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免费师范生职后生涯发展的成长参照

2013-06-29郑继兵

东疆学刊 2013年2期
关键词:教育家生涯师范生

郑继兵

免费师范生是我国当前教师群体中肩负重要使命的一类特殊群体。自 2007年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实施以来,免费师范生群体已经成为国内学者普遍关注和研究的对象。随着免费师范生步入工作岗位,免费师范生职后生涯发展问题已开始引起学界关注。职后生涯发展阶段是免费师范生职业生涯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也是免费师范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核心组成部分。探寻免费师范生职后生涯发展的成长参照,对于促进免费师范生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师生涯发展是指教师的职业素质、能力、成就和职称等随着时间轨迹而发生的变化过程及其相应的心理体验与心理发展历程。[1](85)对于教师生涯发展的理论研究,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和成长性规律,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然而从教师个体所处的时空点来看,这些理论对于教师个体生涯发展的现实指导作用仍然十分有限。对于成长参照的研究,正好可以弥补当前教师生涯发展理论的不足,有利于拓宽教师个体在某一时空点上的视野,发挥教师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使其主动探寻适合自己的生涯发展道路。

一、免费师范生职后生涯发展的特殊境遇

(一)配套政策有待完善

《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规定,免费师范生要“从事中小学教育十年以上”、“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服务二年”、“在协议规定服务期内,一般不得报考脱产研究生”。这些条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师资的作用,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争议,诸如:“免费师范生的违约权被剥夺”、“‘免费师范生’,馅饼还是陷阱?”、“免费师范生牺牲了就业自由吗?”等等①源自新华网发展论坛、华大博雅论坛、中国网等热议话题。。

随着首届免费师范生步入职业生涯,相关的配套政策渐渐开始发力,与此同时,当前政策本身存在的不足也逐渐显露出来。一是当前政策对免费师范生职后生涯发展的“束缚”过于生硬。十年服务期、服务期内不得报考脱产研究生等条款的限制,令一些学生觉得前途发展受限,甚至失去了前进的信心和动力。有调查显示,52%的学生选择免费师范专业的首选理由是“家庭经济困难”,并非出于对教师事业的热爱,而是“迫于无奈”。[2](87)据悉,教育部正在研究建立免费师范生的录用和退出机制。二是当前政策对于免费师范生个体职后生涯发展的关注较为薄弱。当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主要集中在免费师范生的就业服务和保障方面,免费师范生职后生涯发展的有关政策有待于跟进制订和实施。

(二)发展路径难以确定

免费教育政策实施以来,国家对免费师范生寄予了厚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未来教育家”。然而,对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免费师范生而言,他们究竟该选择一条什么样的职后生涯发展道路才能够顺利成长为“未来教育家”?这不仅是免费师范生遇到的最大困惑,也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未来教育家”标准的模糊感影响到免费师范生职后生涯发展路径的选择。温家宝总理在谈到教育家办学时,曾对“教育家”作过解释:“我这里所说的教育家,他们可能不是某些专业的专门家,但是他们第一热爱教育,第二懂得教育,第三要站在教育的第一线,不是一时而是终身”②源自 2010年 2月 27日温家宝总理与网友的在线交谈。。温总理的解释既揭示了教育家的标准,同时也为未来教育家的成长提出了要求。伴随着现实与理想之间距离的出现,多数免费师范生对于“未来教育家”标准产生了一定的模糊感。访谈中一旦提及“未来教育家”,多数免费师范生认为:“要成长为教育家难度很大”、“教育家的称谓似乎离自己有点远”、“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模糊感的产生,使得免费师范生对于职后生涯发展形成了不同的认识,从而影响到他们职后生涯发展路径的选择。

从理论研究情况来看,教师职后生涯发展的路径探寻仍在艰难进行当中。中外历史上曾出现过不少教育名家,一些研究者致力于研究以往教育名家的成长之路,希望通过研究找寻到教师生涯发展的现实路径。但由于时过境迁,当前免费师范生职后生涯发展已不可能再重复以往名家的成长之路。正如费斯勒(Fessler)所言,教师生涯发展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教师自身的个人因素,也有组织因素。[3](27)当前,教师生涯发展的理论成果表明,对教师生涯发展的研究早已突破了一维静态的研究,开始转向关注多维动态和个体能动性的研究,逐步丰富并符合教师生涯发展的实际状况。[4](281~318)

(三)成长养分天然不足

教师职后生涯发展的历程错综复杂,必然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养分”就是一种影响教师职后生涯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特殊因素。像花草树木一样,免费师范生要成长为“未来教育家”,他们也需要一定的“养分”补给。这里所说的“养分”,主要是指教师职后成长所处的环境和遭遇的特殊事件,如学习训练机会、社会变迁、家庭等非个人所能控制的因素,以及人际环境,它对教师个人的学习与抉择有很大影响。[5](72)对于免费师范生而言,“毕业”不等于“成才”,因为从合格毕业生到“未来教育家”,他们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入职”也不等于“成才”,无论是到农村学校任教,还是到城市学校任教,他们要成为“未来教育家”,都需要在特殊的“养分”补给下循序渐进方能历练成才。

从政策导向来看,国家鼓励免费师范毕业生到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任教,鼓励他们到农村学校任教。③参见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央编办、财政部 2010年印发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实施办法》。然而,农村学校往往教学条件简陋、观念落后、信息闭塞,教师待遇偏低、生活艰苦、培训机会少,这些因素的客观存在,导致农村教师职后成长的养分天然不足。部分免费师范生认为农村学校的客观条件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不利,便违背了当初的诺言选择了到城市工作[6]。据2011年9月教育部公布的数据④源自教育部 2011年 9月 6日新闻发布会信息。显示,全国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城市就业比例达61%;另据人民日报记者对首届免费师范生在 17个省区的就业情况调查,超过51.8%的毕业生留在了城市工作,而真正在农村任教的只占受调查总数的 4.1%。[7]另有研究表明[8],选择在城市就业的免费师范生,同样也会面临另外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城市生活节奏较快、竞争激烈,以及时下城市房价飙升、物价上涨等因素给城市教师带来了很大的生活压力,生活压力过大也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学校对于教师职后成长也缺乏一定的天然养分。

二、免费师范生职后成长参照的价值探寻

世间万物是普遍联系的,人们判断事物总需要靠参照物进行,因此参照物的作用至关重要。免费师范生职后成长参照,即免费师范生在职后生涯发展过程中的成长参照物,这里提到的参照物,按照物理学学科界定应称之为“参照系”,它是指研究物体运动时被选来作为参考标准的物体或物体系。对于免费师范生的职后生涯发展而言,成长参照的价值意义主要体现在时空定位、自我调适和路径对接等三个方面。

(一 )时空定位

从教师职后生涯发展的历程来看,时间和空间是两个重要的组成要素。时间是指教师职后发展历程在时间轨迹上的不同时间节点,空间是指教师职后发展历程中在不同时间节点所处的社会组织、地理环境等位置。时空定位就是免费师范生在职后成长历程中的一系列节点上的时间和空间定位。随着时间的增长,教师年龄逐渐增大,教龄越来越长,教学经验一般会变得更加丰富。同时,教师所处的空间位置也在发生着变化,教师对周围环境越来越熟悉,社会关系也越来越复杂。

对于免费师范生而言,由于职后发展路径的不确定性,他们在不同时间和空间节点上就容易出现“消极定位”或“盲目定位”的现象。“消极定位”的思想表现为:“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反正国家都已经安排好了政策和岗位,按部就班教书自然就会成才。“盲目定位”的思想表现为:“有奶便是娘”,只要是优秀教师、骨干教师、教育名家,照搬照学就能成才。无论是消极定位,还是盲目定位,都是定位不准的表现,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缺乏科学的成长参照。就某一个时间和空间节点来看,免费师范生成长的时空定位是否准确,取决于成长参照选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时空发展与生涯发展的二维关系示意图(见图 1),有助于我们理解成长参照与生涯发展之间的关系。曲线③是理想的生涯发展取向。由于生涯发展路径的不确定性,因此该曲线用虚线表示。虚线上的一系列连续的点表示时空定位点,也就是成长参照节点。曲线①和曲线②分别表示因消极定位和盲目定位可能形成的生涯发展曲线。教师在成长中如不能找准时空定位点,将无法走出一条理想的生涯发展道路。

图1 时空发展与生涯发展的二维关系示意图

(二 )自我调适

由于受到政策、环境、生活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免费师范生在职后生涯发展中难免会遭遇到各种挫折。自我调适是指教师个体在面对挫折时主动调节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寻求有效出路的策略选择。职后成长参照的确立,有助于教师开展自我调适。在自我调适过程中,成长参照主要发挥着认识自我和引领自我的作用。

1.认识自我

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和问题的多面性,要真正达到对事物的全面而深刻的意义建构是很困难的,往往从不同的角度考虑,便可以得出不同的理解。俗话“当局者迷”也在告诫我们:陷于具体事物之中,我们往往难以把握事物全貌。因此,教师在认识自我过程中,应重视角色学习,提高角色认知水平,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角色适应能力,积极寻求契合自身的角色系统[9](35~39)。成长参照的确立,犹如一面镜子置于面前,可以让我们置于身外来审视自我、认识自我。在与成长参照的对比中,我们容易发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也容易看到自身的优点和长处,从而为个体进行自我调控与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

2.引领自我

自我调适的关键在于自我调控,教师在全面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必须实施有效的自我调控。在教师职业生涯发展中,成长参照为教师实施自我调控引领着方向和道路。借助上述时空发展与生涯发展的二维关系示意图(图 1),我们可以看出:成长参照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是由一系列连续变化的具体参照系组成。教师生涯发展的理想曲线上的每一个点都是教师在成长中的一个具体参照系。一个具体的参照系,不仅在某一个时空点上对教师成长发挥着引领作用,而且在整个生涯发展历程中也发挥着引领作用。在具体的某个时空点上,一个参照系的确立为教师个体的发展在这个时空点确立了奋斗目标,引领教师为之奋斗;在整个生涯发展历程上,一系列连续的参照系依次发力发挥作用,引领教师朝着理想的生涯发展目标前进,逐渐走出一条符合教师个体实际、最佳的生涯发展道路。

(三 )路径对接

目前,直接针对免费师范生职后生涯发展路径的研究还比较少见,而针对专家型教师成长路径的研究已有探索。

在成才之路难以确定的背景下,找准自己当前的成长参照,走好自己眼前的路,这对免费师范生而言,既是他们职后生涯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选择,也是他们对接理想发展路径的明智之举。在这个意义上,成长参照发挥着重要的路径对接作用。借助图2,我们可以对成长参照的路径对接作用作以说明,假如某教师处于消极定位曲线上的任一时空点 A,如果他找准了成长参照点 A’,那么,他就可以实现从消极定位曲线到理想曲线的对接,从而走向理想的生涯发展道路。同样,假如某教师处于盲目定位曲线上的任一时空点 B,如果他找准了成长参照点 B’,那么,他也可以实现从盲目定位曲线到理想曲线的对接,从而走向理想的生涯发展道路。

图2 成长参照的路径对接作用

三、免费师范生职后成长参照的维度建构

由于事物具有多种多样的性质,对事物的把握就需要许多共同起作用的维度来进行,这些共同起作用的维度按一定方式构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即我们所谓的参照系。[10](40~44)参照系的维度构成,为我们深入认识和把握成长参照的内部组成提供了研究思路和实践指导。为充分发挥成长参照的价值意义,结合免费师范生职后生涯发展实际,我们尝试对成长参照的维度组成进行探寻,从政策、理论、角色、自我等四个维度提出了四种参照,四种参照互相联系、有机结合,形成了“四位一体”的维度建构。

(一 )政策参照

政策是国家或政党为完成一定历史时期的任务而制定的具体行动准则。[11](1670)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推出伊始就明确提出,“要培养大批优秀的教师”,“倡导教育家办学”,“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工作者”。①参见教育部、财政部、中央编办、人事部 2007年制定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免费师范生的职后成长与国家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密切相关。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对免费师范生的职后成长具有一定的引导和约束作用。一方面,它为免费师范生职后成长带来了阳光,如“就业有编有岗”、“服务期内可以在学校之间进行流动”等;另一方面,政策规定了一些限制性条款,如:“不履行协议需交违约金”、“毕业后从事中小学教育 10年以上”等。

免费师范生要建立职后发展的政策参照,必须做到关注政策、熟悉政策和把握政策。关注政策,就是要了解政策的动向,关注政策的取向;熟悉政策,就是要熟知政策条款,理解政策内容;把握政策,就是要从当前实际出发,找准个体当前成长的政策比较点和结合点,即政策对接点。在免费师范生职后生涯发展历程中,个体的政策比较点和结合点也会随时空变化而变换。为保证政策参照的有效性,免费师范生个体要积极了解政策的初衷和背景,主动向政策靠拢,深刻认识政策约束性条款的意义所在,要避免政策的约束性成为教师个人生涯发展的绊脚石。

(二 )理论参照

随着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师生涯发展研究的理论成果逐渐丰富起来。朱旭东等人总结了当前教师生涯发展理论的四种理论模型,即按照教师年龄或教龄发展的周期论、按照专业成熟的阶段论、社会系统论下的循环论和自我更新的实现论,认为随着新的理论视角的不断出现,教师生涯发展理论必定走向多元化阶段。[4](281~318)理论的多元化走向,使得教师职后生涯发展问题变得复杂化,但同时也为教师职后生涯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理论参考和选择。

免费师范生要建立职后发展的理论参照,必须做到主动学习理论、深入领会理论和贴身实践理论。主动学习理论,就是要充分认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主动学习各种教师生涯发展理论;深入领会理论,就是要深刻理解各种教师生涯发展理论的内涵,熟知理论优缺点、产生背景和应用环境;贴身实践理论,就是要结合职后成长实际,根据自己所处的不同时空点选择参考理论进行实践。理论参照并非绝对相同和一成不变,不同的人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环境中建立的理论参照可能会存在差异。因此,免费师范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借鉴相关理论,建立符合自己需要的、对职后发展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理论参照。

(三 )角色参照

角色是指一个人在社会关系群体中的身份标识以及与其身份相适应的行为规范。教师作为一种典型的职业,有着明确的角色规定性,如“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公正、无私、善良、正直”、“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这种角色的规定性既是社会关系群体对教师职业的共同认识和期望,也是教师自身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国家对免费师范生成长提出的角色期望是“未来教育家”,这是一个远景角色定位,而这一远景角色定位却需要免费师范生在成长中时时关注和不懈努力。找寻和建立职后成长中的角色参照,有助于免费师范生最终实现远景角色期望。

免费师范生要建立职后发展的角色参照,必须学会找寻角色、对比角色和赶超角色。找寻角色,就是要寻找身边可以作为自己角色参照的角色对象,比如富有经验的教师、骨干教师、优秀教师、教育专家等等;对比角色,就是要与所选的角色对象进行比较,学习对方的优点,弥补自身的不足;赶超角色,就是要树立竞争意识、勇于进取,争取达到和赶超自己所选的角色对象。免费师范生一般应选择身边的榜样或与自身成长环境基本相符的榜样,同时把握循序渐进原则,这样便于发挥角色参照的引领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角色参照也可能会发展变化。免费师范生还应适时调整自己的角色参照,让自己在不断的超越中逐步走向和实现“未来教育家”的远景角色期望。

(四 )自我参照

1977年,Rogers等人发现,记忆材料与自我相联系时的记忆成绩比其他编码条件好,他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自我参照效应(self-reference effect,简称 SRE)。[12](677~678)继 Rogers等人的研究之后,自我参照效应后来又得到了大量的研究证实。我们在接触到与自己有关的资讯或者事情时,最不可能忽略或者出现遗忘,因此在接触新东西时,如果它与我们自身有密切关系,学习的时候就有动力,而且不容易忘记。免费师范生在职后成长中建立自我参照,对于实现个体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3](1)

免费师范生要建立职后成长的自我参照,必须努力做到自我认知、自我实践和自我反思。自我认知,就是教师对自己个体存在的洞察和理解,包括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的认知;自我实践,就是教师对自我发展提出行动规划,并将行动规划付诸实践,通过实践努力实现规划目标;自我反思,就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思考,总结出成功经验或者失败教训,从而进一步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实现专业发展的过程。[14](36~37)在职后成长过程中,免费师范生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自我,不努力自我实践、自我反思,往往就会产生自卑感、空虚感,甚至丧失前进的动力;如果过高地评价自己,骄傲自大,盲目实践,也会迷失前进的方向,难以实现专业发展。因此,建立良好的自我参照,不仅是免费师范生职后成长的重要前提,也是他们实现专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1]申继亮:《教师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2]李莉:《免费师范生为何不愿做教师?》,《教育与职业》,2010年第 28期。

[3]Ralph F.& Judith C.C.著 ,《教师职业生涯周期》,董丽敏,高耀明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

[4]朱旭东:《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5]吴伦敦:《教师专业发展导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6]刘锦:《人下去了,心能留多久?——我省首届免费师范生就业去向调查》,《陕西日报》,2011-11-16。

[7]吴齐强,黄娴,银燕:《首届免费师范生去了哪里》 ,《人民日报》 ,2011-9-28。

[8]王晓宁:《城市中学教师压力问题分析》,《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 10期。

[9]刘要悟 ,朱丹:《教育相关群体的教师角色期望之社会调适和教师自我调适》,《教师教育研究》,2010年第 3期。

[10]蒙爱军:《维度之维度——参照系的意义分析》,《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第 3期。

[11]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4年。

[12]Rogers T.B.,Kuiper N.A.,Kirker W.S.:Self- Reference and Encoding of Personal Information.General of Personality and Psychology,1977(9).

[13]顾明远:《尊师重教: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导引教师教育变革》,《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年第 3期。

[14]孙瑞欣:《自我反思,反思什么》,《河北教育(综合版)》,2011年第 10期。

猜你喜欢

教育家生涯师范生
教育家与儿童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吐槽退役生涯
我的地下工作生涯
津派教育家成长
生涯教育:未来已至,未来可期
为什么现在要说“新教育家”
教育家
一颗负责的心——我的班主任生涯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