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相对性评价促进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的提高*
2013-03-27于维涛
于维涛
“科学的普通高中教学质量价值判断标准,明晰的普通高中教学价值取向是普通高中教育评价的核心内容;是普通高中对教学进行宏观调控和实现教学管理科学化的重要依据;是普通高中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1]现阶段,普通高中教育正处于由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的转轨时期,人才观、教育观、质量观、评价观等也随之发生变化。这就使得传统的普通高中教学质量评价要素、标准和手段已不能适应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甚至成为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羁绊。因此,深入分析和探讨普通高中教学质量评价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办法,不仅是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的要求,而且是提高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应用性广、适应性强的相对性普通高中教学质量评价无疑是目前不错的选择。
一、普通高中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省级人民政府在发展和管理本地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权力以及统筹力度有所扩大,形成了中央政府与省级地方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模式。高考的竞争逐步变为省级以下区域为主体的横向竞争,普通高中教学质量评价也因此而主要以区域为主体组织实施。到目前为止,区域对普通高中教学质量评价所采用的多为统一的标准。例如:看万人比,看高分率,看本科上线人数所占考生人数的比例,普通高中教学质量评价的选拔性评价几乎替代了合格性评价。这样的标准虽然具有说服力、操作简便、容易比较等优点,但通过数十年的实践,它存在的缺点也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没有考虑到学校之间的区域差异(城乡);(2)没有考虑到学校之间的办学条件差异;(3)没有考虑到学校之间的师资水平差异;(4)没有考虑到学校之间的生源数量、质量的差异。这样就很难准确地反映不同区域、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师资、不同生源的学校之间不同的发展状况,以一元化标准评价多样化高中,忽视了不同高中之间的差异。同时,李明凯指出:“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让大家去遵循,其结果只能是使大家机械地以评价条目为导向,不利于教学改革的有效开展,加上政府对城市高中常给予教育资源的优先分配,结果导致了‘厚此薄彼’式的资源不均衡流动”。[3]
二、相对性普通高中教学质量评价概念
什么是相对评价。“相对评价是指评价对象的团体内通过个体与团体中相对标准的比较所进行的评价。”[4]这种评价就是在被评价对象的群体或集合中建立基准,然后把各个对象逐一与基准进行比较,来判断群体中每一成员的相对优劣。
什么是相对性普通高中教学质量评价。学校以初中毕业生的中考总成绩为相应的普通高中录取学校的基础成绩(基准),以高考、学业考试或其他最少三次以上可信度高的高中调研考试成绩作为个体与之进行一一比较,从而明确各个学校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进而得出在团体中,各个学校的发展轨迹,达到对输入质量、过程培养质量、输出质量进行控制的目的。
相对性普通高中教学质量评价以活动过程的改进为主。这种方法“将学校、学生的三年时间作为一个重要发展阶段,重视学校、学生的相对发展度,即在原有水平的发展度;重视学校、学生的差异;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个体发展、终身发展;重视学校办学历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学校与学生能力成长与文化提升;重视高中自身纵向的自我比较;重视调动学校自主寻求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5]从而能更加科学、客观、全面地评价各校的教学质量,使教学评价更有利于鼓励低起点学校,鞭策高起点学校,使生源好的学校不再优越,生源差的学校不再有包袱,学校的内在要求是教育必须最大程度提升学生发展全程的附加价值,即普通高中学校必须精心设计和合理安排教育教学过程,“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效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共同提高”。[6]
三、相对性普通高中教学质量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一)相对性普通高中教学质量评价的先决条件
一是初中毕业生的中考需统一考试、统一阅卷、统一录取。二是必须掌握招生和高考的详实数据。三是进行比较的其他考试必须与普通高考一样认真组织,互派监考老师督考(每个考场建议要有两名监考老师,任课教师监考回避本班);教育行政部门派员巡视;以比较区域为单位组织阅卷;按照统一的评分标准进行流水操作,并由专门人员负责结分、登分、录分;阅卷的每一环节责任人都要签名。
(二)相对性普通高中教学质量评价方法设计
1.相对目标参照评价(权重在0-3之间取值)。从高一新生入学预设各类学生不同的发展目标和范围。首先分档,按最近几年高三毕业生高考上线情况,参照三年前这些考生的中考成绩,依次把高一新生按入校成绩由高到低划分A、B、C、D、E档,预设五个层次学生的发展目标,即:A档一类院校,B档二类院校,C档三类院校,D档专科院校,E其它。
相对整体目标参照评价 (权重在0-1之间取值):三年后将A、B、C、D、E五类学生的高考分数分别汇总作为分子用他们的中考成绩分别作为分母从而得出A、B、C、D、E学生的发展值。
相对流动目标参照评价(权重在0-1之间取值):三年后检查A、B、C、D、E五类学生上、下垂直流动情况,考察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发展度”“落后度”,每上升一个层次加权计算X分,每下降一个层次加权计算Y分。
相对趋势目标参照评价(权重在0-1之间取值):三年后将A、B、C、D四类学生按照高考上线情况一一水平对应归类,用预设各类学生不同的发展目标为高考应然数,用实际高考上线人数为高考实然数,实然数与应然数之比为分值,加权计算出分值。
相对整体目标参照评价、相对流动目标参照评价、相对趋势目标参照评价加权计算为相对目标参照评价分值(权重在0-1之间取值)。分值大的学校,表明学生在该校得到了较大发展,学校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反之,分值小者,表明学生在该校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学校教学水平较差。
2.相对发展评价(权重在0-1之间取值):其评价模式为,用高一新生的中考成绩之和作分母,用三年后的高考成绩之和作分子,求出每个学校的发展值,然后比较各个学校的发展值。
3.相对合格评价(权重在0-1之间取值)。其评价模式为,用高一新生的中考成绩之和作分母,用三年后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之和作分子求出每个学校的相对合格率,然后比较各个学校的发展值。学业水平考试如实行等级制,等级量表只表示等级,而不具备真正属性的绝对数量,不具有相加性,可参照相对趋势评价。[2]
4.相对全体评价(权重在0-1之间取值)。其评价模式为,用高一新生的中考成绩之和作分母,用三年后的应届毕业生可信度高的一次或多次统考成绩之和作分子,求出每个学校的相对合格率,然后比较各个学校的发展值。
将相对目标参照评价、相对发展评价、相对合格评价、相对全体评价加权计算的总分之和(权重在0-6之间取值)或者选择其中的一项、两项、三项加权计算的总分之和作为评价的依据,分值大的学校,表明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了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个体发展、终身发展;学校教学管理科学,教学质量高,办学水平高。反之,分值小者,表明学生在该校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学校教学水平较差,需要进一步改进教学工作、提高办学水平。
四、相对性普通高中教学质量评价运行保障
“良好的教学质量必须以严格而科学的教学管理来保障,而严格科学的教学管理则必须依靠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才能予以落实。”[7]首先,要管理好高中学生的学籍,普通高中将高一年级全体学生名单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编号(此编号三年内不变),发给各校。每个学期期末考前,各校要把学生变动情况(因故缺考、转学、死亡)和特殊学生情况上报普教科认可,这些学生可不作为统计对象。凡因流失造成缺考的一律作0分处理。其次,结果公布使用,评价结果由职能科室提交给教育行政部门长官审阅,然后以适当途径在适当范围公布。评价结果将主要用于质量分析,同时也作为评价各普通高中学校学科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最后,要有信息反馈和激励机制。建立多渠道的信息反馈机制,在评价中达到、超过教学质量目标要求或教学质量成绩突出的学校以及评价成果优异的学校,给予嘉奖,或与年度考核、校长的职务晋升挂钩,也可以同学校的实际利益挂钩。对于教学质量评价相对较差的学校,反馈可采用讨论式,态度亲切、语气平和解释评价结论及其依据,虚心听取对方的不同意见,使其从内心里接受评价结论,产生认同感。“反馈时以定性解释为主,肯定优点,指出问题、提出希望,使其明确今后教学努力的方向。”[8]从而将普通高中教学质量评价的终结点落在各个普通高中学校自觉努力地提高教学质量上,为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个体发展、终身发展奠基。
总之,普通高中教学质量评价是多元的,评价的内容、工具和方式也应是多元化的。相对性普通高中教学质量评价只是其中一种视角、方法、种类而已,并不能涵盖普通高中教学质量评价的全部,如:对学生的美学、劳动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同时,相对性普通高中教学质量评价是以中考成绩与其他三次以上成绩的客观性为前提的,如果标准不客观,评价所显示的学校相对位置也就未必反映出评价对象的实际水平。
[1]杨太清.实施素质教育评价促进学生和谐发展[J].中国教育学刊,2007,(1).
[2]王汉澜.教育评价学[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
[3]李明凯.高中教学质量评估例谈[J].武汉:湖北教育,2005.1.
[4]马永霞.教育评价[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5.35.
[5]孙金鑫.素质教育评价:思路与行动[J].中小学管理,2007.2.
[6]邬志辉、陈学军、王海英.普通高中发展性评估指标框架研究[J].中小学管理,2004,(6).
[7]陈玉琨.论发展性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N].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N],2001,(5).
[8]刘本固.教育评价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