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生态化探究*

2013-03-27朱云翠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3年2期
关键词:生态化英语课程分级

朱云翠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117)

07版《大学英语课程要求》明确指出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陈坚林教授(2008)对新版《课程要求》的解读是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该朝着教学理念“国际化”、多媒体教学“正常化”、课程管理“三级化”以及教育环境“生态化”的方向发展。胡锦涛主席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也提出,“增强生态意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外语教学中进行生态化研究是近年来的热点问题。

本文以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为切入点,针对我校作为应用型外国语大学的办学定位和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人才培养目标,运用教育生态学原理,对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分级教学进行了生态化探究。

一、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相关研究

《课程要求》明确规定“大学英语教学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适应个性化教学的实际需要。”根据学生英语水平的不同层次,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分级教学,个别指导,能够使教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有利于增强学习者的自信心,使他们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共同进步。

国内学者对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研究多是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进行的。在认为有必要实施分级教学方面大家都达成了共识;刘雅敏等(2009)和李炯英等(2001)对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理论基础做了深入的剖析;汪世蓉(2006)、严明(2005)、许楠(2009)等对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进行了较详细的探究;张晓书(2009)、燕频(2011)等主要探讨了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建议;刘雅敏、朱正才(2009)和郭爽(2011)、胡萍萍(2008)等针对分级标准、方法和模式等方面做了研究。但是从生态学视角,探讨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还为数不多。

二、生态学相关理论及研究

“生态学”这一术语最早是1866年由德国生物学家和哲学家Haeckel提出的,是研究生物体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的一门学科(转引自陈坚林等2008)。“教育生态学”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Lawrence Gremin于1976年提出的,指将生态学原理运用到教育研究中。教育生态学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其核心内容是教育的生态平衡。1978年他又在《教育生态学中的变革:学校和其他教育者》的演讲中,进一步阐述了他的教育生态学思想(刘森林2008)。学者Tudor(2001)的《语言课堂之动态性》和Leather(2003)的《语言习得生态学》,开始把教育生态学思想观点引入到语言/外语教学研究中。

我国学者对教育生态学的关注是以吴鼎福(1990)、任凯(1992)、范国睿(2000)的《教育生态学》专著为代表的。以顾曰国(2005)和陈坚林(2006、2008、2010)教授为代表的学者以生态学视角对外语教学环境进行了研究。陈坚林(2008)指出“生态化”教学环境的创设将是我国外语教学发展的一个方向。

运用教育生态学理论研究和指导网络教学、构建网络教学的生态环境和实施生态化网络教学策略,是当今生态教育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刘森林2008)。

三、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生态化探究

笔者所在学校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是一所应用型新建民办本科院校,我们积极进行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讨在网络环境下如何有效实施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构建一个基于校园网络的立体化、生态化大学英语学习环境,涵盖一个完整的教学、学习、反馈与管理的教学过程,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分类指导。

1.立体化、生态化、应用型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大学英语生态化课程体系包括课程和学分的合理构成比例,根据本校的学科专业、学生水平及发展目标进行综合考虑,建立一个动态化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王守仁2010)。

针对我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对大学英语的课程体系设置进行了广泛的社会和行业调研,结合社会各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英语能力需求,制定了大学英语课程的培养定位与目标,进而构建能够满足学生各阶段、多方面英语学习需求的立体化、生态化、应用型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金矿物70.59%为自然金,29.41%为银金矿。据区内金矿物电子探针成分分析样结果统计,金矿物自然金成色为908.2,银金矿成色为749.7,平均859.4。自然金中Au/Ag为11.35∶1。成色较高的金矿物,反映成矿温度为中偏高及较高的成矿深度,微观观察矿石可发现,金矿物绝大部分集中在一个成矿阶段内[13-15],从均方差64.63和变化系数9.45来看,金矿物成色相差较小,反映出金矿物在生成时间上较接近,成矿阶段较单一(表4、表5)。

在基础阶段开设公共必修课(32学分)和公共选修课两个模块。公共必修课包括:大学英语精读、英语口语和视听说(零课时有学分的网络自主学习),根据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实行分级教学。公共选修课包括:大学英语写作、阅读、语法等强化英语语言技能类课程。基础阶段课程是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听说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一定的阅读及写作能力,使其英语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高。

在提高阶段,开设专业方向选修课和语言应用、文化类选修课两个模块。专业方向选修课主要是结合学院的专业设置,开设和专业方向有关的英语类课程。包括:经贸英语、商务英语、职场英语、求职英语等课程。语言应用、文化类选修课主要包括高级英语视听说、英语翻译和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等课程,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掌握与其所学专业、行业内容相关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从而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选修课只要求修完6学分即可。

立体化、生态化、应用型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生态整体,确保了学生大学阶段英语学习不断线,保持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英语综合能力。

2.师生互动合作的生态化大学英语教学环境

生态观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环境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的整体系统,是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教学环境(高凡等2010)。我们所说的大学英语教学环境不仅仅指课堂教学环境,还包括网络教学系统和自主学习资源环境。

1)实行动态分级,构建生态化课堂教学环境

分级教学能够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其有效性,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生态主体作用,使教与学在和谐、有序、充满活力的生态课堂环境中进行。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经过反复论证和修改,我们确定了较为科学的实施方案。在大一新生入学后进行军训的期间,对其进行分班考试,根据考试成绩并参考高考分数,将学生分成A、B、C三个级别,其中A和C约占15%,大部分是B级。这种跨学院和专业的重新编班,保证了相同英语水平的学生在同一班级上课,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我们针对不同级别的学生确立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使不同级别的学生分别达到《课程要求》规定的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

我们还根据每学期的期末总评成绩,对学生实行滚动式动态管理,这也符合自然界的竞争原则和平衡原则,学生之间的竞争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在一个和谐、有序、充满活力的生态环境中学习(曲晓慧2011)。

A.遵循耐度定律和最适密度原则,优化环境因素

受到师资、教室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我国外语课堂的学生数往往超过最佳群聚度(10-20人),小班教学较难实行,我校也不例外。但是课堂上的临时性生态系统,即学习小组,可以帮助学习群体达到最适密度。学习小组在课堂上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是一个小集体,可以用来优化因班级规模过大而带来的负面影响。根据研究,小组最佳人数为5人(朱巧蓓2012:68)。我们的口语课是由外教主讲,保证了30人以内的小班上课,这样既遵循了语言学习规律,也符合生态学的理念,使学生有更好的情感体验和更高的英语学习兴趣。

另外,为外语教学创造安静、舒适的教学环境也至关重要。尽量保持教室良好的光线、通风,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等,教室的美化与外语化也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总之,优化的教学环境能够减少生态主体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压力,促进学生个体在良好的条件下自由、健康、持续地生长发展。

B.创设真实语言情境,构建开放的英语课堂,防止花盆效应

花盆效应是指由于花盆“小”和“人为”,盆内作物一旦离开这个生活环境,就很难经受风吹雨打(吴鼎福1990:168)。这一效应在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尤为明显。受教学条件的限制,目前多数学校的英语教学仍以课堂教学为主,但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各种各样、交互式的课堂活动,借助于多媒体等有利的非生物因子,创设真实自然和谐的语言环境,激活学生的学习意识。

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营造真实语言交际情景,使学生进入某种角色,感到不是在学习英语,而是在用英语与他人交际,用已有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在交际中学会新的语言。再如,教师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组织辩论、演讲等活动,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还可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所关心的热点话题等,组织开展一系列的个人和团体活动,如duty report,topic discussion,retelling等,让学生尽可能置身于真实语言情景,达到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目的。

C.应用教育生态位原理,发挥课堂主体的功能地位

从生态学的观点看,师生是课堂这一生态系统的主体,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相协作、互相尊重的,教师、学生和课堂环境在合作与共生中使课堂生态形成了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生态共同体,无论哪个因素遭到破坏,都会引起连锁反应,导致生态失去平衡。因此,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生态的第一主体,教师是组织者、提示着、参与者,正确的教师角色可以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为学生提供轻松、友好、互动的交际氛围,也有助于开放性、整体性和可持续性的生态化课堂的形成(贾秋仙2011)。

2)利用网络教学和自主学习系统,构建生态化、开放的英语学习环境

充分利用生态化的网络教学和自主学习系统主要是探索如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特别是听说教学模式,直接在局域网或校园网上进行听说教学和训练。网络课程把教学和学习从课堂之中扩展到课堂之外,是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课堂内外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生态整体。

我校的校园网呈分布式移动实验环境,一千多个网络接点遍布校园,学生可以在自主学习中心、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图书馆、寝室(自备笔记本电脑)等场所都可以随时访问校园网的各种资源。基于这种分布式的网络环境,我们形成了一个集听说、读写、综合与交互于一体的多元化、生态化网络教学模式,构建了学校自己的教学资源库,为学生创造一个网络自主学习环境和协作探究环境,帮助学生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以及完整的学习过程。同时通过该平台也为教师提供了网络环境下的备课系统、授课系统和与学生进行交互的环境。

3.完善的多元化、生态化分级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必不可少的一教学环节,科学的评价不仅可以为教学提供有益的反馈,帮助教师不断获得反馈信息,了解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改进学习方法,促进和激励学生高效学习。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多元化、生态化教学评价体系强调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量的评价与质的评价相结合,外部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尽可能地给学生以全面而客观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主要包括学生自我、学生相互、教师对学生、教学部门对学生的评估等,主要反馈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及学生的学习情况。终结性评价为期末考试,各个级别的考核内容都涵盖英语口语、听力、阅读、翻译和写作等内容。我们知道,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系统能够全程自动记录教学与学习过程的全部数据,通过这些数据制定评价方案,由系统根据评价方案生成过程性评价数据,保障了评价的客观性、公平性和及时性。

4.大学英语视听说零课时的听力学习策略指导

为了有效实施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更好地发挥网络自主学习系统的作用,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我校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实施了零课时有学分的教学改革。

在基础阶段1-4学期,除了有每周4学时的大学英语精读和2学时的口语课(外教主讲)外,我们还将视听说课程改革为零课时有学分,由每班的精读教师监管。由于受高考指挥棒和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阶段的听力一直不被重视,在我们对大一新生的调查中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对听力学习策略不了解,因此,我们针对大一新生在第一学期进行了定期的听力策略讲解与培训。听力策略培训主要分为讲座和短期集中训练,然后将听力策略融入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应用。在实践应用中,我们还借鉴国内外一些知名学者关于听力学习策略方面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中。我们引用O’Malley&Chamot(1989)和文秋芳(1996)的听力学习策略问卷,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一方面是掌握学生对学习策略的了解情况,另一方面是通过问卷调查,增强学生对听力学习策略的认知和重视,帮助他们提高听力理解能力。

四、结语

本文以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为例,针对我校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运用教育生态学原理,对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分级教学进行了生态化探究。笔者希望拙作能够对其他同类高校进行的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生态化研究起到一定的推广借鉴作用。

Cremin,L.A.(1976).Public Education[M].New York:Basic Books.

Krashen,S.D.(1982).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 n[M].Oxford:Pregamon Press.

Leather,J.&J.van Dam (2003).Ecology of Language Acquisition[M].Dordrecht: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O’Malley,Chamot&Kupper (1989).Listening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J].Applied Linguistics(4).

Tudor,I.(2001).The Dynamics of the Language Classroom[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陈坚林(2006).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下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的有机整合——对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概念的生态学考察 [J].外语电化教学(6)。

陈坚林,谷志忠 (2008).要求更完善,方向更明确晰——对07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新解读[J].外语电化教学(1)。

陈坚林 (2010).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的整合:一项基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范国睿 (2000).教育生态学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凡,张媛媛 (2010).构建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生态化模式 [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6)。

顾曰国 (2005).教育生态学模型与网络教育 [J].外语电化教学(4)。

郭爽(2011).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探究[J].现代教育科学(6)。

胡萍萍 (2008).关于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几点思考 [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3)。

贾秋仙 (2011).构建生态化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5)。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2007).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李炯英,戴秀珍 (2001).从i+1理论谈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语言输入[J].山东外语教学(3)。

刘森林 (2008).生态化大学英语课堂模式设计研究 [J].外语电化教学(5)。

刘雅敏,朱正才,常辉 (2009).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的改革新探——按技能分级学习,按模块分层级上台阶[J].外语界 (4)。

曲晓慧 (2011).生态化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 [J].经济研究导刊(29)。

沈凯 (1992).教育生态学 [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汪世蓉 (2006).对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改革的思考 [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5)。

王守仁 (2010).关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若干思考 [R].华东地区第七届外语教学研讨会.安徽黄山:黄山学院。

文秋芳 (1996).英语学习策略论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吴鼎福,诸文蔚(1990).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许楠 (2009).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研究 [D].西南大学 (5)。

严明 (2005).分级动态教学: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新构建 [J].黑龙江高教研究 (2)。

燕频 (2011).普通高校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研究 [MA].四川外语学院 (6)。

张晓书 (2009).正视问题,完善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 [J].中国高等教育 (11)。

朱巧蓓 (2012).创建生态化大学英语课堂实践研究 [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12)。

猜你喜欢

生态化英语课程分级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
分级诊疗路难行?
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发展分析
分级诊疗的“分”与“整”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大学英语课程委婉语教学研究
分级诊疗的强、引、合
“水到渠成”的分级诊疗
语料库与生态化英语教学模式