞典》有的常用词,但已经被《普通话三千常用词》完全或部分替换了,比如星期(日曜/礼拜)、子弹(弹丸/枪弹子儿、67枪子儿)、老 乡(同 乡)、同事(同僚/同寅)、演戏(演剧)、同学(26同窗)、女人(30妇人/娘儿们)、俱乐部(37剧场/戏馆子)、旅社(49旅笼屋/客店)、士兵(51兵士、士卒)、工资(俸给/俸禄)、农民(田舍汉/庄稼人)、妻子(家内/贱内)、公安局(警察署/巡捕厅)、轮船(82汽船/火轮船)、87伞(蝙蝠伞/洋伞/旱伞)、公使馆(公使馆/钦差衙门)、88孔子、法官、法院(128裁判官/承审局)等。

有一些是《辞典》里有,但《普通话三千常用词》没有收录的常用词,比如22弹药、23电信局(对译电报局)、23 长官、24独学、27卫工(卫匠)、27驿(驿站)、27驿马、27颜料、29府厅、28演习、28演说、26营业、30封袋(封筒儿)、31服药、31船帮、33故乡(故土)、33父子、41军律(法令)、40无赖汉(无赖子)、40五官、40傲慢、40拷问、44败诉(打输了)、45博士、51兵力、54午睡、56法事/祭祖、65自国/我邦、65 人力车/东洋车、65磁石/吸铁石、66从仆/跟班的、73金盥/洗脸盆、70阁下、72金贷/财东、72金主/财主、74贷金/放账、77契约/合同、76继母、76继父、77经财/理财、79归朝/回国、78归国/回国、79记号/记号儿、85国旗、85国库、88冰滑/溜冰、88光线、89皇太后、89皇统/帝胄、89工商、91枷号、91斩首、91糊口、92九九/小九九儿、92勋章/宝星、93车夫/赶车的、93句读、94会计局、95官军、官吏、官爵、97及第/中试、97宫殿、98贿赂、98埋葬、99减价、105密输入/进私货(走私)、105密输出/出私货(走私)、197问答、110流人/发 遣、111 内阁/军机 处、112 男子/爷们、112男女、112难产、114年限、114年号、114年表、114年数、114年龄、116人夫/苦力、117农夫/庄稼人、117农家/庄稼汗(汉)、120滑稽/说笑、119记忆/记得、123拇指/大拇哥、124落第、126老婆/老婆子、128留学、128流言、128流产、129宰相、148水产/海产、153诞生日/诞辰、156天主教、156天然、158统计、160徒弟、164种痘/种花儿等等。

《普通话三千常用词》没有收录的常用词,有的是在人们生活中消失了,比如驿站;有的一定存在,只是作者没有考虑到收入《普通话三千常用词》中,比如22弹药、33故乡(故土)、33父子、76继母、76继父中,没有收录进来的常用词,无论如何这都是一种缺憾,对指导人们进行汉语史研究以及汉语语言词汇教学,尤其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十分不利。还有的词是在后来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地位越来越重要的事物,如77契约/合同、77经财/理财、158统计,当时没有收录进来,表明作者认识上的局限已经比较充分地显露出来了。

从《辞典》到《普通话三千常用词》中日同形汉字词,我们仅仅靠粗略比较就可以看出一些变化的基本面貌,可见,中日同形汉字词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地增删替换的,当然也保留了一些生命力很强的常用词。为何这些中日同形汉字常用词生命力如此长久,其外在的动力是什么?毫无疑问,这也是我们今后需要关注的重点。

[1]陈保亚:《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年。

[2][英]R.H.罗宾斯:《普通语言学导论》,申小龙等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3]戴庆厦:《再论汉语与非汉语研究相结合的必要性》,《语言学名家讲座》,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

[4]沈国威:《近代日中语汇交流史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5][日]千叶谦悟:《围绕中国语的东西言语文化交流——近代翻译语的创造与传播》,东京:三省堂,2010年。

[6]陈保亚:《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

[7][日]内田庆市:《文化交涉学与言语接触》,大阪:关西大学出版部,2010年。

[8][日]荒川清秀:《近代日中学术用语形成与传播——以地理学用语为中心》,东京:白帝社,1998年。

[9]于冬梅:《中日同形异义汉字词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6月。

[10]李月松:《现代日语中的汉字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

[11]朱京伟:《蔡元培日本语翻译和初期哲学用语移入》,汉日对比语言学研究会、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日本语言文化系合编:《汉日语言对比论丛(第1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12]李斯颐:《清末10年官报活动概貌》,《新闻研究资料》,1991年第3期。

[13]郑林曦编:《普通话三千常用词》,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87年。

猜你喜欢

常用词同形辞典
韩汉同形完全异义词略考
常用词“怠”“惰”“懒”的历时演变
佛经音义同形字辑释
壮字喃字同形字的三种类别及简要分析
亚鲁辞典
2017年2期《IQ辞典》答案
2017年1期《IQ辞典》答案
2016年12期《IQ辞典》答案
常用词“开、辟”在“开阔”义上的演变替换
日本留学生汉日同形同义词习得情况分析——一项基于出声思考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