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据与途径:幸福湖北建设的论题探寻

2013-03-27○张

党政干部论坛 2013年5期
关键词:湖北群体建设

○张 娅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到二○二○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与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提出的“五个湖北”建设之一的幸福湖北建设具有本质意义上的一致性,幸福湖北建设不仅符合湖北当地实际,而且高度贴合党的十八大精神。本文意欲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认识幸福湖北建设的依据,从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两个方面把握幸福湖北建设的途径,以此厘清幸福湖北建设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的逻辑论题。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幸福湖北建设的关联性

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二○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这一宏伟目标的新要求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1]。我们可以看出,到二○二○年建成的全面小康社会一定是富强、民主、文明、繁荣、绿色的幸福可感的中国社会。

2012年6月9日,中国共产党湖北省第十次代表大会在武昌洪山礼堂隆重召开。党代会报告重点提出了建设“五个湖北”的目标和任务,即富强湖北、创新湖北、法治湖北、文明湖北和幸福湖北。报告指出,建设幸福湖北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执政为民的根本体现。要更加关注全省人民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幸福指数,更加突出共建共享和保障民生的制度性安排,切实念好衣食住行、业教保医“八字经”,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幸福湖北建设具有本质意义的一致性,它们都是大势所趋和民心所向。因此提出建设幸福湖北不仅切合党的十八大精神、符合湖北当地实际,而且它也是顺应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体现。

二、幸福湖北建设的依据

(一)幸福湖北建设的理论依据

幸福一词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其本身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和明显的层级性。对幸福的研究不仅要在理论上界定清楚其准确的内涵、外延,区分其层级性和解构其复杂性,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将幸福研究纳入到国家或地方政府决策的范围内,在执政层面,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以实现建设幸福国家、幸福省市或幸福县市的目标。

1.多元学科视角下的“幸福”观

从学科分野的角度看,多元学科视角下的幸福观各不相同。在此,笔者将综述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和政治学四个学科的幸福观内容。

经济学对幸福的研究体现在不同的“效用”观上。从边沁和杰文斯提出的容纳物质追求和精神诉求的体验效用观到福利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萨缪尔森最早提出只是用于定义偏好的“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效用一词的内涵一直在变动。社会学强调的是社会资本对获取幸福的影响。它突出亲情、友情、信仰之力、邻里守望之情等社会支持、社会参与的功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的研究表明,10%的最幸福的人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具有丰富的社交生活,他们区别于一般人和不幸福人的一个标志是愿意与他人分享生活,而不是一个人独处。心理学大多围绕影响幸福的先天性和内在性因子而展开研究,如基因遗传、人格特质、体质体格等,其中也包括教育、年龄、性别等社会人口特质变量的计量统计分析运用。政治学强调民主化程度和公民参与与幸福有直接关联性。瑞士苏黎世大学经济学实证研究所的弗雷和斯塔特勒等人的实证研究表明,政治自由、经济自由以及个人自由与幸福之间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

总结起来,影响幸福的自变量可分为主客观两个维度。其中,客观因素又可以分为个体性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教育、职业、婚姻状况、健康状况等;社会性因素,包括失业率、邻里关系、社会宽容度、社会流动机会、社会总体环境、民主状况等。主观因素有遗传基因差异、性格特质、认知特性、个体适应能力等等。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三个学科对幸福的研究是基于影响幸福的客观因素,而心理学的研究则更侧重于影响幸福的主观因素。

2.幸福测量——区分个体幸福感与群体幸福指数

幸福具有不同的层面,例如主观幸福和客观幸福,个体幸福和群体幸福等。不同层面的幸福受不同因素的制约,因而其测量方法也各不相同。弗雷和斯塔特勒认为,要更好地进行幸福测量不妨依据研究对象、研究单位和研究路径的不同,将幸福概念拆分成幸福感和幸福指数两大范畴[4]。

个体幸福感强调的是个体知觉与感官体验,它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与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上述主客观幸福都可归为个体幸福感的范畴。幸福指数,一般指的是运用较为客观的事实(如失业率、健康与教育、医保住房等社会福利方面的数据),并将其按照一定比例权重去计算,得出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幸福或快乐与否的指数,从而对人们内心幸福快乐与否的体验予以描述记录[5]。

从测量的角度考察幸福的层级性,个体幸福感的测量与群体幸福指数测量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依托于对个人生活状况满意度的主观调查去分析其对国家或地区状况的满意度,强调的是从个体本身出发研究他们自身的需求和满足,它们在多数情况下无意于影响政策决策及执行,对其的改善与提升一般是借助个体的心理调适及适应性行为的校正等途径。相对而言,群体幸福指数从事的幸福测量多属于从国家或政府治理层面出发,以求让政府更多地关注那些令人们觉得不幸福的领域,并以此作为政策变更的着力点与突破点,进而确定政策领域问题的轻重缓急,以求在公共领域层面更好实现“先后有顺、循序渐进、优化生活”的目标。因而这个层面幸福状况的改善与提升一般诉诸于政府公共政策层次,可以经由追加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公共开支加以实现,例如资源(机会、规则、权利等)的公正配置、职业发展、民意表达与善治的达致,教育、健康与安全保障,以及经济绩效与社会进步的并行不悖、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等[6]。

基于以上论述,我们认为幸福湖北建设是基于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调整和完善来实现人与社会之间、人与人之间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存,是一种以提高群体幸福指数为目标的发展理念及行政实践过程。

(二)幸福湖北建设的现实基础

1.建设幸福省市在全国已然成为潮流

目前,全国范围内已有多个地方提出了建设幸福省市的口号并为此实施了各种具体、得力的政策与措施,不断地接近了幸福省市建设的目标,它们成为全国其他地方幸福省市或幸福县市建设的典范和榜样。其中典型的省市有广东省、南京市、江阴市。继幸福广东、幸福江阴、幸福南京之后,全国其他地方也陆续提出建设幸福省市,如幸福东莞、幸福扬州、幸福石家庄等,幸福地域建设已逐渐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潮流和趋势。湖北省委、省政府一方面顺应这种潮流和趋势,另一方面顺应民意,提出了建设“幸福湖北”的战略要求。

2.湖北人民具有追求幸福的迫切愿望

在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召开期间,几位来自基层的党代表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幸福样本。来自麻城市新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放映员丁颂扬提出他所在的村庄,每到天旱之时,人民的饮水就没有保障。他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打开水龙头,随时都有清亮的水哗哗流出。枝江一中校长董云认为,面临考大学的压力,学生们的幸福指数并不算高。他希望通过未来几年学校推行的“423”学导型课堂教育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课堂活动的参与性,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更快乐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浠水县电视台副台长、外宣部主任陈小雪则希望不要让疾病压倒一个家庭。武汉市南湖街中央花园社区党总支书记张淑静相信:未来天会更蓝,水会更清,城市会更美……其实不仅仅是基层党代表,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有对未来的期望和对幸福的渴望。对幸福的追求不仅是个体自利的表现,也是无数个体对拥有一个更为强大、美好、安全社会的梦想[7]。

3.当前湖北经济、社会获得长足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湖北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改革进程,加快经济建设步伐。在全体湖北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湖北省由一个以农业为主体的经济落后的省份逐渐转变成了一个以工业为主体、门类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一二三产业结构比较协调、交通发达、具有相当经济实力、科技教育文化水平较高、社会各项事业稳步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欣欣向荣的新湖北。当前湖北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为建设幸福湖北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同时,在改革开放,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湖北人民对幸福生活、幸福社会建设的渴求也与日俱增,这些都成为建设幸福湖北的基础和动力。

建设幸福湖北一方面符合时代潮流,另一方面贴合大众意愿;而改革开放30多年来,湖北省在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又为当下幸福湖北建设打下了坚实、厚重的基础。

三、幸福湖北建设的途径

(一)幸福湖北建设的总体思路

前文所述幸福指数,一般是指运用较为客观的事实(如失业率、健康与教育、医保住房等社会福利方面的数据),并将其按照一定比例权重去计算,得出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幸福或快乐与否的指数,从而对人们内心幸福快乐与否的体验予以描述记录。我们从中可以获得这样一种信息:群体幸福指数与社会民生事业息息相关;幸福指数的测量可以说是经由群体评估而对各民生项目的社会价值进行量化统计和分析。因此,基于以上认识,幸福湖北建设的总体思路安排如下。

1.重视幸福缘由

湖北省委和政府部门首先应认识到哪些社会民生事业是影响群体幸福的关键因素。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为此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也提出要切实念好衣食住行、业教保医“八字经”。因此归纳总结起来,影响群体幸福指数高低的民生问题包括教育、就业、收入、健康、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公共服务、文化建设等,这些方面涉及到人们各项权利的实现以及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2.测量幸福水平

在弄清了哪些因素影响群体幸福指数后,政府部门就需要组织相关力量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来测量湖北人们的总体幸福水平。只有在认知现状的基础上,才可能查找出问题,进而提出针对、有效的措施,切实提高群体的幸福指数。幸福水平的测量需要专业的量表和问卷。为此,政府部门的任务就是组织专家就社会民生领域的各个项目编制量表,并针对调查访谈的目的编制调查问卷。量表和问卷编制的核心与关键是收集和编制社会指标,只有切合湖北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的各级指标,才能相对准确地测量人们的幸福水平。此外,幸福指数的计算是按照各指标的比例权重进行的,在收集和编制的同时,还需要专家对它们进行科学赋值。在编制好科学有效的测量工具之后,下一步的重要工作就是全面而有代表性地抽取样本,也就是挑选被调查者。全面要求问卷的发放对象要覆盖社会上的各类群体,包括不同年龄、行业、职业、性别、受教育程度等;代表性要求抽出的被调查者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总体。笔者认为,测量人民的幸福水平是一件复杂、费时、费力的专业性工作,测量工具的信效度高低直接影响到测量结果的客观性大小。

3.提升幸福指数

在做好以上两步工作之后,就能通过调查获得关于群体幸福指数的第一手资料,再通过事前设定的指标和权重就能够计算出样本数据,进而推论到湖北省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第一手调查资料,政府或其相关部门能够得出目前湖北省群体幸福指数的总体水平,并查找出制约群体幸福指数提高的关键问题。因此,通过把握群体幸福指数的总体水平和制约它的关键问题,政府部门及其相关人员就能够明确意识到民生领域的薄弱环节和政策措施上的短板,如此便容易做出某些政策调整抑或制定新的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解决好民生领域的突出问题,扎实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从而真正践行以人为本和执政为民的政治理念。

(二)幸福湖北建设的具体措施

幸福湖北建设的总体思路与具体措施之间是总与分、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总体思路是幸福湖北建设的长远指导路径,是幸福湖北建设需要把握的合理节奏与实施步骤;而具体措施则是针对现阶段影响群体幸福的主要问题而采取的,措施的真正实行及涉及的方方面面问题都要依据总体思路指导来进行。

1.高度重视就业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幸福之本。为此省委和省政府就要根据十八大和省第十次党代会关于就业问题的指导精神,首先保障适龄劳动人口充分就业;其次多渠道多层次开发就业岗位,并适时组织和举办大型人才招聘会,让更多的人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并且加大对自主创业的政策支持,鼓励年轻人自主创业。最后做好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增收工作,努力缩小不同社会群体的收入差距,让各类群体都能因实现就业确保收入来源,进而提高他们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2.高度重视住房问题

安居是幸福之基。为此湖北省委省政府要在住房商品化的社会环境下,确保令人生畏的房价得到控制,努力实现城乡居民充分安居。只有做好居者有其屋,各类群体才能够踏实地生活、工作,才有精力有信心进行劳动和创造。因此,政府首先要建立和健全以廉租房、公共租赁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并将符合条件的各类人群有序纳入城镇住房保障的范围内。其次,加强和做好对棚户区和农民危房的改造项目,让居者拥有一个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再次,在保障房的建设和危房改造上重视和保证其质量,质量是居民安全、安心的保障。最后,在保障房的分配上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

3.高度重视社会保障问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以此为指导,湖北省委省政府要针对具有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群体,健全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扩大社保的覆盖范围,稳步提高社保的保障水平。特别要做好老龄、弱势、残疾、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工作,这是提高他们生活幸福感的重要举措。此外还要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救助体系和救灾应急体系,政府要统筹做好社会保障、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慈善等工作。

4.高度重视全民健康问题

健康是幸福的基石,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政府部门要按照党的十八大的具体要求做到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促进全民健康。对体育和卫生两个方面的重视和投入是增强全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因此,政府一方面要健全卫生医疗保障体系,让人们实现有病可医,有钱能医,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另一方面更要倡导全民健身,引导社会各类群体加强自身的体育锻炼,通过举办各种体育竞技赛事,增强人们自我锻炼的意识和提高人们的身心健康水平。

5.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问题

精神文化的愉悦带给人的幸福感比物质富裕带给人的幸福感更持久更强大。文化建设就是要注重道德、信仰、艺术、风俗等文化要素在本地中的认同、规范、整合与教化功能。文化建设重在化人,其途径是通过宣传、奖惩、教育等方式提高群众的基本素质和文化修养。据此,政府部门要通过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发展社会事业来提高群众生活的便利性和丰富他们的文化娱乐生活,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总之,幸福湖北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心理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不仅需要省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统筹兼顾,各个专业部门的具体执行,也需要城乡居民全力协助,因为幸福湖北建设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建共享的幸福大事业。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2012年11月8日。

[2《]奋力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为加快构建重要支点实现富民强省而奋斗》,中国共产党湖北省第十次代表大会报告,2012年6月9日。

[3][5][6]丘海雄、李敢,《国外多元视野“幸福”观研析》,《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2期。

[4]Frey,Bruno S.&Alois Stutzer“.What Can Economists Learn from Happiness Research.”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7(XL).

[7《]写给未来十年的一封信——五位基层代表心中的幸福样本》,《湖北日报》2012年6月13日。

猜你喜欢

湖北群体建设
The rise of China-Chic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驰援湖北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湖北武汉卷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湖北現“最牛釘子戶” 車道4變2給樓讓路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