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学生学习倦怠问题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2013-03-27赵建平

当代教育科学 2013年13期
关键词:技能型院校高职

赵建平

学习倦怠的概念来自于职业倦怠的研究,是由弗洛登伯格(Freudenberger)和马斯勒其(Maslach)等人提出的。弗洛登伯格(Freudenberger)将倦怠定义为“当个体的工作不被他人或组织所认同且不予相应回报时,个体产生的慢性疲乏、抑郁和挫折感”,[1]马斯勒其(Maslach)将倦怠描述为情感的衰竭、去个性化和个人成就感低落的现象。随着对倦怠问题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们注意到学生厌学现象的严重,开始将倦怠的研究引入到学习领域。学习倦怠的概念也由职业倦怠引申过来,研究维度也基本相似。杨丽娴和连容等人将学习倦怠定义为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或缺乏动力又不得不为之,从而感到厌烦,产生身心俱疲并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心理状态。[2]同时通过研究认为学习倦怠主要由三个维度构成,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和成就感低。

一、高职学生学习倦怠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个体因素

1.无明确学习的目的

在高中时,学生学习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参加高考,取得好成绩,上个好大学。来到大学后,很多学生找不到学习的目的,而且有一部分学生在很长时间内内心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上了大学之后,我为什么还要学习?”这是很多学生心理的疑问,没有目标就没有行动的动力,随之就会产生逃课、旷课等厌学现象。学习的积极性较之高中时期有了明显下滑。

2.无学习兴趣

我们对于学生的教育过于急功近利,而缺乏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综合素质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一些重要学习品质的养成,如学习的主动性,学习的兴趣、批判精神等。甚至有时为了达到一时的目的而抹杀了学生的这些品质。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中国学生上到大学之后还有浓厚的学习兴趣的人很少,没有了兴趣也就是丧失了探究精神,没有了学习兴趣难免会出现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

3.自我效能感低

自我效能感是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操作行为的预期,是对自己能力的主观判断。这种预期不仅影响行为的选择,也对努力程度产生影响,被知觉的效能预期越低,个体越倾向于付出的努力程度越低。很多来上高职的学生高考的分数并不是很高,尤其是近几年,高职院校的录取分数屡创新低,大部分高职学生上高职之前在学习方面遇到的挫折普遍较多,在学习能力上的自我评价偏低,认为学不好是自身能力问题,对学习无兴趣,消极被动,不战而败,对待学习自我放弃。

(二)学校因素

学校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也非常重要。高职院校的校园学习氛围普遍不高,很多学生反映看到周围的学生都不学习,自己也就不想学习,每天更多的时间消耗在电脑游戏、聊天和无所事事上。甚至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师也认为高职学校只要管好学生不出事就万事大吉了。高职院校的管理者也普遍将工作的重点放在招生和就业上,存在重管轻教的现象,导致很多高职院校的学习氛围不浓,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三)社会因素

高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是对高职学校本身也存在认识偏差。从家长到考生内心并不认同高职教育,认为职业教育低人一等,高职学校就是二流学校。很多学生来上高职并不是自己理想选择,而是高考失利后的被迫选择。甚至有些家长和学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宁愿复读一年再上本科也不愿意上高职学校。学生认为自己没能力或是运气不佳没考上本科才来到高职院校,高职院校就是技工学校,不需要好好学习。他们对自己的前途也失去信心,索性破罐子破摔。

同时,很多学生认为上了大学之后学习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60分万岁”的思想深入人心。殊不知这时专业知识结构的建立、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你将来的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很多学生上了高职之后,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不仅没有进一步提高,反而还不如高中时期。认为上大学最重要的是接触社会,当然大学生适当接触社会对于将来的职业发展是有帮助的,但作为学生最重要的任务还是学习。高超的专业技能也是以扎实的理论知识为基础的,而这也是进入社会之后参与激烈职场竞争的资本。

二、解决高职学生学习倦怠问题的对策

(一)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学生在学习方面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其实与对新环境的不熟悉有一定的关系,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刚来到学校,各方面都比较陌生,对高职老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节奏都很难适应。这就要求学校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对于学生的不适应提供帮助,比如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解答。心理老师可以通过心理学的角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高职教育的重要性,转变学习观念、改变学习方法,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正确地看待高职阶段的学习。通过老师的帮助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从观念到方法的转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顺利地完成高职阶段的学习任务。也可以通过一些团体训练活动,有针对性的改善学生消极悲观的情绪、修正自我概念、重塑自尊,增强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能力差一些的学生并非不能完成学习任务,只不过所需要学习的时间更长一些,努力更大一些而已。通过心理老师的帮助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学习的好坏并不是因为个体能力的不足,而是跟你的努力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帮助学生重拾信心,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继续面对学习上的挑战。

(二)改善教学方法

高职教师应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在传统讲授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在课堂中可以采用问题情境式教学。老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主动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矛盾,在学生心理上造成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达到最佳状态。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引导学生找出答案,最终解决问题。另外还有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方法,通过这些方法的采用改变以往学生总是被动听课的局面,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鼓励学生主动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技能型人才,而高级的技能型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随着现代机械设备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对技能型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高职教学在进行理论传授的过程中还应增加实践环节的比重,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实践课程本身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三)完善校园环境

学校的校园文化、学习氛围、师资水平,硬件环境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高职院校应通过一系列的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在校内形成人人爱学习,大家比学习的氛围。鼓励学生在学习方面展开良性竞争。通过竞争可以唤醒学生的学习斗志,促使学生投入到积极的学习活动中去,适当的竞争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增强自信。同时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等的培养和锻炼,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引导社会舆论正确认识高职教育

技能型人才的紧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瓶颈,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它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在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中发挥重要作用。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学者的共识。但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社会上普遍存在对职业教育的偏见。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应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社会正确认识高职教育,改变人们轻视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职业的良好社会氛围,为我们高职教育的发展打下坚实的舆论基础。

[1]Freudenber H J.&Richelson G.Burnout:The-high cost of&high achievement[M].Garden City,NY:Doubleday,1980.

[2]杨丽娴,连榕.学习倦怠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集美大学学报,2005,(2).

猜你喜欢

技能型院校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
浙江省汽车后服务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文化育人——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