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子“道”论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2013-03-27王兆才沈香萍

当代教育科学 2013年13期
关键词:本真思想道德老子

王兆才 沈香萍

一、“道者,万物之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之核心

“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他的全部思想体系都是由“道”而展开的。在老子的哲学中“道”包括“天道”和“人道”,“天道”指的是宇宙的规律、社会的规则,而“人道”则是指人生最高的道德境界,是一种理想的人格状态:在老子看来,自然界之所以生生不息,欣欣向荣,是因为万物都按照“道”的规律运行,由此老子认为“人道”只有取法于“天道”,人只有应“道”行事,顺应天理,才能做到“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明了万物,把握自我,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个“得道”之人,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自然、有益于他人、有益于自我的人,达到一种理想的人格状态和精神境界。正如老子所言:“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在现代社会,由于受双重标准或多重标准的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多元并存,大学生也不例外。有学者认为,在大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存在着两套价值体系:“在社会政治生活领域、在一些冠冕堂皇的场合、在大学生使用的教科书里,存在着一套多年来形成的所谓政治化的话语体系和价值体系;而在家庭生活领域、在一些私人场合、在大学生经常接触的流行文化里,则存在着另一套所谓人性化的话语体系和价值体系”,“我们的社会和文化一直在鼓励和奖励二元人格的形成,并赋予一些赞美的词汇,如‘成熟’、‘练达’、‘沉稳’等等。”[1]这种状况,使得大学生失去了追求和目标,放弃了理想和信念,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老子“道”的思想,以“道”为目标,体现了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

二、“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之途径

老子并不是坐而论“道”,而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老子的“道”既是“无”,又是“有”。 “有”和“无”的思想,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无”和“有”是“道”存在的两种方式。 所谓“无”,是说“道”是最普遍的规律,是超越性的本体存在,是万物之本根;所谓“有”是指“无”向现实人生的生成,是“无”落实到现象界,对人们产生的作用,是对现实人生的指导。“道”就是“无”和“有”的统一,正如那薇在其《道家与海德格尔相互诠释》一书中指出的:道不是能够脱离素朴之心运作和参与的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天地万物自然社会的客观规律,而是天地万物作为自身存在的本然状态。道是素朴之心与万物本然相融相契的状态,是心物一体的境遇。[2]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无论是何种情况下,自然的规律是必须要遵循的,是一定要按教育的客观规律即“无”去运行的。切忌刚愎自用,主观行事。

另一方面,“无”又离不开“有”,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又是在大学生的生活环境中完成的。教育客观规律的指导固然重要,生活环境的熏陶也是不可忽视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是从“无”到“有”、“有”“无”结合、相辅相成、相融相生的过程。校园环境、规章制度、各种文化活动,大学生所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都对其思想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大学生的的思想道德教育要密切联系大学生的生活实践,而不能仅靠教师和管理者口头的说教和宣传。

三、“自然”、“无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之方法

老子强调“自然”、“无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要师法天地,天地要师法“道”,但“道”最终又师法于“自然”。这里的“自然”是指自然而然的一种状态。“道”的这种自然性就是“无为”,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 “无为”也就是“无违”,即无违自然、因任自然而无所作为,或不强作为的意思。“自然”和“无为”这两个名词可以说是二而一的,体现出的都是任自然的精神,“顺自然而为”,使天地万物无为自化。苏辙在《道德真经注》中说“无为”就是“因物之自然,不劳而成之矣”,“顺自然而为”是一种最好的为,也就是老子说的“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通过“无为”可以达到“无不为”的目的,达到“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的理想境界。

“自然”、“无为”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式与方法上有着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自然是人本然的发展状态,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要顺应人之为人的自然,作为教育者,在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上,要讲“无为”,给学生充分的独立和自由,但这种独立和自由又不是绝对的,而是以“道”为指导和规范的,在“道”的指导和规范下的“无为”顺应了大学生德性形成的自然,更能取得良好的实际效果。正如老子所言:“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好的德育是顺人之为人的自然,低一等的德育就是为德育而德育:规章制度、量化考评……规范往往会变成约束与限制,而与德育的目标背道而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要搞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教育管理者就应把工作重点放在如何适合大学生成长发展的“自然”上,而不是只求有德的形式。

四、“天大、地大、人亦大”: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之目标

大学生思想道德培养的最终目标是什么?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中指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人的复归……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3]马克思告诉我们,一个完美的人,是实现自身解放的人,是一个摆脱异化、向自然人复归的人。这也就是我们大学生思想道德培养的目标。

站在“道”的立场上,老子最早发出了反异化的呼声。他认为,婴儿的自然境界才是生命与生具有的本然状态,才是生命的本质之所在,这种境界,不应该有任何的矫饰和造作,不应该有任何的异化和外在束缚。任何外在的规范、标准都会违背人的自然的本真存在,都会给人的自然的本真存在造成危害。自然和本真永远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社会的发展和人生的进取都不应以丧失自然和本真为代价。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自然和本真自我的建构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主见、思想和感情,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这样才能避免和净化异化造成的污染,使社会和人生都得以健康地发展。

[1]周拥平.全球化、文化自觉与青少年发展[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4).

[2]那薇.道家与海德格尔相互诠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

[3][德]马克思.1844 年经济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1.

猜你喜欢

本真思想道德老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本真
坚守本真做教育 履职尽责显担当
创新机制 多措并举 加快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向纵深推进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盈一月相戒指的本真自然与创新
智者老子
论贾宝玉之本真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