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的精神教育
2013-03-27张中飞
张中飞
精神教育是以知识和技能教育为基础,以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审美教育和精神信仰教育为主要内容,以推进人的精神进化、提升人的精神存在状态为目标的一种综合性教育,它是完整教育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在当今物质主义泛滥、工具理性膨胀的时代,加强精神教育,关注人的精神需求,提升人的精神生活品质已迫在眉睫,而人的精神世界的全面发展亦是马克思主义人学追求的重要目标。马克思主义人学是以现实的个人为出发点,以人的本质、属性、需要、实践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为主要内容的系统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人的精神属性是人之为人的基本属性之一,人的精神需要是人特有的不可或缺的高层次需求,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发展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关注人的精神世界,推进人的精神进化并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不懈的追求。人的精神世界是马克思主义人学和精神教育共同关注的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框架分析和研究精神教育,对于奠定精神教育的哲学根基、推动其不断深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人的精神属性是精神教育的人性根源
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在自然属性、精神属性和社会属性这三大人的基本属性中,精神属性是使人得以与动物相区别的重要属性之一,正如马克思所说:“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1](96)人的精神属性源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同时在一定意义上又高于这两大属性,起着最高的统摄作用。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思维着的精神”是“物质的最高精华”,[2](279)它是人类引以为傲的属性,正是因为具有这一属性,人才成为了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超越性的存在。首先,人形成了有别于动物心理的自我意识。人的意识不仅仅“只是对直接的可感知的环境的一种意识”,不是“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3](81~82)而是一种自觉的、能动的意识,它不仅能反映外部世界,而且还能认知自我、体验情感和调控意志。其次,人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独特的精神属性使人不仅能正确反映外部世界,认识自我,而且还能自觉地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再次,人成为了不断提升和超越自我的存在。人的精神属性决定了人是追求意义的存在物,提升和超越自我,追求完善是其永恒的内在诉求,人在其生命活动中需要不断地打破限制,超越现实,最终实现自我。总之,人的精神属性决定了人是有别于动物的主体性存在,是一种能动的超越现实,实现理想的精神性存在。
人的精神属性决定了人不仅是生物性的存在,更是精神性的存在。相较于动物而言,人不仅有低级的心理机能,更有高级的心理机能、复杂的精神世界以及丰富的精神活动,形成了高层次的道德规范和精神追求。可见,精神教育是人作为精神性存在的必然要求,人在自身的发展和完善中,除了要接受“身体教育”,更应不断地接受精神教育,培养健康的心理,提升道德水准和审美能力,确立正确的信仰。因此,以构建、完善人的精神世界为核心的精神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精神性存在决定了精神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必要性,人的精神属性构成了精神教育的重要人性根源。
二、人的精神需要是精神教育的出发点
人是自然存在、社会存在和精神存在的有机统一,与之相适应,人的需要是由自然需要、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综合体系。人的精神需要是在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更高层次的需要,它表现为人在心理、情感、归属、道德、审美、理想信仰、自我实现等精神生活上的追求,表现为人们求真、向善和审美的需要,它是人的本质特征的重要体现。人的精神需要具有广泛多样性、主观能动性、永恒超越性等特征。首先,人的精神需要是广泛多样的。马克思曾指出:“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4](130)人的需要是广泛多样的,人的精神需要亦是如此。人既有日常生活中休闲娱乐的精神需求,又有心理、情感等基本精神需要,更有理想信仰、自我实现等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人的精神需要是由高低不同层次、广泛多样的需要相互联系而形成的一个复杂体系。其次,人的精神需要具有主观能动性。精神需要是在人能动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发展起来的,人对自己的精神需要具有清醒的意识,并在能动的实践活动中自主地选择、实现自己的精神需要。再次,人的精神需要是永恒超越的。人是历史的、超越性的存在,这决定了人的精神需要必然是不断提升、永恒发展的,而且由意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所决定。相较于自然和社会的需要,人的精神需要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超越现有的客观物质条件的限制,并获得无限的发展和提升。
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人“必须有时间满足精神的和社会的需要”[5](260),追求人的精神需要的满足是人的本性之一。精神教育是以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和精神诉求,提升人的精神生活品质,明确人的精神信仰,完善人的精神世界为目标的。马克思主义人学对精神需要合理性的肯定,一方面为精神教育的存在和发展奠定了人学基础,另一方面为精神教育的有效开展指明了方向,精神教育的开展必须针对广泛多样的精神需要,必须尊重人的自主选择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必须遵循精神需要的变化发展规律。人的精神需要是精神教育实效性的有效保障,也是精神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
三、人的主体性是精神教育的根本宗旨
人的主体性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重要内容。马克思认为,人“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是“有自然力的、有生命的、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1](167~169)“人始终是主体”[1](130)。 在马克思主义人学中,主体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从事着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人。主体性是人作为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性,表现为人在具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自主性是主体性的首要表现,它为人的主体地位的获得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重要保障。主体的自主性是在人的自我意识基础上,相对于现实的主客观条件所表现出来的独立、自知、自由、自主、自为的特性和能力,它不仅使自己成为了外在客观世界的主人,同时也成为了自己主观精神世界的主人。能动性是主体性的重要表现,它是人在自觉认知自身的主体本质和地位的基础上,按照自身的目的和需求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它是意识的能动性和实践的能动性的有机统一。能动性是主体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和自主的重要保证。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是主体性的最本质的特征,它是主体在认识和掌握客观必然性的基础上有目的(有意识)地探索新认识、创造新事物的特征和能力。创造性使主体在不断改变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日益趋向完善。人的主体性不是先天的,而是在后天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一个动态的不断生成的过程,它将随着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深入而不断趋于丰富和完善。
马克思主义人学将人的主体性的培育、发展和完善视为人自身发展的应有之义,视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提出的必然要求。人的主体性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主体能力的提升、主体精神的培育以及主体人格的塑造。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人对自身的主体地位尚缺乏真正的自觉,人的知识、情感和意志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独立自主、开拓创新、团结协作、勇于承担的主体精神亟需进一步培养,心理健康、品质优良、信仰坚定而崇高的主体人格有待于进一步塑造,人的主体性尚需进一步完善。精神教育是培养和塑造主体灵魂和精神的社会活动,它以人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主体精神和主体人格的培育为其根本宗旨,它对于弘扬和提高人的主体性具有积极意义。精神教育的开展和人的主体性的发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四、人的实践性是精神教育的有效途径
马克思主义人学是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它认为人“不是处于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的人”,而“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3](73)是从事着现实的实践活动的人。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他曾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3](46),因此,人是实践的存在物,实践性是人的根本属性。在人的产生和发展问题上,马克思认为人的实践活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3](55),人通过实践活动同时实现了对外在客观世界和内心主观世界的成功改造,实现了自身的发展。此外,马克思主义还认为人的精神世界是物质世界在实践活动中分化的产物。精神世界即人的主观世界,是人脑认识和反映客观世界的精神活动以及心理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人的思想、意识、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等内容。马克思认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中也是这样”[3](72)。可见,人的思想、意识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发展起来的,人的精神世界是物质世界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和内化。实践活动最终使客观的物质世界二重化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因此,人的精神世界形成和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人的实践活动。
精神教育是以提升人的精神存在状态、构建完善的精神世界为己任的教育活动,它以使人具有丰富而健康的精神生活、崇高而坚定的精神信仰、日益提升的精神文化水平和认识能力、完满的精神世界等作为其奋斗目标。而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表明:实践是精神世界的源泉,丰富的精神生活离不开实践的创造,坚定的精神信仰必须经历实践的打磨,精神文化水平和认识能力的提升必须通过实践活动的发展创新才能实现,总之,实践是最终营造完满精神世界的唯一有效途径。由此可见,有效而成功的精神教育必须回归实践,使人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真正的体验和感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满足多样化的精神需求,在创新的实践中不断实现精神进化,在曲折的实践中坚定自己的精神信仰。总之,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实践理论为精神教育的有效开展和目标的最终达成指明了现实的正确途径,也为精神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五、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精神教育的最终归宿
马克思主义人学是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其研究探讨的核心。马克思主义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视为其未来理想社会的理想目标和主要特征,在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描述中,马克思就认为,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5](649)。 此外,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也曾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294)。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科学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得出的必然结论,也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最高奋斗目标。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的本质的全面占有和实现,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123),它表现为人的多样化需要的全面发展、人的活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的全面发展以及人的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而精神需要是人的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活动和能力的发展离不开人的精神活动和精神力量的发展,人的社会交往也必然包含人的精神交往,而人的心理、道德以及思想观念则是人的个性的主要内容。由此可见,人的精神需要、精神活动、精神力量、精神交往以及人的心理、道德、思想、观念等的全面发展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离不开人的精神世界的提升和完善。而人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着现实的实践活动的人,人是社会的现实的人,基于这一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现实的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人的发展必须以社会的发展为前提,必须依赖于社会生产力、社会制度和体制、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才能最终实现。
马克思认为“全面发展的个人……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6](108),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必须放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加以考察,它的发展过程和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是相一致的。在这一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教育是推动人全面发展实现的重要动力,马克思也曾指出:“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培训”[5](195),人的知识、经验的获得、能力的提升必须通过相应的教育才能实现。教育作为培育人的活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其最终的奋斗目标。精神教育是完整的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健康心理、健全人格、优良品质、坚定信仰、崇高精神境界和完满精神世界的人是其终极培养目标。由此可见,构建人的完满精神世界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仅是马克主义人学的最终追求,也是精神教育的最终归宿。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4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