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民族文化焦虑

2013-03-27王荣花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3年2期
关键词:双语个体民族

孟 毅,王荣花

(伊犁师范学院 中国语言学院,新疆 伊犁 835000)

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大发展,文化大发展以及民族关系大交流诱发的“文化焦虑”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普遍情绪,妥善化解“文化焦虑”,保护民族文化,维持文化生态平衡和文化多样性则成了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基调。在新形势下,如何妥善化解文化焦虑,接受社会转型和文化发展的双重考验,是当前新疆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以及科学推进双语教育亟待解决的难题,也是民族文化科学发展为现代文化进而跻身于先进文化之林的重大课题。

“文化焦虑”,从属于精神、心理层面。长期处在“文化焦虑”中,会引起连锁性波型不良反应。在新疆,大部分专家和学者普遍意识到由于社会转型、经济文化发展而引发的民族文化发展问题与困难,担心本民族文化的现状和未来,进而产生了“文化焦虑”。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大力支持和自治区的积极推动下,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下,新疆双语教育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从学龄前孩童到大学毕业生,双语水平都有了明显提升,党的双语政策受到了广大师生和人民群众的真诚欢迎。在这样的背景下,从客观形势来看,前几年尚属少数人的“文化焦虑”情绪,近年来在向普通民众蔓延、扩散,已有可能发展为制约新疆双语教育稳步推进、影响教学质量提升的障碍因素,这已经引起了学者和领导的关注。对处在发展中的“文化焦虑”情绪与现象,是“视而不见”、“讳疾忌医”,还是等“蝴蝶效应”、“连锁反应”产生之后再“亡羊补牢”,还是“防患于未然”,提早化解矛盾,排解文化焦虑,使处在蔓延前的文化焦虑软着陆,本文将就此展开讨论。

一、文化焦虑的相关问题

(一)焦虑及其属性

焦虑,是指缺乏明显客观原因或面临不良处境时,由内心不安、恐惧、担心或紧张等感受交织而成的一种复杂的综合性心理情绪反应。它具有以下属性:

1.隐蔽性

焦虑是当个体身处不良境遇时的一种复杂心理反映,这种心理常以无法集中精力安心工作、坐立不安、失眠或梦中惊醒等外显形式表现。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焦虑的外显形式不尽相同,且具有隐蔽性。如果不经长期观察与仔细分析,一般不易被人察觉。

2.危害性

依据焦虑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将焦虑分为短期焦虑和长期焦虑两大类。短期焦虑,会对个体身心健康、学习、生活、工作等造成一定影响与危害,但由于持续时间短,易化解,所以危害性不大;长期焦虑,也会给个体身心健康、学习、生活、工作等带来影响和危害。如果一个人久陷焦虑情绪而不能自拔,就会出现消极、冷漠等不良行为反应,极易形成恶性循环。长期严重焦虑,甚至会导致精神变态,使人患上焦虑症。相比之下,长期焦虑较难排解,危害性较大。焦虑,不论短期还是长期都会产生一些不良影响,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

3.转化性

根据产生焦虑后反映的积极与否,可将焦虑分为积极焦虑和消极焦虑。积极焦虑是指个体因身处不良境遇而产生焦虑,并由焦虑触发对不良境遇担忧的危机感与紧迫感,激起扭转此种境遇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产生积极的正面反应;消极焦虑则是指个体因身处不良境遇而产生焦虑感,并由焦虑引发一些消极负面反应,如:急躁、行为极端等。如果妥善梳理、诱导此种焦虑,便可化消极为积极,促进事物的正向发展。

4.多重性

依据焦虑产生缘由的不同,可将焦虑分为生存焦虑、情感焦虑、健康焦虑、交际焦虑、身份焦虑、文化焦虑等。对于处在不同境遇的个体而言,焦虑产生的缘由具有多样性。某一个体可能只有一种焦虑情绪,也可能会有几种不同性质的焦虑情绪。对于处在相同或相似境遇的个体而言,较易产生相同或相似的焦虑情绪。这种情绪较易在个体与个体之间传播,随着传播人群的蔓延,会逐渐扩散至集体,乃至整个社会。根据焦虑产生对象的不同,可将焦虑分为个体焦虑、集体焦虑和社会焦虑,因而,会产生焦虑身份的多重性。

(二)民族文化焦虑及其特质

“民族文化焦虑”是指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社会集体对民族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感到迷茫、困惑乃至失望,导致精神无所依存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焦虑,它是个人、集体和社会心理状态的集中反映,尤其使文化个体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受到多重文化背景如世界文化背景、国家文化背景、民族文化背景、个体文化背景差异的影响和制约。

民族文化焦虑,既是民族意识的体现,也是民族文化自觉、自省与反思的体现。它是正面、积极的情绪反应,是可以被理解和接受的。一般来说,它属于人民内部矛盾,通过采取妥善的方法是可以在人民内部化解的。但是,如果持以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亦或是静观其变、以观后效的心态任由文化焦虑不良情绪蔓延,不能及时、有效地予以化解,原本属于人民内部的矛盾极有可能会恶化、升级、复杂化,甚至会产生不堪设想的后果。

“文化焦虑”作为焦虑的一种类型,既具有以上焦虑的基本特性,还具有一些特质。

1.扩散性

文化焦虑是一种个体、群体和社会兼有的心理反应,具有传染性、扩散性。这种群体焦虑的产生,并非是同步集体生成的,而是首先产生于个体之中,随后逐渐扩散至具有共同境遇与权益的人群,乃至整个社会的。

2.复杂性

文化焦虑产生的诱因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如个体年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家庭环境、受教育程度等;客观因素如国家政策、社会环境、双语教育政策等。主、客观因素都可能诱导文化焦虑感的产生。当个体文化焦虑感上升至集体、族群、社会层面的文化焦虑时,意欲化解由多重矛盾和诱因引发的文化焦虑则十分困难和麻烦。

3.两面性

文化焦虑类属于焦虑,依据文化焦虑产生的后效,亦可分为积极的文化焦虑和消极的文化焦虑。积极文化焦虑,可激起民族文化自觉,引发民族文化的自省和忧患意识,从而采取一些积极的行动,使事物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然而,消极文化焦虑,则可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如降低社会成员对社会、国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更加注重短期效益、个体利益和眼前利益,同时容易加大社会成员对已有成就的负面情绪,进而引发某些非理性群体性反应等。

4.普遍性

文化焦虑,作为一种社会心理反应,依据辨识程度可分为浅层焦虑和深层焦虑。浅层焦虑是指短暂性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如紧张、恐惧、忧虑等,短期焦虑较容易发现,且易化解;深层焦虑是指持续时间较长且具有个体差异和特质的一种焦虑倾向,通常情况下,这种焦虑不经仔细辨识较难发觉,相对而言,也较难化解。

5.民族性

文化焦虑,作为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信息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产物,目前已不是某一民族的专利,而是全球诸多民族的“时代通病”。由于国家地位、经济发展水平、语言文化政策、民族成员教育水平与综合素质、民族文化程度与开明度等多种因素,使民族“文化焦虑”的显性程度和表现方式各具特色。在一些外向的、包容的民族中,这种文化情绪表现甚微,不经仔细辨识很难发现。而在一些相对自守的、文化自觉水平偏低人群中则表现的较为明显。民族文化焦虑,一般而言,总是属于某一个或某几个民族。民族文化焦虑是民族性在文化焦虑中的体现。一般而言,脱离民族的文化焦虑是不存在的。

(三)焦虑、文化焦虑、民族文化焦虑之间的关系

焦虑,从属于精神、心理层面。根据焦虑诱因的不同,可将焦虑分为不同的类型。如生存焦虑、情感焦虑等。通常情况下,人都会有的焦虑。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焦虑。在个体、集体、社会等不同层面上可能会有同种类型的一种或几种焦虑,也可能会有不同种类型的一种或几种焦虑。

文化焦虑类属于焦虑,是一种类型感焦虑。文化焦虑的人群可能是个人的、大众的、也可能是集体的、大众的乃至社会的。一般情况下,文化焦虑表现不明显,但在社会变革期的文化焦虑相对而言其表现和反映则较为凸显。由于文化是语言的内在机制,语言是文化的表层反应,源自于文化的焦虑极易反应在语言以及语言教育上,并对语言教育,尤其是双语教育产生与日俱增的影响。

民族文化焦虑,是民族性在文化焦虑中的反应。通常情况下,文化焦虑总是从属于某一个民族或某几个民族。同样境遇的不同民族,文化焦虑所表现出的形式、程度、反应及化解形式也不同。

二、民族文化焦虑的生成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推进,我国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距离不断缩小,人们期望摆脱贫困与落后,融入主流社会。而真正意义上融入主流社会的首要前提是掌握主流社会的语言文化。然而,人们在掌握主流社会语言的同时,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则遭受冲击,受到影响,个体或集体的民族身份与文化受到不同程度的漠视和冷遇,于是,民族文化焦虑随之产生。

目前,“民族文化焦虑”在我国已成为一种普遍的时代心情,各民族民众都不同程度的受其影响。这种“民族文化焦虑”不仅在主流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上,而且在众多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上都不同程度地发生和演化。相对而言,少数民族成员的文化焦虑情绪表现得更为突出。由于不同民族文化焦虑产生的诱因不同,所以各民族所经受的文化焦虑也不相同。新疆少数民族文化焦虑生成的诱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社会因素

在全球化与现代化浪潮的推动下,新疆步入了社会、经济、文化等的转型期,对民族文化传承、发展而言,真所谓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首先,全球化和现代化为少数民族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发展创新的契机,一些有先见之明、走在前列的少数民族同志看到了本民族文化所具有的发展优势和经济价值,意欲为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创新、顺利转型及与世界先进文化接轨开辟出一条新路。但由于愿望还未实现或一时难以实现,由此产生了民族文化发展的焦虑情绪;其次,全球化和现代化使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陷入了困境,面临严峻的挑战。少数民族文化在不断地与其它文化交流、碰撞与磨合的过程中,外来强势文化动摇了本民族文化的传统地位,民族文化的功能面临着衰减的窘境。少数民族成员开始担忧本民族文化的未来,担心本民族文化会被其它强势文化异化或边缘化。随着民族意识、文化保护意识和危机意识的增强,民族文化焦虑便随之产生。这是文化转型期较为常见的一种社会群体心理反应。

2.经济因素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新疆经济突飞猛进,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各项事业也得到了长足进步。经济发展了,随着产生的文化需求日趋强烈。通常情况下,个人的社会需求以及欲望满足总是水涨船高。当人民群众逐渐增长的物质需求不断得以满足之后,精神文化需求便随之浮出水面,关注焦点不断向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倾斜。各民族成员在享用世界先进文明成果的同时,对本民族文化的需求也随之增高,而且更加关注本民族文化发展的现状、前途和命运,更加注重本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致使文化焦虑的产生。

3.自身因素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和根源。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归根结底,基本上得靠本民族成员自身。但随着外在社会环境的改变,民族文化主体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民族教育水平与公民综合素养的不断提升,先进文化需求的不断加大,民族情感、文化保护意识与文化觉悟意识的增强,文化主体在审视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发现民族文化的不足,以及横向与其它民族文化对比时,油然而生的文化焦虑感随之产生。此时此刻的文化焦虑其实是民族文化自省和自强的一种良性表现,应该妥善加以引导和调整,使之持续成为良性的文化发展动力。

4.双语教育因素

国家要发展,教育要先行。随着改革开放社会转型水平的提高,东西部的差距日趋扩大,教育成为把握西部开发大好良机、缩小东西差距、促进新疆社会经济发展、提升民族素质与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制约新疆各项事业科学发展的关键在人才,人才培养的关键在语言,而语言学习的主要途径在双语教育。因而,如果双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得不到及时妥善地解决,将会削弱教育在引领社会发展,服务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人才保障方面的功效,新疆双语教育快速、高质量、科学的发展也将会受到阻碍。

尽管新疆双语教育经过了“摸着石头过河”的长期历练与实践考验,已日趋成熟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由于新疆多民族聚集区情和民族教育的特殊性,双语教育科学发展的制约因素呈现出多元化样态。由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导致的民族文化焦虑便是其中不可小觑的障碍因素之一。由双语教育引发的民族文化焦虑究其缘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双语教育顶层设计、高层期盼与下层实施之间的现实差异

新疆双语教育的目标是“民汉兼通”,但达到这一目标需要政府与相关机构以及全体成员的共同配合、贯彻和落实方可奏效。然而,在新疆双语教育政策具体落实的过程中,少数人由于缺乏对形势、形式、目的和要求的理解和判断,甚至曲解双语教育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初衷,忽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民族语文教育,将双语教育的文化软指标硬化为类似生产劳动的硬指标,置双语教育客观事实与现实差距于不顾,急躁冒进、急于求成,推行所谓的“双语教育”政策,个别地区将少数民族汉语学习成绩作为个人政绩指标而加以追逐,造成局部地区双语教育成了异化了的双语教育,引起一些双语教育对象的情绪波动,如若不加以调整,长期积累则易于引发民族文化焦虑。

其次,双语教育对双语教育个体不断提出新要求

民族语言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引发焦虑的诱因呈现出多元化特征。文化是语言的深层内涵,语言是文化的表层反应机制。由文化引发的焦虑情绪易在语言及语言相关物上表现出来,所以语言及语言相关物会引发文化焦虑情绪的产生,同时也极易成为文化焦虑的显性诱因。因而,“文化焦虑”生成的显性诱因极易直指双语教育中的核心内容——汉语教育。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转型对社会成员要求的不断提高,比如,在双语学习考核达标上,呈现出要求不断提升的状态,致使有人感叹道“刚刚赶上了,又说提高了”。在局部地区,由于受双语教育政策执行与落实、国家通用语宣传、学习对象年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学习目的,以及源自于生活、工作、竞争多重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成员尤其是一些汉语水平偏低的成员产生了文化焦虑感。被源自于不同因素导致的多种焦虑所困扰着一些少数民族成员,在处理国家通用语教学与本民族语言教学以及文化保护诸关系时,由于认知水平的制约,较易出现偏差,进而产生民族文化焦虑感。这些焦虑情绪,表现在国家通用语——汉语学习上,主要是缺乏汉语教与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导致教师教学的职业倦怠增强,个别人甚至表现为在教学上不合作、不作为、软抵抗,对汉语学习产生莫名的反感。严重影响双语教学高质量、高效率、高速度的快速运行。

再次,双语教学使部分民族成员产生了文化认同的错位感

在双语教学过程中,部分教育对象缺乏对“四个认同”的全面理解,缺乏理性、客观的认知,缺乏个体成员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体系中位置的正确认知,所以在协调主流语言文化学习与本民族语言文化学习二者的关系时,陷入困惑、焦虑的境地。当个体不能很好地协调二者的关系,引发文化认同错位危机,使个体自食文化焦虑的苦果。此外,双语学习过程中对个体不利的各种因素也会加大文化认同的错位感,文化焦虑浮出意识层面。

三、民族文化焦虑对双语教育的影响

民族文化焦虑作为一种群体性心理反应,它一经产生,便会对双语教育构成要素产生一定影响。当然,这种影响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一)积极方面

积极文化焦虑,可促使民族觉醒,激发民族成员保护本民族文化的潜能,增强积极向上的动力,科学定位自己的文化位置,选择符合时代进步和民族发展文化正确视角。增强保护本民族文化的自主性和自觉性,自觉为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出谋划策、进言献策,为保护本民族文化作出努力,使民族文化向积极的方面转化。在此过程中,科学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和和谐文化的关系以及矛盾,调节民族文化和时代先进文化的关系,使民族文化的发展获得动力和生机,进而丰富中华文化宝库。由此可见,文化焦虑有其积极的一面,即有其有利的和促进意义的一面。

(二)消极方面

1.民族文化焦虑会使少数民族成员对国家主流文化的认同感降低,致使双语教育难以高质量、高水平的推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会使少数民族成员与其他成员社会关系趋紧,导致合作度下降。

其次,会削弱少数民族成员国家通用语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影响双语教学高质量、高水平的运行。

民族文化焦虑不仅会对双语教育的主客体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对与主客体相关联的因素产生影响。民族文化焦虑会触发本民族语言文化的保护意识和忧患意识,产生焦虑感。当这种焦虑没有转化上升为文化自觉时,就会对所接触的双语教学产生一些消极影响。如:

处在焦虑中的少数民族双语教师,会表现为缺乏热情、工作和教学积极性不高,职业倦怠感强烈,有些人无心提高个人汉语水平及综合素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外语教学提出过这样一个公式:

教学质量=[学生(1分)+教材(2分)+环境(4分)+教法(3分)]×教师。教师素质的分值越大,乘积越大,教学质量越高,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师素质成正比。”[1]

由此可见,高素质、高水平的双语教师是确保双语教学高质量、高水平运行的关键。然而,民族文化焦虑负面因素引发的不良情绪会使双语教育教师培训效果大打折扣,造成双语教师培训质量不高。此外,教师的这种负面情绪很容易通过课堂教学及其它方式传染给学生的,产生系列连锁反应,造成更加恶劣的后果。

处在焦虑中的学生,表现为汉语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下降,丧失民族自信心和民族文化自豪感,由过去的“民族文化优越”渐变为民族文化上的“事事不如人”,无形中增大了融入主流社会的难度系数。在全球化、现代化进程中陷入认同危机即失去自身的身份认定,甚至会陷入绝望,更有甚者还会使极少数成员盲目生成不良情绪。

处在焦虑中学生家长,容易将这种消极不良情绪传导给其他人,尤其是自己的孩子。这种负面情绪使家长对双语教学的支持度和效度下降,进而影响子女对国家通用语的学习,会对双语教育的健康推进形成障碍。

2.处在消极民族文化焦虑中的成员,当遇到不利于个人利益冲突和矛盾时,很容易忽略已取得的成绩、既得利益和人事关系,无限夸大困难和挫折感,将长期压抑的不满情绪转化为冲突,并无厘头地迁怒于周围的人与事,破坏和谐关系与稳定,造成不良影响。

3.易引发某些不良的极端行为。当各种形式的焦虑交织混杂且膨胀到一定程度时,缺乏社会经验和辨别意识的一些人,极易接受某种暗示,被一些居心叵测的人以莫须有的所谓文化存亡为借口而煽动和利用,做出一些不理智的冲动行为。并且这种行为极易演化成一种集体性聚合行为,从而引发群体性事件,使人民内部矛盾转化为敌我矛盾。

四、结语

民族文化焦虑,是全球化和现代化背景下产生的一种社会时代情绪,它存在于包括汉族在内的各民族人群中。所以,必须正视民族文化焦虑,认清民族文化焦虑产生的缘由,理性、妥善地化解民族文化焦虑,有利于减少或避免因焦虑而引起的种种不良反应。

文化焦虑的利弊,对于处在转型期跨越式发展的新疆来说是不容忽视的。因而,正确引导文化焦虑,激发民族意识和文化自觉意识,使其在保护、传承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客观、平等、包容地对待其他文化,形成和谐、良性文化架构。反之,如果置文化焦虑于不顾,任其蔓延与扩散,会加剧文化焦虑的产生并推演成负面影响,甚至产生危害社会的极端行为。

综上所述,化解民族文化焦虑,势在必行。正确地化解民族文化焦虑,有助于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亲和力,加强民族团结;有助于正确认识主流文化,提升双语教育教学质量和科学推进双语教育的良性发展;有助于维护文化生态平衡和保持文化多样性;有助于新疆跨越式发展和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

化解民族文化焦虑,强化引导,使其软着陆是当下先进文化建设任务的重中之重。

[注 释]

① 王斌华.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 出版社,2005。

[1]王鉴.多元文化教育比较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2]衣俊卿.20世纪——文化焦虑的时代[J].求是学刊,2003,(3).

[3]杨福泉.“文化焦虑”弥漫当前社会[J].人民论坛,2011,(3).

[4]覃红霞.冲突与融合:中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04,(3).

[5]郑晓云.文化认同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6]何俊芳,周庆生.语言冲突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

[7]朱厚泽.当今文化焦虑问题——对文化问题的几点非学术思考[J].炎黄春秋,2010,(6).

猜你喜欢

双语个体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