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高职院校预算与决算有效衔接的思考
2013-03-27周建
○周建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36)
随着我国高职院校经费来源的多元化、利益分配的复杂化以及支出项目的多样化,再加上学校办学规模和办学层次的不断扩大,高职院校事业发展的经费需求与有限教育资源供给的矛盾变得十分突出。高职院校如何才能更加合理地分配学校资源,提升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益,迫切需要对现有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逐步形成“预算—核算—决算”一整套良性的财务管理体系,实现预算管理的完整化、科学化与精细化,使得高职院校预算管理工作能够真正做实、做细、做精、做准,从而能更好地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服务。
目前高职院校的部门决算信息失真,决算编报不完整,正是由于预算与决算相互脱节,导致预算指标失控、核算监控失调的联合反映。深入探讨解决预决算衔接的问题,是高职院校在预算编制工作中需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影响高职院校预决算有效衔接的因素
1、预算与事业发展不匹配
财务年度预算与学校事业计划、发展规划相对脱节。高职院校财务预算与事业计划基本停留在初步关联的层面,缺乏详细、可操作性的中长期财务规划,未能实现真正的高度整合。通常,学校的年度工作计划在当年末拟定,下年初发至各部门执行,而部门预算的编制时间是上一年八月份,编制时间的不同导致学校上报的部门预算无法完全满足学校事业发展和目标任务的需要。这必然引起日后预算执行过程中的临时调整,导致预算与决算不能有效衔接。
2、预算分配不公开,预算依据不科学
预算分配数基本上由财务部门和相关领导核定,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等部门未能主动参与,只是被动地接受财务部门下达的预算分配指标。各执行部门只能在分配的预算控制数内“随意”执行预算。
对公务费、学生活动费等按定额计算的费用,其定额标准没有相关的调查研究和具体的数据支撑,导致执行单位的预算支出数逐年增加。这种做法最大的缺陷是承认历史执行数据,隐瞒了不合理支出和忽视了勤俭节约的因素。
3、预算执行过程缺乏系统管理
以编制、执行、监控为主线的预算管理组织体系尚未建立,对预算执行情况无法实现自动控制,预算指标数据的分析大多通过手工完成,容易造成财务信息反馈的相对笼统和滞后,无法反映预算项目的资金全貌,使得预算运行情况成为管理上的盲点。如项目支出与基本支出常互窜使用;部分项目上半年不执行或执行缓慢,导致下半年尤其是年末突击花钱。
4、预算执行结果未进行追踪问效
对各部门年末预决算执行情况未进行差异分析,只要不严重违反财经纪律,不作回溯性追究。对财务运行的既成结果,高职院校既没有明确的考核目标,也没有量化的绩效考核指标,缺乏统一、完善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致使绩效考核无法操作,绩效考核与财务运行结果相脱离。再加上高职院校财务部门年终工作的重点仅仅放在了决算编报本身,而没有主动挖掘、应用决算报表反映的预算执行信息,为改进下年度预算提供帮助,当然也无暇顾及预决算的有效衔接。
二、提升高职院校预算与决算有效衔接的对策
1、提前计划、优化支出结构
由于部门预算年度编报时间先于学校年度工作计划,可相应地提前学校年度工作计划的编制时间,以确保学校上报的部门预算符合学校事业发展的需要。
预算支出结构应结合学校的发展阶段和目标做出阶段性规划。一要考虑人员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确定合理的工资福利提升水平,在稳定和建好人才队伍的同时,兼顾学校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二要考虑项目支出中安排大宗物品和教学仪器设备采购的适宜数量,在保证办学条件与发展水平相匹配的前提下,分年度计划在当年预算专项项目中予以安排实施,力求提高资产收益率。当基本办学条件满足之后,经费投入应逐步转向学科建设、实验实训、师资培养等方面,以推动高职院校不断上层次、上水平。
2、建立详细、统一的定额标准库
建立各类财务基础数据库,如:人员经费定额标准库,日常公用经费支出定额标准库,设备定额标准库,维修定额标准库,图书采购定额标准库,学科、专业、课程建设费用定额标准库等。同时遵循人员经费按人数、公用经费按定额、专项经费按项目来确定的原则。
以上各类定额标准库的建设,当然不是学校财务部门一家所能完成的。建立设备定额标准库,财务部门可以与资产部门一起,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确定校内各部门资产配置标准;维修定额标准库,可与后勤部门一起,依据往年维修的单位面积支出确定;图书采购定额标准库,可与图书馆一起,根据国家有关生均图书的标准,在考虑图书结构、复本率等因素的前提下建立;学科、专业、课程建设费用定额标准库,可与各系部及教务处依据国家有关学科、专业、课程建设的大纲要求进行规划与建设。这样,既可以使各项支出从内容、数量、标准上都有明确的数字依据,也使财务部门与预算执行部门在相互沟通的基础上达成了共识,促进了预算控制的有效实施。
3、建立“一体化”管理系统
所谓“一体化”管理系统就是实现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会计核算、账簿登记、财务报告这几个财务管理链上的节点之间协同作用和有效运转,使预算资源的供给与分配不脱节;既考虑预算指标的控制,又要考虑与核算科目的链接控制;既要保证校内报表的编制,也要保证上报主管部门报表的编制。
第一,会计核算科目与预决算编制科目的合理链接。会计核算科目的设置要与报表项目相对应,如:将原来的会计核算中的二级科目名“人员支出、日常公用支出”更名为“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并将原属于“人员支出”下的三级科目“福利费”改归“商品和服务支出”科目中核算;同时,按绩效工资后的工资名称设立“人员支出”下的三级科目,并对“商品和服务支出”下的三级科目比照预、决算报表的支出明细进行筛减,取消“商品和服务支出—专项业务费”科目等等。核算科目经过调整后,使年终决算报表的数据可以直接从各对应核算科目中取得,既增强了决算报表数据来源的透明度,也提升了会计日常核算与预算的有效衔接。
第二,构建科学合理的校内预算项目体系。要根据财政预算信息、收入信息、支出信息建立校内预算项目库,并定期调整和完善;同时,校内预算项目库与会计核算科目应实现智能对应,即通过对项目属性的逻辑监控,实现预算到哪,核算就能反映到哪;核算到哪,预算控制就跟到哪,实现预算的有序管理。建立预算核算一体化执行系统,将预算项目分解到校内各预算单位,建立二级预算项目。将年初财政预算核拨的指标按照部门、科目、项目或个人等口径进行分解细化,分解时需将预算项目区分为部门经费、归口管理经费和专项经费等。同时,将各部门预算项目及二级预算项目进行统一编码,录入财务核算系统。
第三,要加强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系统的信息化进程。预算管理系统信息化,一要能满足各职能部门自下而上的常态化预算申请;二要能对各部门上报的预算项目及时设定财政预算所需的支出经济分类和资金来源,便于两者同步对接;三要能对精确分解的指标进行精确控制。
会计核算系统不仅要能提供传统的财务会计信息,同时还应能够提供丰富的管理信息;系统要能自动查找每笔业务对应的预算指标和历史执行数据,如果没有查找到对应的预算指标,系统会直接拒付此笔业务;倘若查找到对应的指标,则系统自动将预算值与实际值进行对比找出偏差,然后根据约定的控制方法进行自动预算控制。
4、建立以支出“结果”和“追踪问效”为导向的部门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就是通过对预算项目与执行效果进行有机联系,并对其预算绩效做出的评价方案,旨在提升学校内部教育资源配置的科学性。高校绩效指标体系是一个指标群,它由预算完成相对数、收支结构比较相对数、资源配置指标组成。该指标群中的指标个体的内容,应各有侧重又需相互联系,这样才能反映高职院校的总体绩效。
第一,通过对收支决算数与年度预算数的比较,计算预算管理6个绩效指标:收入预算总完成率、非税资金预算完成率、其他资金预算完成率;支出预算总完成率、基本支出预算完成率、项目支出预算完成率;然后参照校内预算指标分配对绩效指标再分别细化,得出各执行部门相关指标的实际完成情况。
第二,分析年度财务预算执行和管理状况,找出预决算需要加强管理的薄弱点,对可控差异采取措施消除、对不可控差异尽量削弱。对预算绩效指标完成不好的部门,按70%~80%的比例,核减该部门下年度预算金额;对预算绩效指标完成好的部门,应给予奖励。
此外,还需要建立“校长经济责任制”、“日常预算收支、重大支出项目安排经济责任制”等制度。明确决策层、管理层及任务实施者各自的责、权、利,形成相互之间的制衡关系。只有这样,高职院校各级领导和任务实施者当家理财的经济责任意识才会增强,各项经费预算才会得以保证。
三、结语
高职院校必须在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等方面创造新的管理思路和管理手段,并与先进的信息技术结合,努力创建符合自己需要的一整套有效的管理体系,真正做到预算、核算、决算系统之间的相互约束,减少资金支付的随意性,实现预算编制有处可依,监控指标全面落实,决算既能反映、检验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也能全面体现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的最终成果。
[1]杨娈、帅兵: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与决算数据衔接问题分析[J].现代商业,2010(18).
[2]马海国:高职院校财务预决算衔接中核算问题探讨[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3]吕海蓉:我国高校预决算体制发展现状分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6).
[4]林慧卿: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改革对策探析[J].财会通讯,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