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改革意义的拓展
2013-03-27徐继存
●徐继存
近些年来,伴随着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方兴未艾,各种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不断涌现,课堂教学呈现出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局面,令人鼓舞和欣慰。课堂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决定着学生发展的水平,影响着学校的社会形象和声誉。因而,课堂教学改革的意义似乎是不言自明的。但是,持续追寻和深思课堂教学改革的意义决不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意义不是课堂教学改革本身所固有的,只有在不断追寻课堂教学改革意义的过程中,我们才能不断推进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可以说,课堂教学改革就是一种创造和拓展课堂教学改革意义的过程。
一、课堂教学改革意味着课堂教学思维方式的改造
犹如每个人都有其思维方式一样,每个教师也都有其课堂教学思维方式。由于在知识背景、教学经历、兴趣爱好、个性特点、自我意象和价值追求等方面的不同,教师在长期的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就会逐渐地形成其独特的课堂教学思维方式。课堂教学思维方式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影响甚至支配着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基本样式。正是教师课堂教学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教师课堂教学上的差异,从而才有可能呈现出多样多姿的课堂教学风貌。然而,也正是相对稳定的课堂教学思维方式容易养成教师课堂教学思维的惯性和惰性,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改革具有了长期性和艰巨性。没有对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认同和意义的深刻认识,没有强有力的学校制度规约和保障,就很难撼动教师经年持守的课堂教学思维方式,使之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之中。
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许多教师往往将关注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的阶段和环节上,注重把握课堂教学阶段的连贯性和环节的完整性,容易忽视自身课堂教学思维方式的调整和改造。课堂教学的阶段和环节无疑是重要的,但如果我们承认课堂教学不是一项价值无涉的纯技术性工作,那么课堂教学的改革就不是一招一式的变化,也不是一段一环的增加或减少。我们首先必须考虑的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为什么要进行这样一种课堂教学改革? 为什么必须这样设计与安排课堂教学的阶段和环节?这样进行的课堂教学改革到底有什么价值?这样的课堂教学改革是否达到了我们的预期?它还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等等,当我们试图努力回答诸如此类的观念性问题时,实际上我们已经开始审视我们自己的课堂教学观念,触动自己既有的课堂教学思维方式了。课堂教学改革只有真正触动既有课堂教学思维方式,引发既有课堂教学思维方式的变化,才能清楚地把握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深刻地理解课堂教学改革的意义,才能够真正明确课堂教学阶段与环节变化和变换的地位和作用。因此,课堂教学改革意味着课堂教学思维方式的改造。实际上,许多课堂教学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并不是因为这些问题不能解决,而恰恰是因为我们没有实现课堂教学思维的调整和转换。
课堂教学思维方式并无优劣之分、高低之别,拥有不同的课堂教学思维方式就会有不同的课堂教学世界。重要的是,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现实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认识和反思自己既有的课堂教学思维方式,扬长避短,并在借鉴和汲取他者课堂教学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扬长补短。课堂教学改革不是一种结果,而是一种过程,只要课堂教学改革在进行,课堂教学思维的改造就不能停止,否则任何方式的课堂教学都会僵化。换言之,只有不断改造我们的课堂教学思维,我们才能够不断推进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二、课堂教学改革意味着课堂教学生活方式的重塑
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点毋容置疑。可是,如果没有教师的发展,我们就很难推动学生的发展,这一点同样是不争的事实。我国自古以来传统的观念中,对教师这个身份一直存有一种十分微妙而特殊的期望。教师应当具有渊博的学识以启迪众生,具有崇高的人格以表率群伦,教人不厌,诲人不倦,并且还应当具有默默耕耘、安贫乐道的胸怀,以终身奉献教育。这种社会期望和舆论也使得人们习惯了仅仅用学生的学业成绩来评判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乃至将学生的发展视为教师课堂教学的惟一目标,于是教师及其课堂教学成了学生发展的手段。课堂教学似乎就意味着教师的“牺牲”和“奉献”,人们崇尚教师的常常也是这种“忘我”乃至“无我”的精神,这实际上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的一种偏见和误解。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怎样对待其课堂教学实际上直接影响着教师自身,也就是说,教师的课堂教学不仅影响着学生,同时也在不断地形塑着教师,这是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虽然课堂教学效果并不完全取决于教师的善良动机和自由意志,但是课堂教学效果如何毕竟是评判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现实依据。可以说,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师主体精神和能力的现实展现和认定,也是教师发展和完善、确立道德自我的基本标志之一。在这一意义上,课堂教学就不仅仅是人们所说的“成人之学”,更应该是教师的“为己之学”。这是对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发展和成就自我这种个人价值追求的应有承认和基本尊重!那种仅仅注重课堂教学对自身生存的本体论意义,甚至把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自己升迁晋职、捞取功名利益手段的教师不仅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从根本上异化了自己。因此,我们应该把课堂教学看作是师生共享的一种生活方式,尤其需要将课堂教学看成是教师确证其价值的一种存在方式,这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来说,都是极具启发性的。
如果将课堂教学视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存在方式,就要追寻这种生活和存在方式的意义和价值。课堂教学生活并不是空闲的游戏,它需要辛苦和劳作、牺牲和奉献,这种辛苦和劳作、牺牲和奉献,是否值得? 这对于教师来说决不是一个纯思辨的问题。因为,“哀莫大于心死”。假如教师不能为课堂教学活动注入真实的情感,就不可能获得课堂教学生活的成功。失去了成功的感受和体验,就有可能消极地对待课堂教学,互为因果,恶性循环,那么他的一生是可悲的;对学生来说,他用最宝贵的时间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如果从来就没有成功的感受和体验,他同样会消极地对待课堂教学,就可能对其未来的学习甚至工作都带来潜在的负面影响,那么他的一生是遗憾的。课堂教学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教学的结果上,更体现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之中。从这一点上说,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手段,它本身更是目的,是与课堂教学生活的幸福密不可分的。如此看待课堂教学,我们便能赋予课堂教学一种内在的保证和快乐,努力提高师生的品性,超越对人性的一切贬损。在这样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辛苦和劳作、牺牲和奉献的价值和意义,我们才愿意为之付出真诚的努力。正是在我们对课堂教学付出真诚努力的过程中,才有可能摆脱课堂教学工具主义价值观的羁绊,真正体验到课堂教学生活的幸福。
因此,课堂教学改革并不仅仅是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而意味着教师课堂教学生活方式的重塑。所谓重塑课堂教学生活方式,就是不断追寻课堂教学生活的意义,创造自己作为主体而应有的立场和方式,超越当下课堂教学生活局限,提升课堂教学生活的品质,努力过上一种理想的课堂教学生活。
三、课堂教学改革意味着学校核心价值观念的建设
课堂并不是风平浪静的港湾,相反,课堂是一块竞争之地,与社会、文化和政治生活密切相关,潜含着存在于外界的为了获取物质优势和理论合法性而进行斗争的逆流。教师关上教室的门,并不能将学生的社会文化和历史现实拒之门外。当然,这决不能成为课堂教学迎合社会趣味的理由。所以,为了保证课堂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学校就必须调动和协调各方面的力量,排除各种不利于课堂教学改革的干扰因素,构建有利于课堂教学改革的良好学校文化氛围,至少也要确保课堂内外价值取向的一致性。否则,师生就失去了课堂教学改革价值判断的标准,无法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选择,必然人心涣散,难以形成凝聚力,共同担负课堂教学改革的重任。因此,课堂教学改革不是校长的一厢情愿,也不是某些教师的自愿自发的尝试行为,它意味着整个学校核心价值观念的建设。学校只有确立了核心价值观念,才能时刻保持着对社会生活的反省意识,自觉警惕和抵制各种实用功利主义对课堂教学改革的侵蚀,并通过积极进取、鼓励创新的学校文化养成师生课堂教学改革的社会责任意识,促进师生的文化自觉和个性的充分发展。
学校核心价值观念,应该是全校师生都需信奉的价值准则,更应是校长的肺腑之言,是校长在办学过程中必须身体力行并始终坚守的教育理念。在学校核心价值观念的确立过程中,校长无疑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价值多元、社会生活日趋复杂的今天,学校核心价值观念的确立并不是很容易的。一方面,学校核心价值观念要与国家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相一致,体现国家意志,贯彻国家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精神,把握社会发展阶段和趋势,展现时代特征和精神;另一方面,学校核心价值观念又需要结合学校实际,承继学校文化传统,协调师生价值追求,形成学校发展愿景,达成学校发展共识。这就要求校长首先必须重视学校核心价值观念的建设问题,充分认识到学校核心价值观念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在确立学校核心价值观念的过程中,要避免简单化的思维方式,克服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善于分析、比较、判断和汲取国内外各种学校价值观念,厘清概念,凝练范畴,丰富核心价值观念的内涵,强化核心价值观念的包容性和统摄力;再次,学校核心价值观念的确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充分认识其复杂性,而且学校核心价值观念也不是僵死的教条,也有一个渐进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最后,也是最为重要是,校长需要身体力行、一以贯之地将学校确立的核心价值观念落实于学校办学的整个环节和全过程之中,并能自觉地接受全校师生的监督。
课堂教学改革是学校改革与发展的中心,也是衡量学校改革与发展水平的基本标志,而能否以学校核心价值观念的建设统领课堂教学改革则是推进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从事某种学校价值观念的宣教是容易的,但若进行任何一种学校核心价值观念的确证是困难的,这对于当下的校长来说尤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