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与转向*
2013-03-27徐晓静
徐晓静
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高等教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人力资本理论的普及也使民众普遍认识到了高等教育深刻的潜在投资价值。基于这种认识,整个社会和民众正以极大的热情投资于高等教育。但是在这种热情的背后,应该冷静地审视,接受高等教育既然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那么投资行为的两个基本属性——风险与收益始终是相伴而生的。如何实现收益最大化,又如何规避投资风险,应成为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首要考虑因素。
一、人力资本理论: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一种分析框架
人力资本理论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的。他认为,资本包含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两种形式,人力资本相较于物力资本有着更高的回报率,这主要是指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资本,具体表现为劳动者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而教育凭借其在改善人的素质、培养人才等方面的功能成为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途径之一,尤其是高等教育,与个人工作效率与收入水平乃至社会经济增长都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可以说,人力资本理论正是因为提供了这样一个理解经济发展的标准范式而备受重视:它将教育水平、生产率水平、收入水平联系起来,并从理论方面论证了三者之间的正相关关系[1]。
也正是教育与劳动生产率、个人收入水平二者之间的联系成为推动社会和个人产生强烈教育需求的重要原因。基于这样的认识,人力资本理论受到众多经济学家及学者的关注,而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尤其是保障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保障充足的人力资本资源,成为众多国家促进经济发展的不二选择。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各个层面的投资主体都在不断地加大对高等教育人力资本的投资。
二、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分析
在人力资本理论的框架内,人力资本投资实质上是通过对人的投资来提高人的生产能力和收入能力的一切活动[2]。既然是投资,就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成本。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直接成本,包括开始受教育到走上工作岗位之前的教育花费,如学杂费、生活费、书本费等;其次是间接成本,不但包含经济成本,如由于接受教育而不得不放弃其他可能带来收益的工作所导致的隐形经济损失,还包括心理成本,如严格的考试选拔,层层考核之中既有对能力、知识的考核,也有对心理素养、健康状况的考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大学生也在经历常人所没有的压力,如继续教育造成的年龄增长、家庭婚姻以及情感问题等逐渐显现。毕业之时面对的巨大生存压力也无所遁形;再次是风险成本,在现实社会中,即使顺利完成学业、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也不一定能相应获得同等价值或者更高价值的回报,这是预期效益与现实效益的鸿沟[3]。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具有高投资、高收益和高风险的特征,一旦不稳定、无序的进行教育投资,对教育发展将是贻害无穷的。
(一)就业风险是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首要风险
之所以说就业风险是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首要风险,是因为人力资本投资的预期收益全凭就业之后来实现,若没有充分就业,那就意味着收益的获得无从实现。如今,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是现实社会的一大症结,高校扩招导致大学生就业人数激增,人才市场的供需关系失衡;与此同时,就业市场上也正在经历着结构性的人才危机,一方面,较高能力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极其匮乏,高级蓝领更是千金难求;另一方面,为大学毕业生提供的普通就业岗位又十分有限,必然会造成大量毕业生面临一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境地,这导致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就业风险系数大幅激增。如果大学生在接受了高等教育之后不能顺利就业,那么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本投资就无法得到回报,这对于个人而言是首要风险,由此也会衍生出预期收益风险和教育过度风险。
(二)预期收益风险是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重大风险
社会和民众对高等教育的极大热情源于对预期收益的高期望值。人们之所以愿意对高等教育进行投资,根本原因就在于高等教育可以增加未来就业的砝码,提高个人在未来就业的价值。按照人力资本理论的观点,接受高等教育的劳动者会形成较高质量的人力资本,相对来说容易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并获得较高的报酬。但现实的就业形势却意味着劳动者在高等教育过程中投入的直接成本、间接成本以及风险成本在未来可能得不到如预期一样的收益和回报。这是目前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突出表现。长此以往,这容易引发公众对高等教育信心的失落,尤其是贫寒家庭学子斟酌于高投入与低回报的现实,可能因此而放弃学习机会;另一方面,为了趋利避害,在劳动力市场增加一些就业胜算,民众也有可能盲目追求高学历,希望凭借追加教育投资扭转不利局面,这就会导致愈演愈烈的过度教育。
(三)教育过度风险是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隐性风险
在上文中我们提到,对预期收益的高期望值以及现实中的就业难造成了过度教育的危险。高等教育过度化的根源是对高等教育投资的社会收益和个人投资高等教育收益率的过高预期[4]。由此造成的恶果也正在显现:过度化的高等教育使越来越多的高层次人才面临着就业困难或者为了生存不得不屈就于较低层次的工作岗位的问题,这样就造成了学历缩水愈演愈烈;另一方面,在劳动力市场中,学历相对较低的人为了降低身处其中的就业压力和获取较为理想的未来收益而不断追加教育投资,即追求更高层次的学历教育,但是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存在滞后性,过度化的高等教育不但延长了投资周期,也推迟了收益期,这两个周期的延长不可避免地加大了高等教育的风险,也造成了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的错位,加剧了就业市场的结构性失调。
三、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转向与发展趋势
(一)提高教育质量以实现高等教育的预期收益
人们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里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的投资价值,但是高学历的就业矛盾也在提醒着人们打破对人力资本神话的迷信。人们时而被新时代的“读书无用论”所蛊惑,时而又情难自抑感慨“学历缩水”,这些都是对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预期效益估计失误,可以说就业形势的严峻渲染了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性。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要想获得稳健发展,必须着眼于内部改革,着眼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体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重新定位高等教育的角色。高校作为教育产品的主要提供者,应该着力于教育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淡化“证书教育”、“文凭教育”。除了为投资主体保持未来在就业市场的优势地位之外,还必须使其获得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尤其在教育成本越来越大的今天,对高等教育的服务质量也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同时,高等教育的发展也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相一致,以期减少人力资本过快积累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吸纳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减轻毕业生就业压力,保障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
二是加强与就业市场的衔接。首先,高校要确保专业的设置与社会就业市场的需求相一致,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其次,与市场相接轨,高校应将工作岗位急需的组织沟通、灵活创造以及合作共事等方面的技能融入课程之中,确保毕业生拥有应对各种复杂环境的能力;另外,加强就业指导与自主创业教育引导,发挥大学生自身的创业能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二)完善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分摊机制
自从高校扩招之后,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改革使得个人高等教育成本分摊比重正在逐年增加。高等教育的投资成本已经远远超出了部分投资主体的承受能力,这意味着贫困家庭通过高等教育来改变经济状况的可能性越来越小[5]。因此,应当改革目前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摊机制,具体有以下做法:
一是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制。教育兼具准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性质,根据受益原则和能力原则,兼顾公平与效率,个人和家庭应成为教育投资的主体[6]。但是基于目前的人力资本投资负担过重,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企业以及社会团体的财力优势,使投资主体真正实现政府、企业、社会团体以及家庭与个人的多元化组合。
二是完善高等教育助学贷款制度。国家应该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使教育经费达到甚至超过GDP的4%这一国际通行标准,同时致力于营造良好的社会慈善环境,鼓励企业和个人捐资助学,完善教育助学贷款制度,降低个人与家庭的高等教育人力资本负担[7]。
三是尽量关注弱势群体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础。通过完善各种帮扶政策,减少贫困家庭的个人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收益风险。目前我国在实施高校收费政策之时,一直在实行对贫困家庭学生减免部分学费的政策。对经济落后地区,也一直在进行财政补贴,建立了对低收入家庭学生的补贴、贷款政策,这对实现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成分分摊及促进教育公平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三)以终身教育理念引领个体实现全面多样的发展
终身教育的观念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局限,提倡在人的各个发展阶段尽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方式,满足不同的人、以及人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多种学习需求。终身教育理念提倡:家庭、学校、社会等教育应该结合起来,实现一体化。学校教育是传统的正规教育形式,而实际上,在此之外还应该大力发展社会培训等非学校正规教育形式以及各种非正规教育形式,以此将学校教育、社区教育、社会教育形成合力,真正达到终身教育理念向往的在时间上建立联通一生的教育,在空间上连结个人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教育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每个时刻,随时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技能。
在终身教育视域下,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本投资更要提供足够的教育机会、丰富的教育资源以及充分的学习支持,满足个体多样化的学习需求[8]。以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支持的现代远程教育为实施终身教育提供了支点。远程教育能够有效发挥各种教育资源、技术手段的作用,提供更方便、更广泛的教育服务。同时远程教育也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它扩大了教育机会,吸引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学习需求的学习者共同汇聚到远程教育这个大的平台之上,从而达到各学所需的目的。
(四)坚持适度的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
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本投资必须坚持适度发展原则。可能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劳动力市场上,受过高等教育者比未受高等教育的劳动者的平均收入要高许多,但仅凭这一点并不能成为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应该无限扩展的理由,与这种错误观念相伴而生的是教育过度风险。教育过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更加剧了就业风险成本。对于许多工作岗位来说,实际工作可能并不需要越来越高的学历。社会或个人所拥有的教育程度已经远远超出了实际岗位需要,这也是人才高消费和知识性失业的深层次原因[9]。
而要做到适度的进行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还必须建立合理的用人观念。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着用人单位的人才高消费现象,用人单位牢牢占据了买方市场的天然优势,盲目地提高不切实际的用人标准,招聘简章标明的人才层次越来越高。这就树立了一种错误的舆论导向,似乎学历越高才越容易就业,但这恰恰扭曲了人力资本价格性能比在人才市场上的展现,长远来说,这对于提高人力资本是不利的。如果人们一旦不能从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中获得理想的预期收益,其投资积极性必然滑落。在此,要呼吁社会和用人单位形成一种有利于调动人们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积极性的社会工资关系[10]。
[1]吴超林,袁锐楞.正确认识人力资本投资的高等教育[J].教育与经济,1997,(2).
[2]王维.个人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分析 [J].高教与经济,2007,(3).
[3][8]闫宁宁.论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与收益[J].中国电力教育,2013,(2).
[4]孙国红.就业前景对个人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及对策[J].高教论坛,2005,(6).
[5]孙国红.个人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风险与规避[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6]王钟婷.我国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发展方向[J].科技信息,2010,(7).
[7]薛伟.终身教育视域下的远程教育[J].文汇报,2011,(4).
[9]张东,朱必祥.我国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私人收益率研究[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10]周亚新,李勇.从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来认识高等教育的发展[J].浙江经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