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新课程理念下地理教学目标制定的基本策略
2013-03-27安徽省芜湖市无为中学238300
安徽省芜湖市无为中学(238300) 李 桦
一、以课程标准为准线,剖析单元目标,立足学情,厘定课时目标,调整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是依据课程目标设计的,课程目标应贯穿和体现于教学目标之中,因此,教学目标的内容范围与课程目标应该是一致的。[1]教学目标体系包括课程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模块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又称课堂教学目标)等四个不同的层次。具体可分为三个领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是指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其中“知识”是指概念、原理、规律等,“技能”主要指地理图表技能、地理观察与调查技能和地理统计与计算技能。“过程与方法”是指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学习,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特别是强调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上,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一改以往片面注重结果、关心结论的做法,对学生在探索、体验的学习过程,对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过程给予高度的重视与肯定,因此说,过程与方法是组织教学内容的主导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的设计上,应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它需要通过学生的无意识而发生,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我们要改变过去那种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直接“教”给学生。其次,教学目标的制定应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学生群体是动态变化的,每一届学生情况各不相同,不同班级的学生有不同特点,同一班级内学生也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应立足学情,按学生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经验或经历存在差异以及个性、需要的不同,剖析单元目标、分解教学难点,调整相应教学内容,为不同的学生制定出不同的个性目标。不同的课型(如新授课、复习课等)、不同的学习层次要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2]否则,制定的课时目标就很难达成,或失去了意义。现以必修1第1章“宇宙中的地球”第3节“地球的运动”为例,来探讨课时目标创设的有效性。
【案例1】“地球的运动”教学目标
1. 通过课本阅读知道地球自转、公转的基础知识;通过动画演示,能归纳并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2. 通过分析 “黄赤交角”和“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图”,掌握节气的判断以及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
3. 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联系生活实际,正确应用正午太阳高度。
案例1是一种非三维划分的目标设计。我们把它与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对比一下,相应的内容标准为:“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细化和分解了内容标准,也力求反映了单元目标中“获得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探究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地理意义”,形成了三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教学目标,采用了“行为目标”的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来描述的,体现了目标的“层次性”,表述时使用的行为动词“归纳”、“ 掌握”、“分析”等,可操作性较强,也容易进行效果的检测。但该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过多关注的是教材,从教材中去提炼教学目标,这种教材与课程标准位次的本末倒置,阻碍了教师的视野,依据教材、教参而非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的做法,有时会偏离正确方向。而“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分散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中,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较少。再者,在这个课堂教学目标中,没有列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内容,是考虑该条目标与本节具体内容的联系少,或者基于体验性的目标的变化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根本就无法在一节课中完成。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该案例目标制定时脱离了学生实际。在初中学校地理作为“副科”,致使高中新生的“地球基础知识”空白或遗忘,教学时应首先要解决好如何衔接初高中地理教学?课时目标制定时却未予以关注。对高一学生来说,教学目标制定本着降低起点,适当降低难度要求,补充相关必备的初中地理知识,帮助学生顺利进入高中阶段地理学习,不能一棍子把学生打闷,从此丧失信心。如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光照图等众多难点,教师可通过课前问卷调查,了解学情,针对学生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标准,使之既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于晨昏线、正午太阳高度计算等比较抽象的内容,可以适当放宽教学时间,让学生慢慢咀嚼、反刍,逐渐感悟、理解、消化。杜绝人为地拔高,避免学生对地理产生恐惧感,久而久之会导致厌学心理。[2]为此,案例1目标不妨修订为:
1. 知识与技能:
(1)利用地球仪认识经纬线并知道如何度量;阅读课本知道地球自转、公转的基础知识;
(2)分析“黄赤交角”和“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图”,掌握节气的判断方法以及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
(3)借助多媒体动画演示,能归纳并掌握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2.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各种图表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分析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2)联系生活实际,会分析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在楼间距、太阳能热水器安装等方面的应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举例说出无为城市商品房设计的合理性,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二、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细化单元目标,本着班情,优化课时目标,完善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并不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补充和创建的关系。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统一的基本要求,尺度也是全国统一的全体学生,而各校学生的知识储备、思维特征、迁移能力以及学习态度和方式等差别很大,因此课程标准只能是制定目标的基本要求,是制定课时目标的依据。而课堂教学目标针对的是某一具体班级的学生,教师应根据本班学生的认知特征,研究单元目标,根据课时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拓展或补充必备的初中地理知识,形成适合本班级学生的具体目标[2]。高中课程标准是建立在对初中学生已有“三维目标”的假设之上,但是,由于初中地理知识薄弱或缺失,加上高中同时段某些相关学科新知学习滞后,教学目标制定要基于课程标准,细化和分解相应的单元目标,建立一系列教学补充目标。像串讲相关学科新知、补充相关初中地理知识,采用资料阅读或课后自主学习,本着学以致用、少而精,不要增加学生负担。可见,教学目标的制定不仅要依据课程标准,还要基于班情教学实际进行适度的“优化”和“创新”, 完善教学内容。请看下面一则教学目标创设个案:
【案例2】“常见天气系统”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运用简易天气图,分析各种天气系统的形成过程及其气流特点,并综合出各种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状况。
(2)运用世界海平面的气压分布图,识别高压脊、低压槽、高压中心、低压中心、冷锋、暖锋等天气系统。
2.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能阅读和简单分析天气图,解释天气变化现象。
(2)用案例说明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危害。
(3)结合我国常见的天气系统说明其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天气的形成和变化的兴趣,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上述教学目标设计成功地体现了整体性、可测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它是一种三维划分的目标设计。我们把它与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比对一下。相应的内容标准有两条单元目标:“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和“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教师在制定该教学目标时,不是直接使用课程标准内容,但套用了三维目标的格式。实际上是对单元目标做了深入研究和思考,将补充相应学科知识分解、安排在前两节,解决了本节教学难点过分集中问题,增强了教学的连贯性,避免了教学“分神”而影响教学进度。同时,还增加了“我国常见的天气系统说明其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的目标,激发学生探究天气的形成和实际应用的兴趣,通过学生的无意识而发生,巧妙地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给了学生,这个目标的设计的可操作性强,贴近学生生活,学生能够体会得到,所以该目标的落实情况将会较好。可以说将“育人”融入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在学生的讨论探究过程中,学生能产生内心体验,有效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效地将三维目标进行了整合,完善了教学内容,综合地实现课程目标。
三、以课程标准为主线,融合模块目标,以人为本,升华课时目标,完备复习内容
复习课的课时目标与平时的新授课不同,内容往往涵盖了一个或多个单元的知识,信息量很大。学生对于已学的知识虽已有所遗忘,若教师还是按照以往的教学内容一节一节的复习,学生会感到乏味,没有兴趣,无法达成目标。因此,复习课的目标制定应以课程标准为主线,融合模块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研究、理解课程标准行为目标的表述要求,依照这些不同认知层次的要求,把散落在各个模块中的原本独立的知识点、能力点重新组合起来,对学生掌握在深度和广度上作出明确的规定,以增强教学的确定性,并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升复习教学的有效性,并达成一定的学科思想。下面以“常见天气系统” 为例来谈谈复习目标的制定策略。
【案例3】“常见天气系统” 的复习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各种图表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分析各种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其控制下的天气特点。
(2)运用世界海平面的气压分布图,分析锋面气旋天气系统的天气特点。
(3)结合我国雨带移动规律,分析“梅雨”、“副高”天气特点及其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阅读和简单分析天气图,解释天气变化现象。
(2)用案例说明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探究天气系统的形成和分析自然灾害的危害与防御措施,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加强学生的灾害意识,提高学生对减灾、防灾的认识。
案例3也是一种三维目标分开来的表述方式。“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设计与案例2有很大不同:融合了必修、选修两个模块的课标内容,以及部分初中课标内容。目标在设计时将课程目标、模块目标和课时目标三者整合起来,形成“立体”的教学目标,将学生所学的散落在必修1、选修5以及初中义务教育地理中的原本独立的知识点、能力点串起来,完备了复习教学内容,如“天气系统”、“梅雨、副高、我国雨带、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力求体现三维目标之间相互依托、相互交融、成为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是基础性目标,重在智能的提升,通过设计的教学任务具有挑战性,促使学生在更复杂的水平上理解;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帮助学生达到更复杂水平的理解,如分析锋面气旋天气系统的天气状况等。通过相应的问题解决,适时对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清楚的、直接的反馈,体现了可测性原则,如分析“梅雨”、“副高”天气状况分析等,从而使学生对每个学习主题都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过程与方法”目标设计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它既是对“知识与技能”维度的巩固与提升,又是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例如,学生能阅读和简单分析天气图、气象灾害案例分析等。学生通过讨论提出相应的防御措施,提高学生对减灾、防灾的认识。由此自然过渡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可见,“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在让学生对地理信息的提取、分析、运用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合作,提出解决问题的应对措施”的能力和“表达、交流、反思、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再者,就这份教学目标设计的表述对象来看,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出地理教学过程由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的转变;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由理念到实践的真正实施落实的开始;体现出教师角色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由控制者变为帮助者,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的真正转变[3]。另外,目标设计还考虑了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具有一定弹性空间,像台风、寒潮等案例分析,教师不是机械完成预定教学目标,而是把课时目标作些微调,使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动态生成。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学生即时表现,加以适当影响、引导,既帮助学生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又保护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自主精神。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地理教学的人文理念,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动态性的课时目标真正有利学生的个性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发展性理念。
[1] 李桦. 地理新课程教学目标设计的若干问题[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4(6).
[2] 姜建春, 刘高峰等.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几点思考[J]. 山东教育•中学刊, 2009(11).
[3] 李桦. 新课程背景下的好课应该是什么样的[J].地理教学, 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