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反思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3-03-27李文靖
○ 李文靖
反思精神作为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它既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本质要求,又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精神内涵相一致,是我们牢固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现实参照和重要力量源泉。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中认为:所谓反思,就是人类精神反过来以自己为思考对象。人类精神生活的主要部分在于认识,换句话说,哲学是对于认识的一种再认识。对于认识的再认识,就是认识反过来以自己为认识对象,这就是认识的反思。反思精神与社会主义荣辱观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反思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关键。反思精神是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主要特征,反思精神具有创新性的理论品质,是保持理性民族主义的前提。培育反思精神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路径。
一、反思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批判的、革命的,具有反思精神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反思精神在当代仍是需要的。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反思精神在理论领域仍是需要的,通过反思,可以让马克思主义仍然保持生命力。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反思精神对社会主义建设也是需要的,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理论指南。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反思精神对全球性问题的解决也是不可缺少的,有利于和谐世界的构建。
但是,在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反思精神的时候,必须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反思精神。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科学的、内在的批判,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反思精神的生命力,是价值批判与科学批判的融合,是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是批判与建设的完美整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正是通过对先前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与反思,才推动无产阶级从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阶级,并勇敢地担当起资产阶级“掘墓人”的历史角色。毫不犹豫地反思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精神。只有充分发扬这种反思精神,才能科学揭示当前思想理论界存在的各种各样形形色色思潮的本质,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反思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精神。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薪火相传的反思精神具有理论批判、实践批判和自我批判的理论特征。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只有重新拿起马克思的“批判的武器”,进行“武器的批判”,去对我们时代的困境与发展中遇到的难题进行批判性的反思,才能让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地走进人民的内心世界,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不仅体现于它的科学性,也体现于它的反思品质。看不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反思精神,就难以把握其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性、逻辑的严密性、体系的开放性,这些都使得它具有其它学说所不能比拟的广阔包容性和不断发展的生命潜力,而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的、科学的反思精神却是贯穿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它推动马克思主义不仅成为改变世界历史面貌的理论武器,而且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反思和革命的精神,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源泉。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如果缺少马克思主义的反思精神,缺少对市场经济和资本势力的有力批判,缺少对全球化浪潮的思考,社会主义事业就有可能受到重挫。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就必须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反思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二、反思精神是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主要特征
时代精神的核心是创新,反思精神具有创新性的理论品质;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民族主义,反思精神是保持理性民族主义的关键所在,反思精神是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特征。
(一)反思精神具有创新性的理论品质
反思精神具有批判性思维的特征,是认识主体对认识对象辩证否定的结果,是理性分析与激情碰撞密切结合的创造性过程。马克思指出:“批判不仅仅是头脑的激情,而且是激情的头脑。”[1]反思精神富于批判性,“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2]批判思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因为没有批判的精神,就难以获得创新性的成果。马克斯·霍克海默认为,对前人的理论成果“无论是科学概念还是现实生活方式,无论是流行的思维方式还是通行的原则,都不应该盲目接受,更不能不加以批判地仿效”[3]。因此,没有反思精神,就没有批判性,很容易唯上唯书而不唯实,难以具有创新精神。反思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精神之一,反思精神是带有批判性思维的特点,具有创新精神的品质。反思具有反省与内省的含义,含有批判性思考,贯穿了创新精神。马克思认为,哲学的活动可以说是一种理论批判的活动,而哲学通过理论批判的方式来影响现实世界。哲学中的批判是从本质上衡量个别存在的事物,而从观念方面去衡量特殊的现实。“哲学并不要求人们仅仅信仰它的结论,而只要求检验疑团”[4]。马克思主义哲学强大的生命力不仅仅在于它是科学的,而且在于它有批判性的特征。领悟不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特征,就难以认识到其本质属性。借助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一直是当务之急。作为对人类实践活动及其结果的反思精神,与批判精神一样,都是价值批判和科学批判的统一,它“不想教条式地预测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的同时发现新世界”[5],因而具有创新性的理论品质。
(二)反思精神是保持理性民族主义的前提
在现代中国的变迁过程中,民族主义成为现代化的最有效的社会动员,成为凝聚人心、整合社会意识形态的象征,谁抓住了民族主义这面旗帜,谁就占据了领导现代化的精神制高点,掌握了统治中国改朝换代的合法性资源。辛亥革命、国民革命和中国革命的胜利,虽然意识形态各不相同,成功的手段和背景也各异,但其深层历史底蕴都带有民族主义倾向,这就使这些革命获得了改朝换代的现实合法性。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手段对中国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神魔般的社会动员作用,但是,一旦民族主义膨胀,缺乏理性与反思精神,就会变成狭隘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常常淹没了现代化,并使之偏离主航道”[6]。这种民族主义是狭隘的。狭隘民族主义的危险性往往在于它貌似美好崇高,但缺乏对本民族自身的反思,它是以对本民族的一切无限热情和期望甚至激情崇拜作为思考与行为的立足点。因而狭隘民族主义对社会经济和发展体制上相对落后的民族特别富有感召力。狭隘民族主义往往将本民族中极其落后和特别荒谬的东西用神圣的包装掩盖起来,对自身的狭隘落后性缺乏反思,认识不到其危害性,使之坠向错误的深渊。其本质则一样是误国误民。
中国的发展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中国社会正处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对外开放日益深化,外部经济乃至文化影响越来越大。我们需要提倡的是理性民族主义,也就是把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上升到理性的境界,具有反思的理论品质,立足于本国优秀文化,不排斥或敌视他国文化,而是自觉吸收世界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以弥补本民族文化的不足;同时又自觉地抵制那种盲目排外的虚骄民族主义或夜郎自大的传统恶习,以科学的态度反思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冲突或紧张关系,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以突出的成就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狭隘的、非理性的民族主义,源于传统宗法观念,依附于人们对所处地域和血缘关系的留恋,大多不作理性的分析,缺乏反思精神,难以对传统文化和现行体制中不合理因素进行理性批判和科学改造。法国著名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曾经深刻地阐述过这种民族主义的内涵:“有一种爱国心,主要来自那种把人心同其出生地联系起来的直觉的、无私的和难以界说的情感。这种本能的爱国心混杂着很多成分,其中既有对古老习惯的爱好,又有对祖先的尊敬和对过去的留恋。……这种爱国心本身就是一种宗教,它不做任何推理,只凭信仰和感情行事。”[7]
与狭隘民族主义相对立,我们提倡的是理性民族主义。这是在现代化过程中自觉产生的另一种民族主义,它是普遍的、清醒的民族主义,具有反思的、理性的特征,不单单带有恋家恋国的朴素感情,而且把这种感情与理性反思紧密结合起来。理性民族主义的核心在于理性与反思。这种民族主义者对本国民族同样怀有深厚的情感,但这种情感是清醒的,受理智的制约,不以仇视或歧视别国民族为前提。积极的爱国情感是民族主义的前提与基础,理性的爱国行为是理性民族主义的本质与升华,需要对本国的历史经验教训加以反思。爱国主义是爱国情感与理性的辩证统一。弘扬理性民族主义,应实现爱国情感与理性爱国的辩证统一,激于爱国情感的激烈迸发,止于爱国行为的理性表达,将拳拳爱国之心、殷殷报国之志变为锵锵报国之行。理性爱国主义是一种高级的、坚定的、成熟的、纯真的、执著的爱国主义情感,是对狭隘的、非理性的爱国主义的超越。可见,理性民族主义离不开反思精神的运用。
三、培育反思精神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路径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是深入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先进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的必然要求,它标志着我们在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的国际背景下,面对思想复杂、道德多元的文化发展趋势,更加强调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强调道德价值观导向,更加注重引导人们增强文化自觉和道德自律。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需要运用反思精神,从他律和自律,也就是说,从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两个方面着手。反思教育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养成的外部机制的前提。培育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因在于自我修养机制的形成,在于反思精神的自觉运用,具有较强的内省和制约力量,公民的道德修养是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并逐步完善公民人格的重要路径。社会主义荣辱观所倡导的“八荣八耻”,要求公民不断反思,对照“八荣八耻”的要求,对自己的道德瑕疵,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实际上是崇高的道德境界。这种道德境界是指公民通过接受先进性道德教育,不断反思自己,做到慎独,特别是经过长期的道德修养,达到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标准的道德觉悟程度,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状况和精神情操水平。
社会主义荣辱观能否充分发挥其巨大的社会效应,关键就在于广大公民是否具有反思精神,能否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能否通过道德修养,达到较高的道德水准。就像脸上有灰,自己难以看到,需要照镜子一样,别人的批评就像一面镜子,可以让自己看到存在的问题。在解决矛盾中,如果一个人缺乏自我反思精神,难以接受别人的批评,总是认为自己很委屈,总是强调外界因素,总是寻找一些借口,掩饰自己的错误,对于别人的批评就会无动于衷,这样,批评起不到实际作用,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另一方面,自我批评要想起很好的作用,离不开反思精神,只有认真反思自己在“八荣八耻”方面存在的问题,才能知荣辱,也才能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一定要健全公民自省的修养机制,让公民具有反思精神,依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使每一个公民对照“八荣八耻”,进行学习、体验、对照等心理和实践活动,不断反思,即经过全社会长期的努力之后,使公民道德素质普遍提高,升华到较高的道德境界。
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某种荣辱观是特定人群中以光荣和耻辱来反思自己与他人、评价个人与他人价值高低的指标体系。道德的基本特点之一,是以善恶标准对社会现象进行科学评价。加强反思精神的运用,健全评价机制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方面。发扬反思精神,要使社会每个成员都能够批评与自我批评,明荣辱之分、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在全社会形成知荣弃耻、褒荣贬耻、扬荣抑耻的新风尚,为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奠定坚实的基础。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2页。
[3][德]霍克海默:《批判理论》,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243页。
[4][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 123、418页。
[6]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史的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66页。
[7]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268-26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