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时代非智力因素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与提升

2013-03-27王鸿政

当代教育科学 2013年14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青少年因素

王鸿政

如何合理利用网络平台、有效发挥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对青少年群体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并研讨的问题。

一、非智力因素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向性影响

(一)坚定学习目标、强化人生价值

定位与目标缺失、模糊是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源头,青少年群体在当下教育大环境下,学习动机受到家长期望、老师要求、升学刺激、群体攀比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容易简单陷入附属听从、被动机械,自身本源性的学习目标和发展定位不能得到真正的建构。成就动机是非智力因素范畴的内驱力体现,青少年群体往往可塑性强,学习目标的明确一旦养成,人生发展的轨迹一旦清晰,结合学校教育积极的引导,对于自身心理健康的养成和积极学习心态的树立,都是突出的双重教育效果。

(二)努力是非明辨、培养和谐品质

青少年的情感和价值观体现着对周边事物的态度和体验,诸如学习动力的坚守、感情冲动的萌发、人生理想的憧憬等,在这一时期要扎根并逐渐强化,复杂情感世界的体验与感悟,直接影响到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很多青少年学生不能合理认识自身,一旦缺乏应有的认知而导致情绪障碍或者情感障碍等心理问题出现,便容易产生不良的心理行为。同时积极的情感有利于学生保持学习的主动性和持续性,对其个人在理想信念和品质养成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消极负向的情感会干扰青少年本不足够成熟的心理素质,影响对周围人和事物的客观评价,在是非明辨的问题上容易冲动、甚至逆反,这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只有具备积极情感才能保证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智的成熟,青少年在后续学习生涯和社会角色中,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求同存异、理智处事等积极的心理品质。

(三)直面挫折压力、持续稳步发展

现今青少年群体独生子女比例偏高,较为稳定和优越的成长环境容易导致自制力不足、冲动任性,抗挫折能力欠缺,同时在网络社会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受外在环境和他人影响意识较大,受暗示性色彩较为浓厚,一旦被外界诱惑,自控和自我把握力度便显不足。一些中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或青春小说中不可自拔,成瘾行为害己伤人。一些学生盲目追逐个性和时尚,不求上进,应付乃至荒废学业。一些学生抗压力有限,在学习与生活的困难面前自暴自弃或怨天尤人,一蹶不振甚至轻生者在青少年群体中也不鲜见。非智力因素强调的意志力和自我调控能力,会帮助树立目标之后,坚持进取态度,采用得当的方法和良好的心态,克服人固有的不良惰性,摆脱负面追求的极端干扰,逐步磨练心性,培养理智开放的情商,实现个人的持续性发展。

二、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内化价值——网络时代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品质提升

(一)以开放创新的精神,构建、扩充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视域

一方面加强心理学与教育学的有机联系,重视我国传统文化如儒家、道家在学习心理、教育心理、差异心理等思想底蕴的挖掘与探讨,加大与时代背景下心理健康问题的本土化接轨,立足当下青少年生活实际,探索符合网络背景并契合青年一代心理发展特点的教育方法和指导策略,促进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教育的过渡与衔接,增强教育实效性;一方面必须针对青少年群体较为关键、敏感、特殊的成长时期,关注网络时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与变化规律,对一些常见但影响深远的问题如网络成瘾、网聊早恋等加大关注力度,结合社会发展阶段与现实背景,探讨不机械、人性化、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指导方略。

(二)转变教育观念,尊重学生个性,构建网络内外和谐并举的教育平台

首先在课堂学习平台,教育者和管理者着眼于学习兴趣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应逐步探索开放式的课程设置,将教师集中讲解与课题讲读、学生讲演有机结合,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融入主题讲座与班会探讨形式,集中情景表演与辩论活动,发挥多样化、丰富性教育媒介的优势,注重学生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教育。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习兴趣。

在教育方法上,教师作为教学主导者,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更加不容忽视。一者教师要发挥网络时代多媒体教学的工具性便利,结合图文视听、人机对话等网络特征优势,强化教学感染力,通过积极创造条件改革和更新,使传统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得益彰,促进教学过程中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统一,通过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更好地促进其智力因素的发展;二者师者的人格特质借助一些可能非特定教育目的、非智力因素引发的教育活动,会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素养产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影响。因此教师要重视自身非智力因素的完善,发挥好示范榜样作用,及时运用教育机智、教学艺术完善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教师如果用情、用心、用爱心理解和讲授知识,充分挖掘“兴趣点、生动点”,借助得体的口头语言、身体语言、书面语言,使学生了解所学富含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就会激发学习兴趣与热情。同时通过鼓励学生发言、讨论,凸显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在活跃教学氛围之余,也在客观上实现了师生的情感共鸣,以非智力因素调控教学活动,对提升学习的心理品质也是水到渠成。

然后,教育者要积极开辟、悉心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二课堂和主题园地。一方面要在网上积极开发教育资源,树立心理健康教育者与学生联络沟通的平台。如开展网上心理健康教育征文、阅读网络心理健康案例与评析、举办网上心理健康讲座、开辟心理论坛等方式,在普及同时大力宣传,发挥网络资源丰富内容和生动画面的吸引力,培养学生应有的心理健康观念。同时在方式上大胆创新,如利用网络资源,改变传统主题班会老套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尝试召开网络心理主题班会。以论坛为载体,在网上开辟“心理主题班会讨论区”,激发学生参与热情[1];另一方面要重视网络心理健康辅导、在线答疑咨询的整体配合效应。在国家政策的导向下,学校配备专职性、专业型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开设专门的网络课程,帮助青少年学生掌握上网的正确理念和方法,认识沉迷网络的负面效应和网络犯罪的危害,在文明健康上网方面树立自我监控和自我保护意识。心理与教育咨询者通过论坛发帖、电子邮件、在线音频视频对话等方式,实现教育主体间的即时互动,并及时发现、解决心理问题,从事网上心理疏导和心理调适。

(三)加强青少年日常行为与网络言行的自主管理与教育

从本质上讲,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一个重视自律与他律相互结合、内在教育与外部教育结合、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渗透其中的教育,在心理疏导与调适的过程中,外界的教育力量不论以何种面目呈现在受教育者面前,归根结底只是一种辅助,而学习者个体自我教育、自我认识、自我完善与管理的行为才是心理健康达成的真正动力和维系源头。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时刻注意防止 “训诫”、“灌输”、“说服”的教育色彩,代之以“引导”、“调动”、“选择”等教育因素的重视。这体现了非智力因素的情感陶冶、道德品性养成,落脚于调动青少年学生以主动的精神和自觉的态度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引导其积极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流程和活动中。

学校应积极支持、倡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心理自我保护和自我控制能力的锻炼,激励学生同辈群体于心理健康自助性、民间性、非正式性组织平台中有所作为,引导开展多样化的自我教育活动,进而实现全方位、多角度地把涉足心理健康的教育理念辐射渗透到校园文化,促成学生自我认知和谐性和创造性的结合,实现追求良好心理健康的路径由“他律”要求逐渐发展为“自律”水平。

[1]杨静.学校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探讨[J].中国教师,2009(2),55.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青少年因素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青少年发明家
解石三大因素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