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联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2013-03-27汤爱君马海龙

当代教育科学 2013年7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导师课题

●许 斌 汤爱君 马海龙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经济、科技、教育等全球化大背景下,教育及人才与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教育及人才对经济产生的巨大杠杆作用越来越多的得到体现。而传统的学术型教育方式所培养出的人才在实用性、创造性、适应性等方面的局限性,使其越来越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部门积极推动人才培养目标模式的研究和改革,以提高人才的竞争力、适应性,从而满足社会对专门型应用人才日益增加的需求。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最高端的应用型人才,自然成为了各国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其中,欧美作为世界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最发达的国家,其专业型硕士已经成功取代学术型硕士成为了欧美研究生教育的主体。[1]

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开展较晚,直到1991年才正式设立专业硕士学位,直到2000年在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仍然只有10 万。近年来,我国也正重新调整研究生培养的方式和目标,逐渐由以学术型研究生为主的培养方式向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方式过渡,努力接轨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并为科教兴国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人才的保证[2]。特别是我省作为材料生产制造大省,急需相关领域的各种高级专业工程型人才,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已成为了关系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传统培养模式与国外先进培养模式的比较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是有很大不同的:学术型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及科研技能的培养,人才多输送到高校及科研单位等;而专业型研究生则更加重视实践及经验、不确定知识的学习,培养出的人才职业性更加明确,与社会的联系更加密切[3]。教育部于2009年下发的《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由于我国专业型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培养模式还较为落后,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借鉴欧美发达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经验。

综合来看,世界各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为以下几种:

1.美国、日本的“合作教育”:研究生入学学习半年后,便开始进入工厂实习阶段,期间学习和实习大致以2个月为周期交替进行,虽然该模式中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经验的积累也是交替进行的,但更强调研究生所学内容与学生工作领域的相关性,更加注重把课题学习与实际生产中的工作经验相结合[4]。

2.俄罗斯的“教学生产联合”:强调利用企业的力量及资源培养学生的同时,为国家节省部分教育投资。

3.德国的“双元制”:此模式下专业学位研究生既是在校研究生,又是企业员工,在培养过程中更加侧重实践活动,其中三分之一的时间在校学习,其余时间在企业参与实践,即使在校所学习的内容也是为在企业的实习服务的。

4.英国的“学习—实践—学习”: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使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以发展,并更好的指导实践工作。

不难看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各国专业型研究生培养的重点。而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的招生对象主要为应届全日制本科毕业生,这类学生具备较深厚的理论知识基础,但对现实中职业领域中的相关知识非常缺乏,所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点应放在职业领域实践能力的培养上,特别是参与到企业产品开发与生产中。

二、校企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探索

(一)课程教学模式

正是考虑我国传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不足并借鉴外国先进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我院对专业学位研究生采用“两段式”教学,所谓“两段式”教学就是根据工科研究生的特点,将培养过程分为校内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培养基地的实践教学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的理论学习中,课程设置应根据课题的研究方向制定,主要为第二阶段的基地实践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阶段首先在基地完成基本实践技能的学习,然后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对论文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收集、整理数据最终逐步完成论文的撰写工作[5]。

校内培养阶段,主要培养研究生的理论知识和综合素质。以校内导师的课堂讲述为主,并邀请企业导师和相关技术人员进行职业基本素质教学,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与研究生互动的方式,使研究生提前熟悉实际生产中的设计思想、技术流程、相关行业标准及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穿插设置实验教学、专家讲座、企业参观及知识竞赛等活动,全面培养专业研究生的各项素质[6]。

培养基地学习阶段。首先完成实践技能的学习,然后在导师指导下对自己的论文课题进行研究,并根据自己的研究结果最终在基地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工作。基地完成的教学体系主要分为企业文化的学习、基地基本实践技能学习及论文课题的研究三个环节。企业文化学习阶段,使专业研究生融入企业文化,完成由学生身份向“企业员工”身份的转变;基地基本实践技能学习阶段,完成专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习;论文课题研究阶段,企业导师主要对课题设计内容、遇到的技术、工程问题等给予指导,学校导师对论文的规范化管理及理论上的问题负责,对于考勤及论文进展等情况则由双导师共同监督管理[7],并穿插引入实践、学术活动,如课题研讨会、学生成果展示会及创新设计大赛等。

与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实践”的培养模式相比,“两段式”培养模式具备以下优点:

1.“两段式”培养模式中,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详细了解职业规范及相关工艺流程,针对生产第一线的攻关项目、技术难题、生产改革等问题进行课题研究,完成学位论文的撰写。培养方案及相关课程学习由校企双方根据实际生产联合制定,使学生所学知识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2.学校与企业的携手合作,可以事半功倍、优势互补,研究生作为高端人才直接参与到企业技术攻关、生产工艺的改进等方面,弥补了企业缺乏理论知识指导的不足,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提高了企业的效益,为企业真正的带来了效益[8]。同时,研究生参与到企业的实际生产中可以使企业更好的了解研究生,并从中物色到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3.“两段式”培养模式中,企业不但提供研究生实习所需场地,而且直接负担相关经费,减轻了国家、高校的负担,很好的解决了专业研究生教育资金匮乏的问题。

4.实践单位不但很好地履行了自己的责任,为国家人才的培养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同时宣传了本单位的企业文化,进而扩大了其在社会中的影响。

(二)选题模式

校企联合培养的重要目的在于,使研究生通过培养基地真正的参与到企业的实际生产中,从而加强研究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研究生在基地中的研究课题必然来源于企业的实际生产,即由企业根据自身实际生产中的科研攻关、技术创新等项目选择并提出论文、课题题目。由企业选题的方式不但使研究生零距离的参与进企业的实际生产中,并且企业对于自身重点的科研项目也必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这就解决了高校实践经费和经验的不足,同时也解决了企业高端人才的匮乏,真正的实现了学生、企业和高校的“三赢”。研究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从最初的校内课程设置到具体的教学方案,到基地教学体系,再到基地引入的各种学术活动都以论文、课题为中心,以适应课题的要求为基础,重点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论文指导模式

在培养基地中,论文、课题的研究内容均来自企业生产第一线,研究生通过毕业论文的研究真正的参与到生产第一线,很好的培养了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但在传统的论文指导模式下,校内导师在“专业性”、“经验性”等方面往往存在很大的不足。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下,研究生的论文不但来源于企业的实际生产,而且学生的研究也是在基地中通过实践的方式真正解决实际问题,这就使得传统论文指导模式的局限性更加明显。为了更好的对研究生的论文进行指导,我院决定采用双导师论文指导模式,设立一个校内导师和一个企业导师。校内导师由学校具有导师资格的老师担任,主要负责论文中理论问题的学术指导、审阅及答辩等;企业导师由相关企业中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经验丰富的相关技术人员担任,主要对论文的选题、实践活动中遇到的技术及工程问题进行指导,并负责实践场地、资金的提供及与校内导师共同审阅学生论文和主持答辩活动等。与传统的论文指导模式相比,双导师论文指导模式在各个方面显示出了很大的优势:

1.校内导师往往具备渊博的理论知识,主要负责对论文中研究结果的理论部分进行分析指导,使研究生的论文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理论深度;由于研究生的论文课题来源于企业生产实际,企业导师可以对研究生论文中的工程、技术等实践问题进行深入的指导,在学生不断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对研究生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性的拓展,并逐渐提高研究生的实践经验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发挥了学校老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由于领域背景不同而造成的在知识结构、学科领域及能力等方面不同的优势和特点,实现了优势互补,有利于研究生实用性的拓展及实践经验的积累。

2.我国专业研究生的论文课题研究过分注重确定性的理论知识,而很少涉及经验性的经验及不确定性知识,这大大限制了研究生实践能力特别是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专业研究生作为高端技术人才,需要具备解决其所学领域中高端技术或工程问题的创新能力。基地培养模式下,研究生直接参与生产第一线,对企业实际生产中的各种客观问题进行研究,而客观事物情况往往十分复杂并且与理论模型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时经验和不确定知识往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双导师中的企业导师正具备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及大量的不确定性知识储备,可以在实践中很好地对专业研究生作出指导,丰富研究生的实践经验及不确定性知识储备,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为鼓励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应建立创新奖学金用以奖励在课题中取得创新成果的学生,在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中鼓励学生加入专利发明、案例分析等创新思维的元素,对研究生的评价应侧重于实践特别是创新能力等方面。

(四)答辩模式

研究生在基地完成课题研究并撰写完毕业论文后,应将论文分别提交企业和校内导师审阅。双导师均审阅合格后,研究生才能进入论文答辩阶段。在“双导师”培养模式下,研究生的答辩环节由企业和校内导师共同主持。答辩组成员除对研究生直接负责的企业和校内导师外,还包括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学校导师及外校教授。论文答辩以学生讲述及答辩组成员现场提问的方式进行,其中企业专家、技术人员主要对论文的工程、技术等实践性方面的内容提出问题,而校内导师、教授则重点根据论文的理论分析部分对研究生进行提问。答辩过程中应重点对论文的实用性、创新性进行考察,同时要求论文在大量数据测试的基础上,还应具备一定的理论高度。最后答辩组根据校企共同制定的论文标准、论文内容及研究生答辩的表现情况综合给出答辩意见。

我国传统的专业研究生培养方式不但严重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院在参考国外先进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对研究生的教学和论文指导分别提出了“两段式”教学及双导师制的论文指导模式。“两段式”教学在充分提高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及职业素养的同时,也为企业创造了效益、散播了企业文化,并且减轻了国家和学校的经费负担,可谓是一举三得。而双导师论文指导模式的提出,充分发挥了校内、企业导师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很好地培养了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丰富了学生的经验及不确定性知识储备,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王均,李萍萍,杨继昌.工科研究生“产学研”培养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J].江苏大学学报,2006,(1).

[2]张竞,孔寒冷,王沛民.美国专业科学硕士的创立及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2007,(3).

[3]蔡建化,周宏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职业性及其实现[J].中国高教研究,2011,(4).

[4]徐平.美国合作教育的基本模式[J].外国教育研究.2003,(8).

[5]杨华.工科研究生“两段式”实践创新培养基地的建设[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4).

[6]石英文,向英明.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模式探索—以中南大学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2).

[7]姜云.城市规划应用型人才“4+1”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1,(3).

[8]张建功,刘兴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过程中产生耦合的机理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5).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导师课题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V eraW an g
导师榜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对外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规范化培养的实践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