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课堂文化构建的研究与实践*
2013-03-27王少辉
王少辉
一、研究的缘起
长清一中是一所普通高中,在办学过程中不断遇到改革与发展的瓶颈。设置新课程,采用新教材、开设选修课等项改革措施,在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技术层面,本应充满生命活动的课堂教学仍被异化为机械生硬的控制,违背了课程改革的初衷。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质,是重建学校文化,重建课堂文化的改革。教师的文化自觉决定课堂教学的成功,决定课改的成功,因为文化赋予一切活动以生命与意义,文化的落后或缺失就意味着生命的贬值与枯萎。2009年我校承担了教育部“十一五”课题《普通高中课堂文化构建的研究与实践》,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我们开始了构建普通高中新课堂文化的研究与探索。
二、研究的目标
课堂要怎样改?怎样处理传统的课堂文化的传承与新课堂文化创新的关系?这是课题研究首先要碰到的问题。经过反复的研究讨论,我们最终确定了课堂改革的三大目标:
1.通过对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文化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形成对课堂文化的正确观念和认识。简而言之,我们想构建一种新的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文化,它是愉快的、和谐的、民主的、有效的。我们开展对本课题的研究和实践活动,意在让全体教师用“新课程、新课标、新课堂”的理念来诠释自己对“课堂文化”的理解,并且最重要的是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能以文化的视角关注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的独立品性,倾听学生生命的自由感悟。共享学生生命的真实体验,最终营造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心灵成长的精神家园。
2.构建适合于普通高中课堂教学各学科的“教”、“学”实施的具体做法、步骤;探索知识、情感、方法、能力和创新意识等诸多教学目标达成的最佳的方法、途径。
3.形成若干学科比较系统的课堂教学案例,以此作为教师学习的范例,感悟课堂文化的载体,最终优化课堂教学。
三、课堂文化构建的基本模式
(一)课堂文化核心概念的界定
文化的概念有广、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几乎无所不包,人类后天习得的物质的、制度的、精神的东西都可以文化称之,但本课题只限于从狭义的角度来探讨文化。从狭义的角度出发,可以将文化视为在一定空间及时间内社会成员习得的并为全体成员所共享的规范、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整合体。思想和理论是文化的核心、灵魂,没有思想和理论的文化是不存在的。课堂教学之所以是一种文化,是因为课堂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而是使学生既掌握知识和技能,又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文化是课堂的重要养分。离开文化,课堂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课堂中面临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文化的问题。
课堂文化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文本、环境等等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文化形态,是一个有机整体,它是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规范、课程特色、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整合体。课堂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一种表达形式,是学校文化的基础载体。良好的课堂文化氛围会促使学生逐步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养成优秀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形成民主平等、合作探究的文化意识形态。可以说,课堂文化是现代学校文化的最高境界。
(二)“五环四要素”教学策略
树立学本观念是设计一切教学活动的起点。在人本课堂观念的前提下,我们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四个中心:课堂教学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需要为中心,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以学生落实为中心。“学”字当头,凸显了学生的课堂中心地位。教师设计一切课堂教学活动的起点就是以学生的学习为本:先学后教,不学不教,不做不教,不批不教,以学定教。夸美纽斯说:“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教师的教必须以学生的学为前提,因此,构建新的课堂文化需要围绕着学生的学来做文章。经过课题组的研究与实践,我们提出了以学生的学为核心的教学策略——“五环四要素”小组合作教学策略,“五环”是学生学习的五种方式,“四要素”是课堂教学的四个要素。
“五环四要素”小组合作教学策略中的五环指学生学习中的学、思、议、展、评:
学:指学生通过导学案,认真自学。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站在学生的角度认真选题、审题、做题,精心编制每一课时的导学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打下了基础。导学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依据和路线图,学校将自习课前置,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完成导学案。
思:指学生通过导学案的学习,进行认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找出知识上以及方法上的不足及困惑并及时做好笔记。
议:指的是学生对形成的问题及困惑在小组内讨论、交流。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已经把大部分问题解决了,小组合作探究难以解决的问题及困惑,由小组长进行汇总和记录。
展:通过组内展示、组间展示以及班级展示多种形式给学生创造展示思维过程和困惑的机会。通过这个环节,老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困惑,适时点拨。
评:指的是对小组的多元化评价,小组评价、组间评价、教师评价,表扬突出的小组及个人。评价是“五环四要素”小组合作教学策略的催化剂,是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标尺,通过评价形成良好的互助竞争氛围。全班同学共同督促、相互激励、努力进取,真正达到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最优效果。
“四要素”是课堂教学的四个要素,指:讨论、展示、点拨、总结。
讨论:本环节的目的在于构建课堂上交流型的对话文化。上课后老师指明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要求每名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同组内其他同学展开讨论,把自学成果与老师提出的目标进行比较,进一步梳理自己的知识网络,各小组对要展示的内容进行分工。
展示:本环节的目的在于构建课堂上探究型的质疑文化和协作型的团队文化。各小组按照分工轮流对所做学案进行展示讲解。学生既可以把自己对学案的研究结论展示出来,也可以把自己的困惑展示出来,还可以设计几个拓展练习让大家思考。除了展示学科知识,还要注重展示自己小组的风采,调动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点拨:本环节的目的在于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点拨学生把所学内容系统化、条理化、规范化。教师在点拨的过程中,处理好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对有争论的地方予以点拨,对重要的知识点、好的做题方法予以强调、转变和提升,开阔学生思路。第二方面,教师应充分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孩子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是构建新课堂文化的基本要求。
总结:此环节的目的是总结评价本节课的效果:一是对知识的总结。二是对各小组合作情况及个人的学习能力进行评价。包括画知识网络图、当堂检测、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
在四要素的基础上,教师要千方百计降低教学的成本;想方设法提高课堂的效益。让常态的课堂伴随着“五化四一”的旋律,神采奕奕、亦步亦频的走向简约和高效。
五个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具体的问题简单化,简单的问题生活化,生活的问题兴趣化,兴趣的问题口诀化。
四个一:把一堂课变成一张表、一副图、一道题、一句话。
四、课堂文化的生成点
(一)对话文化
在现代学校文化建设中,如何推进课堂文化建设呢?首先,要实现从“单向型教学”向“多向型教学”转变,构建“对话文化”。传统课堂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师生双边活动的单向性,由教师向学生讲授课本知识成了教和学的中心或唯一任务。而实施 “多向型教学”,就是要在课堂中开展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互动的教学活动。对话就意味着“民主”,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师要自觉地为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互动创造条件,从而构建体现新课程理念的 “对话文化”。
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来自于不同的生活背景,他们在学习中有着不同的经验与体会,对同一个问题的解决,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思维习惯和见解,我们教师要为学生个性的展现提供机会,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重视学生发展能力的培养,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让他们自主分工,自主讨论和汇报,让学生在展示、汇报、交流、碰撞、评价、反思中,达成共识。在教学新知时,让学生去看一看、猜一猜、想一想、动一动、议一议,在这一过程中去发现事物间的关系,去理解知识形成发展的过程。让师生在有效对话中,完成对知识的领悟,感悟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方法。例如:在讲圆明园毁灭一课中,让学生就“圆明园要不要重修”这个话题谈谈自己的看法,话音刚落课堂就沸腾起来,有的主张修,有的主张不修。教师顺势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正方(主张修的)首先发言:圆明园号称万园之园,如果能够重现其壮美的建筑,可以唤起民族自豪感,何乐而不为。反方(主张不修的)立刻针锋相对:重修得花多少钱啊,你要看到我们国家现在还并不十分富裕,那可是劳民伤财啊。正方毫不相让:可这钱花得值得啊,它还可以发展旅游业增加收入,这可是一笔可观的收入,对方难道视而不见,也许不用多入成本就可以捞回呢。反方也不甘示弱:说到发展旅游业,我方认为或许保留原貌,更能吸引游客,因为它可是历史的见证,站在废墟上更能激励后人,不忘国耻,奋发图强……在这样一个生生对话的过程中,他们互相借鉴、互相补充、互相激发,课堂上顿时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只有对话,才有真正的引导;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只有对话,才能彼此接纳;只有对话,才能互相造就。是的,只有对话,才能生成课堂教学的一片蓝天。
(二)质疑文化
推进课程文化建设,还要做到从“记忆型教学”向“思维型教学”转变,构建“质疑文化”。传统课堂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知识传授的记忆型,完整地执行教案是教和学最理想的进程。这样的课堂,学生的情感得不到交流、思维得不到碰撞、智慧得不到启发。而实施“思维型教学”,就是要在课堂中倡导以问题为纽带的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对科学始终保持足够的好奇心。新课程提倡实现“三维”目标,单靠教材作为学生唯一的课程资源是难以实现的,学生向课本提出质疑,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学生能提出质疑的课堂才是开放有生成的课堂,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向科学提出质疑。获得成功就要坚持求真和创新,要靠自己的头脑去思考。
教师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围绕所讲知识的重点、难点、模糊点设置疑问,即要把问题设到“点”子上,这也正是常言说的“牵牛要牵牛鼻子”。例如,如在学习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和“惯性”后,学生由于头脑中早已有了与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理论类似的观念,不能正确运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去解释原来已处于运动状态的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后的运动情况,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问:“你坐在向前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里,将手中的物体竖直向上抛出,当物体落下时,是落在手里,还是落在手后面?为什么?”引导学生克服“物体抛出后,虽然在竖直方向上做先上后下的运动,但水平方向上它还将保持抛出时物体随汽车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这一认识难点。
对于一些基本的概念、原理,如果教师单纯平铺直叙地讲解,学生当时也许记得很熟,过后又往往如过眼烟云,很容易遗忘,所以要通过设疑达到强化、巩固的目的。而提出问题也不能千篇一律地用 “是什么”、“什么是”的形式。因此,设疑一定要“巧”。所谓“巧”就是巧妙,即教师提出问题要灵活多样,根据不同的实际问题采用不同的设疑方式,尤其要有意识地在看似无疑的内容中发掘疑点,挑起“争端”,造成“悬念”,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使他们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正所谓“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例如:讲“动量”概念,如果单纯问:什么是动量?学生可能会脱口而出,而碰到具体问题又往往混淆不清。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巧设疑问:
(1)如果飞来一只足球,你敢用头顶吗?
(2)如果飞来一只铅球,你敢用头顶吗?
(3)如果飞来一只子弹,你敢用头顶吗?为什么?
这样灵活地多角度地提出问题,学生便会兴致勃勃、积极思考,经过判断分析,逐步认识到“庐山真面目”。这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便会深刻理解动量这个概念,进而达到强化、巩固的目的。
(三)合作文化
从“应试型教学”向“素养型教学”转变,构建“团队文化”,是构建课堂文化的另一重要因素。传统课堂的学习目的属于应试型,把考试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这样的课堂,学生的提问假设、合作探究、动手实验、交流体会等都变成摆设。而实施“素养型教学”,就是要以课堂为中心建立学习共同体,在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目前,我们虽然不能完全放弃应试教育,但通过倡导合作学习、构建“团队文化”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
比如英语教学,根据不同学习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活动。
小组竞赛 竞赛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集体荣誉感。竞赛的形式可以是听写单词、翻译句子、搜集背景知识、演短剧等。竞赛的内容可以是记忆能力竞赛、记忆速度竞赛、语言表达能力竞赛等。
小组互答 小组活动时,一人提问,其他人抢答,然后轮换,或者组员两两结对,轮流进行一问一答。问答过程中,提问者应对回答者的答案进行评价,允许回答者作更正性的第二次回答。小组互答可以促进思维、理解和记忆,这对于理解性和记忆性内容的学习比较有效。
小组帮差 用于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一种有效形式。在小组完成学习任务时,让全组学生共同帮助个别有困难的学生。如果教师有选择地将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按比例混合编组,其效果更好。
小组轮答 小组成员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轮流回答,或者就事先布置的命题轮流发表演讲。一般成绩好的、能力强的学生先发言。这种形式可以提高学生的组织归纳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如:在教学练习部分,给学生设计了一个请客的任务:以组为单位,由组里的学生邀请其他同学到自己家里来玩,描述自己家的位置,这个教学情景虽然是模拟的,但学生所扮演的角色(路人、主人)却是真的,在演练的过程中学会了用英语问路及给他人指路。这样学,学生有亲切感,容易理解掌握新的语言点,练习的时候兴趣浓厚,踊跃参与。通过这种角色合作表演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更形象、更生动地运用语言,让课堂真正成为语言运用的有效场所。同时,在这样的角色表演中,很多不愿开口的学生也勇于开口了,为了更好的完成表演,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团结协作认识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五、课题研究的成效
三年来,在课题研究的推动和全体老师的努力下,我校的课堂文化建设精彩纷呈,成效卓著,一个崭新的课堂文化形态已经形成。
如今走进我们的课堂,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学友,教室也转变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小绵羊”,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与培养,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教室中再也没有阴暗冰冷的“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并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的掌握了知识,又有潜移默化的培养了能力。正如陶西平先生所说,我们的课堂有了“三声”、“三话”、“三交”,即:掌声、笑声、辩论声;学生在课堂上讲自己的话、讲真实的话、讲有创见的话;课堂是一个充分交流的平台、是一个交锋的平台、是一个交融的平台。不同年级,不同学段均构建了效果优、针对性强的高效课堂模式。高一年级的“学案引领合作探究”模式;高二年级“四学一测”教学模式;高三年级“四环节”合作教学模式;艺术体育学科的“模块”教学模式。四种模式交相辉映,名称虽然不同,但都有“自主学习、合作对话、探究质疑、点拨评价”的基本流程,具备了课堂教学“讨论、展示、点拨、总结”的四个要素。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研究档案100余盒,课题简报24期,课堂文化研究期刊4期,专著2部,教师公开发表论文19篇,其中在中央教育科学院内部期刊《科研简报》上发表论文五篇。教师理念的转变促进了课堂面貌的变化和教学技能的提升。在新课堂文化理念指导下,我校教师在省、市乃至全国的各级教学比赛中连连获奖,2011年9月我校刘军老师和王守松老师获得山东省教学能手荣誉称号,2012年10月姚强老师在辽宁省葫芦岛市主讲的《回归分析》一课,荣获全国一等奖。学生的高考成绩逐年攀升,特别是进入高校以后,根据我们的调查反馈,从长清一中毕业的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合作、敢于对话,能很快的适应大学生活,成为各类学校活动组织的积极分子。总之,这项课题的研究对我们学校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随着课题研究活动的深入,学校的课堂改革的方向更加明确。推进课堂改革,规范办学、向课堂教学要质量的决心更加坚定。我们相信,依托全体教师的众志成城,无私奉献,积极探索,借我校承接十一五课题的东风,以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突破口,深入探索,积极开展,课堂改革一定能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