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生学习力的调查分析——以济南三十中为例
2013-03-27陈树洪
●陈树洪
一、调研目的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让学生好学、爱学,最终学生能够在自觉愉快的学习中提高成绩,我们对济南市第三十中的初一、初二、初三三个年级进行调查,研究影响三十中各个年级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因素。从而对症下药,进行针对性改进。
二、调研设计
此次调研的工具是调研问卷,调研问卷围绕调研目的,从影响学生学习内驱力的4个维度进行设计,包括:个人因素、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四个大维度下面各自又包括若干个小维度,其中,个人因素涉及:学生自身的基本情况、性格、自控能力、自信心、意志力、责任感、好胜心、成就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成就归因、学习迁移、学习风格、兴趣需要;学校环境涉及:年级因素、教师教学、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班集体影响、班级组织形式;家庭环境涉及:家庭情况、父母的情况、父母对我的教育情况;社会环境主要是学生居住地周围的社会人文环境等。然后根据每个小维度涉及具体的调查问题。
初一、初二、初三三个年级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差异之处,所以针对每个年级设计一份个性化问卷。其中,学校环境维度下的年级因素三份问卷各不一样,其它维度问题一样。
三、调研实施
三份问卷分别对三个年级进行调研。其中,初一发放问卷120份,回收l20份,回收率100%;初二发放问卷l31份,回收131份,回收率100%;初二发放问卷l45份,回收145份,回收率100%。
四、调研结果及分析
(一)个人因素调查结果及分析
1.自控能力
提前预习语文、数学、外语课程是三十中的要求,以下是对该问题的调查结果,通过不同程度学生情况的对比,学习越优秀的学生,越能完成任务。
“上课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调查,看以下三个图,初一年级,“差生”在这方面做得最差;初二年级,自控力从“优生”到“差生”是一直下降的;初三年级,“优生”的自控力最高。
调查显示,学习自控力在学生的学习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2.自信心
学生自信心较高,他们并不认为自己差,即使是“差生”,他们对自己也有一定程度的自信。学生并不认为自己的学习水平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多数学生认为学习是可改善的,对于学习好的学生,他们更多的认为只要自己努力,学习就可改善,对于学习相对差的学生,他们更多的认为其它人的帮助对自己学习提高的重要作用。
这项调查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积极的信息,那就是,不管哪个程度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都有高的期望,并且对实现这个期望抱有积极乐观的态度,这是改变学生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同样也可以看到,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自信心也有差距,这就需要周围人对学习差自信心低的学生给予帮助和鼓励。
3.意志力
“是否去认真完成老师交代的任务”,从“优生”到“差生”,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率越来越低。
“遇到不懂的题目,我会想办法弄懂”,从“优”到“差”,赞同该观点的学生是呈下降趋势的,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意志力差异较大,学习好的学生意志力强。
“为了完成学习任务,我自愿减少休息或玩耍时间”,蓝色折线是走低的,“优生”相对于“差生”,在休息、玩耍和学习发生冲突时,更愿意把学习放在第一位。
学习意志力对学习影响很大,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力是提高学生成绩的一条重要途径。
4.责任感
整体上,学生责任感很强,他们对自己、对辛劳的父母、对关心自己的老师都表现出较强的学习责任感。
小组合作是三十中的教学组织形式,以下是通过小组合作调查学生责任感。
“为了小组成员,我必须尽最大努力去学习”,初一、初二年级做得比初三好,并且三个年级中,“优生”做得比“差生好”。
“我非常愿意帮助组内其他同学”,60%左右的学生非常愿意,但从“优”到“差”意愿是降低的,差生在帮困上会有更多困难。
“通过帮助他人,我的学习能力明显提升”,这个回答是肯定的,相互帮助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对提高学习能力是有效的。
“我在小组担任某一职务”,从“优”到“差”任职机会呈直线下降趋势。“差生”很少有在小组内担任职务的机会,担任小组职位的主要是“优生”。
“为了做到称职,我要把自己的学习提上去”,有职务在身的学生学习责任心更强,更能激起其学习欲望。
调查结果:多数学生愿意帮助同学学习,在学习上相互帮助利于提高学习,这证明了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是有效的。
担任某一职务的学生,学习责任感更强,被父母、老师关注或对自己提出期望的学生,学习责任感更强。
5.好胜心
“我不想在学习上比其他同学差”,几乎没有学生心甘情愿比别的同学学习差,他们都有很强的好胜心,而学习好的学生,他们的好胜心更强。
“小组间的竞争激励我学习”,60%以上的学生都认同该看法,“优生”比“差生”更明显。
学生的好胜心对学习有影响,好胜心是可激发、易激发的,教师要利用学生不服输、要强的心理,在教学上设计适当竞争来促进学习。
6.成就感
“跟小组成员讲解自己理解的知识时很有成就感”,60%以上的学生非常赞同该看法。在学习上能够帮助别人,体现自身价值,学生内心非常自豪、有成就感。
能体验到学习成就感的学生,更容易激发学习的热情,而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对于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教师要设置较低的任务,在没有感觉到学习挫败感的情况下,去获得学习成就感,教师和小组内其他成员也可以通过对这些学生的肯定、鼓励,提高其成就感。
学生帮助别人学习获得成就感,再次证明了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其存在的合理性。
7.兴趣需要
“为了理想,我努力学好现在知识”,各个学习程度的学生存在差异,“优生”更能够为了理想而付出行动,“差生”则是有理想,鲜有行动
“我觉得学习知识很有趣”,初一学习知识的乐趣最高,初二和初三,“优生”在学习知识时,比“差生”更能感觉到学习乐趣。
“优生”相对其他程度学生更能感觉到知识的用处。实用性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又一因素。
8.学习方法
学生在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上,做得不是很好,“差生”在这方面做得比“优生”更差。总结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非常重要。
“我确保下次上该课之前,该课程上节课的内容已经掌握”,“优生”在巩固原有知识方面远比“差生”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非常重要。
9.归因方法
不同的归因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归因有三个维度:内部可控因素如努力,内部不可控因素如智力,外部不可控因素如运气。内部可控因素的归因是积极的,需要被引导。
“成绩没考好,我认为是”,学生的归因以“自己不够认真,不够努力”为主,“基础差,能力差,不够聪明”的归因在部分“差生”中出现,还有少数归因于“班级风气不好”、“他人(小组内其他同学不帮助、家长文化低不重视我的学习)”。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归因有差异,“优生”更倾向于归因于努力,教给“差生”更积极的归因方法很重要。
10.学习方式
“我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是“合作学习”、“独自学习”。不同程度的学生喜好的学习方式不一样,“差生”更喜欢“教师讲授”和“合作”学习。
(二)与教师相关的因素
1.教师教学
“老师课上的精讲点拨速度”,整体上是适合学生学习的,这个对学生的学习不构成威胁。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精讲点拨是非常重要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条理清晰、通俗易懂、言简意赅。
“老师课上留给学生的预习时间是否够用”,大多数学生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预习任务,但随着年级的增加,课堂预习任务的完成率降低。“我能听懂小组同学讲解的内容”,年级越高,学习越差,越少有人能听懂小组同学讲解的内容,教师的精讲点拨、学生的基础非常重要。
在“有亲和力的老师的课”上,不同程度的学生表现相似,一般都表现为:学习兴趣浓厚、精力集中思维活跃、在自我表现和讲解知识时更为大胆发挥。
在“严肃老师的课”上,大部分学生比较认真,不敢有松懈,也有学生紧张害怕,思维僵化,令有一些差生上什么课表现都一样。
从以上两项调查看出,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影响,严肃而不失亲和力,是教师教学的最好状态。
教师的讲课速度、教学风格、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学习有影响,但这种影响是适当的,不同程度的学生对这些影响表现出的差异不大。
而学习知识难度、学生预习程度、学生理解知识程度对学习有影响,也就是说,学生原本的知识基础,对学生的学习影响是非常大的。
2.师生关系
“我与老师的关系”,整体上看,学生的学习和师生关系是呈正比关系,“优生” 与老师的关系更好,而“差生”与老师的关系相对差些。
“老师对我的期望能激励我学习”,这被证明是正确的,老师的期望越高,学生的学习动力越强。
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习影响很大,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
(三)家庭环境调研结果及分析
1.家庭情况
三十中学生的家庭经济水平中等,学生的生活基本上是安定的,在生活中没有太大或太频繁的搬迁、转学或其它事件,整体上学生的家庭是和谐、温馨的。
2.父母情况
学生父母关系基本上都挺好,在三十中,父母关系不是影响到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三十中学生家长的学历分布以初中和高中为主,学历低的家长,学生学习成绩相对差。
“差生”的父母相对于“优生”的父母要更忙碌一些,他们对孩子及其学习的关心要少,忙碌的工作带来的对孩子较少的关心,影响到学生的学习。
3.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情况
家长的教育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有很大关系。对学习不好的学生采用更多的是放任自流、强制专权和娇纵溺爱的教育方式。
为了更好的了解教育方式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以下从父母“对孩子的尊重”、“与孩子的沟通”、“对孩子的看法”、“对孩子的期望”方面进行分析,调查显示,更能尊重孩子,更能有效跟孩子沟通,更能积极的看待孩子,对孩子给予正确期望的父母,其子女的学习也更好。这说明,更科学民主的教育方式对学习很重要。
是否上补习班不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优生”上补习班的频率并不比其他学生高。
但是,参加补习班的学生在学习上会有一定收获,是否参加补习班要依学生个人需要和家庭经济情况而定。
在家庭维度调查,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关心程度对学生学习有很大影响。
五、总结与建议
(一)总结
个人、学校、家庭、社会是对学生学习产生影响的四大因素,影响最大的是个人因素,其次是学校,家庭因素也很重要。
在个人因素里,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学生的意志力、自控力、责任感、好胜心;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这些因素对学习非常重要。
在学校因素里,班级氛围、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教学风格对学习产生影响。
在家庭因素里,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父母对孩子的关心程度,对学生学习影响很大。
社会环境对学生也有影响,但是相比其它因素,它的直接影响力较小。
(二)建议
根据以上调查,提出以下针对性的建议:
1.在教学上的建议
(1)夯实学生基础
不扎实的知识基础,使学习不好的学生在课前预习、小组讲解和理解新知识上都存在困难。奥苏贝尔在教育心理学中提出“先行组织者”概念。
为了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有效性,在学生预习知识前,教师要将与预习知识相关的先前知识提炼出来,给学生讲解或重新温习。
(2)提供优质高效的精讲点拨
学生非常重视小组合作中教师的精讲点拨环节,好的精讲点拨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一定要精心选择和组织每节课的精讲内容。
(3)利用学生好胜心,进行适度竞赛
无论是成绩好还是差的学生,都有很强的好胜心理,通过竞争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但竞争要有一定原则,竞争对手要相当或略高于自己,竞争项目不能太难,否则不见成效。
(4)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
初一新生进入一个新环境,希望重新开始,热情高涨,上进心十足,教师要利用这个时机并维持学生这种积极状态,用积极发展的眼睛看待学生,切忌以过去预测未来,一棒打死学生。
(5)积极开展“优”帮“困”活动
“差生”基础差,他们最需要的是学习上的帮助,“优生”基础好,有能力帮助别人,调查也显示帮助别人能提高自己,积极开展“优”帮“困”活动,能够一举两得,合作双赢。
(6)重视学习方法,培养学习习惯
教学上要重视学习方法的学习,也要养成学生好的学习习惯,让习惯成自然,好的学习习惯在形成之初需要坚强的意志力,这需要教师的监督。
(7)引导学生积极归因
归因不同,学习行为不同,教师要引导学生朝着积极的方向去总结自己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成功了是自己运气好,失败了是自己能力差、运气差,这些归因都不利于学生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原因归结为自己可控制可改变的因素,比如努力。
(8)巧用迁移促学习
年级越低,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越大。高年级“优生”学习更多靠自我管理,“差生”学习靠兴趣。对于这些以兴趣为学习动机的学生,教师要巧妙利用迁移的作用,促进其学习。比如,利用某生爱办黑板报的特点,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其慢慢爱汉字、爱文学、爱阅读或是爱某一学科或专业。
(9)继续推进小组合作学习
上述调查已经说明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在采用该学习方式的同时,注意解决一些问题,比如小组凝聚力、小组文化建设、小组内同学之间的关系处理、预习难度和时间、老师精讲点拨的时间和内容等。
2.在管理上的建议
(1)加强班级管理
该年龄段学生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学习较差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差,所以要加强班级管理,班级氛围对学生学习影响非常大。班主任要努力建成一支课堂纪律好、班级凝聚力强、学习氛围浓厚、学生上进心强、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的优秀班集体队伍,这是学生学习最重要的环境。
(2)加强学生自我管理
学习差的学生一般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学习需要别人督促来完成,教师要注重学生从他律到自律的养成,尤其要加强对“差生”的管理,在逐步形成正确学习习惯的时候,放手进行自我管理。
(3)制定明确的奋斗目标
学生有理想有目标,但是没有行动。为了将理想变成现实,让学生制定一个长远目标,再制定各个阶段要完成的小目标,要求学生每天都有自己的任务计划,每天看到自己的进步,这样的成就感会激励学生更加努力。
3.在思想上的建议
(1)加强学生意志力培养
坚强的意志力是学生学习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年级越高,它的作用越大。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校方和家长可以通过让学生参加各种活动或听各种故事演讲提高其意志力。
(2)给予“差生”温暖和自信
“差生”比其他学生更少自信,他们一般是不被抱有希望、不被关注的对象,有问题不敢问,怕被指责和嘲笑,内容听不懂,新课讲不好,影响小组整体表现,致使与小组成员处不好关系,这一系列的心理都对学生本身造成了负担,更影响了学习。
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解决老师、同学对“差生”的看法和态度问题,真正形成一视同仁,平等友好的合作关系,对“差生”给予更多宽容、理解和帮助。
(3)提供平等的表现机会,增强成就感
学生的成就感都很强,帮助了别人都感到自身价值而自豪,其积极性自然也会提高。在班级里,教师就应该给予每个学生,尤其是成就感低的“差生”更多表现的机会,比如担任某一职务,让其意识到自身价值,周围老师同学要通过真诚的鼓励增加这种成就感。
(4)给学生以期望,不要轻易放弃任何一个
学生有个这样的现象:别人对他放弃容易导致他对自己放弃,最后自暴自弃。皮格马利翁效应证实了教师期望给学生带来的影响,为此,老师、父母要相信每一个学生,给予他们期望的眼神、言语或行动,不应该放弃学生,也不该联合对抗压制学生,这会让学生更加失望和自暴自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