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教学改革探索——以建工技术专业为例

2013-03-27李运成

当代教育科学 2013年13期
关键词:建工高职专业

李运成 陈 潇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技能人才队伍日益缺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国务院专门下发《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同时,高技能人才在就业方面也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高职生就业率已连续多年超过本科生,可见,国家政策和就业前景都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为高职教育的腾飞插上了翅膀,但能否飞的起来或飞的更高就得取决于高职院校自身的能力,高职院校必须加快自身内涵建设以提升实力和能力,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职教育建工技术专业隶属于土建大类,主要是为与建设行业有关的企业培养懂技术会管理的高技能人才。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建筑业企业高技能人才缺乏尤其显著,多年来,建工专业报考生源多、就业率高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由于教育教学水平参差不齐,使得高职院校培养的很多毕业生拿不起、用不上,并不能适应建筑业企业的需要。因此,必须进行相关教学改革,为社会培养真正具有职业能力的毕业生。

一、教学现状及问题

(一)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性

长期以来,高职专业教学仍未有效摆脱本科层次教学模式的影响,一个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适用于所有学生及各种就业岗位,这显然是不合适的,也是不科学的,必须有效兼顾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差异,兼顾将来就业岗位的差异[1]。一些院校虽然每年都在更改人才培养方案,但只是简单的将课程合了分、分了又合或改变教学次序而已,并未从根本上做任何改变。

在学校教学中仍然重理论轻实践,为应付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时比例的要求,有的随意增加实践环节,或是简单的将三年学制作了变通,让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半年或一年,以增加实践课时比例,而在校内理论教学环节并没穿插进行实践教学环节。对建工专业来说,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是略懂计算、能识图、会测量、可操作,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能够直接承担施工一线技术管理的工作任务,因此,必须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进行教学改革。

(二)教学方法缺乏适应性

在专业教学中,仍然采用课堂上泛泛而谈的教学方法,有的教师虽然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但由于自身的惰性,只是把文字从黑板上搬到了投影幕上而已,减少了自身的上课劳动量,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和作用。有的怕实践教学环节麻烦或不好操作而出事故,因而大部分被取消,使得很多通过实践才能掌握的知识变成了说教教学,效果极差,学生一头雾水,自然也就上课沉沉欲睡。这种显然缺乏适应性的教学方法,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也不能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高职学生的学习功底差、底子薄,本身就对纯理论教学存有反感,实践环节更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必须改变枯燥的理论教学模式。

(三)双师型教师缺乏

由于各种原因,大部分院校很难聘请到懂技术会管理的企业高技能人才来校长期为学生授课,即使能聘请到,也是以讲座的形式一晃而过,不能有效贯彻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而校内大部分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的“学院派”教师,缺乏行业实践背景,很难保证教学质量,即使少部分老师曾经来自企业,但由于时间太久,知识和能力已落伍于企业。高职院校又普遍存在设置专业多而专业教师少的现状,一个教师承担若干门课的教学任务,教学任务繁重,没有精力、时间和资金外出培训学习,这就使得教师只能或者埋头于教材中苦苦思索,或者站到讲台上干巴巴讲授,没有足够的精力了解和关注高职教育发展的趋势。一些教师看似一辈子在从事高职教育,实际上并不了解也不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

二、教学改革的探索

(一)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一线三分”教学模式改革

“一线”是指一条主线,对建工专业来说,入学之初就发给每位学生一套完整的实际工程的图纸,这套图纸贯穿于学习的各个环节、各门课程,一直用到毕业。学习最终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到毕业时,凭自己的所学,对各个环节了然于心,有信心把图纸变成现实,不存在胆怯和学习盲点。教学中,每门课都和该图纸发生联系,从识图到构造、从计算到结构、从材料到施工、从测量到计价,使学生意识到每门课都有用,都跟未来的工作密切相关,改变学生学完一门课不知干什么用、学无目的也就学无动力的局面。

“三分”是指将专业教学从三个方面来划分,即分层次、分阶段、分模块教学。

“分层次”教学就是指根据成绩将学生分成多个层次分别进行教学。针对高职生入学分数低、学生与学生之间知识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的客观情况,很多院校在个别课程中实施了分层次教学,例如高等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程。但在专业课教学中,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都并没有实施。笔者认为,在同一个教学大纲下,期望所有的学生达到相同的学习效果是不现实的,因此在专业课教学中也进行分层次教学是必要的。可以考虑将学生划分成A班和B班,划分层次太多是不方便也是不可操作的。

针对建工专业,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开展分层次教学:一是制定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在A班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考虑将其就业岗位定的高一些,比如施工一线技术负责人、项目经理等,同时考虑到其未来继续深造的需要。B班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其就业岗位定的低一些,比如施工一线的施工员、测量员、监理员等。二是有区别地开设课程。对A班学生,每门课可比B班讲的深一些,满足未来继续学习的需要。另外可以增加一些课程,比如水力学、建筑设备、道桥工程等,以拓宽其知识面。对B班学生,本着“实用够用”为原则,只开设一些满足其未来就业岗位需要的课程即可,授课内容做到浅显易懂。三是有区别地开展实践教学。对B班学生,增大实践教学的比例,可提高到60%至70%。增加其实践技能,满足工作急需。对A班学生,由于教学总课时的限制和学生自学水平较高,其实践教学的比例只需达到40%至50%即可。

“分阶段”教学是指讲整个学制划分成三个阶段,一是专业基础学习阶段,主要学习土建大类方面的基础课程。开设课程有建筑识图、建筑材料、建筑构造等。二是专业通用学习阶段,学习土建大类相关专业一些通用课程,比如工程测量、建设法规、工程管理、建筑力学和结构等。三是专业方向学习阶段,从事施工方向的可开设地基与基础施工、主体施工、装饰施工、施工组织等。从事监理方向的可开设施工技术、监理概论等。从事工程造价方向的可开设安装工程预算、土建工程预算、预算软件应用等。

“分项目”教学是指在每门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分项目教学或分模块教学方式。因为高职职业能力结构具有“层次模块”的特点,因此采用分项目教学更能满足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需要。对建工专业,比如施工技术课程,可分为地基施工项目、基础与主体施工项目、安装施工项目、防水施工项目、装饰施工项目等。

(二)教学方式的改革

在教室里“口传身教”已引不起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建工专业来说,现场教学、工程实例教学、动手操作教学等都是非常有用的教学方式。目前各地普遍存在的“烂尾楼”就是很好的现场教学教材,其结构和材料外露,能充分满足学生学习建筑材料、结构、识图和构造的教学需要。还可以带领学生去施工工地参观,增加学生对施工方法、施工过程和组织、施工机械等的感性认识。目前,有一些科技公司专门开发了三维施工模拟动画,真实性强,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还可以在学校实训室搭设简易的建筑结构,供学生经常性学习,有条件的院校可拨出一些资金购买一些建筑材料让学生动手实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通过这些方式把学生从课桌板凳上解脱出来,调动其学习兴趣。即使在课堂教学中,也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讲解中配以录像、图片、实例、故事等进行教学,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信息量大、生动具体的优势[2]。

(三)增加岗位证书教学环节

双证书教育是现代高职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它能够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能够满足学生实习上岗的需要。岗位证书的考试内容虽然在各门课中都有涉及,但也存在分散性大的特点,学生无法融会贯通全面掌握。因此一些院校专门在考前集中辅导,以求一次性通过。笔者认为,考前辅导普遍具有应试教育的特点,目的性太强,应该把考试要求和内容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去,使学生认识到每门课所学的知识跟将来能否拿到岗位证书、毕业证书密切相关,从而建立课本知识和未来工作岗位的关系,给学生以压力,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四)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

要在优秀企事业单位建立专业教师实践基地,完善专业教师到对口企事业单位定期实践制度,要在学校建立名师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完善老中青三结合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要完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健全教师继续教育考核制度和政策。增加待遇吸引更多有工程实践经历的企业人员到学校任教,选派更多年轻教师到企业锻炼,增加实践经历。

(五)建立基于“云空间”的信息化教学新方式

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湖南早在2010年就率先构建数字化校园,通过租赁云服务,为每位用户提供“云空间”,为教师和学生构建网络学习空间,形成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的教育新模式,开启了基于云空间的信息化教学新方式,实践证明,效果良好。这种教学方式要求每位教师建立教学空间,将教师个人的所有教学资料、作业、拓展知识等上传到空间,学生可以通过空间提交作业、与教师交流互动,实现空间教学与课堂教学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实现“永不下课的课堂”。利用空间还能引进企业、行业资源,将企业的规范、标准、流程等融入教学内容,将企业的工作场景视频上传到空间,引进企业真实案例用于指导学生的实训实践,真正实现校企对接。

专业教学的改革必须是不断推进的,虽然在改革的征途上会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而有些可能来自外部强大的社会因素,很难逾越,但改革和发展才是解决一切难题的必由之路,固步自封只能是死路一条。因此,高职专业教学改革早已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没有退路。本文虽然以高职建工专业为例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思考,但笔者认为,这些探索具有普遍性,可为其他专业提供一点借鉴。

[1]张旭翔,施泽波,丁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设计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

[2]刘红宇,洪彩霞.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4).

猜你喜欢

建工高职专业
北京建工修复:解锁智慧修复新可能
河北省总:“八个依托”建工会 “贴心服务”激活力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平煤神马建工集团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