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对大学教学的启示
2013-03-27傅定涛
傅定涛,卓 霆
(湖南科技大学 教育学院,湖南 湘潭411201)
近年来,“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在基础教育界被广泛宣传和普遍认同,源于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和东庐中学3 所学校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成效。这3 所中学改革的路径有所不同,成功的原因和条件有些差异,但在改革中所体现的教学理念是共同的。洪明、余文森两位教授把这种理念归纳为:学生为本、先学后教、多维目标、小组合作学习[1]。基于这些理念,这3 所学校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我们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理念与探索实践来观照大学教学的时候,可以引起诸多的思考。
一 “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理念与实践探索
(一)学生为本
新课程改革以后,强调“以学生为本”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共同理念,但是在实践层面,这一理念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但在以上3 所中学里,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确立,学生成为了学习过程的主人。杜郎口中学主张教学要“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应该“相信学生、发动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洋思中学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教的,提出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东庐中学则提出了“关爱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口号。3 所中学在上述理念下开展的教学改革,充分尊重并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杜郎口中学的“预习——展示——反馈”教学模式中,全程渗透着激发学生主体性的理念。“预习”环节以学生自学为基础,在学生自我需求和主动参与的基础上,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或者必要时与教师和同学进行对话;“展示”环节中,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成果,同时也可以对别人的成果进行评价;“反馈”环节,学生可以根据老师和同学的评价及自己的反思,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检查反思,让自己的学习不断扎实和深入。
(二)先学后教
在人们的观念中,教师是知识的代表,是先于学生的知者。受传统观念和习惯的影响,教育实践中基本上遵循先教后学的逻辑顺序。这种逻辑的滥用和僵化,导致了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学生的自主性和潜能遭到压抑,学生被动学习、缺乏积极的学习情感等一系列的弊病。“先学后教”在很大程度上对这种情况进行了颠覆性的改革,3 所中学都确立了“先学后教”的教学原则。在“预习——展示——反馈”教学模式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教学过程首先是由学生开始的。“学”不仅成为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放在先于“教”的环节,使“教”建立在“学”的基础之上。有效激发了教学过程的活力,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启发,共同提高的良性局面。
(三)多维目标
如果用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来衡量以上3 所中学的教学改革,其目标的定位与实现都还存在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的地方,但相对于传统教学只注重知识的学习,在主客观两方面,3 所学校在实现学生多维发展目标方面明显进了一步。3 所学校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既注重双基教学,又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多种能力。如在课堂中,紧扣教材和教学大纲,但又让学生有发展综合素质与能力的空间。在杜郎口中学,学生发言不必举手,也可以任意选择坐姿。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中,学生的思考力、获取信息的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展示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有效的锻炼,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情感得到了关照和培养。洋思中学特别注重生活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品行。3 所学校在学生学业成绩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结果,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方面也有明显的成效。这种模式实质上已经对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进行了改造,逐步向素质教育靠近。或者说是找到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契合点,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二者之间的对立与矛盾。
(四)小组合作学习
目前,我国中小学班额过大,由此造成了一系列问题,诸如课堂缺乏生机和活力,学生处于游离状态、参与度低,教师的统一教学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效果不佳等等,而小组合作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和东庐中学3 所学校都是农村中学,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等方面都无法与城市学校相比。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勇敢的实践探索让他们走向了成功。我们不得不叹服先进理念所具有的巨大动力,同时,我们以此为镜来关照大学教学时,同样引起我们的深思。
二 大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大学教育的质量受到社会的普遍质疑,而影响大学质量的根本环节是大学的教学,正是由于大学教学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直接导致了大学培养质量的低下。当然,要对大学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是由大学教学活动的学术性、复杂性、相对独立性和个体性所决定的。目前大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带共性的问题有如下几方面。
(一)学生的主体性普遍被忽视
在学校里,学生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受教育”、“被塑造”的位置,学校的任务就是把学生教育、塑造成社会所需要的人。“教师教、学生学”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教学过程的基本准则,学生在学校里只能老老实实地接受这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和“塑造”。显然,在这里,看不见学生在成长和成才中自身主观能动性所起的重要作用,更没有对学生本身的参与、努力与实践在他们获取知识、增长才干、提高素质中所起作用的充分肯定。受传统师生观、学生观和教育观的影响,学生更多地被看成知识的接收者、受教者。至于如何更好地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并没有纳入人们的思维界域。这样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丧失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方法的革新失去最原始的需求基础和动力。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学生乐意不乐意、感不感兴趣,到底有什么样的需求,并不被学校和老师了解。有时候,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反映了自己在学习上的需求,但也很难得到学校和教师们的重视。
(二)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陈旧僵化
教师的教育价值观、教学目的观、知识课程观、教学过程观和评价观都深刻影响其对教学方法的选用与革新,也影响到大学的教学质量。我国部分高校教师仍然持有传统的、不符合人的发展要求的教学观念:强调为社会培养所需的人才,而忽略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强调知识为本位,坚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中心地位,把知识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而严重忽视学生思维的训练和创造潜能的开发;强调静态知识的传授,忽视教学过程中知识与课程的灵活创生性;强调对学生知识获取的评价,把考试作为评定的主要手段,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诚然,随着现代教育观念的确立和推广,越来越多的大学教师教育思想观念有了一些转变,但情况仍不乐观。
(三)教学方法单一老化
大学教师大部分没有受过师范专业的训练,在教学方法上表现出先天的不足,基本上都是模仿自己曾经的老师,主要是处于继承的水平,谈不上在教学方法方面的创造性运用。传统“师授生记”的模式广为流传,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在大学课堂教学中,讲授法仍然是主要教学方法,并且大多停留在传统讲授层面。“一言堂”现象依然比较普遍,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依据教学内容(课本、课件、讲义等)进行授课,甚至有一些老师照本宣科;教学过程多采用一种单向传播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大学生的知识获取,更加无益于其能力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完善。
(四)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度低
受传统教育思想和固有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其学习方法很少改变,甚至不愿改变。应试教育中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已经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课后对知识进行机械记忆,对于教学方法的革新则不是十分关心。不仅如此,很多学生对教师改革教学方法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甚至抗拒和反对。事实上,由于教学方法改革不仅对老师的素质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同样有较高的要求。启发式、研究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就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其不仅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还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探索研究能力等。而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在这些方面的确存在欠缺和不足,加之有些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惰性,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参与自主性、启发性、探究性的学习,所以当教师改革教学方法的时候,不适应和抗拒也就可以理解了。
在目前的大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程度比较低,显性和隐性逃课现象都比较严重。
(五)教学评价流于形式
评价不严格,严进宽出的传统依然根深蒂固。很多老师对学生要求不严格,认为大学的学习要靠学生自己,老师没必要管那么多,或者自身职业责任感不强,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上完课就走人。
过分依赖量化评价,在评价手段上大多采用笔试的形式,表现性评价等质性的评价方式很少被采用。
评价的价值取向偏于功利化。考试成绩主要是为了评优、奖学金评定、择业时图个好看,教学评价很少关注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 “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对大学教学改革的启示
尽管“先学后教”教学模式是在中学产生的,并不完全适切于大学的教学。而且在人们的普遍观念中,无论如何,大学应该比中学更富有智慧,包括在教学方面,如果提出大学向中学学习几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我认为,如果我们是诚心要改革大学教学,是真正想提高大学的教学质量,那么就应该克服这种门第和等级偏见对思维的局限,对一切有利改善大学教学的东西都虚心接受。笔者认为,“先学后教”教学模式所蕴含的诸多合理的成分对大学教学有明显的启示意义。
(一)重新审视大学教学目标
传授知识是大学最初的职能,但把高深知识的传授作为大学的教学目标已经很难与现代大学的使命相适应。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不是传授任何凝固的知识和结论的地方,大学教学应该教给学生的是探索的精神和正确的方法,尤其是正确的思维方法。大学是个性突出的地方,在教学目标方面我们很难说一定只能培养什么样的人。但不管具体的目标如何个性化,基本的育人理念应该是一致的。大学应该始终坚持育人为本的理念,把人的发展作为自身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学的教学应该把学生人格的健全、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升作为自己不懈努力的目标。
(二)充分关注和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
提出这样一个命题,应该不会招至反对。只是在大学的教学过程中,学校和老师们是否有这样的意识,是否真正会按这样的理念去做才是问题的关键。学生是具有个性的个体,千差万别,而大学的学习过程具有较强的统一性,如果不把学习的自主权交到学生手中,很难想象大学教学能符合每个学生或者大部分学生的需求。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才能有效地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的过程。
从另一方面讲,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精英,主体性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存在所应具备的基本特性,大学要完成自身培养优秀人才的使命,就必须想尽一切办法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彰显和完善。
(三)加强大学教师的继续教育
大学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大学教学的革新。大学教师的学习,一方面,靠教师自觉独立地学习;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关注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对教师的继续教育。
首先,应从教育思想和观念入手,让教师们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为目的、以活动和参与为手段的现代教育理念,促使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完成的过程,让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快速成长。
其次,要加强大学教师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的训练和提高。大学教师们学历越来越高,专业知识一般都不存在问题,关键的是如何教的问题没有有效解决好。所以,提高教师们的教学技能,让教师们掌握良好的教学艺术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也是解决大学教学质量问题的关键所在。
(四)积极推进教学方法手段改革
学校应关注和重视教学改革,并有完善的制度来保障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营造一种有利于教学改革的氛围。教师们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积极开展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并与实际的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突出“学生为本”的基本教学理念,在教学改革中特别注重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更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康德说过这样一句话:学生应该学的是思考活动,而不是思考的结果[2]。大学更应该是充满思考和智慧的所在,教师们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激发。要围绕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展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等课题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
(五)开展教学评价机制创新
在评价目的方面,要关注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考核,重视其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评价方式和手段方面,要增加质性评价的方式,重视对学生进行表现性评价,促使学生开展实践性、探究性的学习。对教师的评价和考核方式也应当进行有效的改革。建立激励性的教学评价机制,唤醒教师教学育人的热情和责任感,帮助教师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观念,鼓励教师开展教学评价的改革和创新。
[1]洪 明,余文森.“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理念与实施条件[J].中国教育学刊,2011(3):47 -50.
[2]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