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学 《思想政治》教科书中公民教育的分析
2013-03-27迟艳杰
迟艳杰
(沈阳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从一般意义上讲,公民一词具有两种使用意义,即法律意义和社会学意义。法律意义上的公民指的是“享有参与国家公共事务的政治权利的国民。”社会学意义上的公民是指,相对于国家而言的具有独立地位的个体,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内涵,在前市场经济时期指“城邦居民”,在市场经济初期指“城市居民”,在市场经济成熟时期则指独立的“私人”。“无论是法律意义还是社会学意义,其共同点都是个体,都以国家共同体为参照。”①与之相应,本文公民教育是指,以尊重人的独立为前提,以唤醒人的公民意识、提升人的公民素质为目标,通过对国家、市场、私人领域、公共领域等核心要素的理解,结合个人与社会、国家与个人、权利与义务等关系,以及结合公共生活、私人生活、职业生活、政治生活等进行的教育。
在中国历史上,20世纪上叶的民国时期曾经提出过公民教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公民教育由于“反右”和“文革”等影响,被削弱甚至被取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过程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的建设过程。反映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公民的培养逐渐出现在教科书中。本文主要对中学 《思想政治》教科书文本,从公民意识与培养的角度,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学思想政治教材的内容进行分析,以呈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中学生展开公民教育的认识与发展历史,指出当前存在的不足,以期进一步完善和推进我国的公民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中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认识与发展历史,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84年),突破“文革”思想的禁锢,重视社会公德教育和社会秩序的意义。
20世纪80年代初期,刚刚经历过“文革”,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坚持阶级社会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同时,提出了社会生产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出现了培养人具有公共道德和公共秩序的内容,这是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历史上的一个进步。
当时为中学生开设的品德、思想政治与经济方面的主要课,主要有 《青少年修养》《社会发展简史》《法律常识》《政治经济学常识》《辩证唯物主义常识》。上册 《青少年修养》从第一课到第八课依次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科学、热爱劳动、热爱集体、尊敬师长、遵守社会公德。下册主要内容有:树立共产主义理想、明是非,辨美丑、培养正当的爱好和兴趣、活泼乐观、诚实谦虚、艰苦朴素、锻炼意志、发扬革命英雄主义。与之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 《中学政治课手册》,对社会公德、公共秩序、礼貌、社会公德与道德的关系,遵守社会公德的重要意义,尊重人与自尊的关系,批评和制止破坏社会公德的行为等,展开了广泛和深入的分析。
1981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高中课本(试用本)《政治经济学常识》(上册)就以马克思的 《资本论》为主要,讲述了商品、货币、价值规律,资本和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再生产和经济危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下册主要介绍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公有制,社会主义社会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是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政治经济学常识》(下册),第六课是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谈到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第九课便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社会主义分配。通过这些基本经济学知识来说明我国已经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1980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编写了 《社会发展简史》,坚持人类社会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社会发展受客观规律的支配,认识到社会发展首先受生产发展的制约。强调阶级社会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新中国的青少年应自觉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在这一阶段,我国对中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内容还不平衡,这主要体现在社会发展上阶级斗争的历史,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经济制度之间没有协调和一致。
第二阶段(1985-1994年),首次开设“公民”课,介绍和说明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民主制度、政党制度等思想。
1985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了 《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这是中学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纲领性文件。《通知》指出:“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政治巨大发展的变化,适应新时期青少年心理的具体情况,以及各方面改革的需要,我国现行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从小学的思想品德课、中学的思想政治课到高等学校的马克思理论课)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必须认真改革。这已成为培养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人才的迫切任务之一。”《通知》要求:“中学生初中阶段,要受到社会主义道德、民主法制和纪律教育,了解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规律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常识,要树立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理想、树立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责任感。”
国家教育委员会为了贯彻中共中央 《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1986年制定了 《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试验大纲》,其中规定初中一年级开设 《公民》,初中二年级开设《社会发展简史》,初中三年级开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常识》,法律常识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这是我国建国以来,第一次在中学尝试开设 《公民》课。1988年,《初级中学 〈公民〉改革实验教学大纲》颁布,开始在一些地区逐步推行公民课程改革实验,进一步强调公民权责教育和道德教育,突出了民主观念,目的是“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国家根据 《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试验大纲》编写教材,由北京、天津、上海、吉林、贵州、广东和北京师范大学(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合作)等七家编写单位承担。国家教委确定了北京师范大学为承担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实验任务的单位之一。北京师范大学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合作,组成编委会,按《大纲》要求编写了一套思想政治实验课本,并从1986年秋季在全国各地一些中学进行改革实验,此版本为第1版。1990年2月根据实验情况及国家教委的审查意见,对课本的第2版进行了修订,并同意继续推广,供各地学校选用。在1990年的高级中学课本试用本第3版的 《政治常识》(全一册)的结束语中,明确提出了学习的目的:“通过学习政治常识,初步懂得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民主制度、政党制度、民族、宗教、国际关系等问题的基本观点,对当代社会(国内和国际)主要的政治现象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学习到一些观察和分析社会政治现象的科学方法。所以这些,对于我们今后进一步学习,参加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参加社会政治生活的实践,都会有所帮助。”
第三个阶段(1995年至今),从深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到明确提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较为全面地说明我国公民和国家的关系。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制度建设的不断深入,培养现代公民的诉求更加紧迫。1995年国家教委颁布了 《中学德育大纲》,明确规定:“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这样就把公民教育与德育结合起来。1995年,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协助下,组织课程标准编订小组。国家教委于1955年12月下发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意见》,其中把制定中小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作为落实 《若干意见》的重要措施。1996年5月和1997年5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和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和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相继颁发,国家教委组织了教材编写小组。这次改革的突出特点是,首次采用课程标准规范教学,既有教育整体目标的要求,又有教学内容层次的划分;第一次把九年制义务教育作为一个完整的阶段规划,并于高中阶段相衔接。
虽然 《思想政治》作为教科书和课程的名称一直沿用到20世纪90年代末,但内容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和研究的进步,对中学生的教育内容和观念上也在进步,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继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明确提出依法纳税是公民的义务,系统说明我国公民和国家的关系。小学思想品德和中学思想政治教材编写组编著,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 《思想政治》(必修)高一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就是以商品和商品经济开始,第二课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讲到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分析说明了三大产业,提出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高一下册第五课是财政税收和纳税人,其中的第二节就谈到,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依法纳税是公民的义务。“依法纳税的同时,还应懂得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行使纳税人的权利。”社会主义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但税收的征用和使用是通过国家职能部门的责任人来操作完成的,他们的行为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纳税人的利益。因此,每个纳税人都应该以高度的责任感,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使用,监督税务机关的执法行为。“当然在我国税法规定的范围内,不一定每个公民都是纳税人,但人人都应该有'纳税人'意识,一旦成为法律规定的纳税人,就能够自觉履行纳税人的义务,行使纳税人的权利。”
高三年级使用的 《思想政治》(全一册)教科书,介绍了我国的国家制度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第二课是我国的国家制度,介绍了国家机构,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国家权力机关由公民选举产生并受公民监督,公民应该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套教材一直沿用到2004年。
2.更加明确公民的政治权利,突出政府服务于人民的职能,通过生活中的“镜头”引导学生探究和参与公民的政治生活。2001年国家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试验方案,开始的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2004年颁布了普通高中的课改,标志着我们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全面启动。在这次高中课程改革过程中,高中 《思想政治》分为必修和选修。必修教材的第一册就是 《经济生活》,仍然是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也是第二册 《政治生活》的基础。在 《思想政治——政治生活》(必修2)中,第一课就是公民的政治生活。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公民与国家形成了新型的关系。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国家通过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以及履行的政治性义务。公民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同时公民必须履行政治性义务,即对国家和社会应承担的责任,具体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为了引导学生来理解有序参与政治生活,教科书专门设计了一组“镜头”,聚焦于学生生活。如镜头二:她到荷兰参加“世界儿童和平、未来”的见面活动,发现会场上没有悬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她意识到这是对祖国尊严的损害,立即找到这次活动的组织者,严肃地指出其错误。活动组织者真诚地道歉后,迅速在会场上升起了五星红旗。镜头三:在某市举办的“我当小市长”活动中,几个中学生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对该市政府管理存在的某些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小市长”的身份与市长对话。市长对他们的建议逐条予以答复。
接下来对学生提出探究与共享的问题:这些中学生的行为有什么共同之处?你是如何看待政治生活的?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认为应该怎样参与政治生活?
《思想政治——政治生活》第二课是我国公民政治参与,包括民主选举——理性地投出自己一票,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并结合学生生活设计了综合探究活动,强调“真实体验”。如在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中,提出“有序与无序参与的准绳是法律与规则;假定选举班长是一种政治参与过程,那么,就让我们尝试制定、评估一个规则,从中体验什么是有序的民主生活。”这些都体现出公民教育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3.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借鉴西方的先进思想,形成了全面的公民道德建设体系。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6《思想政治——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强调公民道德建设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为人民服务是公民道德的核心,集体主义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公民道德生活体现在遵守家庭美德,职业生涯中恪守职业道德,公共生活中的社会公德,涉及公共秩序、公共卫生、公共环境、公共设施等;在个人成长中的形成健康的个人品德四个方面,形成了全面的公民道德建设体系。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要求、科学技术的伦理思考、对环境的伦理关怀等专题,倡导诚信、公平竞争、和谐发展,引导学生明确科学技术使用的价值与选择,爱护人类共有的家园,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内容安排上,有“继承优秀传统”课题下,理解耳熟能详的中华传统格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等等。有“感人至深的中华杰出人物的故事”,大禹治水、屈原投江、诸葛亮鞠躬尽瘁、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宁死不屈、林则徐抵抗侵略、孙中山献身革命等。还有“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介绍了狄罗德、奥斯特洛夫斯基等外国思想家和英雄人物。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巨大变革的时期。教育改革是社会变革的一部分,同时教育通过培养人而促进社会进步。对中学生的公民教育无疑是社会进步和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成果,也从一个方面体现着我国经历的这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就现阶段公民教育在教科书上反映出的认识而言,还有几个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其一,进一步结合中学生的学校生活,公民意识与行为锻炼还要加强应用于学生自我管理和学校的民主管理。
其二,在 《思想政治》教科书中,我们注意到了经济生活的基础,放在了必修1的地位,但是,尚未涉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生长的要求,即以契约为基础的人的自由、独立的个体的成长,而这一点是维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证,也是我国政治民主化建设的基础。
其三,教科书中还没公民社会的范畴,没有说明市场崛起、经济与政治分离、私权和公权分离等基本过程,没有形成公民授权、国家有限、民间自组的基本格局等。这说明我国公民教育理论基础还很薄弱,公民教育还处于相对的表层,也说明在我国,国家、市场、公共领域各自独立发育还没有完全形成。
我们相信,我国的公民教育将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公民美德将会不断提高。
[注 释]
① 张健.公民社会:概念的语言分析及解释框架[J]. 文史哲,2009(3):156.
[1]吴铎,等.周鹏程审定.青少年修养[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2]《中学政治课教学》杂志社.中学政治课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
[3]戴文华等.全日制十年制学校高中课本(试用本)政治经济学常识(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政治经济学常识(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4]姚森主.肖敬若审阅.全日制十年制初中课本.社会发展简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5]李敬德,等.高级中学课本试用本政治常识(全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6]小学思想品德和中学思想政治教材编写组.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 《思想政治》(必修,上、下册,高一年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7]小学思想品德和中学思想政治教材编写组.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 思想政治(全一册,高三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8]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思想政治——政治生活(必修2)[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9]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思想政治——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选修6)[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10]孙凤华.思想品德教科书的公民教育[D].硕士学位论文.
[11]王文岚、皇甫全.我国公民教育课程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学术研究,2008:(11).
[12]万俊人.公民美德与政治文明[J].新华文摘,2007,(16).
[13]陆树程.市民社会与当代伦理共同体的重建[J].哲学研究,2003,(4).
[14]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思想政治卷[K].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5]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课程(教学)计划卷[K].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