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村官工作适应现状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启示*

2013-03-27童辉杰

当代教育科学 2013年13期
关键词:村官所学大学

童辉杰 刘 轩

大学生“村官”是指通过政府选拔到农村村级行政单位担任一定职务的高校大学毕业生。大学生“村官”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党政机关培养和储备来自工农一线后备人才的重要来源。然而有不少大学生“村官”并不能很好地适应农村基层工作,出现“下不去,留不住”的现象,本文通过对全国六地区大学生“村官”工作适应现状的调查和分析,结合目前高校人才培养的工作实际,提出改善性建议,希望能为今后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一、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在华东、华南、华北、华中、西南及东北地区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632份,回收率为90.26%,严格剔除废卷后,共获有效问卷550份,有效回收率为87.03%,在被调查的大学生村官中,男性为288人(52.4%),女性为262人(47.6%);专科学历的为126人(22.9%),本科及以上学历的424人(77.1%);担任村主任(村长)助理为249人(45.3%),村党支书助理170人(30.9%),借调乡镇政府70人(12.7%),社区及其他岗位61人(11.1%)。

(二)调查工具

采用自编的大学生“村官”工作适应调查问卷,包括单选题和限选多选题两种题型。其中限选多选题为限选两个选项。

(三)调查过程

本调查是在当地组织部门的协助下,在大学生“村官”集中学习及培训时,采用匿名的方式进行集体施测,问卷使用统一指导语,填写完成后当场收回。所有数据采用SPSS15.0进行统计处理。

二、结果分析

在所搜集调查数据中,我们选取了大学生“村官”的职业发展决策、知识应用情况,创业障碍以及工作中所遇到的自身瓶颈等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存在密切联系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职业发展决策

本文从当初的报考动机和期满后的“去留”问题两方面对大学生“村官”的职业发展决策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有240(43.6%)名大学生“村官”当初是希望通过村官岗位这个跳板来考取公务员,同时201人(36.5%)是真正希望能够服务农村而选择了村官工作,另外有60人(10.9%)是因为找不到工作才去报考“村官”。因此大学生“村官”群体中,绝大部分并不是真正喜欢农村工作、想服务于农村。卡方检验的结果表明,不同学历的大学生“村官”的报考动机存在显著的差异。专科学历的大学生“村官”中,有42.9%的人报考“村官”是为了服务农村,而本科学历的大学生“村官”中,这一比例却只有34%。另外,毕业于普通院校和重点高校的大学“村官”在报考动机上也存在显著的差别。普通高校的“村官”中,有37.7%人报考村官是为了服务农村,而重点高校这一比例却只有28.1%。最后,在期满后去留问题上,我们发现当初的报考动机对大学生“村官”决定期满后是否继续留在农村发展存在显著的影响,当初报考动机是为了服务农村的大学生“村官”中,有61.6%的人选择期满后愿意留下来继续服务农村,而当初只是为了今后报考公务员的大学生“村官”中,这一比例只有38.4%。

(二)知识应用

在知识应用方面,被调查的大学生“村官”中,只有30人(5.5%)认为,大学所学的知识完全可以用到,有315人 (57.3%)认为可以用到一些,有181人(32.9%)认为很少用到,且作用不大,有24人(4.4%)认为所学到的知识完全用不到。卡方检验的结果表明,知识的应用情况与大学生“村官”在大学期间是否参加过社会实践存在密切的联系。参加过社会实践的大学生“村官”中有64.6%的人认为大学里所学的知识在工作中完全可以用到或者用到一些,而未参加过社会实践的大学生“村官”,只有28.6%的人认为所学的知识可以应用于工作实践。另外,在大学期间是否接受过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在知识应用的选择上也存在显著的差异。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大学生“村官”中有73.7%的人认为大学里所学的知识在工作中完全可以用到或者用到一些,而未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大学生“村官”,只有53.3%的人认为所学的知识可以应用于工作实践中。

(三)创业障碍

通过对“大学生村官创业的主要障碍”这一限选多选题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除缺乏创业资金外,其他最主要的障碍依次是缺乏项目(252人次,45.8%),缺乏技术(192人次,34.9%),缺乏政策鼓励(165人次,30.0%)以及缺乏组织的支持(118人次,21.5%)。由此可见,除创业资金外,缺乏创业项目和创业技术是影响大学生“村官”创业的主要瓶颈。

(四)实践能力与经验

大学生“村官”在实际工作中自身主要面临的问题包括:缺乏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缺乏解决问题的经验;缺少理论知识;缺乏对农村的了解;不善于与村民沟通等,在这些问题中排在前两位的问题分别是:缺乏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305人次,55.5%)和缺乏解决问题的经验(269人次,48.9%)。卡方检验的结果表明,大学生村官任职前有无工作经历对解决问题的经验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三、讨论与建议

大学生村官工作适应状况的调查结果,可以部分地反映出有些大学生“村官”下不去,留不住等难以适应农村基层工作这一现象背后,值得我们思考的高校人才培养问题。而本文对于这些问题所做的思考,不只是简单地针对了大学生“村官”这一群体而言,更是希望对整个高校人才的培养工作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一)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相对于一般院校的大学毕业生而言,毕业于重点本科院校的大学毕业生中,真正想去农村发展,愿意扎根基层,服务农村的人数比例相对偏少。而报考公务员对于重点本科院校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更具有吸引力,这也是他们报考村官工作的更主要的目的。重点院校的大学毕业生对于未来自身的职业定位较高,这本无可厚非,但这种求职动机所反映出来的功利性,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当前高校职业教育的不足,尤其是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缺乏行之有效的引导。因此对于高校而言,有必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敬业奉献”的就业观,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培养其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以及社会责任感。鼓励大学生响应国家的号召,到基层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将自身的发展与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同时学校还应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拓展就业服务的内容,及时追踪和了解本校毕业生走上基层岗位后的工作情况,并为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实现大学生的终身发展。

(二)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提高大学生知识学习的针对性

调查发现,参加过社会实践和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大学生“村官”中,有更多的人能够较好在今后的工作中利用所学的知识,这也是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重要性的充分佐证。因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帮助大学生设立职业目标,充分了解自身的特点以及未来工作或岗位对能力、性格、知识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因此,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将有助于大学生在校期间有的放矢的学习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并为今后的就业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所学的知识不应只包括职业知识,更应包括认识自己、适应工作、适应社会的更为广泛的知识。所以,大学生社会实践和职业生涯规划应当成为大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的必要环节,成为大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增设大学生创业课程,提升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

大学生并不缺乏创业的勇气和激情,也不缺乏创业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但是正如我们所调查的一样,阻碍大学生“村官”创业的瓶颈,除资金外,还主要包括创业的项目和技术。有时候即便拥有良好的创业平台,因为自身创业能力和经验的不足,而最终遭遇创业失败的打击。所以对于高校而言,应配备专业的创业师资队伍,开设科学合理的创业课程体系,同时应与企业加强合作,定期邀请具有丰富创业经验的企业人士来学校开展创业培训和讲座,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氛围。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加各类创业大赛,积累宝贵经验,从而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为他们自主创业做好准备。

(四)增加课程内容的实践性环节,提高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不少大学生“村官”认为自身的问题主要是在工作中缺乏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经验。调查结果一方面折射出目前大学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大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缺乏有效实践的问题。因此,高校应当注重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不可一味的只谈理论教学,还应注重其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课程内容的实践性环节,以及加强对学生实践性环节的考核工作。鼓励大学生走出象牙塔,真正走入社会,多利用节假期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践行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往实践中积累解决问题宝贵经验,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猜你喜欢

村官所学大学
唱村官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95后”女村官的乡村振兴梦
非所学
非所学
让优秀“村官”有奔头
耶鲁高材生的“村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